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戰國史(套裝共2冊)> 十六 工具人之死 商鞅變法2.0

十六 工具人之死 商鞅變法2.0

2024-10-08 19:14:58 作者: 烽武野

  馬陵之戰結束沒多久,秦國就收到魏國戰敗的消息。此時的秦國,已被商鞅的第二輪變法改造十年之久了,完全具備與魏國全面開戰的能力。

  秦國君臣如此努力,就是要報公元前350年那一次的屈辱。那一年,魏惠王要攻打秦國,秦孝公軟了一把,在魏惠王面前裝了一把孫子,讓商鞅哄騙魏惠王稱王,從此魏國走上了一條不歸路。

  從那一年開始,秦孝公與商鞅忍辱負重,加速了第二輪變法的施行。這輪變法的核心是要徹底打好秦國的經濟基礎。只有經濟基礎打得好,上層建築才能蓋得好。

  商鞅要想打好秦國的經濟基礎,就要從與農民息息相關的土地制度入手。史書有這麼一句話描述商鞅是如何改革土地制度的:

  「為田開阡陌封疆。」

  高中歷史老師是這樣解釋這短短七個字的:

  「商鞅廢除了井田制度,把標誌著井田的阡陌封疆去除,並以法律形式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

  這讓很多同學以為,是商鞅廢除了井田制,開創了土地私有制,從而誕生了一批地主老財,使得土地兼併十分嚴重,老百姓貧困不堪。

  請記住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其實歷史老師對這七個字的解釋,完全引用了西漢大儒董仲舒的話。

  董仲舒說:「(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

  作為漢武帝時的明星學者,當時學術界的泰斗,又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提出者,董仲舒說出的話都是金科玉律,無人敢不聽。

  但有一句話說得好,對權威不能迷信與盲從。

  董仲舒的解釋,實際上有失偏頗。漢朝為了表明自己的合法與正統,就把秦國描述成暴秦。再加上秦國特別喜歡燒儒家書籍,儒家打從骨子裡就恨秦國,也自發參與了抹黑秦國的行動。

  董仲舒詆毀秦國,說土地可以買賣,富者田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這指的是他當時所處的西漢。西漢初期也是施行授田制,可是開放了土地交易,很多有錢人開始炒地皮,進行土地兼併。這些大地主就變成大豪族,大豪族偷稅漏稅,壟斷權力,欺壓百姓。西漢、東漢滅亡的罪魁禍首,就是豪族。

  如果商鞅知道董仲舒這麼誣衊他,他一定會從墓里爬出來,活活掐死董仲舒,還會罵:「呸,你睜著眼睛說瞎話,你講的分明是漢朝,關我秦國屁事!」

  現實並非董仲舒描述的那樣,秦國從春秋時代就沒搞過井田制。

  周平王東遷洛邑,周王室在陝西的故地就撂荒了,遠在西方的秦人趁機搶占了周王朝在陝西的故地。

  戰亂導致,周王朝賴以生存的根基——井田制,被破壞殆盡。由於土地多,秦人搞起了爰田制。秦國老百姓種田,秦君不會讓你只在一塊地上耕。每隔三年就換一塊新地去開墾,舊地就休耕。

  一轉眼幾百年過去了,到了戰國時代,由於牛耕鐵器的普及,老百姓的生產力上了一個新台階。

  在商鞅看來粗放的「爰田制」已經搞了幾百年,早已不適合秦國。商鞅是李悝的粉絲,他決定效仿魏國,在秦國實施「授田制」。「授田制」在當時已不是什麼新鮮詞彙,三晉早就玩得爐火純青,也因此徹底解放了生產力,讓老百姓打了雞血一樣努力種田。

  「授田制」是指國君將土地分給百姓,老百姓在分到的土地上耕種,向國家繳納賦稅,國君就成為國家唯一的大地主。但是有一點要注意,這土地的產權是國君的,絕不是百姓的,絕不允許土地買賣。

  亂世之中,老百姓的要求並不高,能有吃的有穿的,能養活一家人就夠了。國家授予老百姓一塊地,老百姓就有了自己的產業,就有了歸屬感,就會定居在這裡,努力地在自家地上種糧食,這樣就有利於國家征糧與徵兵。

  更重要的是,秦國實施授田制有一個巨大的優勢,那就是人少地多。

  三晉雖然也實施「授田制」,可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口數量直線上升,造成了人多地少的局面。如果你在三晉的戶籍上沒有名字,對不起,國家不會給你授地,沒有地的你,要麼成為無業游民,要麼去做生意。

  商鞅抓住這一契機,實施了「秦國夢移民計劃」,這和19世紀的美國移民潮,出奇的相似。那時美國剛建國沒多久,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什麼都不缺,唯一缺的就是人!那時移民美國,只要在政府登記,就可以去建立自己的家園。不像現在移民美國,又要學歷,又要資產,還要排隊。當時,無數人懷揣著美國夢往美國跑,無數的工廠、礦場、鐵路得以修建,從而奠定了20世紀美國的霸主地位。

