第二十四章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十字軍東征
2024-10-08 20:40:25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伊斯蘭教的廣傳
【突厥民族的再起和伊斯蘭教的關係】當歐洲人正在厚植基督教的勢力時,亞洲方面亦有突厥民族的再起,努力做廣傳阿拉伯伊斯蘭教的工作。這個民族在5世紀時怎樣興起,後來怎樣分裂,終於7世紀時被中國唐代所滅的情形,我們已經述過。現在我們再述他們的後裔,所謂昭武九姓的突厥人,在10世紀以後中興的情形,看他們怎樣一面取代阿拉伯人雄霸西亞,引起歐洲十字軍的東征;一面取代拉其普特族統治印度北部,廣傳伊斯蘭教於南亞。這是中古時代突厥民族活動的第二期,為近代歐洲土耳其帝國和印度莫臥兒帝國建立的先聲,並為伊斯蘭教廣播的一個重要時代。
【波斯的政情】波斯自7世紀中葉為阿拉伯人所滅後,凡二百年間屈服於巴格達城中哈里發的統治下。全國人民因受武力的威脅或免稅的利誘,全部改奉伊斯蘭教了。千餘年來風行全國的祆教亦和印度的佛教一樣,完全被伊斯蘭教所淹沒,不能再起了。9世紀後半期後,阿拉伯人勢力漸衰,波斯各地多紛紛獨立,形成割據。波斯方面的勢力已漸入黃種民族的手中,其中只有900年後薩馬尼在波斯北部創立了王朝,名義上算是波斯本族的後裔,但亦只有百年的壽命。此後繼起的就是黃種的突厥人。
【突厥人復興的原因】原來阿拉伯人於673年東征中亞達於烏滸河時曾攜歸二千突厥人西返為奴,這是突厥民族進入阿拉伯帝國軍政兩界的開始。840年以後阿拔斯王朝開始衰落,巴格達的哈里發招募中亞的突厥人入國充當警衛兵。此後突厥人的人數日有增加,他們的勢力亦日有進展。哈里發廢立的大權就全操控在他們的手中了。
【加茲尼朝的創立】到10世紀末年,突厥人不但握有當時伊斯蘭教帝國的實權,而且在波斯東部自建了獨立的國家,這就是加茲尼朝(Ghazni)。這朝的創建人為阿爾普特勤(Alptagin),本為波斯薩滿朝的奴隸,因觸怒國王,乃遁走東部呼羅珊,於961年南征加茲尼城而自立為王,這是加茲尼朝立國的開始。但是直到977年另一突厥奴隸取代他為王時,才擴充領土,鞏固國基,正式成為中亞的一個大國。亞洲西部的政治中心,到此乃從巴格達移往東部。
【馬哈茂德的功績】加茲尼朝的隆盛始於977年名王馬哈茂德(Mahmud)的即位。他即位後,就以傳播伊斯蘭教為己任,殺戮甚慘。他於1002年起約三十年間迭征印度,凡印度河流域之地幾乎盡入他的手中。他又毀佛像和佛寺,屠殺佛教徒,印度殘餘的佛教到此乃完全絕跡。但是同時他亦提倡學術,獎勵商業,一面把伊斯蘭教文化輸入印度,一面又把印度的算學、占星學等輸入亞洲西部,所以加茲尼朝的突厥人對於世界文化的調和,不無功績。波斯大詩人費爾多西(Firdousi),以三十年的心血,撰成了六萬字的波斯詠史詩,就是奉加茲尼王的命令而成的著作。他的著作不願用阿拉伯文而獨用波斯語,亦足見當時波斯民族精神尚在。
【塞爾柱人的繼起】加茲尼朝雖享有二百年的國祚,亡於1187年,但實際上自馬哈茂德於1028年死後,就因北方有同族塞爾柱王朝(Seljuk)的繼起,南方有古爾王朝(Ghor)的代興,日漸衰微了。原來塞爾柱本以勇武著稱,曾任加茲尼朝的省長。馬哈茂德死後十年,塞爾柱的孫子圖格里勒·貝格(Togrul Beg)渡烏滸河而南,征服莫夫、尼沙普爾諸重鎮,大敗加茲尼軍,乃令全軍信奉伊斯蘭教。此後十八年間向西征服波斯全境,於1055年直入巴格達城,伊斯蘭教哈里發遂受其保護。波斯割據多年的局面,到此又統一於塞爾柱帝國之下。
