叄 文人篇:筆墨飛揚的記憶,不止有風花雪月 奇人奇聞: 超越王朝與國界 魯仲連:戰國最後一個舌辯之士
2024-10-08 19:26:26
作者: 朝文社
1.舌辯之士的最後一個高光時代
戰國時代有一個群英璀璨的群體,就是那些遊走在列國之間的辯士。這些人或器宇軒昂,或其貌不揚,但清一色的能言善辯,從連橫的張儀,到合縱的蘇秦,乃至完璧歸趙的藺相如,都有很多激動人心的故事流傳,在之後的兩千年間,深深激勵了代代國人。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在他們的故事中,他們的風光輝煌有時候顯耀得近乎神話,總是雲淡風輕幾句,就能剎那間將殺機化為無形,甚至翻雲覆雨,扭轉乾坤,寥寥數語,就能奇蹟般啟動一段波瀾壯闊的歷史。正如其中的佼佼者張儀所說:只要舌頭不爛,我就有翻身的本錢。
可伴隨著戰國歷史的演進,舌辯之士出彩的機會卻越發稀少。如果說在連橫合縱的高潮年代,他們都是多次搶鏡的明星人物,那麼隨著秦國強大地位的形成,特別是長平之戰後,秦國統一天下的腳步進入了加速階段後,那些伶牙俐齒的辯士,雖說也湧現過毛遂自薦的奇蹟,但真正的作用已逐漸弱化。
真正的原因,並非因為人才斷層,而是時代變了。當天下一統的腳步加速,列國之間最後的客套也已不復存在,赤裸裸的廝殺成了主旋律,舌辯之士的用武之地自然越來越少。
所以到了戰國時代的尾聲,昔日風光無比的辯士早已淪為打醬油的角色,伴隨著秦朝統一天下的歷史進程沉默地埋入歷史煙雲中。比起當年連橫合縱時的星光燦爛,這時辯士們的面孔大多已普通如常。但偏偏就是在這個辯士行業十分蕭條的時代出現了一個辯士,連唐朝眼界奇高的大詩人李白也獨獨對他表達過由衷的讚美,在李白的名作《古風》中,有一句流傳千古的名句,抒發了對其無與倫比的敬重之情:「齊有倜儻生,魯連特高妙。」
這位連李白都認定為「高妙」辯士的人,正是齊國舌辯家:魯仲連。
2.出名要趁早
齊國,這個曾經笑傲中原,甚至一度與強秦並肩的強大國家,自戰國中後期起,就仿佛一顆流星不斷地加速度墜落,國力越發衰弱。昔日能和秦王叫板的齊王也徹底淪落為秦王的小弟,死心塌地聽秦國的話,直到齊國如一塊案板上的弱肉被王賁的幾十萬秦軍一舉掃平。但即便齊國亡了,也依然無法掩蓋這位齊國辯士的風姿。在幾百年後的李白眼中,正是他以坦蕩的胸襟和俠義的風骨,為齊國這段悲情的淪亡留下了一抹夕陽般的亮色,以至於無論多麼苛刻的後人,在他的風采面前都依然發出由衷的讚嘆。
魯仲連,又名魯連,戰國時期齊國茌平人。儘管今天對他的記錄文獻較少,但有一點是公認的,作為稷下學宮培養出的傑出辯士,他是最後一代,也是最傑出的一代。
如果用「出名要趁早」的標準評價,魯仲連絕對當之無愧。他名滿天下的時候,還是個12歲的翩翩少年。而他出名的方式,則是挑戰當時享譽齊國的辯士老前輩田巴。
田巴這個人在今天不太出名,在當時卻十分有名,是享譽東方六國的傑出辯士,素以思想激進外加口才犀利著稱,屬於天生戰鬥型人才,上了辯場,火力十分生猛。而且這人除了猛,還特別招恨,普天之下幾乎就沒他不敢罵的事,包括華夏民族素來信仰的三皇五帝,他說罵就罵,毫無負擔,還變著花樣地罵,甚至當著幾千人的面火力生猛地來回罵,把一群人說得無言以對,憋著氣看他表演。
這樣的人物,放在哪個年代都很招人打,可他的光輝大名傳到12歲的魯仲連耳朵里,小魯仲連卻十分興奮,立刻自告奮勇趕來,要和這位老前輩一戰。
