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壹> 遷都的真相:爛尾的大興城,朕如何繼承?

遷都的真相:爛尾的大興城,朕如何繼承?

2024-10-08 19:05:33 作者: 九皋寒叟

  客觀地說,隋煬帝爭奪太子之位,雖然使用了一些爭寵的手段,卻是在正常的遊戲規則之下,沒有任何毛病。隋煬帝問鼎九五之尊,更是名正言順,至少在隋朝初期,時人並沒有拿這些事兒來懷疑和指責他。

  隋煬帝平定漢王楊諒之後,就開始了他輝煌的帝王生涯。

  隋仁壽四年(604)十月,隋煬帝下了一道詔書:免除婦人、奴婢、部曲(古時私人家裡的兵丁)的賦稅,規定男子22歲的時候才算成人。這樣的國策,絕對是國家繁榮的象徵。只有國家富裕了,才不需要找奴婢、部曲這些階層要錢。

  隋朝建國之初,男子17歲就算成年,需要服兵役和徭役,楊堅後來將標準提高到21歲,隋煬帝此舉,雖然有收買人心之嫌,卻也是利國利民的好政策。

  隋仁壽四年(604)十一月,隋煬帝親自前往洛陽視察。回到長安之後,他下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詔命:在洛陽修建東都。這是隋朝最重要的歷史事件,不能不大書特書。

  江湖傳聞,有一個叫章仇太翼的術士曾經向隋煬帝進言,說他命屬木,而雍州屬金,金克木,隋煬帝不適合在此地長期居住,應該換一個都城。無獨有偶,後世的武則天遷都洛陽時,也有傳聞說武則天在長安害死了很多人,害怕他們在半夜三更前來索命,因此遷都洛陽。關於這樣的說法,咱們該如何看待呢?

  總而言之,不管古今,總有人喜歡牽強附會,歪曲史實。

  不可否認,章仇太翼是隋朝大名鼎鼎的預言師,在江湖上頗有名望,深得統治者的喜愛。不過,他真的能影響統治者的決策嗎?

  拿楊堅來說,他生病之後,想要到仁壽宮居住,章仇太翼便勸他不要去,因為去了之後可能會對楊堅不利,然而楊堅只是宛然一笑,毅然前行。在楊堅的眼裡,章仇太翼只是皇家的御用玩物而已。也許,章仇太翼確實說過勸隋煬帝遷都的話,可是將遷都洛陽的原因全部歸咎到章仇太翼的預言上,未免有些玩笑。

  

  咱也可以這樣說:隋煬帝為了大局考慮,本就想遷都到洛陽,後世的人穿鑿附會,故意誇大了章仇太翼的影響力,豈不是更合理?

  事實上,隋煬帝遷都洛陽,自然有他的考慮。

  首先嘛,聊聊城市的建設。

  長安城,自古以來就是許多王朝的首都,龍脈所在,深受帝王的青睞。

  從西漢開始,長安城就成了帝國的政治中心,雖然經歷了許多的輝煌,但卻改變不了幾個事實:古代的建築都是木質的,很容易腐爛。再加上宮廷政變和無數次戰火的蔓延,都城屢次被火焚燒。古代的建築水平相對不高,以至於城市的排污系統,以及空間布局顯得不太合理。

  到了隋朝的時候,長安城已經破敗不堪。比如,城市道路泥濘,糞便隨處可見,水源遭到污染,幾乎沒法住人。

  楊堅登基之後,仔細視察了一番長安城,最後得出了一個結論:花時間和金錢來改造這座舊城,還不如新建一座都城呢!

  經過一番考察和算卦,新都城的地址定在了龍首原的南坡。

  龍首原位於西安市的北部。相傳,秦朝的時候,有一條黑龍從秦嶺來到渭河飲水,它經過的地方形成了一條形狀如龍的土山,地勢要比其他的地方高出很多,關中人一般稱呼地勢很高的平地為「原」,所以才有了龍首原的說法。

  漢代的長安城修建在龍首原的北坡,隋朝的長安城,則修在了南坡。

  負責修建新城的人有兩個:大臣高熲、建築大師宇文愷。

  宇文愷(555—612),出生在西魏的軍事貴族家庭,可他卻愛好讀書,尤其對建築和城市規劃感興趣,宇文愷埋頭苦讀之下,逐漸成了建築領域的專家。

  當然,再好的專家也需要職業發展平台,更需要一鳴驚人的成就,很顯然,隋朝的長安城正是宇文愷人生的巨大轉折點。

  宇文愷:皇上,新城的名字叫啥好呢?

  楊堅想了想,自己曾經被封為大興公,因此就取名為大興城吧!