  秦國政府向外宣傳只要來我們秦國,就分給你們土地耕種。

  於是無數的三晉百姓拖家帶口,晝伏夜出,為了實現「秦國夢」偷渡進入秦國。

  商鞅組織移民登記機構,給三晉來的移民登記上戶籍,然後進行土地分配。

  面對一窩蜂湧來的移民,秦國極其慷慨。每戶將分配五百小畝的地,換算成大畝,就是兩百四十步為一畝。而秦國極其富裕,把土地分給移民之後還剩很多。

  秦國老百姓知道自己可以領取這麼一大塊土地高興壞了。為了更好地將土地分配給老百姓,需要官府提前將土地規劃整理好。

  怎麼將農田劃分好呢?

  1980年,四川青川縣出土了一塊「青川木牘」。

  這塊木牘上面記載著,商鞅死後三十年,秦國吞併蜀國,在那裡大搞土地改革,上面詳細記載了秦國是如何劃分土地的。

  其中有這麼一段話:「田廣一步,袤八則為畛。畝二畛,一陌道;百畝為頃,一阡道,道廣三尺。封高四尺,大稱其高。埒高尺,下厚二尺。以秋八月修封、埒,正疆畔,及芟阡陌之大草。九月,大除道及除澮。十月為橋,修陂堤,利津口。」

  意思是,農田寬一步,長八步,就要修一條小路。每畝修兩條小路,一條陌道(東西方向的道路)。一百畝為一頃,要修一條阡道(南北方向的田埂),道寬三步。封(田間的矮牆)高四尺,大小與高度相當。埒(田間的矮牆)高一尺,基部厚兩尺。在秋天的八月,修築封、埒,劃定田界,去除阡陌上的雜草。九月大規模修路。十月造橋、修堤壩,確保渡口暢通。

  通過青川木牘我們可以看到,商鞅「為田開阡陌封疆」,不是廢棄阡陌,而是按照授田制重新規劃田地。

  阡道與陌道就像兩把刀,把土地切成一塊塊面積相等的小蛋糕,每塊土地像長方形的小格子。這樣不僅方便政府將土地分配給老百姓,更方便了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徵稅。每戶按照國家分配的土地面積領取土地。此外,如果你在戰場上獲得戰功,加官晉爵了,還可以領取更多土地。

  有句話說得好:「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當老百姓分到國家的土地,他有了自己的財產,才會真正感受到自己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自己是這個國家的公民。如果國家打仗,這些公民必定在戰場上勇往直前。這就是戰鬥力極強的公民兵,公民既是兵也是民,這使得國家的養兵成本大幅降低。

  只要允許土地買賣,精明的有錢人就會大肆買地,炒地皮。炒地皮就像現在炒房,古代政府不像現在的政府,可以出台各種遏制手段。在當時,沒有地的老百姓要麼當佃農,要麼鋌而走險。這樣的國家想大規模動員老百姓參軍,幾乎不可能,唯一的辦法就是募兵。

  募兵不再是民,當兵成了他們唯一的職業。換句話說,他們是要上班拿錢的,誰給他們工錢,他們就認誰當老闆,這無疑給國家增添了很大的財政負擔。

  唐代前期施行類似於授田制的均田制,國家可以授予一個青壯年男子一百畝的地,所以唐代前期的士兵特別能打,逮誰滅誰,突厥、高句麗這兩個硬茬兒都被滅了。可是國家允許土地買賣之後,有錢人開始炒地皮了,大量的土地兼併讓老百姓無立足之地,老百姓當兵也就沒了積極性,徵兵也征不上來。最後唐玄宗搞出了募兵制,募兵制有個壞處,花錢雇來的兵只聽命於自己的將領,為「安史之亂」埋下了禍根。

  秦國老百姓有了自己的地,安安心心在上面耕種之後,國家怎麼收稅呢?是按每戶的土地面積還是按照人頭呢?

  有的朝代是認地不認人,有的則是認人不認地。

  商鞅在秦國待了這麼多年,發現了一個非常有趣的情況,秦人喜歡一家人整整齊齊地在一起。如果家裡有錢,就會產生寄生蟲,秦國那麼多的空地誰去耕種?

  於是商鞅頒布了「初為賦」。

  秦國徵稅,只認人頭。家庭戶口簿上的成年人,只允許有一對夫妻,兒子成年必須分戶,如果不分戶就要加倍收稅。

  最後商鞅在秦國推行郡縣制。「縣」在春秋時期就有了,直接歸國君管轄,可是「縣」的設置沒有規範化。比如楚國的一個縣,那都是龐然大物,前身都是被吞併的小諸侯國。雖然是個小諸侯國,但是地皮與人口也是相當可觀的。

  商鞅在秦國規範了郡縣制,將全國無數的鄉、邑、村合併為縣,共建立了三十一個縣,國君的權力可以一竿子插到底。

  秦國被商鞅製造成一架恐怖的國家機器。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