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導航,漢軍為何能深入草原打擊匈奴?
2024-10-08 19:26:20
作者: 朝文社
1.漢匈戰爭一難題
自從漢武帝元光二年(前133)起,忍了六十年欺辱的漢朝大軍終於向兇殘的匈奴勇敢亮劍,讓匈奴人連呼意外的,是漢軍迅疾如電的進擊方式。
這「迅疾如電」原本該是匈奴鐵騎的拿手本事,多年來倚仗弓強馬快的他們,曾輕鬆在漢朝邊塞來回襲擾。可自漢武帝年間大戰爆發後,以血還血的漢軍告訴了匈奴人何為「迅疾如電」。他們不但把來犯的匈奴揍得頭破血流,衛青、霍去病等新一代戰將們更是呼嘯深入漠北草原。不管匈奴人藏得多深多遠,總能逮住,然後迎頭痛打,終於歷經數十年血戰,把匈奴殺得敗逃臣服。
這段打出華夏民族輝煌戰績的歷史,享盡了歷代仰慕。但其中一樁「技術操作難題」令近代以來許多海外學者發出疑惑:沒有導航科技的漢代,漢朝軍隊深入草原後不迷路就算不錯了,就算昔日名滿天下的強秦大軍,也不過在河套草原打個反擊戰,為什麼漢軍能在深入草原後,成功找到匈奴主力,發起精確攻擊?他們是憑什麼做到的?
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墓的三件出土文物讓先前所有的質疑聲都齊齊啞然:漢軍能夠克服「迷路」難題,精確地長途奔襲,展開對匈奴主力的毀滅性打擊,憑的就是一件特殊法寶——軍用地圖。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
當然,漢軍能夠在草原上肆意吊打匈奴,倒不是憑藉馬王堆墓里出土的這三張圖,確切地說,是憑藉這三張圖見證的漢朝「信息科技」的重大突破:「輿地圖」技術。
2.強大的漢朝製圖技術
中國古代的地圖測繪技術在先秦時代就已非常成熟。漢代的軍用地圖,特別是深入草原的漢軍艱難跋涉時攜帶的地圖,更是精確度升級的「輿地圖」。這種地圖有多強大,可以瞧瞧馬王堆出土的這三張。
馬王堆這三張圖,分別是《駐軍圖》《地形圖》和《城邑圖》。這三張繪製於漢文帝年間的彩色「輿地圖」記錄了漢代長沙地區的風貌,整個圖紙上,展現了極高的技術含量。
首先一個技術突破,就是這三張地圖精確的繪製比例。比如《地形圖》上,98厘米的正方形絹帛上,以十八萬分之一的精確比例,清晰繪製了長沙地區的地理地貌,所有的山川河流、道路交通全在圖紙上有清晰標註,且各個地形地貌間的地理距離在地圖上的比例間距更是毫釐不差。
而在《城邑圖》上,也精確繪製了長沙城的房屋布局,是研究漢代城市的活字典。歐洲在文藝復興時代確立的地圖測繪要素,這兩幅漢代地圖早已精確做到。
而要論在戰爭中更實用的,還是其中的《駐軍圖》,這幅長98厘米、寬78厘米的長方形彩色地圖,不但有媲美《地形圖》的山川、地貌、道路繪製,更精確標明了九支部隊的方位與交通路線,甚至連每支部隊所屬的烽火台與防火水池也全有精確標明。一旦發生戰爭,指揮官憑藉這張地圖就可以指揮最基層的防禦部隊,防線部署將十分從容,堪稱兩千年前最實用的「信息導航圖」。
這三張精美的漢代「輿地圖」,以其精確的測繪水準,一直被世界地理學界視為「驚人的發現」。但這三張地圖的繪製時間比漢匈戰爭開戰還要早三十年以上。這也就意味著,在那個漢朝廝殺匈奴的浴血年代,漢朝軍人是拿著比這「馬王堆文物」更先進的「輿地圖」雄赳赳氣昂昂地殺向草原的。
事實上,在漢匈戰爭爆發前,「輿地圖」在漢朝各類大事件里就時常露一把臉。從漢初分封諸侯起,漢王朝就不停地更新技術,繪製各地的精確「輿地圖」。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憑藉「輿地圖」導航的名將周亞夫果斷採取斷糧道戰略,把沒頭蒼蠅般的數十萬叛軍包了餃子。漢武帝登基初時,平定閩越的戰役里,漢軍也是以精確繪製南中國地貌的「輿地圖」為參考,兵不血刃,打完收工。
也就是說,自從漢代建國起,「輿地圖」技術就是漢王朝拿手的「信息科技」。比起先秦戰國時代的地圖,漢朝「輿地圖」的測繪技術堪稱有了重大突破。為何短短几十年間,漢朝就有此飛躍技術?這首先得歸功於一人:「漢初三傑」之一的蕭何。
3.蕭何引發的「地圖革命」
秦末農民戰爭時,還是「沛公」的劉邦渾水摸魚殺進咸陽,進城後全軍一度呈放羊狀態,各個將領都忙著喝酒享樂摟錢,唯獨蕭何不聲不響來到秦宮倉庫,把將領們眼中的「廢品」——秦朝倉庫里的各類地圖冊一股腦全部收走。
這樁小事,哪怕放在中國古代測繪學發展史上也是個絕對的大事。因為劉邦鬧騰一通後,西楚霸王項羽又進了咸陽,幾十萬楚軍變本加厲地折騰,把秦朝倉庫里的各種文化資料燒了個精光,連《尚書》等儒家典籍,都是靠一些學者冒死偷藏才保存下來。如果沒有蕭何這低調的一拿,先秦中國地圖測繪科學恐怕也要被一把火燒光。
後來楚漢戰爭開打,這些蕭何之前搶來的「廢品」卻叫劉邦大嘗甜頭。面對項羽大軍的洶洶來勢,鋪開一堆地圖的劉邦,眼前豁然開朗,對著地圖從容布置,終於把靠一身蠻勁亂撞的項羽大軍活活懟死在烏江邊上。西漢開國的一大成功要素,用《漢書》的形容,就是「盡得秦圖」。
如此「開國大功」,也讓漢朝開國後的歷代皇帝高度重視地圖測繪。西漢開國後,數學成就也突飛猛進,幾任丞相都是傑出的數學家,「勾股定理」「重差法」等數學原理紛紛應用於地圖測繪中,外加司南等測向儀器的應用也引發了一場「地圖測繪革命」。繪製比例更精確、內容更豐富的「輿地圖」就這樣應運而生,且技術水準代代演進。
就連漢朝這場反擊匈奴的熱血戰爭里,也滿含之前六十年忍辱挨打歲月里無數地圖測繪者的心血。漢朝使者每次出訪匈奴,都要記下沿途的道路、山川、地貌。每一場漢朝送公主「和親換和平」的屈辱之路,都是無名的地圖測繪者們的艱難測繪之路,正是這樣,才有了一幅幅精確記錄草原地理風貌的「輿地圖」,為衛青、霍去病等將領一次次提供正確導航。漠北之戰的熱血一勝,封狼居胥的榮耀時刻,同樣該有這些繪圖者的軍功章。
也同樣是在匈奴敗逃的酣暢戰史里,依然是漢朝地圖測繪者們再接再厲,不斷繪出西域等要地的正確地圖,漢朝的大軍與使節才得以繼續沿著地圖的指引隆隆向前。西域諸國從此納入漢朝版圖,漢王朝的聲威沿著絲綢之路遠播四方。
即使是這段兩千年前的古代史,也同樣證明永不過時的真理:國家的崛起,永遠是科技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