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戰高句麗:暫停
2024-10-08 19:06:48
作者: 九皋寒叟
朝廷平叛的時候,隋煬帝正在南下。不過,他故意延緩了行軍節奏,最終停在了河北的行宮。朝臣們心知肚明,皇帝並未放棄征討高句麗的念頭。
隋大業十年(614)二月初三,隋煬帝召開朝會,再次將征伐高句麗提上了議程。群臣深知,沒有人能改變隋煬帝的意志,因此態度出奇地一致:皇帝,你愛咋地咋地,咱們跟著你就是了。緊接著,隋煬帝連下兩道詔書:
第一道:當年,隋文帝征伐高句麗,都是因為漢王楊諒昏聵無能,高熲剛愎自用,臨三軍如兒戲,這才致使大軍慘敗而歸。如今,朕決定將戰亡將士的屍骨收集起來好好埋葬,並設置祭所和道場,為這些亡靈超度。
第二道:黃帝五十二戰,成湯二十七征,這才讓君主的恩德傳及四方,天子的政令達及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如今萬國來朝,可高句麗卻不尊王化,時常侵擾大隋邊陲,實在是罪大惡極!隋軍的目標是除掉元兇首惡高元,至於其他的人,朝廷可以不追究,如果高元幡然悔悟,趕緊來朝,一切都好商量。
事實上,第三次征伐高句麗之前,隋煬帝已經意識到戰爭對民間的創傷,也意識到戰爭對國力的損耗,這才拿黃帝和成湯屢次征伐的典故來說事兒,以此來證明自己三征高句麗確實不算什麼,希望減少民間的敵對情緒。
遺憾的是,這樣的想法畢竟還是太主觀了。
老百姓都是樸實的,他們只在乎家裡的一畝三分地,不會想著幫隋煬帝去完成什麼宏偉目標。在老百姓的眼裡,你家裡有一兩銀子就辦一兩銀子的事兒,非得去大舉借債,然後拋頭露面耍大牌,這不是自找苦吃嗎?
請記住𝔟𝔞𝔫𝔵𝔦𝔞𝔟𝔞.𝔠𝔬𝔪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民間的情緒對立,不會因為一道義正詞嚴的戰爭動員令而消減半分。
除此之外,地方官員也很鬱悶。說白了,官員們只是打工仔,領導把活派下來,如果他們能百分之百完成任務,朝廷不會給他們升職加薪,可如果把活干砸了,就得面對上級領導的問責。更何況,地方官員還得面對老百姓的怒火,一旦這幫人鬧起事來,第一個遭殃的也是他們。
你說說,地方官員找誰說理兒去?
隋大業十年(614)三月十四日,隋煬帝的御駕再次到達涿郡。
二征高句麗後,隋煬帝解散了大部分府兵,打算輪換一批新的士兵。此時,從各地徵調的軍隊還沒有到位,隋煬帝只能停留在此,等候各地的援軍。然而就在此時,軍中將領向他稟告,說叛逃的士兵越來越多,形勢似乎有點不妙。
隋煬帝此時有很多選擇,比如退兵,比如下詔安撫。
據史料記載,隋煬帝在涿郡考慮了十來天的時間,終於在三月二十五日做出了最後的決定:誅殺臨陣逃跑的士兵,將他們的鮮血塗在戰鼓之上,以示警醒。
楊廣的意思很明確,這場戰役,他非打不可。
隋大業十年(614)七月十七日,隋煬帝的車駕到達懷遠鎮。
隋煬帝心心念念的是後軍可以迅速到位,可就在此時,後方又傳來了噩耗:各地的叛亂仍然在持續,而且沒有消失的跡象,老百姓對地方官府的對立情緒非常濃厚,以至調兵的聖旨到達地方後,竟然難以執行。
是啊,對老百姓來說,去高句麗打仗和送死是一個意思。既然如此,還不如直接造反,在國內打內戰呢,總之都是打仗,又有什麼差別?更何況,各地持續叛亂,真正安心種地的百姓幾乎已經絕種,至於有錢的人家,早就被起義軍洗劫一空,自身難保了,誰還有心思給隋煬帝出錢出力。
隋煬帝的處境不妙,高句麗的國情也好不到哪裡去。
高句麗畢竟是個小國,地不大,物不博,被隋朝打壓了幾次之後,國內人口銳減,糧食歉收,老百姓的反戰情緒也很高昂。一句話,高句麗已經成了強弩之末,根本無力和大隋爭鋒。
就在隋煬帝猶豫之際,海軍主帥來護兒傳來了好消息:海軍已經到達畢奢城(今遼寧省大連市金州區大黑山上,又稱卑沙城),高句麗組織軍隊抵抗,可很快就被消滅,來護兒一路高歌猛進,再次打到了平壤城下。
高元徹底顫抖了,繼續和隋朝幹下去,恐怕是九死一生,擺在他面前的就只有一條路:開城投降,稱臣認輸。
為了表示誠意,高元將叛逃的隋朝重臣斛斯政(隋朝的兵部侍郎,跟隨楊玄感作亂,兵敗後逃亡高句麗)作為投降禮物,獻給了隋煬帝,並表示自己隨即就會前往洛陽,親自給隋煬帝磕頭認錯。
在隋煬帝的眼裡,高元終究還是低下了不可一世的頭顱。
班師凱旋,等待高元的好戲。這就是隋煬帝下達的軍令。
不過,來護兒卻拒絕了隋煬帝的旨意。
他常年待在第一線,深知高句麗不可能輕易就範,這一定是高元的詐降計。來護兒給隋煬帝進言,聲稱這次隋軍的優勢這麼大,高句麗已經成為砧板上的肥肉,直接滅了高句麗就行,這樣班師豈不是空耗大隋的民力和財力嗎?
