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壹> 局勢失控:鴕鳥天子的作死之舉

局勢失控:鴕鳥天子的作死之舉

2024-10-08 19:07:10 作者: 九皋寒叟

  時隔多年,隋煬帝再一次回到江都,總有些物是人非、世事變遷的沉重感。每逢夜深人靜的時候,隋煬帝的內心都會發出靈魂拷問:大隋帝國正在沒落,江都的臣子,南方的士子都還認他這個皇帝嗎?面對這些問題,隋煬帝很沒有底氣。

  隋煬帝想了想,以後就要在揚州生活了,如果朝臣心懷叵測,晚年生活可能會很悲慘。為了考驗朝臣對他的忠誠度,隋煬帝暗中命人組織了一場揚州官場的「摸底考試」,題目就是如何向皇帝表忠心。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古往今來,官員的基本素質就是揣摩上意,大表衷心,這個題目不難。

  如果官員靠譜點兒,可以找幾塊會發光的石頭,或者會飛的公雞,以此來證明老天爺很滿意皇帝的文治武功,因此降下了祥瑞。如果官員不靠譜嘛,可以編撰神龍盤繞在某某山上,或者鳳凰降臨到梧桐樹上。這種故事聽起來雖然很假,可誰都不會去故意戳破,只要皇帝高興就可以。

  然而這一次,朝廷的某些大佬似乎提前泄露了考試題目:比誰送的禮物多,誰送的禮物稀奇珍貴!地方官員蒙了,沒想到中央的官老爺們品位如此低級。送禮物?朝廷的顏面何存?

  對地方官員來說,這樣的考試到底算是考驗,還是變相的發福利?

  據史料記載,這是小道消息,究竟是不是隋煬帝的意思,誰也不知道。話又說回來,如果別的官員都選擇送珍寶,你卻不送,那你的過錯就大了。所以,禮物還是得送,過場還是得走,否則你會吃不了兜著走。

  官員們表示,送禮物沒問題,不過要他們把自己家的寶貝拿出來孝敬皇帝,那還不如直接殺了他們。再者說,做過官的都有覺悟,借著孝敬上峰的名義,搜刮百姓的財富才是正確的做官姿勢。

  當時,江都大部分官員都以孝敬皇帝為由,在城中搜刮百姓的財物,搶奪民間的奇珍異寶。一夜之間,揚州城的財富都到了官員的手中,這批金銀珠寶除了孝敬隋煬帝,大部分都流進了官員自己的腰包。

  搶錢沒問題,老百姓的錢就是為官府搶劫量身定做的。問題是,朝廷就不能有節奏,有節操的搶嘛,俗話說得好,殺豬也得等膘肥啊。

  天下人都知道,朝廷征伐高句麗的時候,從江南徵調了不少民夫和糧食,老百姓的日子本來就很難過。後來,杜伏威、李子通這些黑惡勢力又洗劫過一輪,朝廷來了後挖地三尺,百姓家中的存糧、布帛、珠寶等物品被搶奪一空。

  曾經繁華無比的江南,哀鴻遍野,寸草不生。

  百姓們開始爭搶樹皮而食,吃光了樹皮,就把樹幹、植物枯乾搗碎了就水而喝,實在沒有辦法,就只好吃觀音土。問題是,老百姓只靠這些東西維持生命,撐不了多久啊,還是得食用一點蛋白質含量較高的食物,有什麼呢?

  那就是人吃人,易子而食。

  朝廷沒糧食嗎?有!而且還不少。

  問題是,官府儲備的叫皇糧,是皇帝的私人財產,沒有皇帝的允許,地方官員私自放糧就是謀反之罪。更何況,地方官員的定位就是血吸蟲,以自私和殘暴著稱,這樣的物種,怎麼可能冒著殺頭的風險去為百姓請命?