12歲毫無戰績的小朋友要挑戰名聲在外、火力生猛的老前輩,不出意外的話,這將是一場沒有懸念的慘敗。因此本著或同情或看熱鬧的心態,好些人都齊聚稷下學宮觀看這場辯論,孰料,他們卻看到了令他們終生難忘的景象。
少年老成的魯仲連落落大方地走到田巴面前,既不擺造型撐場面,也不引經據典扯大道理,只是不緊不慢地說了一句和風細雨的話:現在楚國正兵臨齊國南方,燕國正兵臨齊國的北方聊城,十萬火急的時刻,先生您有解決問題的辦法嗎?沒有的話,就請您這輩子都別幹這行了。
只這一句質問,立刻抓住了田巴的要害,當場就嚇得田巴滿身冷汗,吭哧半天說不出話來。現場觀眾全都看傻了,但更令現場觀眾看傻的場面還在後頭:田巴當場表示,永遠退出辯士這一行,終生不再開噴。
和後世的辯論不同,那個年代的辯士都是務實的人才,他們辯論絕不是為了出風頭,而是為了解決國家的實際問題。因此一旦落下只會耍嘴皮子的印象,那就乾脆別幹這行了。
田巴事後的表現證明了他還是有職業操守的。事後他非但不恨魯仲連,反而在各種場合極力讚揚這位少年的驚天才華,特別是當著魯仲連的老師徐劫的面,更是好一頓誇獎。
能得到田巴如此誇獎,也正是因為魯仲連這看似不溫不火的表現里,透著一個驚天的能力:僅通過幾下觀察,就能輕鬆找出對手的弱點,並且在短短几句話中捏住對方的心態。這份揣測心術的本事,可謂十分強大。
3.用一封信拿下一座城池
小小年紀就能準確猜測人心,長大了這份本事更是出落得青出於藍,同時他還添了一份識人斷事之能。正是這個能力,讓他在那場事關齊國生死存亡的浩劫中嶄露頭角:齊燕大戰。
當時的情況是,齊國一開始被燕國猛打,一連丟了七十多座城池,後來總算在即墨大戰中挺了過來,堪稱再造齊國的名將田單虛虛實實來了個火牛陣,硬是把燕國又打了回去,隨後齊國轉守為攻,開始了轟轟烈烈收復失地的大反攻。
對當時的形勢,正在締造拯救齊國歷史的田單自我感覺甚好:當年憑藉小小的即墨,我就能滅掉燕國的傾國精銳,而今攻守易形,順利收復國土還不是手到擒來?誰知高歌猛進間,驟然碰上了一個硬釘子:狄邑。對這座重鎮,田單志在必得,以至於極度自信的他,戰前還專門慕名拜訪魯仲連,美其名曰求教,其實是來炫耀:即墨我都救下來了,小小一個狄邑有什麼打不下來的,求教你那是看得起你!
面對自信滿滿的田單,魯仲連的反應卻是相當不識時務,他反反覆覆表達一個讓田單十分糟心的態度:打狄邑,你沒戲!
這下可把田單惹了,可是身為名將,架子還是要端著,因此田單忍下一口氣憋屈著就走了:你說沒戲,我就打給你看看!
可後來的事情卻無情地驗證了魯仲連的預言,接下來的三天時間裡,士氣高漲的齊國大軍猛打死沖,能用的招數都用了,卻是損失慘重,連狄邑的城磚都沒敲下一塊。計劃內高歌猛進的大戰,卻一下栽了個大跟頭!
要說名將到底是名將,田單雖說起初態度很狂傲,但真碰得頭破血流了也能立刻清醒,拉下面子再次到魯仲連處登門求教。魯仲連也不客氣,直接把田單罵得狗血淋頭:當年你守即墨時,幾乎是身先士卒,激勵得全軍士氣高漲。現在你的地位變了,成了大功臣,處處擺架子,舉手投足傲慢無比,你自己說你的軍隊哪裡還有啥士氣!
此話一說,田單恍然大悟,緊接著第二天早晨,他按照魯仲連的謀劃,只做了一件事,就重新激勵起這支軍隊的鐵血雄心:天蒙蒙亮的時候,田單就身穿一身戰甲巡視軍營,認真慰問士兵,特別是對傷兵噓寒問暖,立刻感動得全軍再度信心滿滿。而後的齊軍精神煥發,進攻仿佛洪水猛獸一般,把頑強抵抗的狄邑打得狼狽不堪,輕鬆順利拿下!
