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波斯的中興和羅馬帝國的分裂
2024-10-08 20:39:45
作者: 何炳松
第一節 波斯的中興和摩尼教的創立
本章節來源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
【亞歐爭雄的概說】亞歐兩洲民族爭雄之局,並不因安息帝國的滅亡而有所改變。波斯薩珊王朝中興以後,繼承了古代波斯和安息的遺志,永遠和歐洲相爭。其實兩洲民族和文化的衝突到如今還在繼續。不過上古以來除亞歷山大短時間的東進外,大體上是亞洲人和歐洲人相持,或由亞洲人壓倒歐洲的民族。自從16世紀以後,這兩洲民族的爭雄才轉變方向,成為西力東漸。但是雙方相持不下,到如今還是和古代一樣。
【波斯中興的原因】我們在前面已經述過,條支人治國的政策非常偏狹,而安息人則極為寬大。安息人對於宗教既聽任其自由,對於異族亦不加壓迫,例如祆教的繼續崇奉,波斯舊王的繼續自主,都是事實。所以波斯對於安息來說雖屬異族,似無叛亂的理由。但是我們細考之後,則波斯獨立實有原因。首先,安息立國初年雖信奉祆教,但已摻有中國崇拜祖先和安息人崇拜偶像的成分,這是祆教教士所不能忍受的。其次,安息人是初開化的黃種人,除武力外,文事似不如波斯人,波斯人屈居治下,勢難甘心。再次,安息末期的君主多懦弱無能,外為羅馬所敗,內有各省的叛亂,而王族又常起內爭,安息皇帝均已無力應付。加以安息外戰多年,武力已竭,波斯人當然要乘機復國。
【阿爾達希爾復國】果然到226年時,波斯舊壤中的酋長阿爾達希爾(Ardashir)舉起叛旗,打敗安息軍而自立為王。因為他的遠祖名叫薩珊(Sassan),所以史學家稱此朝的波斯為薩珊王朝。阿爾達希爾復國後的事業就是統一全國和復興祆教。他為收復亞美尼亞,曾於232年打敗羅馬軍。國基既固,乃著手於祆教的復興。毀安息時代以來的偶像,提高祆教教士的地位,第一次編訂祆教的經典而用當代的文字來注釋,以期普及。國內除拜火的神廟外,其他一概關閉。此外改安息的志願軍制為常備軍制,並努力於公平的法制以保護農民而培養國本。至於其他政治,如中央君主和各省政府,則大致仍依安息之舊制。
【名王沙普爾的功業】波斯中興後的第二代皇帝為沙普爾一世(Sapor I),實為波斯最英明的君主。他在位時有兩件可記的大事:一為戰勝羅馬的軍隊,二為波斯摩尼教(Manichaeism)的創立。沙普爾一世於240年即位,正是羅馬帝國內部大亂的時候,一面有多人爭皇位和互殺,一面有日耳曼民族的南下。沙普爾一世遂乘機攻陷安都,並於258年俘得羅馬皇帝瓦勒良(Valerian)為奴。相傳當時凡波斯皇帝上馬時,必用此皇帝的肩為鐙,死後又剝其皮陳列於香火最盛的神廟中來示眾。這種傳說恐不可信,殆以終身為奴較合情理。不過當時雙方惡感之深,由此可想而知。此外沙普爾一世亦從事於都城的建設,立石記功。中國史上的尼沙普爾城(Nishapur)就是他所創建的,藉以震懾東方治下的民族。
