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中國史.2> 漢朝與羅馬誰更強大?

漢朝與羅馬誰更強大?

2024-10-08 19:28:04 作者: 朝文社

  作為同時代東西方並立的兩大強國,「漢朝與羅馬誰強大」的話題經常惹得口水紛飛。但有理不在聲高,最能釐清話題的辦法還是用事實說話。比如下面這幾種歷經歷史考驗的漢代文物遺址,可以為這個火爆話題提供客觀回答。

  1.滎陽大鐵爐

  

  羅馬時代,一樁常被西方學者大書特書的成就是其發達的冶鐵業。英國學者的《世界冶金史》統計:在羅馬「鐵器時代」,境內32座冶鐵工場,最大的鐵爐高1.3米,直徑0.3米,堪稱歐洲「巨無霸」。但這巨無霸,放在漢代一件大傢伙——河南古滎鎮滎陽大鐵爐面前瞬間成了小朋友。

  滎陽大鐵爐發現於1975年,是西漢時期河南古滎鎮冶鐵遺址里的一號高爐。該高爐復原後高達4米,容積44立方米,是同時代全球體積最大的冶鐵高爐。且爐體設計先進,採取橢圓形爐體設計,下部還與地面形成62度夾角,不但產量更大,高爐溫度也更高,可以把堅硬的鐵礦石煉成爐水,漢王朝堅硬的生鐵就這樣批量煉成。比起在歐洲的巨無霸,當時只能煉柔軟熟鐵的「羅馬高爐」,這優勢堪稱碾壓。

  而且,這種規模的高爐在西漢的中國絕非獨一號。陸續出土的漢代冶鐵遺址,基本都是古滎鎮這樣的規模,高爐的體積動輒兩三米以上,比起羅馬「鐵器時代」的「高爐」,個個都是巨人級別。而且保存完好的冶鐵遺址里,還有鐵范、鐵鑄等物件,保留了從冶煉到炒鋼的一整套環節。單在西漢武帝年間,漢武帝就在全國境內設立了五十個鐵官,每個鐵官都統轄一個或數個冶鐵工場。羅馬「32處工場」的規模對於西漢來說只是小兒科。

  正是擁有這個獨家優勢,造成了漢朝與羅馬之間一樁截然不同的奇景:當歐洲中世紀的遺址里還有大量木農具與青銅武器出土時,漢朝的遺址上就常見大量鐵製農具兵器,西漢長安武庫更是清一色的鐵器裝備。羅馬「鐵器時代」?問過漢朝沒有!

  2.三道壕西漢村落鐵犁鏵

  羅馬帝國另一個引以為豪的產業當屬發達的農業,甚至到了18世紀,歌頌羅馬的歐洲畫家們還畫了大量反映羅馬農村生活的名畫。但一件被出土的漢代農業用具:三道壕西漢村落鐵犁鏵,歐洲一直到18世紀才有。

  三道壕西漢村落發現於遼寧遼陽北郊三道壕村,是西漢中後期的村落遺址,自1955年起開始發掘,就有大量鐵農具武器以及車馬器出土。漢代農業生活風貌就此生動呈現,其中最別致的當屬這個「鐵犁鏵」——這是中國農業智慧的代表。

  同時期的羅馬農村,耕作時最先進的犁叫作「阿得犁」。這種犁沒有犁壁,耕地時要用短繩捆住,只能挖出淺淺的溝。所以歐洲人的耕作更加依賴牛馬牲口,甚至每次耕作時都要不斷停下來,清理犁上的土和草。耕很小一塊地就要集資購買六到八頭牲口,累得七葷八素,也收不上來幾粒糧食。

  但同時代的漢朝,由於這種鐵犁鏵的出現,農民耕作時就輕鬆得多。擁有堅硬犁壁的鐵犁鏵,不但大大提高了耕地的速度,還提高了耕作的效率,耕地時鬆土挖溝的效果十分強大。18世紀這種鐵犁鏵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歐洲時,一亮相就把歐洲農學家們驚呆了。歐洲近代農學家阿瑟楊驚嘆說,用中國犁耕種,效果就像「刀切黃油」一樣輕鬆。這領先歐洲千年的耕作效率,漢朝同時代的羅馬農民真的體會不到。

