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2024-10-08 19:44:19 作者: 羅蘭·拉贊比

  防守球員瞪大了眼睛,沒錯,他也本該如此。他即將見證的是最為精妙絕倫的動作,正是它首次激發了人類發明慢動作技術的靈感——這樣人們就能夠通過細緻的回放搞清楚這動作是如何欺騙大腦的。

  這痛苦的一幕是如此的令人熟悉。進攻端突然的崩潰點燃了快攻之火,攻守之勢,瞬間變換。防守者正要加速回撤,轉身時卻看見一道虛影閃過。

  籃球在那個身穿紅色球衣的人手上,他快速運球前進,風馳電掣一般。從右向左一個交叉步之後,他大步邁出,並用雙手將左胯附近的球拾起。

  也就在這一刻,他吐出了舌頭。有時候,舌頭只是微微露出齒縫而已,但這一次,整個舌頭都「掉」了出來,就像喜劇木偶在無聲地嘲諷著防守者,仿佛即將上演的暴扣帶來的羞辱還不夠。在古代,勇士們想要震懾對手的時候會本能地做出這個表情。他之所以會這樣可能也有這個原因在裡面,或者可能就是如他所說——這是從他父親那裡繼承來的、對於全神貫注的一種特殊表達。

  不管如何,此時20 歲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眼前一馬平川。他一面耀武揚威地向防守者吐著舌頭,仿佛他是代表著死亡和毀滅的遠古之神濕婆一般,一面殺入罰球區。轉瞬之間,舌頭縮了回去。在又邁出一大步的同時,喬丹把球舉至左肩。然後,他在緊挨著罰球線的位置離開地面,並用雙手將球轉到面前。防守者已然敗退到了罰球區,此時只能目送這個纖細的紅衣人起飛,眼睜睜地看著他從身邊划過。在逐漸接近籃筐的過程中,喬丹把球換到他碩大的右手上。某一刻,他的胳膊呈90度,小臂豎直向上,就像眼鏡蛇一般,向籃筐滑翔的過程中隨時準備給出致命一擊。時間仿佛靜止了,他獨自停滯在空中,正冷靜地計算著何時該終結一切。對於觀眾來說,籃球被砸下時那振聾發聵的「鐺」的一聲,實在是令人激動不已。它會誘發出一種巴甫洛夫效應(即條件反射),甚至是人類對於肉食的欲望,就像在自然頻道中觀看一頭雄獅狼吞虎咽地享用一隻羚羊。

  本書首發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他的攻擊軌跡構成了一條完美的拋物線,遲早有一天,物理學家甚至美國空軍都會認真研究這一現象,嘗試解答那個讓全球觀眾思索已久的問題:「麥可·喬丹這算是在飛嗎?」他們會測量喬丹的「滯空時間」,並且宣布,他的飛行只是一種假象,而這種假象是由他起跳瞬間的超高速度所帶來的巨大動能導致的。然而,他們越是談論超凡的大小腿肌肉和快肌纖維,探討喬丹的「重心」控制,聽起來越像是:人是可以抓住天空的。

  他們還會說,從罰球線到籃筐,喬丹的「旅途」持續了將近一秒。

  誠然,埃爾金·貝勒(Elgin Baylor)1 和朱利葉斯·歐文(Julius Erving)2也擁有著非凡的滯空時間。但他們打球的時候,視頻技術還沒有那麼發達,觀眾們不可能徹底領略他們的高超技藝。飛人喬丹則完完全全不同,無論是在他所處的時代里,還是在歷史的長河中,他都是現象級的人物,不僅超脫於過去,也絕對不會被未來的時間所淹沒。

  1 埃爾金·貝勒,1958 年狀元秀,NBA 歷史50 大巨星之一,洛杉磯湖人隊名宿,籃球名人堂成員。貝勒是湖人隊早期的球星之一,擁有全面的技術和華麗的球風,職業生涯平均每場可得27.5 分和13.5 個籃板,曾創下多項湖人隊史紀錄。遺憾的是,貝勒的全盛時期正好與波士頓「綠色王朝」重疊,因此他雖然曾帶領湖人隊8 次打進總冠軍賽,卻每次都鎩羽而歸;由於張伯倫的存在,貝勒不僅從未得過一次總冠軍,亦從未登上「得分王」的寶座。更諷刺的是,1972 年,貝勒因膝傷退役,湖人隊剛好於該季奪得球隊遷至洛杉磯後的第一個總冠軍。貝勒也因此被認為是NBA 的「無冕之王」。——譯者注(如無特殊說明,本書中的腳註均為譯者注)