  大興城由宮城、皇城和郭城組成:

  宮城是皇帝和嬪妃生活的地方,也供皇帝和大臣們商議政事,主要包括大興宮、大明宮和興慶宮三大宮殿群,其中還有萬春殿、千秋殿、甘露殿、神龍殿、安仁殿等皇家建築。

  皇城在宮城的南面,以街道相隔,是朝廷的政府機構和皇室宗廟所在地,主要建築有太廟、太社和六省、九寺、十八衛等宮署,楊堅為了顯示皇權至高無上的地位,特地下詔,皇城之內不允許平民百姓居住。

  郭城是老百姓和外國商賈的居住之地,由八條南北向大街,十四條東西向大街構成,時人稱之為「里」,郭城裡面最著名的就是都會市(唐代稱為東市)、利人市(唐代成為西市),是專門用來搞商業貿易的地方,繁榮之極。

  大興城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面積竟有八十四點一平方公里,是漢代長安城的二點四倍,是明清北京城的一點四倍,是同時期拜占庭王國都城的七倍。

  隋煬帝修建的洛陽,也不過四十五點二平方公里。

  隋開皇二年(582)六月,大興城開始興建,隋開皇二年(582)十二月,大興城基本竣工,隋開皇三年(583)三月,大興城正式投入使用,前後加起來總共九個月的時間。而洛陽城呢,隋大業元年(605)三月開工,隋大業二年(606)二月竣工,前後花了將近十個月的時間。

  我們常說,隋煬帝每月調集二百萬民工興建洛陽城,可占地面積比洛陽城幾乎大一倍的大興城究竟用了多少民工,我們完全找不到數據。可以想像,修建大興城需要花費多少資源,某些史學家直接省略了這些細節。

  大興城雖然破了許多記錄,但是城市依舊面臨許多問題。

  比如,城市的道路確實很寬,可修建的時候,全部以土來填充,每到下雨的時候,城內的道路泥濘不堪,車馬和人在上面走過幾次,道路就如同泥淖。

  至於城市的排水設施,宇文愷確實做好了規劃,可楊堅為了省錢,只修建了一條排水小溝。試問,一條臭水溝如何能承擔大興城數十萬人口的日常排泄?只要是天降大雨,生活污水和自然污水便肆意橫流,惡臭漫天。

  再比如,大興城的地勢偏低,一旦到了夏天,空氣異常濕潤,整個城市酷熱難耐,到了秋冬之際,卻又非常寒冷。

  楊堅雖然修了大興城,可住了兩年之後就發現宮城的體驗感實在是太差了,隋開皇十三年(593)二月,他命令文愷在岐州重新選址,修建了一座華麗程度不遜色長安宮城的仁壽宮,也稱避暑行宮。客觀地說,楊堅因為吝嗇錢財,以至於大興城變成半吊子工程,為了讓自己住得更爽,又不惜成本修建了仁壽宮。

  苦的是誰?兒子楊廣啊!

  上任之初,楊廣就看出來了,大興城實在是不行,這問題必須得解決。

  城市有問題,咱可以想辦法解決,可糧食供給問題該如何解決?

  關中地區雖然富饒,可隋朝的人口增長也令人咂舌啊,老百姓全都涌到了長安城,朝廷總得想辦法解決他們的溫飽吧?更何況,長安是帝國首都,肩負著糧食、錢財的收儲和轉運,首先,得把糧食運進來,其次,還得把糧食運出去。

  楊堅不愁糧食的來源,只愁糧食的運輸能力。

  當時,南方的糧食主要靠水運進京,中途要經過黃河和渭河,而渭河的河床底部沙土堆積,大船根本沒辦法在上面行走,因此到了渭河之後,運輸隊必須把糧食從船上卸下來,用車輛送進長安。

  隋開皇三年(583),這個問題就已經很嚴重了。

  為了解決這個幸福的煩惱,楊堅總共起了四座國家級糧倉:

  黎陽倉:位於衛州黎陽縣。

  河陽倉:位於洛州。

  廣通倉:位於華州。

  常平倉:位於陝州(今河南省三門峽市陝州區)。

  以後徵收的糧食,不必再運到長安太倉,直接存儲在國家糧倉即可。

  楊堅還放出話來,老百姓不是要服役嘛,為朝廷運送糧食也算。只要能運糧四十石,都可以免除征戍。這樣一來,朝廷得了方便,百姓得了實惠,可謂一舉兩得。

  即便是這樣,楊堅還是沒辦法解決糧食運輸的難題。因為隋朝實在是太富有了,從各地運送過來的糧食源源不斷,朝廷必須想盡一切辦法將它們存儲起來。

  隋開皇四年(584),楊堅又下令了,命建築大師宇文愷修建廣通渠。

  廣通渠源起大興城東,一直到潼關縣靠近黃河的地方,總計三百餘里。

  廣通渠解決了長安到黃河的水運問題,可是從江南到黃河,黃河沿岸的州縣到黃河,以及黃河的疏通問題,楊堅在此後的二十年時間裡,幾乎是束手無策。這也是隋煬帝繼位之後,不惜人力和財力,大肆上馬河道工程的根本原因。

