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VB劇里的荒唐劇情,戳中南宋殘酷真相
2024-10-08 19:25:12
作者: 朝文社
2012年由香港無線電視台(TVB)製作的古裝電視劇《造王者》,以南宋嘉定年間朝堂上幾個漢子間的「宮斗」為賣點,取得了較高的收視率。
該劇主題明確,劇情緊湊不拖拉,不過開場一處情節令不少觀眾感覺天雷滾滾。宋寧宗的二皇子趙貴和率軍挑戰金兵未能獲勝不說,反倒被金兵打得灰頭土臉,回來後面對滿朝文武,他還大放厥詞:「咱南宋為啥打不過金國呢?因為錢都交歲幣了,沒錢買火器。為啥不自己造呢?因為鐵礦產地的北方都是敵占區,咱們沒鐵礦自然也就沒法打造火器,所以除了求饒喊大爺,我們只能白白被打!」
偏安一隅的南宋,屢次被金國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竟然不是因為主和派從中作梗,而是因為以富庶著稱的南宋缺少火器?探究下來,這麼標新立異的劇情,其實不是劇中二皇子的分說之詞,而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事實。南宋之所以患上了畏「金」如虎的軟骨病,首要在於舉國上下缺乏兩樣能與金兵抗衡的物資:一是戰馬,二就是劇中二皇子所說的鐵礦。
1.消散的鐵礦
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開始使用鐵器的時間相當早。戰國之後,隨著冶鐵技術的提升,鐵質火器展現了遠勝於青銅火器的硬度和韌性。不過因為早期技術不成熟,鐵器產量不高,秦朝以前的戰場上一般是青銅火器和鐵質火器混用。直到漢朝以後出現了生鐵冶鑄、鑄鐵脫碳鋼、灌鋼、炒鋼等工藝,鐵器的產量才得以飛速提升。
西漢時期名將衛青、霍去病遠征漠北時,騎兵人手一把環首刀殺得匈奴人膽戰心驚。東漢時期,青銅器徹底被鐵器替代。到了宋代,鐵器的冶鑄已經發展了千年,無論是鐵器的質量還是數量,都達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成書於北宋宋仁宗時的《武經總要》就是一部介紹軍事理論和兵器工藝的兵書,箇中就有不少篇幅介紹冷火器的樣式和建造工藝。不過這麼絢爛的成就到了後來卻變成了南宋人不可言說的痛:再高妙的工藝,失去了鑄鐵的原材料——鐵礦石,一切都成了空口說白話。
五代時期,後晉開國皇帝石敬瑭將作為華夏屏障的燕雲十六州獻給契丹,以至於北宋建國後能控制的北方地區很少。不幸的是,當時最大的鐵礦產地大都位於北方。在北宋境內,鐵礦的產地主要有六處:徐州、兗州的萊蕪、磁州的固鎮、邢州的綦村、山西沁縣和虢州。《宋會要輯稿》記載,在宋神宗元熟年間,這幾處的生鐵產量達到507萬斤,占全國總產量的九成。靖康二年(1127),金人攻下東京汴梁,將宋徽宗、宋欽宗父子連同皇室成員三千多人擄至東北極寒之地,史稱「靖康之變」。僥倖逃生的趙構後來在臨安即位稱帝,史稱宋高宗,南宋王朝拉開了序幕。只可惜,金軍一路南下,望風而逃的宋高宗,甩掉的不只是江北無數等待王師歸來的遺民,還有那六處關係著國家命脈的鐵礦。
靖康之變發生後,六處鐵礦悉數落入金人手中。有資料顯示,宋高宗時期的紹興三十二年(1162),鐵的產量大約為88萬斤,僅有宋徽宗崇寧年間216萬斤產量的四成,連宋神宗元熟年間的兩成都不到。而且就這點兒鐵,還得滿足民生需要,人們鑄個鍋、鍛把鋤頭鐵鍬都得用鐵。如此一來,能裝備戎行的鐵,還能剩下多少?
