牆倒眾人推
2024-10-08 19:14:44
作者: 烽武野
魏國與趙國掐架的事,作為天下的大新聞,每天都會上頭條,天下諸侯都對此事密切關注。
每個諸侯都心懷鬼胎,都盼著魏國與趙國雙方打成重傷不治,躺在手術台上,這樣的話它們身上的器官就會被周圍的諸侯該摘的摘、該切的切。他們最不想看見的是趙、魏兩國掐架後出現一個勝利者,這樣就產生了一個潛在的競爭對手。
因此經常會出現兩個國家掐架,周圍一群諸侯國在旁邊默默吃瓜圍觀的現象。如果兩個國家打得兩敗俱傷,躺在地上不動了,吃瓜的諸侯國就會像禿鷲一樣撲上去啄食。如果一個國家眼瞅著要打贏另一個國家時,他們會跳出來痛毆快要贏的國家,以確保自己國家的安全。
亂世之中,諸侯們都見不得別人好,好事不會做,可要做起壞事來,都會不約而同地幹起來。反正諸侯間都是零和博弈,你壯大了,我就有生存危機。
趙國與魏國的戰報,各諸侯國每天都會搜集,隨著戰況的持續,他們判定魏國將打敗趙國。
可是到了這個節骨眼上,各諸侯國為什麼不去群毆魏國呢?難道是要坐視它邁向統一三晉的第一步?
答案是,他們都在等一個人的到來。
那就是趙國的使者。
與自己接壤的國家,趙國都派去了使者,齊、楚、秦、韓四國都有趙使上門。趙使並不是來促進各國諸侯之間友誼的,而是來搬救兵的。這也意味著趙國快要被毆死了,魏國也被打得大出血了。
一直在當吃瓜群眾的諸侯,不能再無動於衷了,趙魏兩國兩敗俱傷的理想結果是不可能有了。
再不出手,魏國就要吃掉趙國,下一步再吞併韓國,那個曾在春秋時期讓天下諸侯臣服於腳下的晉國將會以魏國之軀重返人間。
想到這裡,每個諸侯都吃不香、睡不著。
至於怎麼救趙國?什麼時候救趙國?這讓每個國君都犯難,每個諸侯家裡都舉行了廷議,每個國家都心懷鬼胎。
韓昭侯召開廷議,而此時韓國的相國是申不害。此人在歷史上赫赫有名,他主導了韓國變法。然而申不害變法走出了不同於其他國家的風格。
李悝率先在魏國變法,還編寫了一部變法操作手冊——《法經》。吳起作為李悝的同事,流竄去了楚國,直接山寨李悝在魏國的變法。商鞅雖然沒有直接山寨,但是他把《法經》的內容洗了稿,並加入自己的想法。魏、楚、秦的變法思想源頭都來自西河學派的子夏。這就像市面的餐飲店,最近流行什麼就開什麼,這段時間四川火鍋好吃,一窩蜂開火鍋店;過段時間,奶茶好喝,又一窩蜂地開奶茶店。
申不害卻不走尋常路,他竟然用道家的黃老之學來變法!主張黃老之學的學者又被稱為「黃老學派」。
「黃老學派」里的黃老分別指的是黃帝與老子,其實真正的思想源頭是老子,為了提高本學派的知名度,故意把黃帝拉進來作GG代言。這派成員雖屬道家,卻不是我們平時印象中,在深山裡修仙,收集重金屬煉丹藥的道士。他們是要用道家思想來治世的。
老子講無為,所謂的無為是指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運行規律,應順其自然,不要去干擾它,能不爭就不爭,少摻和亂世,眼不見,心不煩。讓老子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思想被後世改造成「無為而治」的政治學說,並成為戰國時期的流行思想。乃至於漢朝建國之初,劉邦看著滿目瘡痍的天下,聞了聞黃老之學,發出了「真香」的感慨,立馬用黃老來治國,漢初的無為而治也讓國家快速恢復了國力。
申不害卻將老子思想里的「無為」關鍵詞,移植到了國君對於大臣的團隊管理上,並賦予了全新的概念。
「藏於無事,示天下無為。」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君在大臣面前要裝作無所作為的樣子,比如看不見、聽不見,什麼都不知道、隱藏自己的想法。讓手下的大臣無法猜測國君的意圖,從而無法討好國君,無法隱藏自己的缺點,最終害怕國君。而國君則可以聽到一切,看到一切,知道一切。
有人會說,領導為了無為,把自己裝得跟植物人一樣,有用嗎?