  隋仁壽四年(604)十一月初四,隋煬帝下達詔書:徵調民夫修建一條從龍門(今山西省運城市河津市)到長平(今山西省晉城市高平市)、汲郡(今河南省新鄉市衛輝市)、臨清關(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縣境內),越過黃河至浚儀(今河南省開封市)、襄城(今河南省許昌市襄城縣),到達上洛(今陝西省商洛市商州區)的大型壕溝。

  從地圖上可以看得出來,這條超級壕溝的長度達九百公里左右。不過,民夫們在修建的時候,充分利用了現存的山峰和河流,整個壕溝挖完之後,將成為長安、洛陽在北部、東部和南部的重要防禦工事。

  說白了,這條壕溝拱衛著長安,以及即將成為首都的洛陽城。

  歷史證明,隋煬帝上任之初,就已經有了構建中央集權帝國的全盤考慮。

  隋仁壽四年(604)十一月二十一日,隋煬帝下詔:修建洛陽城。

  隋煬帝特意強調:宮室之制,本以便生,今所營構,務從儉約。意思就是:在建築結構和裝修風格上,洛陽城應該以節儉為主。

  有人可能會說,隋煬帝的節儉是面子工程,是虛偽的表現。

  問題是,隋文帝楊堅在修建仁壽宮的時候,也是這般態度,宇文愷和楊素為了迎合上意,不敢節儉,宮殿修完之後,楊堅樂呵呵地入住,毫不含糊。

  只能說,這是政治家的生存智慧,無關虛偽不虛偽。

  那誰來主持洛陽城的修建呢?

  隋煬帝欽點了三個人:楊素、楊達、宇文愷。

  楊素,你來擔任總負責人,物資採購,人力徵調工作就交給你了。

  楊達,你是隋朝宗室,由你擔任監督大臣,負責工程的進度和質量。

  宇文愷,你是建築大師,城市規劃和建築方案,你來操盤。

  隋大業元年(605)三月,工程勘察、設計圖紙、取料、後勤保障等工作都已完成,工程進入到實質性建設階段。

  按照規劃,洛陽城由宮城、皇城、郭城三部分構成。由於地形的關係,宇文愷在設計的時候,沒有參考大興城完全對稱的傳統城市布局。

  洛陽的宮城和皇城坐落在城市的西北部,整個城市呈南寬北窄的不規則長方形,洛水由西向東穿城而過,將城市分為南北二區。

  宇文愷考慮到大興城是個半吊子工程,因此在設計和建造洛陽城的時候,花錢非常大方,整個城市功能齊備,宮殿群宏偉壯觀,絕對擔得起首都的名號。

  工程完畢之後,隋煬帝非常滿意,下旨封宇文愷為開府儀同三司。

  洛陽是一座新建的城市,人口導入是個大問題啊。

  為了讓洛陽城迅速繁榮起來,隋煬帝一道聖旨,將洛陽附近的百姓,以及各州的超級富豪全部遷進城中,至於中央政府,自然也是要搬遷的。

  人口集中之後,隋煬帝又修建了兩個國家級糧倉。

  興洛倉:位於今河南省鄭州市鞏義市河洛鎮。

  回洛倉:位於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區瀍河鄉。

  說白了,治理天下,無非就是管理好錢財和糧食,大隋王朝想要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央政權,通過長安城去遙控東西南北,無異於痴人說夢。

  關於隋煬帝遷都洛陽的原因,其實還有很多說法。

  比如,長安城是關隴軍事貴族的大本營,隋煬帝想要實現自己的理想抱負,勢必受到他們的限制,為了徹底擺脫大老爺們的控制,只好另起爐灶。

  比如,洛陽位於中國的正中央,政命的下達非常便捷,便於中央集權。

  其實還有一點,長安城雖然是隋朝的都城,可楊廣在長安生活的時間並不長,從情感來說,楊廣對這座古都的感情非常匱乏。

  有句話說得好,一萬個讀者眼中,有一萬個哈姆雷特。

  隋煬帝遷都洛陽,肯定不會只有單一的原因。

  只有歷史才能證明,遷都洛陽,對帝國的統治來說,是完全正確的決策。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