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的見證: 每一處痕跡都是歷史 亞歷山大當年若打過來,中國有勝算嗎?
2024-10-08 19:26:07
作者: 朝文社
首先可以很負責任地說,中國勝算很大。雖然這段歷史沒有發生,但最能夠證明當時中國勝利概率的,就是同時代的各種出土文物。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以往每次探討「亞歷山大征中國勝算如何」的問題時,很多學者都喜歡用秦俑坑的出土文物說事。不過亞歷山大東征的發生時間是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4年,正是中國的戰國時代。所以,無須秦始皇兵馬俑「出馬」,下面這些戰國時代的遺址文物就可以給這個話題提供十分可靠的佐證。
1.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戰車
亞歷山大東征的一路征塵里,最拿手的殺招就是著名的「馬其頓方陣」,這個以長槍陣輔以輕騎兵和輔助投槍弓箭投石兵的混編戰陣,一路表現堪稱遇魔殺魔。尤其是全殲波斯大流士刀輪戰車一仗,幾乎讓西方世界拜服。那倘若碰上戰國時代的中國戰車,亞歷山大勝算又有幾何?
和波斯當時的雙馬刀輪戰車不同,中國戰國時代的戰車是由四匹馬拉動的四馬戰車。而且當時波斯乃至西方國家都採用「頸式系駕法」,即把帶子綁在馬匹脖子上,雖說駕駛穩當,卻十分限制馬的呼吸運動。
而中國戰車呢?早於歐洲八百年就創造性地採用了「軛靷式系駕法」,即以馬的肩胛兩側為受力部位。呼吸得到解放的馬兒,自然能撒歡狂奔。只看這一條,中國戰車的速度與衝擊力就遠遠強於同時代的西方戰車。
那麼整個戰車的戰鬥力呢?最生動的說明,就是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的戰車。
在這座楚墓出土的二十多輛戰車裡,有專門用於戰場衝鋒的衝車,相比西方戰車大多為0.8米的車輪輪徑,楚墓戰車的車輪輪徑外徑1.36米,內徑1.17米,車輪上有銅箍一道道加固,車廂上不但有各種加固的組件,更有八十塊銅甲防護,儼然是同時代最兇悍的裝甲戰車。
憑著如此先進的設置,中國戰車不但能更快更穩地衝擊敵陣,其強悍的裝甲防護力更非亞歷山大之前遇到的對手可比。一旦以戰國戰場常見的方式,從馬其頓方陣步兵的結合處快速突入,用戰國的戈矛等武器形成快速打擊,戰場的情況如何可想而知。
2.河北易縣燕下都墓葬出土鐵器
戰國時期,比起齊國、秦國、楚國這些強國,同為大國的燕國國力顯然要弱一些。但是,當河北易縣燕下都遺址進入發掘階段後,其出土的文物迅速驚艷了世界——看上去並不是最強的燕國,軍工竟然如此強大!
有多強大?其出土的兵器遺址面積就有3萬多平方米,還有三處鑄鐵作坊,最大的一處有17萬平方米。更令考古學者震驚的是燕國的冶鐵業,已經不只生產鐵農具,還生產各種鐵質兵器。在這個以青銅器為主的戰爭年代,有如此發現,自然令人十分震撼。
在這個遺址里,共出土了包括胄甲、矛盾、刀劍在內的鐵兵器52件,還有銅鐵合金的弩簇20件。其中15把鐵劍,長度在90厘米以上,包括3把鋼劍,另外還有鋼矛等裝備。這類裝備都是以淬火技術打造的,腦補一下稍晚一些的西方羅馬帝國只能鑄造短劍的場面,就知道這強大技術,已堪稱是戰國時代全世界的高精尖技術。
當亞歷山大正朝著東方隆隆開進時,東方的戰國列強們一如這些驚艷發現證明的那樣,已然開始了軍事裝備的悄然升級。
3.山西長治青銅兵器
當然,雖說燕國遺址的鐵兵器叫人震撼,但在亞歷山大隆隆開進時,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還是以青銅兵器為主。那戰國時代中國軍隊的青銅兵器又在什麼水準呢?
在戰國爭霸風雲的過程中,山西長治地區曾是主戰場,相關的遺址與出土兵器也極多。20世紀90年代,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學者曾經把山西長治出土的一把戰國青銅戈與一把青銅劍拿來,用X射線與顯微鏡觀察等科學手段進行全面檢測。
測試結果叫人大開眼界。這把戰國早期的青銅戈,在X光的照射下,整個武器歷經兩千多年竟毫無斷裂痕跡。而同樣接受測試的青銅劍,除了劍身後部有斷裂外,其他部分也保存完好。它們全是經得起歷史考驗的高品質兵器。
更重要的是成分檢測結果,兩件戰國初期軍隊標準制式的青銅武器,成分不只有青銅,還有少量的鐵元素,硬度強於春秋時代的青銅裝備。而且青銅戈里的含錫量達到25%,符合《考工記》里「四分其金而錫居一」的比例要求,形成強大的殺傷效果。如此精確的合金技術,戰國時代的工匠不但熟練掌握,更能批量生產。
有如此過硬的武器裝備千軍萬馬,亞歷山大東征有沒有勝算,答案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