【塞爾柱人的隆盛】塞爾柱人的興起,實為現代土耳其帝國建立的先聲。因為他們進占巴格達之後,又向西征服東羅馬、小亞細亞一帶的領土。不久圖格里勒·貝格之侄阿爾普·阿爾斯蘭(Alp Arslan)即位,得名相尼扎姆(Nizam)為助,武功文治均盛極一時。他既征服了敘利亞一帶,又於1063年大敗東羅馬而擄其皇帝,並取得小亞細亞的全部領土,因此引起了歐洲十字軍的東征。他在位時,常居東方木鹿城,治國有方,從事建設,波斯人大受其利。1073年馬立克沙(Malik Shah)繼立,遣將西征埃及,東征撒馬爾罕一帶,領土之廣,和薩珊朝時相仿。他又提倡學術,集全國天文學者改良曆法,其精確度在西方曆法之上。著名的天文學家兼詩人歐馬爾·海亞姆(Omarel Khayyam)就是這個時代的光彩。所以塞爾柱帝國最初三位君主在位的五十餘年間,文治武功,無不盛極一時,實為突厥民族最發皇的一個時代。
【暗殺派的興起和塞爾柱人的衰落】1092年名相尼扎姆和名王馬立克沙都被刺死,這是此後亞洲史上所謂的「暗殺派」或稱木剌夷(Molahid)最初的出現。這派穆斯林的創始者為哈桑(Hasan),本是尼扎姆和歐馬爾·海亞姆兩人在尼沙普爾的同學。他看兩個同學都已各自成名,乃求官於尼扎姆。嗣因陰謀賣友而被逐,於是合伊斯蘭教天堂和印度教輪迴之說,創一專以暗殺手段謀登樂園的教派。他於1090年後占據裏海南部的山寨為土酋,因此當時人多稱他為「山中老人」。一時西亞一帶人聞其名者無不慄慄危懼。塞爾柱人自馬立克沙死後,因國內多亂,各地族人紛紛獨立,終於享國一百五十年後,到1193年為繼起的花剌子模所滅。至於塞爾柱人的衰亡,雖一部分由於暗殺派的活動,但是一部分亦由於政治組織的不固。因為他們立國純以武力為基礎,武將跋扈,則轉而信任奴隸,殊不知奴隸亦不可恃,所以各地獨立的小王國亦不多久而奴隸秉政,終至滅亡。
【花剌子模的建國】我們到此還要一述另一突厥奴隸所建的花剌子模國,它是代塞爾柱朝而興的大國。它的創始人為努什特勤(Anushtagin)的後代。努什特勤本為馬立克沙的侍奴,於1077年任花剌子模總督。三傳之後到阿即思(Atsiz)時,乃於1138年叛塞爾柱朝而自立。此後東征撒馬爾罕,南征加茲尼滅古爾朝,西征波斯全境。前後凡八十年間,國勢甚盛,倘使元代蒙古人不起,花剌子模國在13世紀初年雄君札蘭丁(Jelal Uddin)的治下,正方興未艾。但是蒙古人不久又代興了,札蘭丁掙扎多年,終於1221年被逐而亡。
【印度境內突厥人的初進】印度半島西北部的霸權自8世紀以後,原在拉其普特族的手中。但是他們紛紛建立小國,互爭雄長,不能和從前笈多王朝一樣,統一北部而成為大國。因此新奉伊斯蘭教的突厥人就迭次入侵,終於把印度西北部變成突厥民族統治的國家。加茲尼朝的突厥人實為最初傳伊斯蘭教於印度河東的先驅。這一點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不過當時伊斯蘭教的勢力還僅限於西北部旁遮普一帶,印度內地還是拉其普特小王國爭雄的局面。到了1186年後,阿富汗境內古爾的突厥酋長穆罕默德興起,他的武力深入印度內地,伊斯蘭教勢力從此更進一層。但是,他於1206年返加茲尼途中被暗殺派刺死了。
