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的實現需要自制力做保障
2024-10-08 19:30:53
作者: 樊曉鵬
目標為什麼老是實現不了?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每次需要努力的時候你卻懶散拖延,缺少自制力做保障。這種情況若長期無法改善,你便始終被困在紛至沓來的緊急事務中無法脫身,再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去規劃未來的道路,而一切成長性計劃都成了空談。
人人都不缺乏實現目標的激情,可若無自制力的加持,這激情卻很難延續下去。從這一方面來說,自律其實是一種自我管理的能力,或者說,是一種「延遲滿足」的能力。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實驗」正證明了這樣的道理。
1972年,心理學家沃爾特·米歇爾協同其他研究者,做了一個別出心裁的實驗。他們從不同的幼兒園裡隨機找來幾百名小朋友,讓他們單獨待在一間小房間裡。
房間裡空蕩蕩的,沒有其他人,牆角的桌子上放著一盤棉花糖。這對那個年代的小孩來說是一種巨大的誘惑。研究人員分別帶著孩子來到他們自己的房間,每次離開前,都會囑咐孩子們說:「我需要先離開一下,棉花糖是送給你的禮物,你可以把它吃掉……」
說到這裡,幾乎每一個小朋友臉上都露出驚喜的表情。研究人員頓了頓,繼續說道:「如果你能等到我回來的時候再吃,我會給你更多的棉花糖作為獎勵哦。」
研究人員一走,孩子們都明顯地鬆了一口氣。通過攝像頭,沃爾特·米歇爾發現,不同的小朋友做出了不同的選擇。有的小朋友立即拿起桌子上的棉花糖,撕開包裝紙,大口吃起來;有的心不在焉,一直偷瞄著桌上的棉花糖,沒過幾分鐘後便被這誘惑俘虜;極少部分小朋友始終正襟危坐,等待著研究人員回來……
實驗結束很久後,沃爾特·米歇爾針對參加實驗的小朋友進行了調查,他發現,那些能夠抵禦棉花糖誘惑的小朋友在成長的過程中似乎更有目標和條理,也從不缺乏自律自控的能力。長大之後,他們在考試中取得了更好的成績,人際交往方面也更順暢。與其他小朋友比起來,他們似乎更值得人信賴,人生之路也走得更成功。
實現目標的旅程其實就是一場接一場的「棉花糖實驗」,通過努力和自制力,你才能成功跨越那些表面綿軟,內里危機重重的陷阱。
不同的人生來自不同的選擇。捫心自問,你是能夠抵禦即時誘惑的高度自控者還是走走停停,習慣於半途而廢的「低延遲滿足者」?
前者往往能夠順利熬過那些需要堅持和努力的時刻,只為贏取豐沛的閱歷和人生。後者卻難以忍受滿足感被延遲的痛苦,他們沉溺在「棉花糖」的美妙滋味中無法自拔,卻忘了為未來鋪路。不同的選擇,將促使你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高度自控者偏好長期回報,在他們看來,當前的耕耘和努力一定是實現目標的必經途徑,而日常任務並不是「孤立事件」,它的完成度足以影響遠期目標的實現。
「低延遲滿足者」卻向來短視,看不清當前努力的價值,低估日常任務完成度與最終目標實現之間的相關性。他們老是覺得偷懶一次沒什麼大不了,不會對最終結果產生影響。
事實上,你當前所做的任何事都能與未來產生千絲萬縷的聯繫。及時行樂式的快感並不能給你帶來長久的幸福,只有持續努力,才能將這快樂與滿足感延續下去。
一些專家將自制力稱為「自製肌」,他們認為自制力其實像人體身上的肌肉一樣,是可以通過鍛鍊來獲取、增強的。而實現目標的過程,也是我們鍛鍊自制力的良好時機。一旦誘惑出現,可以運用以下幾種方法來做抵抗。
首先,正確的激勵可以讓「自製肌」堅持更長的時間。面對誘惑左右為難的時候,腦海中通常會出現兩種聲音,一種教唆你順從這誘惑,一種提醒你拒絕這陷阱。努力將這兩種聲音轉化為一種聲音——讚美與鼓勵,為自己加油打氣,你會更有信心和勇氣。
其次,樹立一個榜樣,在意志力面臨挑戰的時候,問問自己:「如果我的榜樣遇到了這種情況,他會怎麼做?」這個問題會讓你的抵抗力無形中增強。
最後,牢記目標,不要試圖尋找藉口。有些人會陷入這種畸形邏輯中:「我昨天整整堅持了一天,今天得犒賞一下自己。」這是不對的,正確的邏輯應該是這樣的:「我昨天的堅持是為了能離目標更近一點,今天也該為了這個目標而努力。」
張樺一捧起書本就愛走神,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後來,他了解到某位作家成功克服同樣問題的勵志故事後,便以作家為榜樣,發誓要走出這種病症的陰影。
大學四年裡,張樺為了訓練自控力,吃了不少苦。他給自己設置了每學期都要閱讀完十本書的目標,可是一開始他的專注力最長只能延續十分鐘,之後便被各種誘惑輕易地瓦解掉。張樺沒有灰心,他反覆回憶那位作家曾說過的話,不停為自己加油打氣。漸漸地,他發現他的專注力能堅持更長的時間了。
張樺將自己的目標寫成醒目的大字貼在書桌上,每逢心中冒出偷懶的念頭時,他就盯著那行字,逼自己繼續在書桌旁坐下去。靠著這些方法,四年來,他閱讀了將近五十多本書籍,大大超出了原先的目標。如今的他,在書桌旁一坐就是四五個小時,這是以前的他不敢想像的事情。
還需注意的是,再自律的人也不免有自制力失效的時候,這時候,千萬不要認為自己是個「廢物」,將這種極端的想法趕出腦海。你要理智地告訴自己:「一時的失敗不算什麼,繼續努力才是正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