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暫的激情,撐不起美麗的夢想
2024-10-08 20:14:39
作者: 蔡萬剛
有一段時間,我發現班上的羅翔同學在英語學習方面突然變得十分刻苦用功,每天早上都會早早來到學校,在空無一人的教室里大聲朗讀英語單詞,甚至就連在課間,也常常捧著一本中英對照的兒童讀物在閱讀。正當我甚感欣慰,準備找個機會表揚表揚他的時候,他卻突然轉了性子,早晨也不在教室讀英語了,改到球場上打籃球去了。不過他對籃球的興趣也就只持續了半個月不到,半個月後,球場上也再難看到他的身影。現在,羅翔似乎又迷上了攝影,課間總能見著他擺弄一台卡片照相機……
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之後,我發現羅翔無論做什麼事情似乎都只有「三分鐘熱度」,心血來潮的時候,可以全情投入,恨不得時時刻刻都去鑽研自己感興趣的那件事,但這種興趣和專注力卻往往十分短暫,持續不了多長時間也就煙消雲散了。就連在學習方面也是如此,正因為這樣,羅翔在班裡的成績始終不上不下,沒有什麼進步。
像羅翔這樣容易「心血來潮」的人不在少數:今天看到別人彈鋼琴覺得特別厲害,於是馬上燃起對鋼琴的熱情;明天聽到別人唱歌十分好聽,於是放棄鋼琴馬上轉向唱歌;後天開完學習動員大會,立馬決定做學霸,停止一切課外活動,全心投入學習……最終,三心二意的結果就是,忙亂了一陣,努力了一陣,投入了一陣,卻什麼成果都沒有收穫。
其實每個人都很清楚,無論學什麼,做什麼,想要有成績,就必須付出足夠多的時間和精力,但為什麼道理大家都懂,卻依然總是明知故犯呢?對於這種普遍現象,心理學家用「獎勵與懲罰」的理論進行了解釋:人們總是傾向於追逐短期效益的「獎勵」,而忽略了潛在危害的「懲罰」。
簡單來說,我們對某件事情產生興趣,往往是從好奇開始的。好奇讓人們對某件事情產生熱情,而當人們開始著手去做這件事情的時候,最初因好奇而產生的激情便會開始釋放,等到激情釋放完畢之後,人們對眼下所做的這件事自然也就不會再這麼狂熱。這個時候,如果再產生新的刺激點,那麼很可能會讓人立即半途而廢,投入到對新事物的追尋中。心血來潮的「三分鐘熱度」就是這樣形成的。
此外,三分鐘熱度的形成往往也與人們害怕承擔失敗的心理有關。比如在我和羅翔就他做事常常半途而廢這件事進行談話時,他對於自己的行為就是這麼解釋的,他說:「老師,我不是不能堅持,我是通過廣泛涉獵來查探自己的天賦。之前我聽了一個英語學習的講座,我覺得受益匪淺,所以就打算好好學學英語,但是後來吧,我學了一段時間之後,發現自己可能沒有學習英語的天賦,倒是運動可能更適合我,所以我就去和他們打籃球了。不過後來我又發現,我個子太矮,我爸我媽也都不高,估計打籃球這條路也行不通。然後我就發現攝影……」
羅翔的「理由」透露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訊息:害怕失敗。不管是學習英語還是打籃球,或者攝影,當羅翔對這些事情產生興趣並付諸實踐之後,卻發現這些事情似乎都不像他想像得那樣容易,於是為了避免將來可能到來的失敗,他乾脆就直接放棄了,以便全身而退,然後又繼續去尋找有可能會讓他隨隨便便就獲得成功的新事物。
但我們都知道,在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可以隨隨便便就獲得成功的。學習本身就是一件辛苦而乏味的事情,無論你對一件事情有多少興趣,想要在這件事情上學有所成,都不可避免需要忍受一段辛苦而乏味的學習過程,周而復始地去做那些單調的訓練。沒有誰可以跳過這個過程,直接走向最終的輝煌。
如果一個人不管做什麼事都只是心血來潮,釋放完激情之後就不能繼續堅持,那麼每件事都將半途而廢,最終的結果就是一事無成,這種人就是我們所說的那種「常立志,無長志」的人,這樣的人無論在哪個領域都是無法取得成功的。在學習方面更是如此,成績的提升需要長久的堅持,如果總是抱著一蹴而就的渴望,那麼是永遠也不可能取得好成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