【摩尼教的創立】當沙普爾一世在位時,亞洲西部產生了一種宗教熱忱。波斯的祆教既隨薩珊王朝而中興,基督教此時又廣傳於西亞,而猶太教亦現復興的氣象,至於佛教亦早已西傳。各教教義既多衝突,混合各教為一的理想自當應運而生,摩尼教就是這種理想的結果。摩尼(Mani)為波斯人,生於216年。他喜歡研究哲理,對於當時的祆教、佛教、猶太教、基督教等無不精究。他初信基督教,後來乃采祆教的二宗、佛教的輪迴、猶太教的天使魔鬼和基督教的三位一體,合成一種所謂「三際二宗」的新教。「三際」就是過去、現在和未來,「二宗」就是明和暗。這就是中國史上所稱的摩尼教,於240年沙普爾一世即位時宣布成立。
【摩尼的被殺和摩尼教的廣傳】摩尼既創新教,當時曾得國王允許,四處傳教。相傳他曾親自到印度、中國諸地宣傳。他的屬下有十二門徒、七十二主教,教士無數。美索不達米亞一帶的基督教徒多受其感化而成為信徒。後來傳到歐洲,成為中古時代歐洲史上所謂的異端,法國的阿爾比一派就是其代表,直到13世紀初年才被羅馬教皇用武力屠殺一空。關於這件事,我們述中古歐洲史時再去詳述。但是摩尼的混合教義,顯然違背了當時得勢的祆教,祆教教士遂群起反對之。波斯皇帝瓦赫蘭一世(Varahran I)不得已於272年把他逮捕。相傳由祆教教士活剝其皮,用乾草包裹,掛在都城門上示眾。基督教徒因此被誤殺的為數亦很多。波斯境內的摩尼教就此完全絕跡。至於這個波斯教派後來怎樣隨同祆教傳入唐代的中國,以及怎樣傳入歐洲成為基督教徒所謂的異端,我們留待後面再去詳述。
第二節 羅馬帝國的分裂和基督教的勝利
【戴克里先在位時代(284年—305年)】羅馬帝國自馬可·奧勒留死後大亂了一百年,直到戴克里先於284年即位時,國內的秩序方才恢復。但是此時的羅馬和三百年前奧古斯都時代的情形已經大不相同。此時的元老院除管理羅馬城中事務外,已經沒有別的權力,此後的歷史舞台上已不再有它的地位了。至於此時的皇帝則有無上權威,外表上顯得非常有尊嚴,如皇冕,綴以珠寶的錦繡大袍,御座,足凳,都是非常華麗的,凡入覲的人都須下跪。這和開國初年皇帝起居的簡樸情形大不相同。羅馬的皇帝原來早就以尊神自居,此時竟正式稱為「無敵的太陽」。凡遇皇帝的生日那一天,全國人民都要參加公共慶祝的典禮。奮鬥了數百年的民主精神到此完全失敗了。
【賦稅的繁重】戴克里先因為常常要對付東方新起的波斯,所以住在羅馬城的時候少,住在小亞細亞的時候多。他為治國便利起見,模仿先例,另派一個皇帝代他專管帝國西部的政務。他這種舉動本沒有分裂國土為二的意思,不過此後的羅馬帝國卻有了東西兩部逐漸分離的傾向。當時羅馬帝國共有二百餘省,官吏人數既多,皇室費用和軍隊糧餉又都很大,因此不得不常常增加賦稅以資應付。當時政府習慣於強迫各城市一部分富戶負起繳納該地全部賦稅的責任,如有短缺他們必須設法補足,因此他們往往剝削平民以便中飽而資應付。
【人民自由的消亡】其實當時的富人亦已日趨貧困了,因為商業衰落,中產階級日益減少。戴克里先甚至下令禁止人民停業,而且子孫必須世守祖先的職業。至於物價和工資,亦由政府加以規定。官吏和偵探滿布於市場中,偵查谷商或麵包師是否改業或停業。向來自由的羅馬人如今到處受政府的壓迫和干涉,自己已經沒有獨立自由的生活了。
