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對的現實
2024-10-08 19:59:05
作者: 季羨林
有時會有地震,有時會有天災,刀兵水火,疾病災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駕臨你的頭上,躲不勝躲,防不勝防。對策只有一個:順其自然,盡上人事。
我們面對的現實,多種多樣,很難一一列舉。現在我只談兩個:第一,生活的現實;第二,學術研究的現實。
一、生活的現實
生活,人人都有生活,它幾乎是一個廣闊無垠的概念。在家中,天天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人人都必須有的。這且不表。要處理好家庭成員的關係,不在話下。在社會上,就有了很大的區別。當官的,要為人民服務,當然也盼指日高升。大款們另有一番風光,炒股票、玩期貨,一夜之間成了暴發戶,腰纏十萬貫,「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遍長安花」。當然,一旦破了產,跳樓自殺,有時也在所難免。我輩書生,青燈黃卷,兀兀窮年,有時還得爬點格子,以濟工資之窮。至於引車賣漿者流,只有拼命幹活,才得餬口。
這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生活。我們必須黽勉從事,過好這個日子(生活),自不待言。
但是,如果我們把眼光放遠一點,把思慮再深化一點,想一想全人類的生活,你感覺到危險性了沒有?也許有人感到,我們這個小小寰球並不安全。有時會有地震,有時會有天災,刀兵水火,疾病災殃,說不定什麼時候就會駕臨你的頭上,躲不勝躲,防不勝防。對策只有一個:順其自然,盡上人事。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如果再把眼光放得更遠,讓思慮鑽得更深,則眼前到處是看不見的陷阱。我自己也曾幼稚過一陣。我讀東坡《(前)赤壁賦》:「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我與子之所共適。」我深信蘇子講的句句是真理。然而,到了今天,江上之風還清嗎?山間之月還明嗎?誰都知道,由於大氣的污染,風早已不清,月早已不明了。與此有聯繫的還有生態平衡的破壞,動植物品種的滅絕,新疾病的不斷出現,人口的爆炸,臭氧層出了洞,自然資源——其中包括水——的枯竭,如此等等,不一而足。我們人類實際上已經到了「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的地步。令人吃驚的是,雖然有人已經注意到了這個現象,但並沒有提高到與人類生存前途掛鉤的水平,仍然只是頭痛治頭,腳痛治腳。還有人幻想用西方的「科學」來解救這一場危機。我認為,這是不太可能的,這一場災難主要就是西方「征服自然」的「科學」造成的。西方科學優秀之處,必須繼承;但是必須從根本上,從思想上,解決問題,以東方的「民胞物與」的「天人合一」的思想濟西方「科學」之窮。人類前途,庶幾有望。
二、學術研究的現實
對我輩知識分子來說,除了生活的現實之外,還有一個學術研究的現實。我在這裡重點講人文社會科學,因為我自己是搞這一行的。
文史之學,中國和歐洲都已有很長的歷史。因兩處具體歷史情況不同,所以發展過程不盡相同。但是總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多有相通之處,對象大都是古典文獻。就中國而論,由於字體屢變,先秦典籍的傳抄工作不能不受到影響。但是,讀書必先識字,此《說文解字》之所以必做也。新材料的出現,多屬偶然。地下材料,最初是「地不愛寶」,它自己把材料貢獻出來的,有目的有意識的發掘工作是後來興起的。盜墓者當然是例外。至於社會調查,古代不能說沒有,採風就是調查形式之一。有計劃有組織有目的的社會調查工作,也是晚起的,恐怕還是多少受了點西方的影響。
古代文史工作者用力最勤的是記誦之學。在科舉時代,一個舉子必須能背「四書」「五經」,這是起碼的條件。否則連秀才也當不上,遑論進士!擴而大之,要背誦「十三經」,有時還要連上註疏。至於傳說有人能倒背「十三經」,對於我至今還是個謎,一本書能倒背嗎?背了有什麼用處呢?
社會不斷前進,先出了一些類似後來索引的東西,系統的科學的索引,出現最晚,恐怕也是受西方的影響,有人稱之為「引得」(index),顯然是舶來品。
但是,不管有沒有索引,索引詳細不詳細,我們研究一個題目,總要先積累資料,而積累資料,靠記誦也好,靠索引也好,都是十分麻煩、十分困難的。有時候窮年累月,滴水穿石,才能勉強湊足夠寫一篇論文的資料,有一些資料可能還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寫文章之難真是難於上青天。
然而,石破天驚,電腦出現了,許多古代典籍逐漸輸入電腦了,不用一舉手一投足之勞,只需發一命令,則所需的資料立即呈現在你的眼前,一無遺漏。豈不痛快也哉!
這就是眼前我們面對的學術現實。最重要最困難的搜集資料工作解決了,豈不是人人皆可以為大學者了嗎?難道我們還不能把枕頭墊得高高地「高枕無憂」了嗎?
我說:「且慢!且慢!我們的任務還並不輕鬆!」我們面臨這一場大的轉折,先要調整心態。對電腦賜給我們的資料,要加倍細緻地予以分析使用。還有沒有輸入電腦的書,仍然需要我們去翻檢。
1997年4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