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陪孩子走過小學六年> 公德意識,小學生上學第一課

公德意識,小學生上學第一課

2024-10-08 19:34:43 作者: 麗罡

  李欽上小學一年級了,今天是他第一天上學。在媽媽的陪伴下,李欽既興奮又好奇地踏入了學校。在前往班級的路上,他左看看右瞧瞧,不經意間看到一個小男孩將喝完的牛奶盒子隨意地丟在了地上。李欽只關注了牛奶盒子三秒,隨後又看向別的地方。

  這一幕恰好也落在了李欽媽媽的眼中。

  媽媽見李欽沒有撿牛奶盒子的念頭,便提議說:「你能將那個牛奶盒子撿起來扔進可回收垃圾桶內嗎?」

  李欽嘟起小嘴,不高興地說:「媽媽,明明是那個小男孩扔的垃圾,我為什麼要幫他撿呀?」

  

  「你看,那個牛奶盒子裡還有剩餘的牛奶,別人不小心踩到,一定會將盒子裡的牛奶濺得到處都是,影響校園衛生。校園是每一個學生的家,校園的環境衛生需要每一位同學共同維護。你作為學校的一分子,是不是也有維護校園環境的責任呢?」媽媽耐心地說。

  李欽覺得媽媽的話很有道理,便將牛奶盒子撿起來扔進了垃圾桶。

  對孩子來說,不光是校園環境,他們也有維護社會環境的責任,因為這是一個公民最基本的公德意識。

  什麼是公德?它是指一個人的公共品德,是指對公共生活中方方面面基本規範和要求。

  社會公德包含很多方面,有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守紀律等。作為父母,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有良好公德意識的人。因為,有良好公德意識的孩子特別受人喜愛,讓孩子不論是在學習中還是以後的事業上,成功的概率都比別人大許多。

  但是公德意識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養成功的,它需要一個積累的過程。那麼,父母如何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呢?

  父母以身作則,為孩子樹立好榜樣

  一二年級的孩子幾乎所有的時間都是在家庭和學校中度過的,而在家庭中度過的時間遠遠比學校長。這就意味著,在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上父母的職責比老師更重要。常言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同時也是孩子的第一公德標準,父母的言行舉止、說話的語氣方式、待人處世的態度等,都是孩子學習和模仿的對象,會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三觀。

  父母可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缺乏公德意識的行為。例如,你是否會亂闖紅燈?你是否隨意踐踏花花草草?你是否隨地吐痰亂扔垃圾?如果有,你的孩子是否有樣學樣?在成年人眼中,這些行為可能是「司空見慣」的小事,但對孩子的教育而言,這些微不足道的細節恰好是培養孩子公德意識路上的「攔路虎」,千里之堤毀於蟻穴就是這個道理。

  父母在培養孩子的公德意識之前,首先要做的就是提高自己的公德意識,為孩子做一個表率,做一個好榜樣,給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需要注意的是,父母在教導孩子的過程中,不能體現父母可以這樣做,而孩子不可以這樣做,這樣的雙向標準會引起孩子的反感,不利於孩子公德意識的培養。只有父母德行一致,才能培養出有公德意識的孩子。

  培養孩子的公德認知

  在公共場合,我們不難看到一些孩子缺乏公德意識的表現。例如,孩子會在公共場所大喊大叫、會在購買東西時插隊、會摘下花園裡美麗的花朵等。這樣的行為,在大人眼中是不好的,但在孩子眼中,這樣的行為卻是正常的。這是為什麼呢?

  因為低年級的孩子年齡尚小,他們缺乏生活經驗,這使他們還無法明確快速地辨別出是非、善惡、美醜等,這就意味著,孩子的公德認知還很淺薄。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可以多給孩子說一些中華傳統美德的故事,給孩子觀看一些講述道德的電視節目,閱讀有關道德培養的繪本,這不僅可以培養孩子的道德認知,還可以開拓孩子的視野。同時,父母可以將對孩子道德認知的教育具體到行動中。比如,在公共場合時可以教導孩子不要大聲喧譁,告知孩子喧譁的行為會影響他人,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果發現地上有紙屑,可以鼓勵孩子撿起來扔進垃圾桶;孩子在與同伴玩耍時,可以告訴孩子不能搶其他小朋友的玩具,如果想玩,必須要得到其他小朋友的同意等。將道德認知的教育融於實踐,更有利於孩子對道德的認知。

  父母為孩子創設情景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留意孩子的行為,觀察孩子欠缺哪些方面的公德意識,針對這種情況創設出情景,讓孩子在模擬中提高公德意識。

  有時候,父母中規中矩地教育孩子講公德只能讓孩子一時受教,等過一段時間後,會再次犯下不道德的行為。所以父母可以將公德意識運用於小品或情景表演中,並在情景中設置出嚴肅的場景、孩子敬畏的角色等,這樣才能進一步強化孩子對道德行為的認同感。

  正確處理孩子的不文明行為

  每個孩子都會有不文明的行為。當發生這些不文明行為後,父母不要急著責罵孩子,要先想一想,孩子不文明行為產生的原因。

  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為是出自對父母無意識的模仿,那麼父母要率先檢討一下自己的行為,看看有哪些不文明的地方,自我改正比責罵孩子更能提高孩子的道德;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為出自身邊的大環境,父母可以為孩子塑造出一個文明禮貌的大環境;如果孩子的不文明行為是出於對自己的保護,父母要根據實際情況來教育孩子,決不能去抱怨、責怪孩子。

  一二年級的孩子正處於對這個世界的認知過程中,對孩子道德意識的培養,父母要其引導的作用,只有先提高孩子的辨別意識,孩子的公德意識才會提升。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