【君士坦丁(324年—337年在位)】戴克里先去世以後,國內又起帝位之爭,最後一個獲勝的就是君士坦丁(Constantine)。他是歐洲第一個信奉基督教的皇帝,所以在西方史上很是著名。此時巴爾幹半島的地位已經比義大利重要,此地有繁盛的城市,供給許多軍隊,而且出了好幾個皇帝。君士坦丁決意在此地東境建一新羅馬,便擇定了舊日希臘人所建的拜占庭(Byzantium),定名為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此地正處於歐亞兩洲相交的要衝,極占地勢。君士坦丁把許多舊城市中的美術品都搬到新城中。在他去世以前,這座新城已經布置得宏偉美麗,不愧為一個大帝國的東都。
【帝國的分裂】東都的建設更加促進了帝國東西兩部的分裂。自君士坦丁以後,羅馬帝國遂常有兩帝並治的情況,一居羅馬,一居君士坦丁堡。不過當時羅馬帝國還是一個完整的國家,並沒有正式分成兩國。所以在理論上,羅馬帝國始終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基督教的勝利】自保羅輩把基督教從猶太傳進歐洲後,羅馬的信徒日有增加。但是因為基督教徒不肯尊奉皇帝而且預言羅馬必亡,所以常受羅馬政府的壓迫和虐殺。直到戴克里先在位時,他的同僚皇帝伽勒里烏斯(292年即位,311年死)才下令允許基督教徒可以公開崇奉,並准設立禮拜堂,和信仰舊神的人有同樣的待遇。此後基督教徒的人數較前更有增加,禮拜堂亦漸成為極有力的組織。君士坦丁和他的後繼者開始優待基督教徒,而且尊崇基督教為國教,把其他宗教都廢止了,因此基督教徒就反過來去壓迫反對的人。基督教教會的勢力亦日有增加,竟和中央政府相當。教會中的官吏漸漸自成為一個特殊的階級叫作「教士」,至於尋常的教徒叫作「俗人」。各城市的教堂有一個總監督叫作「主教」。較大的城中有「大主教」,握有監督一省中附近各城主教的權力。因此本來柔弱且受人藐視的基督教,竟變成一種勢力宏大的組織,而教會亦漸漸在政治界占據一個重要的位置了。
第三節 波斯和羅馬繼續爭雄
【4、5世紀時波斯、羅馬爭雄的形勢】羅馬帝國雖經3世紀的百年大亂而日趨分裂,但它與東方的波斯卻始終爭持不下。戴克里先常駐東方和君士坦丁建立東都,都是為了防止波斯勢力西伸所做的工作。這亦可見兩洲民族的爭雄都各自大有決心。此後雙方的戰爭雖仍互有勝負,但波斯已漸占上風。至於雙方所死爭的亞美尼亞雖仍向背無常,而波斯已較為得勢。現在我們將4、5世紀時兩國爭雄的史跡再略述一下。
【羅馬的初勝】羅馬皇帝戴克里先本為圖拉真後的雄主,即位之後就有志東征。當時波斯皇帝為納西斯(Narses),亦正想西進。羅馬人既援助亞美尼亞獨立,波斯人當然要起來討伐。雙方遂於296年後大起戰爭。羅馬先敗而後勝,收亞美尼亞為附屬國。波斯不得已遣使向羅馬求和,並稱兩國為世界上的兩大光明,既不宜自相殘殺,且人事無常,亦宜多留餘地。戴克里先亦不願再戰,所以不嫌波斯出言傲慢,允許講和。波斯遂讓底格里斯河東各省和亞美尼亞於羅馬,這是發生於297年的事情。此後兩國和平了四十年。
【沙普爾二世的西征】自309年後波斯又有名王出而形勢一變,這就是沙普爾二世。他在位初年,先和南方的阿拉伯人相鬥,繼又壓迫國內的基督教徒。當時羅馬的君士坦丁大概因為爭位很忙,無暇東顧,所以不曾代基督教徒鳴不平。羅馬自君士坦丁於337年去世以後,再也沒有雄主了。當時波斯人既得東北部匈奴遺族的幫助,羅馬的西北境又有日耳曼民族的入侵,加以當時羅馬宮廷腐敗不堪,而羅馬的好多人又投靠了波斯,所以沙普爾二世不肯坐失良機,不允羅馬的求和,於337年出兵西向。
