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引導,教孩子自己解決矛盾衝突
2024-10-08 20:04:58
作者: 陳文姬
不少父母發現,隨著孩子長大,需要面對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說,孩子與孩子之間產生了矛盾,該怎麼辦?當孩子慢慢走出家裡的圈子,就要告別小公主、小王子的生活了,該怎麼辦?孩子們既要尋找朋友,又要面對可能會出現的問題,那麼具體會出現什麼樣的矛盾衝突呢?我們一起來看看。
前段時間,幾個家長帶著孩子在一起玩,大人們站在一邊聊天,孩子在一旁玩耍。正當大人聊得火熱的時候,突然傳來孩子的哭鬧聲。家長聽到尖銳的哭聲,嚇了一大跳,趕緊去看看出了什麼問題。原來,是悠悠和果果兩個小姑娘吵架了。果果哭得非常大聲,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
果果的媽媽衝過去,先是看了看孩子身上有沒有摔傷,檢查並沒有什麼傷害,周圍老人也說兩個孩子並沒有打起來。果果媽媽問道:「你怎麼了?為什麼哭得這麼厲害呢?」果果抽泣地回答道:「她推我,她搶了我的東西,還大聲吼我!」說完繼續哭。
而悠悠聽到果果的回答,立馬也崩潰了,衝著自己的奶奶喊道:「她說謊,我沒有!她騙人!」兩個大人輕輕安撫著自己的孩子,但兩個孩子仍然哭得撕心裂肺,一時間,場面十分混亂!大人十分尷尬,可沒弄清楚發生了什麼事,既不能批評自己家孩子,也無法指責別人家孩子。兩個家長決定,讓孩子冷靜下來再做處理。
孩子的眼淚來得快,去得也快,沒多久兩個孩子的心情就平靜下來。為了搞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果果媽媽把兩個孩子拉到一起,開始問了起來。
「剛剛發生了什麼事情,誰能告訴我呢?」
「果果拿了我的樹葉,我想要回來,就抱著她說『還給我』,然後她就哭了。」
本章節來源於𝖻𝖺𝗇𝗑𝗂𝖺𝖻𝖺.𝖼𝗈𝗆
「是這樣的嗎?果果?」
「是的,她突然抱著我,還用很大地聲音對我說話,我很害怕。」
原來事情的經過這麼簡單,但孩子們自己的問題,還是得放手交給她們自己來處理,兩個家長的意見一致。這就很好辦了。
「那你們覺得,這件事情是誰錯了?自己有沒有錯?應該怎麼辦呢?大家以後還要一起玩嗎?」
說到一起玩,兩個孩子都不約而同地點點頭。看來,小插曲並沒有影響到孩子們的友情,只是需要慢慢地引導,才能找到好的相處方式。兩個小傢伙,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好像都有什麼話想說。而兩位家長,則在一邊鼓勵她們說出心裡話。
悠悠年齡大,她先說:「你以後能不能別搶我的東西?我不喜歡我的玩具被別人搶走。你喜歡的話,可以告訴我,我同意了,你再拿走。」這是小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
「你那麼大聲我很害怕,我不喜歡別人碰我。你那麼抱著我,我以為你要打我呢!」小果果也毫不示弱。
「好啦,大家都說出自己的心裡話。我們今天會有矛盾,是因為對對方的習慣和想法不熟悉,所以才會有矛盾。那麼你們都有錯的地方,接下來應該怎麼辦呢?」果果媽媽繼續引導。
「對不起。」
「我也對不起。」
「那你們都原諒對方了嗎?如果原諒了,那就繼續一起玩吧。不過,我們都要注意,不要無緣無故地吵起來,要學會冷靜。好朋友相處,是要顧及對方的習慣的。」
兩個孩子點點頭,又重新在一起玩得不亦樂乎。兩位家長相視一笑,並沒有繼續討論。
大人處理矛盾的態度非常重要,這裡我們要注意,不管孩子是吵架還是打架,不要第一時間去指責任何一方。處於矛盾中的孩子,此時的心理狀態不穩定,家長的一句話就有可能成了他崩潰的稻草。所以,保持客觀公正的心態,可以讓孩子和家長的心態更加光明。這是調節和引導孩子自主處理矛盾的重要前提。
當家長的情緒和心態保持住後,還要注意保持不急不緩的態度。忙亂中容易出錯,任何事情都是如此。有些家長脾氣急躁,看到孩子吵鬧哭喊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著急中隨意下結論,破壞了調節的氛圍。如此一來,必然有一方得意而另一方委屈。即便是家長手頭上有事情,也要注意質量而非速度。如果實在騰不開手,可以告訴孩子們,先暫時分開冷靜一下,等自己處理完手裡的事情再過來了解。
接下來,就是召集大家還原事情真相的時候了。孩子一個人玩耍,肯定不會出現矛盾衝突,只有他們與外界的人事發生聯繫,才會出現矛盾。不管大人在不在場,引導孩子回憶事情發展的經過,並鼓勵雙方實事求是,說出真相。這個時候,鼓勵孩子顯得非常重要。有些孩子會故意說出對自己有利的事情,而有些孩子則正視發生的事情。這是因為孩子的性格之間的差異,不應該成為影響大人判斷力的因素。
兩個孩子在一起爭球,不小心都摔倒了。一個孩子摔破了皮,另一個孩子摔得瘀青,誰能保證受傷輕的那個孩子就是製造矛盾的負責人?甲說乙推他,乙說甲絆他,這是他們表達的自由與傾向性,並不應該成為被批評的原因。
這個時候,雙方的陳述出現偏差,究竟該怎麼做呢?如果家長目睹了事情的發展經過,那就好辦一些了。家長也可以把自己看到的事情如實講述出來,注意,不要帶任何感情色彩,包括強調、批評或者表揚,這些統統都不要。這麼做的原因,是讓孩子明白,要實事求是,因為自己是旁觀者。如果他們歪曲事實,那麼家長會發現的。
當所有人都陳述完畢,下一步,是該做出決定的時候了:「你們發生了這樣的矛盾,那麼,誰能給一個解決辦法呢?」這時候,前面的情緒安撫工作,以及事實還原工作,都已經完成,引導解決就是整個事件的重點。
孩子在經歷矛盾升級到爆發的過程中,內心會產生後悔或者害怕的情緒。此時應該告訴他們:「解決問題的時候到了,開動腦筋,想一想,如果回到發生事情最開始的時候,你們會做出什麼樣的選擇呢?還會任由矛盾爆發,直到最後一發不可收拾嗎?」
搶人玩具的,會表示自己不應該搶過來,而是應該詢問是否願意分享;打人的,首先要承認自己的錯誤,並真誠的道歉,請求對方的原諒;處於弱勢地位的,則會反思自己的情緒和脾氣,是否需要注意改變。
……
最後,我想說,孩子的世界裡會有爭吵矛盾,出現這些並不稀奇。作為父母,注重引導,教給孩子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這遠比家長替他們討回「公道」,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