我們在職場裡,會遇到這樣的情境:你把做好的材料或者方案給領導,並向他匯報工作,他既不贊同也不反對,只是默默地聽你講話。做下屬的根本猜不透領導在想什麼,只想兢兢業業做好自己的事,生怕出紕漏。
這種伎倆被申不害用一個字來命名,那就是「術」。
申不害把擺不上檯面的陰謀權術,堂而皇之地教授給君主,讓「術」成為駕馭群臣與百姓的利器。
申不害向韓昭侯提出了一條毒計。
「夫弱魏之兵而重韓之權,莫如朝魏」。(想要提高韓國的國際地位,不如去朝見魏國。)
魏惠王在大梁城,突然收到韓昭侯親自前來拜見的消息,他受寵若驚。魏國與趙國正打得難解難分,韓昭侯的前來對自己是莫大的支持。
「親,你一定要打下邯鄲呀,我永遠地支持你。麼麼噠!」韓昭侯表達了自己的來意。
受到鼓舞的魏惠王使出吃奶的勁也要攻下邯鄲,不能在韓國小弟面前丟臉。
然而心太大的魏惠王沒有意識到,現在和自己玩到一起的小弟韓國,良心那是大大的壞。
韓昭侯哪有什麼「麼麼噠」,他的真心話是「默默打死你」!
來大梁之前,申不害就說,讓魏惠王堅定攻下邯鄲的決心,邯鄲一旦被魏國攻下,魏國實力必然壯大。當諸侯群毆魏國之時,魏國必然借用韓國的力量。
申不害把魏惠王算計得死死的。此時,不光韓國算計魏國,楚國也打起了自己的算盤。
當時在位的楚王是楚肅王的兒子楚宣王,他把令尹昭奚恤與大將景舍招來商議。
昭奚恤:「我主張不救趙國,趙魏兩國往死里打,最後兩敗俱傷!」
景舍從楚國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意見:
「趙魏兩國實力相差不是很懸殊,魏國只是比趙國略強些。趙魏兩國都在憋著最後一股勁,看誰能撐到最後。就怕魏國打累了,趙國撐不住了。到那時,趙國主動找魏國和談,願意屈服於魏國。魏國也就坡下驢,接受和談。魏國就能再次整合三晉的實力,那時候楚國將難以抗衡。想當年,魏文侯在位的時候,就多次率領三晉大軍攻打楚國。直到魏文侯死後,三晉同盟破裂,吳起奔楚,楚國才得以安全。」
楚宣王聽完後也表示同意:「依你的意思,我們該如何阻止三晉再次同盟,堅定魏國攻打邯鄲的決心呢?」
景舍:「大王可以告訴趙國使者,我們必定出兵攻擊魏國靠近楚國的城市,那時魏國為了救援,必然撤出邯鄲的圍困!趙國必然堅定固守邯鄲的決心。而現實中,我們楚國只派出少量的軍隊,做出攻打魏國的架勢。魏國見來犯的楚軍人少,自然不會在意,仍然全力攻打邯鄲。當邯鄲城被拿下後,齊、秦兩國絕不會坐視不理,必然出兵魏國。到那時,楚國與齊秦兩國一起進攻魏國。」
楚宣王向趙國使者麝皮轉達了楚國將會履行大國的義務,鋤強扶弱,絕不讓魏國破壞天下秩序。
可是趙國使者麝皮潛意識中覺察出楚王像是睜著眼說瞎話,再想想楚國幾百年坑蒙拐騙的歷史,他有理由相信,楚國這個信譽度極低的國家絕不會良心發現幫助趙國。還是趕緊回國,勸趙成侯與魏國議和。
趙成侯是一個很犟的人,他要打敗最強的魏國,自己當天下第一。他寧可騙自己,只要趙國守住邯鄲,楚國一定會幫趙國一把。
齊國收到趙國求救的消息,也沒閒著。
齊威王召開廷議,充分發揚民主討論的精神,想聽聽群臣的意見。
鄒忌:「我反對救趙國,趙魏兩國交戰與我們有什麼關係?」
此時一位叫段干綸的大臣當場駁斥道:「不救趙國,將會對齊國不利!」
段干綸的這句話戳進了齊威王的心窩裡,齊威王的偶像是齊桓晉文,要想制霸天下,就必須積極地介入諸侯的戰事之中並從中謀利。
「你講講為什麼?讓大家都聽聽!」齊威王高興地說道。
段干綸:「魏國實力比齊國強,魏國一旦攻下邯鄲,它就只會更加壯大,齊國在魏國面前只有被碾壓的份兒!」
齊威王:「那我們直接發兵救援邯鄲!」