大將軍和皇帝的層次不一樣,思維方式自然也不一樣。
其實在這裡,可以從兩個維度去理解隋煬帝的行為。
比如,隋煬帝的老毛病又犯了,在妥妥的勝利面前又想搞精神層面的享受,希望看到高句麗人在武力下的屈服,對大隋王朝的臣服。
再比如,隋煬帝考慮到戰爭對帝國造成了很大的傷害,所以能不打就不打,想儘量減少士兵的損失。 至於怎麼理解,就看各位對隋煬帝是什麼樣的認識。
問題是,來護兒希望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在來護兒的眼裡,要經過真刀真槍幹仗,才算得上勝利。歷史,決定於來護兒是否能堅持自己的決定。
據史料記載,來護兒想活捉高元,也曾努力說服手下:「各位兄弟,咱們打了兩次,可都是無功而返,如果這次選擇退兵,恐怕就再沒有機會了。如今,高句麗軍隊已經被徹底打垮,平壤城下的青草都被吃光了,咱們只需要迅速出兵,拿下平壤,活捉高元,就可以向陛下獻捷了。」
來護兒的話義正詞嚴,鏗鏘有力,連他自己都被自己的英武霸氣給感動。只要部下們點頭,就下達作戰的軍令。
大帳之內,海軍將領們摩拳擦掌,躍躍欲試,紛紛表示支持。是啊,兩次征伐高句麗,身邊的同袍兄弟戰死不少,卻並沒有建立尺寸之功,就算不為兄弟們報仇,也要看在建功立業,洗刷恥辱的分上大幹一場啊。
可就在此時,一個頗有話語權的人出面了——行軍長史崔君肅。
崔君肅:皇帝已經下達了聖旨,咱們還是聽他的吧,否則大家都要受處罰。
來護兒不理解,明明可以取得勝利,為什麼要害怕被處罰而回朝呢?
來護兒想要爭取大多數人的支持,因此放出了大招:「兄弟們,咱們就算是違背皇帝的旨意,也應該打這場戰役啊!正所謂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如果大家害怕皇帝下詔處罰,本將願意背負所有的罪責。」
將士們非常動容,遇到這樣的大哥,實在是三生修來的福分。
關鍵時刻,崔君肅惡狠狠地說了一句:「你們這幫人如果敢跟隨元帥進城,我回去後必定會奏上一本,讓你們全部獲罪!」
不得不說,這句話很有殺傷力。大家都知道,崔君肅幫隋煬帝滅了吐谷渾,深得皇帝的信任,由他奏本,十拿九穩啊。崔君肅話音剛落,眾人的意志瞬間崩潰,一個個耷拉個腦袋,不敢正視來護兒的眼神。
將士們的態度就是這場戰役打與不打最好的詮釋。
來護兒不是傻蛋,手下的將領沒有戰鬥意識,沒有膽量違抗聖旨,他畢竟還是孤掌難鳴,最終下令班師回朝。於是,悲劇就這樣發生了。
隋煬帝高高興興地返回洛陽,隨後又去長安視察工作,可他念念不忘的是高元什麼時候來中原搞國際交流,可左等右等,始終不見東北來的使者。
隋大業十年(614)十月,隋煬帝親自給高元寫了一封信,希望他能早點來長安朝見,無奈高元卻再一次耍起了無賴,拒絕前往長安。
各位看官,如果你們遇到這種情況,又該如何處置?
隋煬帝下令了,讓手下將帥嚴裝以待,準備發動對高句麗的滅國戰爭。
天子之怒,伏屍百萬,血流漂杵。
如果隋煬帝發動第四次高句麗戰爭,遼東半島恐怕真的會血流成河,屍骨無存,至於背信棄義的高元,恐怕會死得更難看。然而就在此時,朝臣給他說了一個噩耗:地方官府因為剿匪不力,致使盜匪蜂擁,全國各地已經亂了起來,大有失控的態勢,希望陛下暫緩高句麗戰爭的提議。
隋煬帝很理智地傳下詔書:暫停發動對高句麗的戰爭。
隋煬帝雖然沒去成高句麗,卻將怒火轉移到了背叛他的斛斯政身上。
隋大業十年(614)十一月,隋煬帝讓人在長安城金光門外肢解了斛斯政,讓百官食其肉,然後挫骨揚灰,以示自己的憤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