【印度境內突厥王朝的建立】不過上述的加茲尼和古爾,這兩個突厥民族所建的伊斯蘭教王朝,都和從前的月氏和嚈噠一樣,他們的大本營在阿富汗而不在印度。最初在印度境內建立王朝的實為古爾大將庫特布丁(Kutbuddin)。原來古爾王穆罕默德征服印度,本是庫特布丁的功績。他亦是突厥人,出身奴隸,以軍功很大,代穆罕默德為印度總督。穆罕默德被刺後,他就稱王於印度的德里而建立所謂的「奴隸王朝」。名義上享國凡三百餘年,才被同族的巴卑爾所滅。這朝統治印度的時代,有兩件值得注意的事跡:其一是伊斯蘭教的廣傳,其二是所謂「烏爾都語」(Urdu Language)的出現。因為伊斯蘭教雖自8世紀後已侵入印度西北部,但是廣傳境內實始於12世紀末年。奴隸諸王又加以提倡,從此印度境內的伊斯蘭教遂和印度教並峙國中,而佛教則從此絕跡。又因突厥人入王印度之後,突厥語就和印度語合成一種「帳語」。所謂「帳語」,意即突厥君王在帳幕中的用語,實即我國人所謂的「官話」。印度境內的這種官話,經現代英國人的提倡,到如今還在通行。
【突厥人對於文化的貢獻】總而言之,西部亞洲自阿拉伯帝國瓦解之後,直到元人興起時止,實為黃種突厥民族最活躍的時代。波斯一帶名義上雖隸屬於巴格達城中的伊斯蘭哈里發,而政治實權完全操控於加茲尼、塞爾柱、古爾和花剌子模諸突厥王朝之手。至於印度則自加茲尼入侵和奴隸王朝建立之後,北部一帶亦均變成黃種穆斯林的領土了。此後雖有元人的繼起,在政治上發生了變化,但是阿拉伯人所創的伊斯蘭教已靠黃種的突厥民族代為廣播而風行於亞洲的中西南部。所以突厥人對於世界文化的貢獻,就以廣播阿拉伯的伊斯蘭教一事為最大。他們的地位正和古代月氏人廣播印度的佛教、近代歐洲人廣播猶太的基督教相同,都是世界文化史上值得注意的史跡。
第二節 歐洲十字軍的東征
【十字軍的性質】在歐洲的中古時代要以十字軍的戰役最富有浪漫性。所謂十字軍東征就是一班歐洲人因為巴勒斯坦被突厥人占據了,想把聖地恢復的一種大運動。在12、13世紀時,幾乎每隔二三十年總有一次遠征的軍隊從西歐各地出發向東方而去。至於小團體的香客和兵士向東行進的更是不計其數。英、法、德、西、意諸國的君主、貴族、騎士、兵士、修道士、市民、農民等各色人物接踵東往,持續不斷,先後凡二百年之久。不過阿拉伯人對於和耶穌生平有關的各聖地很能表示尊敬的態度,他們對於西歐方面來的香客亦很是寬待。但自從11世紀以後,即亞洲西部為塞爾柱族突厥人所占領以後,情形就不同了。原來突厥人自從1055年攻入巴格達後,實際上就占領了亞洲西部的領土,他們對於西歐的香客不免有所虐待。這種消息傳到西歐各地之後,最終引起了西歐基督教徒恢復聖地的熱忱。加以東羅馬於1071年為塞爾柱突厥人所戰敗,喪失了小亞細亞的領土,皇帝阿雷克修(Alexius)知道自己實力很小,亦向羅馬教皇烏爾班二世(Urban Ⅱ)求援。
【第一次十字軍的召集】教皇烏爾班二世得此信後,就於1095年在法國克勒芒(Clermont)召集西歐各國的君主、騎士、軍人開了一個宗教大會,勸他們不要在自己的國中互相殘殺,應該到東方去援救同教的同胞。他說倘使不去阻遏這班殘忍成性的突厥人,他們一定要來制服我們基督教徒了。他這種勸告激起了許多人遠征的心。不但篤信的人、浪漫的人和冒險的人大受感動,就是一班野心勃勃的貴族亦想在東方得到一塊領土,唯利是圖的義大利商人更想在東方擴充他們的商業,沒有職業的遊民亦想到東方去逃避國內的債務,甚至犯罪的人也想到東方去逃避國內的刑罰,此外犯有罪過的人想到東方去從軍以期望上帝的赦宥。