段干綸:「不可以!我們如果直接去救援邯鄲,面對齊、趙兩國的優勢兵力,魏將龐涓會選擇停止攻打邯鄲,保存自己的實力,這樣不利於削弱魏國的實力。最好的方法,讓魏國攻破邯鄲,那時魏國雖勝但無力再戰,趙國則元氣大傷。屆時我們趁機派兵去奪取魏國的襄陵,便可以坐收漁翁之利!」
「講得非常好!就按你說的辦!」齊威王高興地說道。
既然攻打魏國的計劃定了下來,那就該選將了。齊威王看了一眼坐在不遠處的孫臏。
「孫先生,你作為此次主城的將領,可好?」
孫臏微微一笑,他向齊威王施禮道:「我受過酷刑,讓我擔任將領,有失齊國威嚴,還是讓田忌擔任吧!我還是做我的軍師。」
齊威王:「既然先生推辭,那還是讓田忌作為主將。」
一旁的田忌拜謝齊威王。
齊威王:「先生師從鬼谷子,有驚天的良謀,你剛才一直閉口不言,對於此次攻打魏國,我想聽聽你的意見。」
孫臏把藏在心中、醞釀已久的計劃說了出來。
孫臏:「我贊成段干綸的不救邯鄲、攻打魏國的建議。既然要打,就來場刺激的,直接攻打大梁。」
齊威王心裡一驚,說道:「先生,此話怎講?」
「攻下襄陵,只是占了一塊地,龐涓帶領的魏國主力仍然存在,魏國遲早還會反撲,這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齊威王點了點頭,表示同意。
孫臏接著說:「想解開繩子的亂結,決不能生拉硬扯;給兩個互毆的人勸架,決不能捲入鬥毆中。如今趙魏兩國交戰,魏國的精銳全部在外,老弱病殘全部留守國內。邯鄲城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淪陷是遲早的事。屆時我們圍困大梁城,龐涓必然率領疲憊之師回國救援,我們以逸待勞與魏軍主力展開決戰。」
孫臏的話剛說完,滿朝文武如同沸水一樣議論了起來。他們心裡知道,自從戰國大幕拉開那一刻起,齊國逢魏必敗,齊軍的單兵素質遠不如魏軍。縱使到了戰國後期都沒有改變,荀子見過齊魏兩國的精銳,發出這樣的感慨:「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
要想齊軍贏魏軍,正常手段行不通,那就玩陰的。魏武卒號稱「戰國特種兵」,即使強得和鋼鐵戰士一樣,也改變不了魏武卒是人的事實,是人都有疲勞不堪的時刻,如果得不到充足的休息,終歸逃不過過勞死的結局。
龐涓手下的魏軍攻下邯鄲城後,死傷慘重。齊軍圍攻大梁,得不到修整的魏軍必然迅速回援。而作為魏軍主力的步兵,兩條腿必須要以火箭般的速度往大梁跑。
這就像剛比完鐵人三項,又來一場五公里負重越野跑,人不猝死才怪;即使沒猝死,到了終點也要倒地不起。到時候,吃飽喝足的齊軍,迎戰的就是一群連站都站不穩的魏軍。
「高,實在是高!」朝堂上的大臣對孫臏不約而同地發出讚嘆。
會後,齊威王告訴趙使,齊國一定會救援趙國,只不過趙國要堅持一段時間,畢竟要打一場大仗,我們得準備一下糧草啦、軍隊動員啦。
秦國是最實在的,面對趙使的求援,不做任何表態。雖然秦國啥也不說,但是內心也有自己的小九九。
韓、楚、齊、秦四個心懷鬼胎的國家,各有各的打算。這四個壞傢伙故意傳遞給趙、魏兩國錯誤的信息,讓趙國死守邯鄲、魏國猛攻邯鄲,可憐的趙、魏兩國就像兩隻王八吃秤砣,鐵了心地玩命打。
公元前352年十月,魏國圍困邯鄲的第二年,龐涓終於攻下邯鄲。
孫臏覺得與魏國決戰的時機已成熟,決定派軍直撲大梁。於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成語「圍魏救趙」誕生了,而被這個成語命名的大戰就是「桂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