2.縮水的兵工廠
和現代製造業一樣,原材料減產,必然會觸發上游的加工企業效益下滑。南宋時期,因為鐵的產量削減,連帶著兵工廠也不得不一度裁員。製造御前軍器所是南宋的國營兵工廠,建朝初期僅是一個小作坊。建炎三年(1129),南宋朝廷為了防禦南渡的金兵,又將幾個作坊併入,再加幾個物料庫、成品庫,一個粗具規模的軍械所才算有了雛形。設備和場地有了,趙構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經由幾回戰亂,軍械所里很多工匠流失,算上各類雜役,不過千人而已。到了紹興四年(1134),人員增加到1900人。紹興三十二年(1162)宋金議和後,兵器需求量減少,軍械所的火器產量趨於飽和,不得不減產裁員,僅剩工匠864人,連上各州縣臨時的勞務工,也不過2300人而已。
宋高宗膝下無子,皇位由養子趙眘繼承,史稱宋孝宗。這位趙眘就是《造王者》里宋寧宗的祖父,也是南宋君王里僅有的英明人物。他上位後積極對金用兵,以圖恢復中原。基於這樣的背景,軍械所的工匠人數在宋孝宗年間一度達到頂峰,常年維持在4000人左右。
到了南宋末年的宋度宗時代,國庫空虛,朝政腐敗,軍械所的工匠僅剩700人,這些人連日常的武器維修保養能難以保障,更不用說打造兵器了。
終南宋一朝,即便出了個勉強合格的宋孝宗,也不過是迴光返照而已。且不論軍事策略,單就軍械所的規模而論,都落後北宋幾十條街。
看到這慘不忍睹的數據,就不難理解,為什麼金兵一南下,宋高宗的第一反應是拔腿就跑?因為跑還有一線生機,不跑真的只能束手就擒了!
比如金主完顏亮南侵時,南宋軍械所里工匠還不滿800人,連日常所需的弓箭箭頭生產都難以滿足,還指望這樣的軍隊能反戈一擊嗎?
至於出現了岳飛、韓世忠等一批不世出的名將後取得了空前的勝利,那只能說是趙氏王朝的幸運。
對於自身的實力,趙構心裡其實比誰都清楚,他禪位後安心當起了太上皇,面對宋孝宗的北伐夢,他不時敲打一番:「北伐之事,關係社稷安危,你還是等我死後再說吧!」
胸懷大志的宋孝宗沒有聽取養父的意見,倉促發動的隆興北伐最終草草收場,也從側面驗證了宋金雙方軍事力量相差是何等的懸殊!
3.腐化的人心
鐵礦這類原材料不足、軍械所人員流失大,這些確實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但是南宋這個集團公司最後走向倒閉,源頭還在於內部的腐敗。
舉個最明顯的例子,若說鐵礦因為戰亂被金人侵占以至於生鐵減產還能自圓其說,為什麼連帶著銅、銀、鉛、錫這些主要產於南方的金屬也都減產了呢?
南宋的官員洪邁是個學術型人才,他針對廣東岑水場(今廣東省韶關市翁源縣西北)的銅礦衰落進行過調查,一番考察後,他指出岑水場銅礦興盛時,有八九千戶居民,現在還不到一百戶,除了因為湖湘一帶的洪水泛濫,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官府對礦工的吸血體制。
譬如龍泉縣石堰湖(今浙江省麗水市龍泉縣)的銅礦,礦工們需要自帶開採裝備,每提煉純銅四斤,需要交納一兩的開礦稅銀,而且成品銅不得私賣,只能由官府收購。而官府沒有考慮通貨膨脹的影響,收購價低於市場價,以至於礦工掙的血汗錢都不足以贍養一家老小,久而久之這些銅礦都因無人開採而荒廢。
採礦業的腐敗,給軍工業帶來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材料雜質多,軍械質量下降。
隨著這股腐敗風潮蔓延到軍械所里,整個軍工系統的亂象更加令人觸目驚心。
宋高宗末年,有人反饋說軍械所里的監造官多是由不學無術的貴戚子弟充當,這些人不具備專業知識,任憑工匠按照圖樣製作,對武器的性能一概不知,優劣全是工匠說了算。偶爾有粗通軍械的也是玩忽職守之輩,經常曠工。甚至還有監造官將工匠當作私家奴役使用,許多工匠不堪屈辱,紛紛逃走。宋孝宗隆興年間,就發生了軍械所的工匠集體逃亡的惡性事件。那些手藝高超的工匠,都被達官顯貴出高價雇走為自家打造庭院家具。為了完成任務,這些人又在社會上雇用一批無業游民,隨便給點小錢讓他們代勞,最後做出來的武器,只是形似的模型而已。
如此這般,號稱富庶的南宋,用龐大的政權機器打造的武器,還沒到戰場上就已經成了破銅爛鐵,除了割地賠款,還能有什麼良策?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南宋王朝的艱難與悲壯,正是深入骨髓的懶政和腐敗,最終將這個先天不足的王朝送上了積弱滅亡的不歸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