  2 朱利葉斯·歐文,綽號「J 博士」(Dr. J),NBA 歷史50 大巨星之一,費城76 人隊名宿,籃球名人堂成員。早在NBA 與ABA 合併之前,歐文即為ABA 聯盟當家巨星。縱觀其職業生涯,歐文曾3 次奪得總冠軍,4 次當選最有價值球員,16 次入選全明星陣容,3 次加冕得分王。他也是唯一一位在ABA 和NBA 中都獲得過MVP 的球員。歐文開創了現代籃球在籃筐之上表演的先河,其個人能力和比賽風格對現代籃球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無數打過籃球的人當中,他才是那個可以飛翔的人。

  在職業生涯的早期,每次看完自己的錄像帶後,喬丹也會有同樣的疑問。「我是在飛嗎?」他說,「看上去的確是的,至少在那一小段時間裡。」

  如此罕見的天賦就像划過天空的流星,你只能抓得住它的尾巴。在麥可·喬丹那令人著迷的籃球生涯中,球迷、媒體、教練、隊友甚至他自己常常都會難以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哪怕距離他最後一次上場打球已數年之遙,情況依然如此。

  「有時候我會想,倘若回顧一切,會是怎樣一種感覺,」喬丹曾說,「它是否會顯得真實。」

  真不真實?至少可能會有這樣一種矛盾。未來某一天,一臉疲憊、老態龍鐘的喬丹變成了各種嘲諷和網絡抨擊的對象,但即使這樣,也無法掩蓋他作為球員時的光輝。那個時候,他是超凡脫俗的。

  一開始,他只是邁克·喬丹而已。一位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非洲裔美國少年,前路茫茫,高中畢業後正考慮加入美國空軍。20 世紀80 年代早期的這段歷史見證了喬丹從邁克到麥可的驚人轉變,他成了籃筐上的天使。在這個過程中,他的形象推動了耐克商業帝國的崛起,而耐克也把他塑造成了他們年輕的國王,這個角色既解放了喬丹同時也束縛了他。他很快就成了實力的代名詞。看起來任何人在任何領域的水準都不可能與喬丹在籃球上的技藝相提並論。「唯一能超越喬丹實力的東西,便是他的自信了。」在芝加哥擔任了多年體育寫手的萊西·班克斯(Lacy Banks)說道。

  美國職業籃球一直因為其渾濁的形象而顯得很掙扎:一群大老爺們穿著像內衣一樣的球服跑來跑去。但是喬丹用自己的「飛行」升華了這種形象。起初,一切還很微妙,他只是為這項運動注入了「酷」的元素。但很快,隨著美國電視節目的影響力達到巔峰,他讓全世界的觀眾陷入了痴狂。

  對於那一代人來說,喬丹在1991 年為佳得樂(Gatorade)拍攝的那段GG令人如痴如醉,很快便成為傳唱甚廣的頌歌:「有時候我會做白日夢/ 把我想像成他/ 你會看到,這就是我的夢想/……/ 如果我能像邁克一樣……」

  文化融合與科技進步助他成為一個前無古人的角色——一個全球性運動中的飛翔之神以及讓幾乎所有人為之瘋狂的商業品牌。喬丹還在北卡羅來納大學1 打球時,阿特·瓊斯基(Art Chansky)曾像追美劇一樣對他進行持續關注、跟蹤報導。據瓊斯基回憶,他後來去芝加哥看喬丹比賽時同樣驚訝萬分。「在老芝加哥體育館(Chicago Stadium)里,我真的是被嚇到了,當時他正從籃架後面靠近底線座位中間的通道走向球場。他走過人群的時候,那影響力太可怕了,兩旁的男女老幼都站了起來。你知道要想買到這樣的位置得花多少錢嗎?就只是為了能在距離喬丹幾英尺(1 英尺≈ 0.3米)的地方看他一眼。我觀察了他們臉上那些誇張的表情,簡直跟見到了救世主一樣。賽後,在更衣室中,媒體也會裡三層外三層地把喬丹身邊圍個水泄不通。」

  救世主,的確沒錯。幾個賽季以來,這份尊崇正以可怕的速度增長著,長期在公牛隊擔任公關經理的蒂姆·哈勒姆(Tim Hallam)甚至開始用耶穌來指代喬丹。哈勒姆會這樣問他的宣傳助理:「你今天看見耶穌了嗎?」

  這樣的故事發展方向是由一份看起來堅不可摧的好運氣推動的。拉夫爾·桑普森(Ralph Sampson)與喬丹在大學時代的競爭讓人印象深刻,當時他們都在為年度最佳大學球員而奮鬥。在接下來的數十年,桑普森又親眼見證了這位對手的崛起。的確,喬丹擁有極高的身體天賦以及無與倫比的工作熱情,這一點桑普森絕對承認,但是喬丹好到爆的時運也不容忽視。他是受上天眷顧的,讓他遇到了最好的教練,並且能和偉大的隊友並肩作戰。

  1 喬丹所上的大學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是美國歷史上創建最早的三所公立大學之一。如今的北卡羅來納大學是一個州立大學系統,擁有16 個分校。如無特殊說明,本書出現的北卡羅來納大學均指北卡羅來納大學教堂山分校。