經過這件事,田單對魯仲連敬佩得不行,可如果說打狄邑只要靠激勵士氣就行,等碰到重鎮聊城的時候,這招也玩不轉了。
作為燕國軍隊負隅頑抗的最後一個重鎮,聊城不但囤積燕國的精銳,更是名將燕沖坐鎮,這位繼樂毅之後燕國又一位鐵血將軍,在這場絕望之戰中展示了「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勇氣,整整一年的時間,令齊國一步不能前進。
面對如此強悍的敵人,田單再次想起了魯仲連,專門把他請來。比起上次的狄邑之戰,這次的困難簡直翻倍。燕沖身為一代名將,立場和決心都十分堅定,率領的士兵們也幾乎把這一仗當成一場必死的絕望之戰,殺伐都無所畏懼,對這群無欲則剛的強人,勸降沒用,強打沒戲,除了乾耗,似乎別無辦法。
但魯仲連有辦法。
一直以來,魯仲連的風格就是能準確地把一個人的心思拿捏到位。這次也一樣,在接受這次艱難任務後,他就對燕衝進行了非常深刻的了解,知道這是一位鐵骨錚錚的熱血漢子,並非高官厚祿所能誘降,因此他對症下藥,寫了一封水平極高的信。
在這封信中,魯仲連高度讚揚了燕沖忠誠鐵血的精神,同時也給他指出一個無情的現實:如果你繼續堅持頑抗,那就是不義之戰,但如果你開城投降,就是對燕國不忠,因此不管你投降還是頑抗,不忠不義這兩條,你都至少要占一條。
在這封信中,魯仲連不但展現了自己犀利的詞鋒,更有揮灑的文采,整個書信句句直擊人心,感人肺腑,以至燕沖邊讀邊抹眼淚。可問題來了:饒是你寫得再感人,可感動完了,你想要燕沖怎麼做?
事實上,魯仲連早就判定,燕沖在被感動後會做出怎樣的抉擇,果然在燕國三軍士兵驚愕的注視下,刀光劍影面前從無退縮的燕沖將軍,抹了一把滾燙的熱淚後立刻慨然拔出佩劍,在閃閃寒光中,毫無懼色地往脖子上一抹!剎那之間,血紅的顏色布滿了將士們的眼帘,這位血戰一年不曾退縮的熱血將軍,像一座轟然倒塌的銅像一般,壯烈地終結了自己的生命!
聊城,這座絞肉機一般灑下齊燕兩國士兵無數血淚的頑固城池,就這樣被一封書信輕鬆平定。而用一封書信鼎定大局的魯仲連,至此徹底名滿天下。
4.堅定的信仰
作為一位名滿天下的辯士,魯仲連另一個值得讚嘆的地方,就是他的信仰。
魯仲連最重要的信仰,就是極度痛恨虎狼一般的秦國。特別是在戰國晚期那個列國人才爭相投奔秦國的年代裡,他依然保持著對秦國的厭惡。
正是這種厭惡,令他在趙國上演了一番幾乎改變歷史進程的痛罵表演。
當時是公元前257年,參考戰國歷史就知道,經歷過長平之戰的趙國,這年正是雪上加霜的時候——被秦國重兵圍城,眼看就要城破國滅。當時的局面萬分兇險,後人耳熟能詳的典故也多發生在此時,最有名的當屬「信陵君竊符救趙」,稍微僅次於這事的,是「毛遂自薦」。
但是如果沒有魯仲連的那一聲吼,這幾件有名的事情幾乎都是無用功。因為就在信陵君等人在為竊符救趙忙活的時候,秦國的一個陰謀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客居邯鄲的魏國將軍新垣衍,搖身一變成了秦國的說客,出面勸說趙孝成王:何必要抵抗呢?秦國要的不過是個面子,你給個面子不就得了,尊稱秦昭王為帝,這樣秦國不就撤兵了嗎?
這個建議在早已灰心喪氣的趙孝成王心中,可以說是極有誘惑力:對啊,不就是個名分嗎?總比繼續打下去玉石俱焚要強。於是趙孝成王真的心動了:要不咱就這麼辦?
而這一勸說背後,正是秦國的大陰謀:倘若趙國和秦國真的確立了這樣的君臣關係,也就確立了秦國至高無上的地位,從此之後,他們就完全可以以此為口實,繼續肆無忌憚地侵占趙國的土地。以前是明火執仗的強盜,這下卻成了耀武揚威的主子,算盤可謂打得極為精明。
如此精明的算盤,就算大臣們看出來又有什麼用?旁邊魏國等國也都積極支持趙國投降,因為邯鄲打得水深火熱,他們也是提心弔膽,生怕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只要趙國低頭認了這慫,秦國也能消停個三年五載,至於以後如何,還是先把眼前應付過去再說,哪裡還管得了以後的洪水滔天。
總之,倘若這件事辦成,秦國毫無疑問又啃下了一塊大肥肉,一統天下的步伐必然會進一步加速。可就在這個歷史時刻:魯仲連橫空出世了。
他專門來到朝堂上,就像當年舌戰田巴一樣,這次他的態度更加堅定,在趙國的朝堂上,他一件件歷數秦國欠下的各類血債,把秦國的虎狼性格揭露得淋漓盡致,還擲地有聲地扔下一個誓言:「吾不忍為之民也!」就是死,我也絕不做秦國的亡國奴!
他這番慷慨陳詞,仿佛一記響亮的耳光頓時打醒了趙國君臣上下:是啊,他一個齊國人都如此激動,我們為什麼要認慫?