【彼得和他的十字軍】烏爾班二世召集大會後不到幾個月,就有許多農人、工人、流氓、婦女、小孩聚集起來,由所謂的隱士彼得(Peter the Hermit)和不名一錢的沃爾特(Walter the Penniless)率領東去。這班人深信這次二千里的遠征一定可以得到上帝的保佑,立刻戰勝異教徒而恢復耶穌的聖地。不料到了中途就散亡了一大半,其餘的走到小亞細亞時被突厥人殺戮殆盡。
【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年)】在這次長期遠征中最出色的是當時一班身披甲冑的騎士。克勒芒大會後一年,西歐一帶聚集了三十萬大軍,由許多有名貴族統率東去。東羅馬皇帝原想他們能夠代他恢復亞洲的失地,不料他們把小亞細亞的失地恢復以後,就大家瓜分起來,建立了幾個小王國;至於耶路撒冷聖城的恢復反而被置於腦後了。直到1099年才有二萬人繼續南下進攻耶路撒冷城。此城有堅厚的城牆,攻擊極其困難,連攻了兩三個月才把它攻陷。十字軍人因為久攻不下,遷怒於無辜的市民,竟把他們屠殺一空。
【十字軍人在敘利亞所建的王國】當時亞洲的穆斯林總稱西歐人為「佛朗機人」。這班佛朗機人在敘利亞建立了四個小王國。當十字軍獲勝的消息傳到西歐之後,西歐各地人又於1101年成群結隊地到東方去。但是大部分人在前往小亞細亞的途中死了,能夠走到聖地的很少。因此東方各小王國中的西歐人孤立無援,只好自己努力去維持自己的征服地。而且十字軍人思鄉返國的非常多,所以西歐人想要保持亞洲的領土更加困難。
【各種騎士團的興起】十字軍運動所產生的結果中有一種很奇特的制度出現,這就是各種騎士團體的興起。這種團體中最重要的有所謂的醫院騎士團(Hospitalers)和聖殿騎士團(Templars)。這種團體其實是把當時兩種主要的興趣——修道士和騎士——合而為一,使得一個人可同時做兩種不同的工作。他們的服裝就是甲冑之外加上一件僧衣。醫院騎士團原來是一種救濟貧病的團體。至於聖殿騎士團後來擁有巨大的財富和勢力,因此引起了各國君主和教會要人的猜忌。所以到了14世紀初年,羅馬教皇和法國國王合力用極嚴酷的方法把這個團體解散了。
【第二次十字軍東征】第一次十字軍東征後五十年,埃德薩王國又被穆斯林攻陷了(1144年),於是又引起了第二次的大軍東征。這次十字軍是由大神學家聖伯納德(St. Bernard)鼓動起來的。當時法國國王和日耳曼皇帝都親自參加。至於十字軍隊伍的混雜,我們在伯納德的演說中可以看得出來。他說:「在那無數的人群中,大部分是窮凶極惡不信宗教的人、瀆神的人、殺人的人和偽誓的人,他們的遠離其實是一件兩利的事情。歐洲歡送他們去,巴勒斯坦歡迎他們來。一面以他們離開為利,一面以他們到來為利,就兩方面說起來,真是一舉兩得了。」行軍的情形我們不必詳述,總而言之,就軍事上來講,這一次十字軍東征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
【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再過四十年,即1187年時,耶路撒冷城又為埃及的伊斯蘭教名王薩拉丁(Saladin)所攻陷。聖城的失守又引起了一次最有名的十字軍東征,參加的人有日耳曼皇帝腓特烈一世、英國國王理查一世、法國國王腓力·奧古斯都(Philip Augustus)等名人。但是軍事上始終沒有成績。1192年時理查一世和薩拉丁訂立條約,允許基督教徒自由地赴聖地進香。第三次十字軍東征就此結束。
