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一知半解,要學懂、學通
2024-10-08 20:13:19
作者: 蔡萬剛
每次臨近期末考試,我都會抽出一些時間來幫女兒複習功課,複習的方式就是我問她答。除了課本上常規的知識點以外,我通常還會問她一些比較「偏門」的知識,以此來訓練她的思維能力,同時也是培養她獨立思考的習慣。
在問答的過程中,我突然想起之前在一個奧數題集上看到的題目,覺得那道題目出得非常不錯,創新性很強,但又不會脫離課本上所學過的知識點,於是我就把那道題出給女兒答。按照我的預期,雖然那道題形式新穎,也具有一定難度,但女兒只要認真思考,應該是能解答出來的。
結果,女兒在提筆算了一會兒也沒找到頭緒之後,居然一怒之下撂筆不寫了,還一副怨怒的樣子對我說道:「這又不是課本上的東西,幹什麼老出這種題來為難我?」
看著女兒鬧彆扭的樣子,我一板臉,嚴肅地說道:「認真點,這怎麼是為難呢?你要是把知識點都掌握牢靠了,再動動腦筋,這道題怎麼會解不出來?解不出只說明你對知識點的掌握還不夠透徹,運用得不熟練。」
本書首發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如果是以往,女兒可能已經嘟著嘴乖乖繼續思考去了,但這一次,女兒卻是一副理直氣壯的樣子,大聲說道:「人家陶淵明老先生都說啦,好讀書,不求甚解。知道什麼意思嗎?就是說多讀書,沒必要去摳著鑽研得那麼深!」
一聽這話,我氣樂了,前幾天帶她去親戚家玩,她和上初中的表哥在房間裡嘀嘀咕咕半天,竟然還順道學了點東西來和我吵架啊。我斜了女兒一眼,說道:「既然知道陶淵明老先生,那你一定知道陶淵明老先生讀了多少書吧?單從這位老先生寫的文章來看,大量引用了許多儒家經典,還有道家典籍,史書上的東西也不少。這些書你就算沒讀過,也聽過吧?都是些特別有文化內涵的古文。此外,據說這位陶淵明老先生呢,還特別喜歡讀那些非常奇特的書,比如什麼《山海經》啦,《穆天子傳》啦,這些書別說讀了,大概你連聽都沒聽過吧?你文化程度差人家那麼多,哪裡來的自信去和陶淵明老先生相提並論呢?」
女兒被我說的話唬得一愣一愣的,瞪著眼睛看著我,半天沒說出來一句話。
我又繼續說道:「『好讀書,不求甚解』後頭兩句是什麼記得不?是『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人家說的是,愛好讀書,不去摳字面上的意思,但是要理解深層次的含義,每次能從中體會到新的東西,就高興得連飯都忘記吃了。媽媽讓你好好理解公式,你理解深層次的含義了嗎?當然了,你要是理解了,這題不就做出來了嗎?」
女兒不服氣地瞪了我一眼,旋即又像泄了氣的皮球一般默默拿起筆和稿紙轉過身去接著算寫了,順便「放出」個背影來表示對我的抗議。
在我教過的學生里,大部分成績平平、難以進步的學生和成績優異的學生之間,最大的差別就是一個總是「不求甚解」,一個則習慣「打破砂鍋問到底」。
不少成績中等的學生都問過我類似的問題:老師,課本上的知識點我覺得自己都已經學懂了,可為什麼每次考試我依然拿不到高分?
事實上,這些學生並沒有理解什麼叫作真正的「懂」。當你對知識真正做到學「懂」了的時候,那就不叫「懂」,而叫作「通」了。很多學生不明白這一點,總以為只要背會課本上的公式,做好課本上的習題,就叫掌握了知識點,但實際上,這不過只是蜻蜓點水般的一帶而過罷了,距離真正學懂、學通,將其變成自己的知識,還有很大一段距離。
習慣不求甚解的人對知識的掌握是淺顯的,他們往往在對某個知識點理解之後,就止步不前了。但那些成績優異的人則不同,他們會對所學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深挖和思考,直到把一個個的知識點串聯起來,找到其中存在的邏輯關係,打「通」知識與知識之間的邏輯關係,這才叫真正的學懂、學通。
所以,家長們應該讓孩子明白,只有掌握了所學的知識點,將它們變為自己的東西,才能在不管面對什麼樣的難題時,都能做到迎刃而解,從而取得優異的成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