  同樣,也因這類匠心獨具的農具,漢朝的農業生產隨著鐵器化的推行突飛猛進。據當代農業學者保守估計,漢代時的糧食畝產量已經突破了120斤。而在羅馬帝國結束數百年後的歐洲中世紀,公元11世紀英國的最高畝產也只有70斤。古代東西方農業水平的差距,在一隻小小的鐵犁鏵上得以生動展現。

  3.東漢永初紀年鐵刀

  在西方電影裡,手持羅馬短劍的羅馬軍團常是戰無不勝的模樣。不過如前面所說,羅馬士兵的常用短劍還是柔軟熟鐵打造的,最長不過80厘米。如果碰到這件漢朝出土的文物——東漢永初紀年鐵刀,不知能否扛得住。

  東漢永初紀年鐵刀是1974年在山東蒼山發現的一款漢代戰刀,在漢代它有一個學名叫「環首刀」。東漢時期的壁畫見證,它已是當時漢軍步騎兵的常規裝備。因其刀身上有「東漢永初年間」銘文,故而得名「東漢永初紀年鐵刀」。

  這一款東漢常規裝備,見證了漢軍的軍備水平:整個戰刀以含碳量0.7%的炒鋼打造,整個刀身長1.15米,寬3厘米,刀背厚度1厘米,整體比例十分合理,砍殺效果強大。倘若跟柔軟熟鐵打造的80厘米長的「羅馬短劍」對撞一下,只要腦補下物理學知識就知道結果如何。倘若是一支拿著環首刀的隊伍與一支拿著羅馬短劍的隊伍面對面搏殺,環首刀絕對的物理撞擊優勢造成的後果更是可以想像。

  4.漢中褒斜道

  羅馬帝國有一項常引起西方文人情懷的科技是公路建設。「條條大路通羅馬」的盛況,至今還引得不少人由衷詠嘆。不過道路建設同樣強大的漢朝人證明了同時期的中國人不單能修大路,還能修高難度的路——棧道。其中一項見證漢朝道路建設技術的遺址,正是褒斜道。

  褒斜道,即從今天陝西漢中市褒谷為起點,延伸到陝西眉縣斜谷,漢水與渭水間崇山峻岭的險惡地理環境,被這條全長235公里的道路征服。

  最初的褒斜道是由戰國時的秦國開鑿,毀於楚漢戰爭的兵火中。漢武帝年間重修褒斜道,卻是修出了「高科技升級版」。整個道路基本都開鑿於陡峭岩壁的半山腰上,以漢朝先進的鑿鑽技術,在堅硬石壁上鑿出深0.9米的壁孔,然後插入木材,硬是在群山之間搭出一條最寬可達6米的暢通道路,關中與蜀地間的交通從此大大縮短。

  更能見證褒斜道技術水準的,還有褒斜道上一段特殊道路:石門隧道。這是位於陝西漢中的褒斜道南出口,從當地七盤山上穿山而過的人工隧道,是中國最早的穿山隧道。

  在古代的施工條件下,打通一座山十分艱難,石門隧道顯示出了強大的技術含量:整個隧道高3.4米以上,全長16.3米,尤其首創的是它以當時世界獨家的「水激火澆」技術開鑿石壁,先加熱石壁岩石,再以冷水衝擊,一步步將堅固的山體炸開,終於開出了這個寬4.2米的人工隧道,足以容納漢朝兩輛馬車並排通過,是全世界最早可通行車輛的穿山隧道,技術水準領跑世界。

  如果說羅馬擁有條條大路,那麼漢朝的棧道隧道就是更加快速的「高鐵」。強大的漢朝隧道好似澎湃不息的血脈,擔起了兩漢王朝四百年的輝煌。

  談這些看得見的中國史和生動如昨的中國古代智慧,並非與別家文明比高低,而是為了一個淺顯道理:記住歷史,那是我們的輝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