【第四次以後的十字軍東征】13世紀時,十字軍人因為埃及已變成伊斯蘭教勢力的中心,所以多向此地進攻。13世紀中的第一次軍事行動竟因受義大利商人的指使,反而去征服羅馬東都君士坦丁堡,真是奇事。此後幾次十字軍東征我們不必細述。耶路撒冷雖然曾經一時恢復,終於1244年永遠失去了。後來西歐人雖然繼續希望恢復耶路撒冷聖城,但是十字軍的戰役在13世紀末年可謂告終了。
【義大利商人的移居】歐洲至少有一個階級對於聖地始終抱有興趣,這就是義大利半島上熱那亞、威尼斯和比薩諸大城市中的商人。十字軍之所以能夠遠徵聖地,就是因為受了他們的慫恿,而且得到了他們運輸的幫助。這班商人當然以謀利為目的,他們既然援助行軍,當然希望酬報。所以十字軍在東方攻陷一個城市,義大利人就在那個城市中占據一塊地方,以備經商居住之用。這就是現在所謂租借地和領事裁判權最早的實例。
【東方奢侈風氣的傳入】這種新興的商業在東西兩方的關係上影響極大。東方中國和印度諸地的特產如絲織品、香料、樟腦、麝香、珍珠和象牙等,都由穆斯林輸入巴勒斯坦和敘利亞的諸城市中,再由義大利商人從此地轉運到德法諸國去。從前西歐人所夢想不到的奢侈觀念從此進入了歐洲。
【十字軍在戰術上所產生的影響】自從西歐兵士到過東方以後,他們就從君士坦丁堡方面學到從前羅馬人製造攻城機的方法,因此在西歐的戰術上產生了一種很大的變化,開始出現石造堡壘式的建築。這種圓形石堡如今在德、法、英諸地還有遺址留存下來。此外歐洲的紋章學(heraldry),因為十字軍人各有徽章以便識別,亦從此產生。
【其他的結果】至於十字軍東征在西歐方面所產生的其他影響,我們大體上可想而知。成千上萬的法國人、英國人、德國人由海陸兩路往東方去,他們向來蟄居於西歐的鄉僻地方,沒有出過本村或本省一步,一旦置身於大城市中目睹奇異的民族和習慣,當然要留下很深的印象,產生許多感想和觀念帶回故鄉去。所以十字軍的遠征差不多是一種民眾教育的大運動。十字軍人和文化程度很高的阿拉伯人接觸之後,就把東方生活上安適和奢侈的新觀念傳到歐洲去了。因此不但衰落多年的亞歐兩洲間的商業為之中興,就是歐洲人嚮往亞洲文化的熱忱亦為之激起,終於引出了15世紀末地理上的新發現。
第三節 歐洲所謂異端和托缽僧的興起
【異端的興起】在十字軍興起時代,基督教會在西歐方面又遇到了一種危險。當時有一班人起來攻擊教會的制度和信仰,而且鼓動一班人起來革命。凡反抗教會的人當時都被當作異端,應得死罪。我們身處信教自由的時代,要了解中古時代歐洲人對於異端的痛恨竟達到如此地步,確實很困難。不過我們想到當時羅馬的教會,既然大眾都相信它是上帝在世間的代表,何等尊嚴,所以在純正的教徒看來,反抗教會就是反抗上帝。而且教會在當時確實是一個極重要的社會組織,所以反抗教會不但是瀆神,而且是叛國。
【華爾多派異端】當時的異端有兩派最為著名:華爾多派(Waldensians)和阿爾比派(Albigensians)。華爾多派為1175年時法國里昂(Lyons)人華爾多(Waldo)所創。他們信奉基督教的教義而反對基督教的教士。他們往往放棄自己的財產,專心過一種清苦的生活;到各處向民眾宣講福音,而且把拉丁文的《聖經》譯成方言以便大眾研究。
【阿爾比派異端】另外一派因為發源於法國南部的阿爾比(Albi)鎮,所以叫作阿爾比派。他們受到波斯摩尼教的影響,以為基督教本身就是一種虛偽的東西。他們深信宇宙中有善和惡兩種原理永遠互爭雄長,基督教《舊約全書》中的耶和華(Jehovah)其實是一種惡勢力,所以基督教徒所崇拜的就是一種惡勢力。這兩派的異端在法國南部的土魯斯(Toulouse)人數最多。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於1028年召集了一次十字軍東征,用極殘酷的方法把他們屠殺一空。土魯斯一帶原是法國文化最發達、實業最繁盛的地方,自這次屠殺之後,元氣就大傷了。