  「我的意思是他一直都在打磨自己的球技,如果有哪個方面做得不夠好,他就會有動力把它提升到最好。」桑普森在2012 年被選入名人堂的夜晚接受採訪時說,「但是他也的確在正確的時間加入了正確的球隊,被正確的教練發現了他的天賦與才能,然後他們圍繞著他構建了球隊,並且取得了成效。所以我認為,上述的一切組合在一起,才成就了今天的喬丹。」

  沒有人比喬丹更清楚這一連串非凡的事件是如何驅動他的人生的。「時機就是一切。」喬丹在年近五十回顧往事時給出了這樣的結論。

  現在,時機與運氣已經為成就傳奇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運動心理學家喬治·穆福德(George Mumford)在第一次觀察32 歲的喬丹時,就被他充滿活力的訓練方式震驚了。雖然對於喬丹極好的胃口早有耳聞,也聽說了他睡得有多麼少,但這位剛剛開始為公牛隊工作的心理學家還是立馬懷疑這位巨星要麼患有躁鬱症,要麼就是雙極情感障礙,甚至可能二者兼具。

  「他的表現堪稱狂熱,時時處處都帶著這種巨大的能量。」

  不會錯的,某些情況下,喬丹的行為確實達到了狂躁的級別,穆福德想。躁鬱症的典型症狀就是,一段時間的情緒高潮過去後,緊接著會是一段低谷。在接下來的幾周中,這位心理學家密切關注著緊接著喬丹情緒高峰後隨時可能出現的抑鬱信號。但研究了他一段時間之後,穆福德漸漸開始意識到,源源不斷的活力與超凡的競爭心不過是喬丹的正常狀態。本身就在麻薩諸塞大學打過球並且和朱利葉斯·歐文做過室友的穆福德有著豐富的與精英天才相處的經驗,他很快便得出了結論:喬丹明顯與眾不同。

  其他運動員拼盡全力想要達到的高水準「區域」對於喬丹來說不過是一個日常基礎而已。「麥可確實需要一些東西來激發他停留在那種狀態之中,」

  穆福德解釋說,「你進入那個『區域』的次數越多,你越想要待在那裡。大多數人不能持續,而他卻能夠找到那種狀態,將注意力集中在那裡。他把自己鎖定在那個『區域』的能力簡直是非人類。老兄,他絕對來自外星。」

  而在比賽中呢?「他就是風暴的中心,」穆福德說,「戰局越是白熱化,他越是冷靜。」

  職業生涯早期的大部分時間,喬丹都在學習如何開發和利用自己的天賦,以及如何將它們應用在團隊作戰中,因為他極度渴望勝利,勝利是高於一切的。當他的「飛翔」第一次吸引觀眾目光的時候,是無與倫比的競爭意識讓他得以保持。沒過多久,大眾的注意力就轉移到了喬丹永無止境的追逐上面,這種追逐所產生的壓迫感貫穿了他的整個職業生涯,為他身邊的每個人每件事都帶來了考驗。他考驗了朋友和愛人的忠誠,也考驗了教練與隊友的內心和精神是否足夠強大,是否足以和他在場上並肩作戰。

  他越是提高自我,帶來的考驗也就越多,而這種考驗的嚴厲程度絕對是創紀錄的。詹姆斯·沃西(James Worthy),喬丹的好友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時期的隊友,用「盛氣凌人」來形容喬丹。

  這一點喬丹也會承認。「我確實會很嚴厲。」他在1998 年時說。

  不過,大部分的考驗,他都留給了自己。

  在爭強好勝的人生中,他似乎很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越是鞭策自己,給自己壓力,越能在球技上有驚人的進步。

  所有的一切構成了一個錯綜複雜的人物。

  泰克斯·溫特(Tex Winter)在芝加哥公牛擔任過多年助教,他和喬丹合作的時間超過其他任何人。溫特說,在他六十載打球和執教的歲月里,從沒有遇到過比喬丹更複雜的人。「從人物性格角度來說,可以給他立個課題。他絕對值得研究。」在1998 年談論喬丹時,溫特如是說,那也是他和喬丹共事的最後一段時光,「要提煉出是哪些因素造就了今天的喬丹,我估計我是沒有那種智慧的。不過我認為我對他的分析已經夠好了,他就是一個謎一樣的人,在很多方面都是,我也認為他會一直這樣。可能對他自己來說,他都是個謎。」

  很多球迷在2009 年喬丹進入名人堂那尖銳的演講之後對此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當時他給了很多他職業生涯里的重要人物非常殘酷的評價,甚至包括他在北卡羅來納的恩師迪恩·史密斯(Dean Smith)教練。喬丹尖銳的演說讓舊同事、媒體評論員、球迷都感到無比震驚。他表現得和他們心目中喬丹早年完美的形象一點都不相符。

  他們自以為了解喬丹,但事實卻相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