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如何培養小學生的高效學習態度> 錯誤多來自粗心,馬虎是求知的大敵

錯誤多來自粗心,馬虎是求知的大敵

2024-10-08 20:13:16 作者: 蔡萬剛

  我聽過很多家長抱怨孩子做事太馬虎,不認真,所以考試經常把不該丟的分給丟了。但問題是,抱怨歸抱怨,真的從行動上重視起孩子「馬虎」這個問題的家長卻只有少數。在大多數家長看來,孩子「馬虎」似乎是一種常態,一種無傷大雅的小毛病,每次念叨幾句也就過去了,下次再犯依然如此。

  心理學上有個非常有趣的現象,我們稱之為「貼標籤效應」,意思就是說,當一個人被周圍的人貼上某種「詞語名稱」的標籤後,這個人會不自覺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使自己的行為與被貼上的標籤內容相一致。也就是說,在孩子眼中,家長無疑是他們生活中的「權威評價人」,當家長反覆用「馬虎」這個詞來形容孩子時,無異於是給他貼了一個標籤。之前我們也說過,小學階段的孩子對於自我的認知是不完全的,他們對自己的認識更多是來自周圍人的評價,尤其是「權威人士」,比如父母、老師等。因此孩子往往比成年人要更容易陷入「貼標籤效應」中。當他們從心理上認同父母的判斷,認為自己的確就是父母口中所說的「馬虎的人」,相應地,他們也會不自覺地做出自我印象管理,把馬虎的毛病「發揚光大」。正因為如此,我才多次建議家長們在與孩子溝通交流的過程中,要儘可能以鼓勵代替埋怨,以積極評價代替消極評價,以免對孩子造成一些負面的心理暗示。

  馬虎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問題,通常伴隨著「注意力不集中、責任感缺失、缺乏毅力」等一系列的「副作用」,馬虎的毛病拖得越久就越發不容易改正。因此,作為家長,一旦發現孩子在不知不覺中養成了這種負面習慣,一定要予以重視,不要覺得只是小孩子的毛病,引發不了什麼嚴重的後果。要知道,有的習慣一旦形成,往往可能影響一生。

  一位學生家長就提到,每次她發現兒子有馬虎的行為時,都會先找原因,然後再引導兒子及時改正。在這個過程中,她會向孩子強調認真負責的重要性,但絕不會指責孩子「馬虎」。用行動來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顯然要比用語言指責有用得多。

  孩子之所以會出現做事馬虎的情況,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態度問題。

  馬虎通常是一種不認真的表現,因為不認真,缺乏完成任務的責任感,所以在學習知識時往往囫圇吞棗,做作業也是湊合完成。

  本書首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如果孩子馬虎行為的成因是態度,那麼家長就更應該以嚴肅的態度來面對這個問題了,必須要讓孩子知道,馬虎是一種極具危害性的惡習,絕對不能放任不管。

  第二,性格問題。

  有些孩子天生就是急性子,不管做什麼事情都風風火火、忙忙亂亂的,亂中就難免會出錯,於是便容易給人留下馬虎的印象。

  如果孩子的馬虎主要是性格問題所引起的,那麼想要糾正孩子的行為習慣,就得從性格方面開始著手,在生活中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慢下來,培養孩子形成做完事情後進行檢查的習慣,儘可能避免粗心大意造成的錯誤。

  第三,熟練程度問題。

  有的孩子在生活中並沒有馬馬虎虎的毛病,但在做題時卻常常「顧此失彼」,這很可能是因為知識點掌握不牢固的關係。通常來說,容易在做題時馬虎的,往往是那些對題目一知半解的學生。對題目了解透徹的,已經是熟能生巧,很少出現錯誤;而對題目特別生疏的,那肯定是步步小心,生怕做錯了;只有那些對題目一知半解的學生,才特別容易出現馬虎的錯誤。因此,針對這種情況,幫助孩子有目的地進行複習,熟練掌握知識點才是最關鍵的。

  第四,考試焦慮引發的問題。

  有些學生在平時不管是做題還是做事,都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是一考試就容易犯錯誤,在一些不該丟分的地方丟分。這種看似馬虎的行為,實際上很可能是考試焦慮所引發的問題,不能單純地以「馬虎」來看待。對於這樣的學生,家長應該以開導為主,幫助孩子減輕應對考試的心理負擔,讓孩子明白,分數並不代表一切,考試不過是一種自我檢驗的手段。只要能丟開心中的「包袱」,以輕鬆平和的心態應對考試,「馬虎」的毛病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