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2> 中國的筷子改變了歐洲人的餐飲方式?

中國的筷子改變了歐洲人的餐飲方式?

2024-10-13 04:19:06 作者: 朝文社

  1.改變歐洲的中國餐具

  現代人說起西餐,印象里常是琳琅滿目的各種刀叉餐具,還有看上去十分高貴優雅的進餐過程。不過放在中世紀時期,歐洲貴族的進食過程,且不論吃相高貴與否,反正所謂「精美餐具」大多是見不著影的。

  比如湯勺,雖說在古羅馬時代就有了,但銅質的湯勺一直都是貴族才用得上。最常用的叉子呢?最早出現在11世紀的義大利,12世紀才傳入英格蘭,且當時並不普及。據義大利史料記載,當時還有很多歐洲權貴把用叉子吃飯當作是「褻瀆神靈」。

  那當時歐洲人怎麼吃飯呢?從羅馬時代起,歐洲就有一套禮儀:吃飯的時候,平民百姓要五指齊下,而貴族只能用三個手指頭。擦手的時候,平民百姓只許用衣服或桌布擦手,只有貴族才可以用毛巾擦手,以示身份尊貴。說白了,不管是貴族還是平民,吃飯都是下手抓。

  比下手抓更令人難以接受的,還有當時歐洲各種餐具的衛生水平。當時歐洲大多數人用的碗碟都是木質和陶質的,木碗容易腐爛,陶碗不易洗刷,時間長了容易滋生細菌。外加吃飯主要靠手,歐洲人這飲食的衛生標準,腦補下畫面就可以想到。義大利學者奇波拉在《歐洲經濟史》中寫道,中世紀的歐洲城市,疾病死亡率一度高達40%,惡劣的健康條件,很大程度上都是這落後的飲食衛生惹的禍。

  而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漂洋過海來到歐洲的中國餐具,終於開始改變歐洲慘不忍睹的飲食習慣。最先帶來變化的,倒還不是低調的筷子,而是高調的瓷器。中國瓷器質地光滑,耐熱度高,與食物也不起化學反應,擦洗方便。於是進入歐洲後,迅速成了健康衛生的代表,自從16世紀起,就持續火遍歐洲貴族宮廷。

  歐洲人的飲食安全標準也隨著中國餐具的到來,開始自發提高。原先粗糙簡單的餐具被精美成套的中國瓷器餐具取代,食物不再是胡亂盛放在粗糙的碗碟里,而是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盛放。尤其是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絕對是中國餐具的「鐵粉」。從1685年開始,他要求每一種餐飲都必須有成套的中國瓷器餐具,宮廷宴會上,人們也開始用刀叉食用瓷器里的精美食物。17世紀下半葉,中國瓷器餐具也進入了歐洲普通市民家庭,西方社會的飲食衛生水平就這樣被助推提高。

  可以說,中世紀歐洲人「慘不忍睹」的就餐過程,確實是被中國餐具「拯救」出來的。除此之外,低調的中國筷子在歐洲貴族精英階層的知名度也開始高調攀升。

  2.火遍歐洲貴族圈的筷子

  

  其實,擁有三千年以上歷史的中國筷子,之前的名稱通常是「箸」或「?」,正式被統稱為「筷子」已是明朝隆慶年間的事。不久以後,那些造訪中國的外國傳教士們就見識到了「中國筷子」的風采。

  最早向歐洲人介紹中國筷子的文獻,是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的《中國札記》。這位經常一身漢服出入明朝士大夫宴席的「泰西儒士」,用生動的筆墨,寫盡了明朝宴會的精美考究——清潔的衣著餐具,從喝茶到正餐的優雅流程,裝修精美的房間,美味的中國食物,尤其還著重寫了中國筷子。「筷子是用烏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製成,不容易弄髒」,所以「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種類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藉助於手指」。於是,歐洲讀者們自然生出無限遐想:不用手抓就能吃到食物,中國真有這好東西?

  不久以後,大量的中國商品和圖書的輸入令歐洲的「中國熱」持續升溫。《中國札記》圖書里那神奇的小筷子也引發了歐洲人越來越多的好奇心。1681年,從中國返回歐洲的比利時傳教士柏應理終於給歐洲帶來了傳說中的中國筷子。1684年,柏應理向法國國王路易十四送上了精美的中國象牙筷子,並由他的學生在法國宮廷里用象牙筷子表演了一場「吃飯秀」,瞬間轟動西歐大陸。

  深愛中國文化的路易十四也在剎那間徹底愛上了中國筷子,這位國王不但學會了用筷子吃飯,而且親自為筷子代言,從此筷子在法國被稱為「小棍棍」,是當時紅遍法國宮廷的時尚品。

  當然,那時許多學不會用筷子的歐洲人也有疑問,這「小棍棍」真能當餐具?該不會是瞎編的吧?1692年,包括荷蘭、德國等各國學者的沙皇俄國訪華使團,親眼見到了中國人用筷子吃飯的場面。使團成員荷蘭人伊台斯用發現新大陸般的激動心情記錄著:「中國人很會運用這種筷子,特別使人驚詫的是他們能用筷子夾住大頭針的頭兒,把它揀起來。他們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所有飯菜如湯、米飯、熱菜等都盛在瓷碗裡。」

  在國人眼裡司空見慣的現象,令當時對中國滿懷好奇的西方人就此心服口服。于是之後的一百年裡,擁有一雙精美的筷子就是歐洲上流社會值得炫耀的時尚,會用筷子吃飯更是一個人身份與文明水平的象徵。包括啟蒙運動諸多思想家在內的歐洲精英們,都是筷子的「鐵粉」。

  可以說,在大航海時代里,正是包括中國筷子在內的古代中國餐具登陸歐洲,才徹底改變了當時歐洲人的衛生習慣,助推歐洲人形成健康的餐飲方式。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