【波斯的獨霸】波斯這次西征的目的當然在於收復297年的失地。雙方相持二十多年,終於363年羅馬軍失利而求和。羅馬把底格里斯河東的各地仍舊退還給波斯,並把幼發拉底河上游的尼西比斯城(Nisibis)等商業重鎮和邊疆要塞交予波斯;此外又約定羅馬以後不得再和亞美尼亞往來,干涉它和波斯的關係。羅馬共和時代在亞洲大陸上的勢力,到此可說已近於衰落了。而波斯此後遂成為亞洲西部的霸主。所以史學家多稱沙普爾二世為「大帝」,其在位凡七十年,到380年去世。
【5世紀時波斯、羅馬的相同境遇】自此到476年西部羅馬滅亡時的一百年間,波斯和羅馬的政情大致相同:兩國除仍舊在亞美尼亞發生政治的爭雄外,又新加入了祆教和基督教的衝突。至於外患方面,羅馬帝國有匈奴和日耳曼民族的南下,而波斯帝國有嚈噠人的壓境。雙方遭遇在這段時期其實大致相同。結果羅馬帝國到476年時西部全失,僅局處於歐亞非三洲交接的地方,而波斯則繼續維持到7世紀初期才被阿拉伯人所滅。關於亞歐兩洲北方蠻族入侵羅馬、波斯和印度的情形,我們留待後面再述,現在略述波斯和西羅馬未亡前百年間的衝突情形。
【5世紀時兩國的宗教衝突】原來363年的波斯、羅馬和約,雖把亞美尼亞歸入波斯版圖,但是羅馬人始終心有不服。加以自從300年以後,亞美尼亞人已改奉基督教,傾心於同教的羅馬,因此波斯和羅馬的衝突更加上了一層宗教的關係。所以兩國雖各有外患,但對於亞美尼亞的爭持卻始終不肯放手。果然雙方和好多年後,終於420年因受波斯壓迫的基督教徒為羅馬所收容而再起戰事,相持凡二十年方和。450年後又因波斯強迫亞美尼亞改信祆教而引起亞美尼亞的叛亂,亦相持三十餘年方言歸於好。此後一百四十年間波斯和東羅馬的關係,已入中古史的範圍,我們留待後面再述。
【上古史的告終】所謂「上古」的西方史到了羅馬帝國衰亡和日耳曼蠻族南下的時候,就算結束了。這一時期的西方史除未有文字以前的先史時代不計外,前後約有四千年之久(公元前34世紀—公元5世紀)。這一時期的西方高等文化有尼羅河上的陵墓和神廟,有底格里斯和幼發拉底兩河上的泥磚,有克里特島上的皇宮,有希臘人的雕刻和神廟,有羅馬的大道和水溝,有基督教教會的組織。這種種遺蹟留到如今,來證明西方文化的發展和隆盛。至於亞洲方面,東部中國的文化已經發展到南北朝,正在灌輸佛教的文化作為唐代極盛時期的先聲。印度的佛教千年來亦已由盛而衰,但因有大月氏人的保護和傳布,反而大盛於東亞。波斯則自從亞歷山大東征亡國之後,在安息人治下和羅馬爭霸多年,到上古末期時又有本族薩珊王朝的建設,一時雄霸亞洲的西部,繼續和羅馬爭雄。這就是世界史上古期的大概情形。
【歷史分期的不當】其實就人類全部歷史來看,這一時期的史跡不過是人類初進文明的第一步,而且是時間上很近的一步。舊日的史學家因為在當時對於先史時代的人類生活情形還不十分明了,所以單單根據文字的記載把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世等分期,這種辦法雖然如今還很風行,其實已經和事實不合了。不過因為我們已習慣於上述的分期方法,所以為便利起見,還是不得不勉強沿用。因此我們姑且把上面所述的事實當作世界史的上古期,下面繼述中古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