長平的血債歷歷在目,幾乎每一個邯鄲家庭都在對秦國的戰鬥中失去過至親骨肉,承受過家人離散的痛苦,當長平大戰的敗報傳來時,趙國上下家家號哭,那悲慘的景象難道你們就忘記了嗎?難道就這樣認命,乖乖地引頸就戮,迎接秦國隨後到來的征服和屠殺?難道就這樣喪失掉最後抵抗的勇氣,低三下四接受做亡國奴的命運?要知道,趙國一直都是以鐵血剛勇著稱,當年一個小小的晉陽都可以扛住智、韓、魏三家聯軍的鐵壁合圍,在缺衣斷糧,甚至整個城池被大水淹沒的時候都沒有屈服,難道今天,趙國人就要低下高貴的頭顱?
在魯仲連近乎尖銳的痛罵中,所有的趙國人心中都似滾滾開水一般沸騰,先祖往昔鐵血的勇氣頓時復甦。整個邯鄲城在一片殘破和血淚中,從士兵到百姓,每個人都強忍著疼痛站立起來,血紅的眼睛望向凶神惡煞的秦兵:來吧!
打得一手如意算盤的秦軍忽然看到了令人驚愕的一幕:在近乎絕境的邯鄲城上,守城的軍民們驟然爆發出無比的勇氣,與潮水般洶湧攻擊的秦軍展開了最後也是決死的大戰。
正是這樣慘烈的廝殺,極大震撼了原本還在觀望的魏軍。那聲聲傳來的喊殺聲,更似一股瘋狂傳播的熱流,瞬間激起了趙魏戰士們同仇敵愾的死戰之心。竊符救趙的壯烈場面就這樣如閃電一般爆發,將氣勢洶洶的秦軍瞬間打回了原型!
在這場趙國滅頂之災終於解圍後,被魯仲連激起血性勇氣的趙國人深深記住了這位辯士傑出的才華。接下來,魯仲連以他高貴的品質,再次令趙國人動容。
在趙國的慶功宴上,為了表達對魯仲連的感激之情,平原君特意使人送來了千兩黃金。面對這黃澄澄的財富,魯仲連連眼皮都不眨一下,反而輕輕一笑,說出了一番閃光的豪言:對於天下士人來說,真正的價值是幫助世人解決苦難,而不是追求財富,否則我們不是和商人沒有區別了嗎?說罷,他拱手告辭,飄然遠去,留給趙國人一身高風亮節。
這樣的行為,對於魯仲連來說十分正常,這也是他與蘇秦、張儀等人最大的區別,當絕大多數的辯士都在為建功立業的目標奮鬥時,魯仲連卻有更加飄然高遠的追求。他所追求的,絕不是個人的榮耀輝煌,而是心中一直奮鬥不息的信念。為了天下的大義,他可以甘冒險地,出生入死,又可以功成不居,飄然而去。
5.理想主義者的絕唱
其實早在當年輔佐田單時,魯仲連就以這番高貴的精神名揚天下,他的兩次主意幫助齊國平定了一場滅頂之災,如此驚天功勞,令田單十分讚賞,許諾給他高官厚祿。面對如此大好前途,魯仲連也是眼皮都不眨。何況早在田單攻打聊城時,他就因為鄙視田單屠城的行為決定和他分道揚鑣。因此當齊國度過危機後,他便不顧田單的挽留,執意歸隱東海,這段佳話也成了流傳列國的神一般的傳說。
在《史記》的記錄中,成功激起邯鄲血戰勇氣的魯仲連,在這次絕唱般的演出後選擇了歸隱。他歸隱的地方叫作「東海」,根據《太平御覽》等書的記錄,應該是在現山東桓台境內的馬踏湖附近。不管確切地點在哪裡,歸隱的魯仲連給世人留下了不少美麗的民間傳說,曾有人說他縱舟於湖上,也曾打魚垂釣,生活得十分悠閒快樂。
但他生活的年代,註定不是個悠閒快樂的年代,特別是他的祖國齊國,很快就要迎來覆滅的命運。在諸多關於魯仲連的民間傳說中,其中最為壯烈的一個結局,也和當年他在邯鄲的那場表現有關。當時痛斥秦國的魯仲連,留下了「義不帝秦」的豪言,寧死不做秦國的順民。在齊國覆滅的消息傳來後,很多野史記載,隱居在桓台的魯仲連,選擇用一種最壯烈的方式來實現這個誓言:他當場老淚縱橫,繼而仰天長嘯,聲稱自己絕不辜負那個誓言,然後毫不猶豫地縱身一躍,跳入茫茫湖中。
這個在正史中不曾得到確認的結局,如那個時代辯士們的命運,更像一代理想主義者的絕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