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壹> 叄 遼東慘澹經營 起義導火索:部署高句麗戰爭

叄 遼東慘澹經營 起義導火索:部署高句麗戰爭

2024-10-08 19:06:14 作者: 九皋寒叟

  東南西北,還有誰沒來朝拜呢?隋煬帝數了一下,只有高句麗還在死扛著。既然說教和威脅都沒有用,那就只好動用暴力機器了。

  隋開皇九年(589),隋文帝楊堅發動了滅陳的戰爭,主要戰場都集中在長江沿線,可正當隋軍打得起勁的時候,北方傳來了一個莫名其妙的消息:高句麗在整飭軍備,廣積糧食,大有防禦大隋來犯的意思。

  在隋文帝的眼裡,這種感覺很像是我和你並肩走在路上,你卻用力捂著你的口袋,用害怕的眼神盯著我。這算什麼?把堂堂的大隋當賊看嗎?

  隋文帝頓覺顏面掃地,為了挽回尊嚴,楊堅發了一道措辭嚴厲的譴責詔書:高句麗,你們是不是瘋了?覺得遼水比長江還要寬是吧?覺得人口比陳朝還要多是吧?朕若不是心存仁慈,只需要派遣一位將軍就可以將你們弄死,如今先發一道詔書,你就閉門思過,自求多福吧!

  本章節來源於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滅陳的次年,高句麗國王駕崩,隋文帝得知消息後,下詔冊封接班人高元為開府儀同三司、遼東郡公、高句麗王,可謂給足了面子。然而,高元卻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世人,什麼叫人品惡劣、混帳東西。

  隋文帝在世的時候,高元表面上稱臣納貢,背地裡卻拉著靺鞨騎兵進攻遼西(今遼寧省遼河以西),所幸的是,被時任營州總管韋沖給擊退。

  隋文帝憤怒之餘,派遣漢王楊諒、上柱國王世積為行軍元帥,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領三十萬大軍,分水陸兩路討伐高句麗,並下詔廢黜高元的官職和爵位。

  結果大家都知道,隋軍半路上折戟沉沙,沒有到達高句麗本土,但高元還是懾於大隋的軍威,主動遣使謝罪,上表自稱「遼東糞土臣元」。所謂的糞土,只不過是高元口中的一句話,而不是他的真實姿態。

  隋煬帝做了皇帝之後,高元不僅沒有稱臣納貢的行動,甚至連一句祝賀的話也沒有,反倒是派遣使者和東突厥人暗中勾結,意圖對付大隋。天理昭彰,啟民可汗將高句麗的使者交了出來。

  隋煬帝明白,當你強大的時候,少數民族就怕你,當你弱小的時候,少數民族就敢欺負你。因此,面對陽奉陰違的朝臣,隋煬帝通常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非常寬容。比如,薛世雄和啟民可汗當初約好了一起攻伐伊吾國,啟民可汗放了隋軍的鴿子,隋煬帝也並沒有去找他的麻煩。

  但是,高句麗不一樣。隋大業三年(607),隋煬帝從東突厥回來的時候就已經給高元打了預防針:小小的高句麗,再不派人來洛陽的話,就別怪朕主動去拜訪你們。

  天子一言,駟馬難追啊。

  隋大業四年(608)正月,隋煬帝下詔:徵調黃河以北的百姓,開鑿永濟渠。

  永濟渠的起點依舊是板城渚口,途徑新鄉、滑縣、內黃、魏縣、大名、館陶、臨西、清河、武城、德州、吳橋、東光、南皮、滄縣、青縣、武清、安次、最後到達涿郡。

  開挖永濟渠,已經是一種政治信號:大隋天子要對北方用兵了。百濟、新羅和倭國的首領聞訊,紛紛派遣使者前來朝拜。

  隋煬帝人傻錢多嗎?打個高句麗而已,為什麼非要修一條大運河呢?

  事實上,隋朝時的北方不比明清時的北方。皇帝想要下江南,牽幾匹馬,整幾條船就可以。那個年代,北方既不是政治中心,也不是經濟中心,發展極其落後,交通更是一塌糊塗,一句話來概括,隋煬帝想要去河北,都不知道要從哪裡走。並非沒有路走,而是道路質量太差,輜重、糧草很難進行長途運輸。

  永濟渠是隋朝大運河的北段,全長兩千多里,按理說是個超級工程,要花好幾年時間才能完成吧?錯了,只花了一年時間,負責人就宣布工程竣工,可以正常行船了。這種破紀錄的速度,也只能在隋煬帝的年代才能實現。

  隋大業五年(609)工程竣工,可一直到隋大業七年(611),高元也沒有任何表示。

  直到此時,隋煬帝徹底明白了,高元這小子就是想和他唱對手戲。隋煬帝身為天下共主,話都已經說出口了,再不搞出點兒動靜出來,番邦的兄弟們將如何看待他的威嚴?以後還如何帶隊伍?

