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說明

2024-10-08 20:38:31 作者: 何炳松

  經典著作是人類思想的結晶,對於我們認識歷史、反思自我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該書是中國現代著名史學家和教育家何炳松先生的經典代表作,最初出版時名為《外國史》,曾一度風行全國,成為民國高中外國史教科書的主流版本之一。何先生早年留學美國,獲普林斯頓大學研究院碩士學位。他學貫中西,一生在史學研究方面頗有建樹,著述甚豐,被譽為「中國新史學派的領袖」。

  何炳松先生是我國民國時期著名的歷史教育家,在長期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中,其歷史教育思想得到了不斷的豐富與發展。他對歷史教育的貢獻是多方面的,既是我國「歷史教學法」學科的開拓者和建設者,又是我國力圖摒棄「歐洲中心論」,獨立編著中學《外國史》課本的第一人。

  該書出版於20世紀30年代,中國時處民族危亡的歷史大變局之中,面對國難,史學家們迸發出空前的民族主義意識。當時的外國史或世界史多以歐洲為中心進行論述,而何炳松先生將「民族復興」作為歷史教科書編寫的主旨,跳出慣常的「歐洲中心論」,放眼亞洲、歐洲、非洲和美洲所構成的整體世界。他在書中採用了一種全新的立場,即針對亞洲匈奴人、安息人、月氏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向來受人輕視的民族,根據他們在世界文化史上活動和貢獻的程度,給以相當的位置,並加以敘述。另外,何先生依照「綜合研究」這一科學新標準,將人類政治、經濟、學術、教育和宗教等活動的交互錯綜的情形同時進行研究,從而向讀者全面展示了人類文化的演進史,非常系統地勾勒出世界歷史的發展軌跡,是一部史無前例的新史學巨著。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歷史觀是人們對歷史總的看法和觀點。近代中國,西學東漸,各種史觀雜陳,帝王史觀、政治史觀、民族史觀、文明史觀、文化史觀、地理史觀、科學史觀和唯物史觀等不一而足。由於深受美國魯濱遜新史觀思想的影響,何炳松先生明確以人類文明演進史觀作為著書立學的根本。在書中,何炳松先生以人類文明演進特別是亞歐文明互動交往為線索,並按照歷史時序性的特點對這條主線進行歷史分期:先史時代、上古時代、中古時代、近世時代和現世時代。全書共計14個部分,57章。值得注意的是,何炳松先生秉承史學求真的客觀態度,非常重視該書的選材來源,及時吸收西方世界史研究的主流成果。他在該書的序言中悉數列舉了所依據的主要參考書目,包括韋爾斯的《世界史綱》,布雷斯特德的《上古史》,史密斯的《牛津大學印度史》《大英百科全書》,吉本的《羅馬帝國衰亡史》,勞林生的《古代東方五大帝國史》,等等。

  然而,因該書寫作的時間距離當下較為久遠,鑑於個人及時代的局限性,書中部分觀點難免有失偏頗:首先,由於偏愛文化史觀,作者把歷史演化看成是人類心理活動的結果,認為心理研究法是最正當的社會史研究方法,從而看不到社會經濟發展是歷史演變的根本動力;其次,由於內容體系龐大,涉及歷史社會的各個領域,知識點密集,缺乏深思熟慮的改造與加工;再次,在這部著作的編寫上,作者雖有意避免學術化,但學術成果彙編的意味仍然很濃厚,缺乏鮮明的個性。因此,讀者在閱讀時一定要認識到其局限性,切勿照搬、全收。出版此書的目的是讓廣大讀者對於世界史有一個全面而縱深的認知,為讀者縱觀世界歷史發展提供一個有力的參考。

  該書的語言帶有一定的文言風格,為了便於當代讀者的閱讀和理解,在不改變作者觀點和見解的前提下,我們將語言加以潤色,使其更加通俗化。同時,我們對文中包括人名、地名等在內的專有名詞進行了一定程度的修改,使其更貼近現行譯法,從而為讀者提供一個可靠又可讀的版本。例如,將「亞威農」改為「阿維尼翁」,將「倫巴第」改為「倫巴底」,將「須斯底年」改為「查士丁尼」,將柏拉圖的《共和國》改為《理想國》,等等。

  書中修訂如有不妥之處,敬請讀者朋友們批評指正。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