【宗教裁判所】壓制異端最長久的機關就是羅馬教皇治下的一種司法制度,目的在於偵探異端,加以重懲,這就是所謂的「宗教裁判所」,它逐漸形成於阿爾比十字軍東征之後。凡信奉異端的嫌疑犯往往受到長期的監禁和殘酷的刑罰,宗教裁判所希望藉此可以強迫他們招認自己的罪惡和同黨。嫌疑犯招認之後,乃赦免他們的罪名,許他們重新加入教會做教徒;但是要他們做一種懺悔的苦行——有時甚至終身監禁——以便洗盡他們的罪惡。倘使他們不肯認罪,始終信奉異端,因為教會自身不許有流血的舉動,就把他們交諸「俗人的手中」,不必再加訊問,把他們活活地燒死。不過當時宗教裁判所的法官往往是忠厚篤實的人,而他們所用的刑罰亦不一定比當時尋常法院中所用的更為殘酷。
【托缽僧團的創設】壓服異端的方法中還有一種更平和且更有力的,就是義大利阿西西(Assisi)的聖方濟(St. Francis)所提出的方法。他那高尚的主義和美麗的生活,大大地感動了當時的人心,使大眾繼續忠愛羅馬的教會,所以他的影響力比宗教裁判所的嚴刑還要大。聖方濟和聖多明我(St. Dominic)兩人深知當時宗教生活上的需要,所以就發明了一種新式的教士去應付。這種新式的教士就是以乞丐生活而到處傳道的托缽僧(mendicant friars)。托缽僧的事業就在於補充當時主教和牧師所沒有做到的工作:犧牲自己,保護教會,反對異端,為民眾的宗教生活另闢一個新途徑。這種托缽僧團的創設真是歐洲中古時代一件最為有趣的史跡。
【聖方濟(1182年—1226年)和他的僧團】聖方濟的為人在基督教徒中是最可愛的。他大約於1182年生於義大利中部阿西西的小鎮中。他的父親本是一個富商,所以他在青年時代過的是一種奢華浪漫的生活。後來他在二十歲時忽然生了一場大病,此後他就放棄快樂的生活,專門和一班乞丐往來,對於有癩病的人尤其加以愛護。不久他就開始做傳道的事業,同志漸多。他們赤足往來於義大利中部各地方,身邊不帶一錢,專以激起大眾的宗教熱忱為事。羅馬教皇英諾森三世本來很懷疑這班乞丐的行動,到1210年時才決定贊助他們。七年之後,聖方濟會的人數大增,於是開始進行大規模的傳道工作,分派同志前往德國、匈牙利、法國、西班牙,甚至敘利亞等地。聖方濟本來不想他的同志變成富有的團體,但是當時的人極願為他們捐築寺院,所以聖方濟去世不久後,聖方濟會就日漸退化,和別的僧團差不多了。
【聖多明我會的創設】聖多明我是西班牙人,約生於1170年,為聖多明我會的創始者。他和聖方濟不同,並不是俗人出身,他原是一個教士,而且曾經在大學中研究過多年的神學。他覺得當時異端蜂起,實為教會的隱憂,於是就決心去撲滅它們。後來他竟得到了教皇英諾森三世的贊助,亦仿聖方濟的先例,派遣同志分頭宣揚基督教的教義。到1221年時,聖多明我會已經組織成功,西歐一帶有寺院六十處。聖多明我會的會員通常亦叫作「傳道僧」,他們都受過一種神學的訓練,以便和異端辯難。羅馬教皇特任他們去主持宗教裁判所的事務。他們在各大學中的勢力亦比別派中人為大。中古時代基督教會的中興其實大部分不能不歸功於這兩種托缽僧團的創設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