  隋大業七年(611)二月二十六日,隋煬帝決定先禮後兵,先下達一份詔書:

  遼東糞土臣元啊,高句麗原本就是中原的藩屬國,你卻絲毫沒有朝拜天朝上國的覺悟,大隋天子以後還要繼續統治天下,所以不得不興義兵征討你。不過,此次出兵遼東,教訓你們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天子想要前往涿郡巡視民情。為此,天子特地下了詔書,封賞河北諸郡,以及山西、山東等地年滿90歲以上的老者為太守,80歲以上的為縣令,讓他們享受國家公務員的待遇。

  這道詔書寫得很霸氣,把攻打高句麗看成上街買衣服、順道買個菜的事兒。

  隋煬帝很嘚瑟,詔書也寫得很輕鬆,可戰前準備卻絲毫不敢馬虎。他已經提前想過,陸路進攻的難度可能會有點兒大,因此特地給幽州總管元弘嗣單獨下了一道旨意,讓他前往東萊海口(今山東省煙臺市龍口市),造三百艘大船備用。

  臨行之前,隋煬帝又下了一道詔書,讓全國各地的軍隊,凡是可以派上用場的,都需要前往涿郡集合,隨時等候朝廷的調遣。

  隋大業七年(611)四月十五日,隋煬帝一行到達涿郡的行宮。

  請注意,隨行的人除了官員、將領之外,還有大批的番邦使臣。

  隋煬帝說了,凡是九品以上的官員,各國的使臣,全都賜給宅子居住。

  安頓好這幫人之後,隋煬帝又下了一道詔令:調派江淮以南的水手一萬人,弩手三萬人,嶺南排鑹手(划船的人)三萬人前往涿郡集合。

  隋大業七年(611)五月,隋煬帝命令河南、淮南、江南等地的官府督造五萬輛新式戰車,送到高陽(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內)備用。

  隋大業七年(611)七月,隋煬帝調派江、淮以南的民夫,以及運糧船前往黎陽倉和洛口倉,將國庫的糧食運送到涿郡備用。

  隋煬帝雖然很傲氣,可遼東之戰畢竟關係到上百萬士兵的性命,上百萬家庭的穩定,更關乎大隋的國運和前途,他絲毫不敢大意。

  大敵當前,隋煬帝最在意的就是大軍的糧草,以及後方的穩定。憑藉著隋朝的糧食、武器和兵馬儲備,打十個高句麗都沒有問題。然而,他可能沒有想到,問題沒有出現在糧餉上,而是他的大後方。

  為了打贏這場戰役,隋煬帝恨不能將全國所有糧草和兵器甲冑都運送到前線,事實上,負責後勤保障的官員確實調集了無數的糧草備用,可當時有限的運輸能力卻給隋煬帝帶來了滅頂之災。

  首先,那時候的涿郡只不過是塞外的小城而已,和明清的北京城,甚至唐朝的幽州都沒法相提並論。說得誇張一點,從河北、河南到涿郡,連一條像樣的道路也沒有,運輸糧草和兵器的隊伍只能一路修補道路,一路運輸糧草。

  有人可能會問了,隋煬帝不是修建了一條從太原前往保定的馳道嗎?

  確實是修了。遺憾的是,山西境內的糧草和軍隊數量畢竟有限,遠達不到隋煬帝的需求。此次出兵,朝廷主要是從河南、山東、淮南等地調兵遣將,山西馳道的作用非常有限。

  其次,運輸的季節是春夏之際,陰雨綿綿。

  據史料記載,就在此時,黃河沿線暴雨傾盆,以至於河南、山東等地三十多個郡遭遇水災,數十萬百姓無家可歸。運送糧食的牛車遭遇暴雨天氣,只能陷在泥地里不動彈,運輸大隊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糧草被雨水淋濕,一籌莫展。

  糧食運送到前線之後,大部分都已經發霉,將士們根本無法食用,主管官員只好勒令百姓自己處理這些糧食,然後換算成錢交給官府。

  再次,這個季節剛好是老百姓農忙的時候,隋朝國富民強,誰家裡沒有幾畝薄田需要耕種?考慮到打高句麗是國家的大事,朝廷又減免了多年的賦稅,老百姓這才願意奔赴前線,為國出力。問題是,工作量太大啊。農民們要麼在路上活活累死,要麼生病去世,要麼被押運官活活整死,因此民怨極大。

  最後,憑著當時的運力,兩個人才能運送三石米,這還包括農民兄弟在路上的口糧,以及要進獻給押送糧車的官員們的。

  於是乎,大運河沿線出現了這樣的一幕:數十萬農民捨棄家中的土地和妻子兒女,孤身一人到前線為軍隊運輸糧食,自己家裡的田地卻無人耕種,給軍隊運輸的糧食又被自己當作口糧在路上吃掉了。

  最後的結果呢?你運到部隊裡面的都是空車,難道這就是皇帝交給你的任務嗎?即便是有能力運送到在瀘河、懷遠二鎮(隋煬帝在遼寧設置的糧庫),交上去的也只是被雨水淋濕,無法供軍隊使用的劣質稻米。

  擺在這些農民面前的選擇不多,要麼你就承認自己在路上把軍糧吃了,接受朝廷的軍法處置,要麼你就逃跑。能回家嗎?不能,因為朝廷會繼續追究你的責任,那就只好去做亡命之徒,做綠林好漢。這就是隋煬帝第一次征伐高句麗時,後勤運輸線路上的真實寫照。

  隋煬帝的高句麗戰爭還沒有打響,後方就爆發了起義。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