  客觀地說,隋煬帝前往江都之時,確實已經心灰意冷,如此殺雞取卵般的惡行,和他登基前十年的執政理念大相逕庭。在隋煬帝的配合下,地方官員將老百姓徹底推向了反叛的邊緣。老百姓得不到官府的救援,便只好鋌而走險,組織武裝力量搶奪官倉,說白了,真正的老百姓也想著造反了。

  就我個人來看,即便到了此時,隋煬帝仍舊有翻盤的機會。

  想當年,漢武帝劉徹動用數十萬大軍北征,將匈奴人在大草原上趕得雞飛狗跳,卻始終無法奪得最後的勝利,以至於國庫最後沒有隔夜之糧,老百姓怨聲載道。可漢武帝下了一道不痛不癢的罪己詔,老百姓便悄無聲息的原諒了他,此後歷經漢昭帝劉弗陵和漢宣帝劉詢兩代帝王的休養生息,大漢再次恢復元氣。

  隋末天下大亂,和以往任何朝代都不一樣,隋朝不缺錢糧,社會矛盾也沒那麼突出,許多百姓根本不知道為什麼要反對皇帝。如果隋煬帝可以下一道罪己詔,至少可以緩和老百姓反抗的情緒,為平叛爭取更多的時間。

  遺憾的是,從隋大業七年(611)到武德元年(618),隋煬帝沒有下過一道罪己詔,沒有任何討好百姓的詔書,可以說是毫無作為,任由民間的矛盾無限積累!為什麼?

  原因很簡單:隋煬帝有尚武精神,而且自視過高。

  隋煬帝一生都在征戰沙場,做晉王的時候,主持了滅陳戰爭,做皇帝之後,巡遊江都、北巡突厥、滅吐谷渾、滅伊吾、鎮壓西突厥,南滅琉球、打通東南亞、東征高句麗。說白了,隋煬帝的骨子裡就是不服輸的尚武精神。

  隋煬帝的一道聖旨,就可以讓萬國來朝,這是何等的意氣風發。面對不專業的土匪起義,他又怎麼會用罪己詔去取悅百姓,向他們妥協?當時,蘇威曾經給他提過下罪己詔的建議,希望以此來安撫流民,可隋煬帝聽完之後頓覺顏面大失,暴怒不已,自此以後,再也沒人敢提這個話頭。

  這就是隋煬帝的個性,藐視一切,個性剛強,讓人又愛又恨。

  隋煬帝一朝出了不少名臣,比如蘇威、宇文述、裴矩、裴蘊、虞世基等人,然而他們在隋煬帝的光環下,顯得有點兒黯淡無光。尤其是到了統治後期,隋煬帝越發聽不進諫言,身邊的臣子要麼離他而去,要麼從忠臣變成佞臣,以此明哲保身。還有誰留在身邊?王世充、虞世基、封德彝……

  拿虞世基來說,性格沉穩,博學多才,隋煬帝認定他能夠辦成大事,因此將他和蘇威、宇文述、裴矩、裴蘊等人引為心腹臣僚,日夜與他們商議軍國大事。

  隋煬帝第三次下江都的時候,虞世基奮不顧身地上奏,聲稱各地盜匪猖獗,希望皇帝能夠派重兵鎮守洛口倉,以防萬一。

  隋煬帝卻如此回答:「愛卿還是太書生氣了,就這點亂子你就怕了?」

  虞世基後來屢次上奏,隋煬帝都選擇了無視。

  在江都的那段日子,隋煬帝完全聽不進諫言,虞世基很識時務,認為隋煬帝的性格絕無改變的可能,再想到張衡、高熲等重臣的先例,虞世基決定:還是做佞臣吧。自此以後,虞世基在隋煬帝面前絕口不提起義的事情。

  在幾個重臣當中,隋煬帝最喜歡的就是虞世基,看到虞世基選擇和他保持一致,隋煬帝便將中樞大權交給了他。當時,地方官府將戰況上奏朝廷,可虞世基為了討好皇帝,竟然攔下了絕大部分,以至於隋煬帝變成聾人盲人。

  不得不說,局勢的失控,根源在於隋煬帝本人,沒有他的剛愎自用,朝臣不會和他離心離德,沒有他的拼死不服輸,百姓也不會徹底棄他而去。至於大隋的國運,雖然還是會頹敗下去,可也並非沒有翻盤的可能。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