貳 千古一帝的雄心 漢王楊諒造反,河東一地雞毛
2024-10-08 19:05:29
作者: 九皋寒叟
隋仁壽四年(604)七月二十一日,36歲的楊廣登基稱帝,君臨天下,史稱隋煬帝。
接管政權之後,楊廣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調回楊素的弟弟楊約,讓他擔任了首都軍區的總司令,全權接管了長安城的保衛工作。第二件事,派人假傳聖旨,處死了廢太子楊勇。政權穩定之後,楊廣重新追封楊勇為房陵王,卻刻意規定楊勇的子孫不得繼承他的王位。
不管怎麼說,楊廣對老哥還是有些愧疚的。上任之後立馬追封老哥,說明奪位一事幹得不太講究,他自己也承認了。規定楊勇的子孫不能繼承王位,說明此事他並沒有做錯,政治立場是沒問題的。這就是政治智慧,必須得點個讚啊。
對兵部尚書柳述,還有黃門侍郎元岩,楊廣覺得他們一個是太子的人,一個是老爹的人。這樣吧,你們呢,官兒就別做了,將你們發配到千里之外,咱以後江湖不見。
楊廣傲視朝堂,發現大家都很聽話,沒有搞什么小動作,因此沒有效仿前朝展開政治大清洗。不過,他卻將目光轉移到了北方的太原,老弟楊諒的身上。
楊堅有五個兒子,要說最得寵的,其實是小兒子楊諒。
當初,楊堅封他做了并州總管,將黃河以北的五十二州全都交給他掌管,允許他可以便宜行事,決策不必受到朝廷的法度干擾。
很有趣吧,楊堅為了貫徹執法守法的價值觀,先是將秦王楊俊打入冷宮,後來又囚禁了蜀王楊秀,卻單獨規定漢王楊諒不必遵紀守法。也不知楊堅晚年的心態有所轉變,還是真的有人格分裂。
楊勇被廢的時候,楊諒的心裡就老大不舒服。
楊秀被廢的時候,楊諒就有了兔死狗烹的感覺,於是以突厥活動頻繁為由,在并州等地招兵買馬,修繕兵器,準備隨時找人幹仗。
請記住𝚋𝚊𝚗𝚡𝚒𝚊𝚋𝚊.𝚌𝚘𝚖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楊堅駕崩之前,楊諒蠢蠢欲動,準備發兵長安城,和二哥爭一爭太子之位。臨行之前,他讓手下的術士卜了一卦,結果說出兵不利,這讓他非常懊惱。
得了,還是別去了,在家待著吧。
在楊廣的眼裡,楊諒就是一根非拔不可的毒刺。楊廣登基之後便打算收拾這個小弟弟,因此派車騎將軍屈突通帶著偽造的先帝遺囑前去并州召喚楊諒。
楊廣可能不知道,老爹和弟弟先前有過親子約定。如果是老爹親自召喚,詔書的「敕」字旁邊會多加一點,另外還特地給了楊諒一半玉麟符(刻有麒麟的玉質符信,和虎符類似),只有兩相印證,詔書才可信。
看得出來,楊堅真的很愛楊諒。他可能是擔心有人發動政變,謀奪楊家的江山,這才給楊諒上了雙重保險,以免這個傻兒子被人騙到長安被殺掉。
詔書剛到并州,楊諒就看出了破綻。
呵呵,老哥,弟弟正愁找不到藉口呢,你居然假傳父皇的聖旨。
大家一起反起來!楊諒很有底氣,因為他手握五十二個州的行政大權,不缺錢也不缺糧啊。
楊諒可能沒想到,這幫官員雖然是他的手下,卻也是朝廷的公務員,他們端著鐵飯碗,孩子一堆,妻妾成群,沒事造啥子反嘛,神經病。
漢王殿下,咱們堅決不干,你自己玩吧。
就連楊諒身邊的謀臣皇甫誕、豆盧毓等人都勸他不要輕舉妄動。
遺憾的是,楊諒的眼裡只有長安城,只有皇位,什麼諫言也聽不進去。他下令將皇甫誕等人關了起來,起用了一批真心實意造反的亡命之徒,隨後盡起并州數十萬兵馬,就這樣宣布造反了。
楊諒起兵很突然,而且手握數十萬大軍,如果運作得當,還真有可能和隋煬帝一決高下。可惜的是,楊諒表面上看起來強橫無敵,可骨子裡卻很柔弱,沒有上陣殺過敵,胸中又無韜略,更沒有識人之明。
楊諒起兵之後,問的第一句話就是:咱們該如何打仗?
幕僚們給他出了主意,如果是一路殺奔長安城,就任用關中人為將,如果是割據北齊的舊地,那就任用關東人為將。
這話說得,和沒說一樣。
楊諒很頭疼,不知道該採用什麼策略。
關鍵時刻,漢王府的總管裴文安讓他看到了希望:齊王殿下,河北、山東都有您的人馬,咱們只需要派兵防守,然後派遣一路大軍,直接殺奔長安,弄死楊廣,號令天下,大事可成啊。
楊諒是個沒主見的人,聽聞此言,第一反應就是妙不可言。
事實上,楊諒犯的最大錯誤就是分兵。
大將軍余公理:出兵太谷,前去攻打河陽(今河南省焦作市)。
大將軍綦(qí)良:率兵出滏(fǔ)口,奔黎陽(今河南省鶴壁市濬縣)而去。
大將軍劉建:率兵出井陘口,攻取燕、趙之地。
柱國喬鍾葵:率軍出雁門(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
柱國裴文安、紇單貴、王聃等人:率軍直指京師。
楊諒啊,你明明是一支造反的部隊,卻打出了朝廷正規軍的氣勢啊。想想看,造反者不應該用最快的速度奪取長安,弄死楊廣,號令天下嗎?
河北、河南、雁門的軍隊惹你了?
如果別人要襲擊你,出兵防備也沒用。
如果別人想跟著你混,卻被你逼成了敵人。
如果別人要坐山觀虎鬥,卻被你逼著起兵自保。
毫無疑問,分兵是最愚蠢的決定。
楊諒的大本營在河東,起兵之後,最先崩潰的自然是河東地區。
蒲州(今山西省永濟市)長史高義明、蒲州司馬榮毗成為第一批被擒的官員。
首戰大捷,可喜可賀啊。
裴文安:漢王殿下,我這就安排渡河,咱們一舉拿下長安,如何?
楊諒:好的好的,趕緊去安排吧!
然而,裴文安還沒趕到黃河渡口,楊諒就改變主意了:先不渡河,那個誰,紇單貴,拆掉黃河渡橋,咱們據守蒲州吧。
裴文安覺得莫名其妙,戰略部署怎麼能隨意更改呢,太兒戲了吧?如果據守蒲州,那就是自絕於天下啊!可惜的是,楊諒拒絕給出任何解釋。
不過,咱們猜得出來,在太原的時候,楊諒純粹是腦子一熱,激情造反,可是逼近長安,尤其是渡過黃河,要和二哥面對面較量的時候,楊諒還是服軟了。
二哥何許人也,足智多謀,閱歷豐富,軍事素養極高。和他斗,楊諒確實沒有底氣,因此臨陣變卦,決定穩妥一點,鎮守河東。
長安和河東本就不遠,河東丟失後,朝廷很快就做出了反應。
平叛的人叫楊素,大隋王朝為數不多的文武全才之一。
史料記載,楊素當即組織了一批精兵強將,乘著夜色的掩護渡過黃河,將駐守在蒲州的紇單貴擊敗,並招降了楊諒的大將王聃等人。隨後,隋煬帝任命楊素為并州道行軍總管、河北道安撫大使,朝廷迅速集結了數萬人馬,將楊諒徹底阻擊在黃河北岸。與此同時,朝廷還派遣李子雄前往幽州徵調兵馬,意圖誅滅楊諒在河北、河南等地的軍隊。
即便如此,朝廷的十來萬兵馬和楊諒的數十萬兵馬也無法抗衡。
據史料記載,官軍將士看到漫山遍野的叛軍,嚇得魂飛魄散,多虧楊素親自壓陣,砍了數百名臨陣怯戰的將士,才稍微組織起一點兒反抗。
戰場的局勢很明顯,官軍人心不穩,一觸即潰。漢軍將士看到了有利時機,紛紛請戰。然而,楊諒卻拒絕了主動進攻的建議,繼續決定據城防守。
造反的是你,打防守的也是你,你究竟要鬧什麼玩意兒?過家家嗎?
不錯,楊諒搖擺不定,剛愎自用,最終引起了屬下們的強烈不滿,他們幾乎已經判定,楊諒的造反行動必定會以失敗而告終,因此很理智地投降了官軍。
無數的歷史證明,想要成大事者,必須把腦袋拴在褲腰帶上玩兒。
看看楊諒,為了奪取皇位,起初還是願意賭上自己身家性命的,可到了關鍵時刻,他卻沒敢來一次世紀豪賭,以至將大好局勢拱手送人。就這樣,原本占據絕對優勢的楊諒,現在離帝位已經越來越遙遠。
隋仁壽四年(604)九月,起兵才兩個月的漢王楊諒在晉陽兵敗被捕。
大興宮內,大隋君臣正在商議善後事宜。
大家就以漢王楊諒的命運為題,自由地發揮一下想像力吧。
皇上!楊諒謀反逆天,應該處以極刑!
皇上!楊諒蛇蠍心腸,該當處死啊!
大家七嘴八舌,討論得非常熱烈。楊廣看在眼裡,樂在心裡,你們都是一幫凡人,我告訴你們,什麼叫君威難測。
楊廣:將漢王楊諒從宗室除名,貶為庶人,幽禁在長安城吧。
群臣蒙了,這就沒了?確實沒了,這就是楊廣的本意。
既然不殺主子,那就得殺奴才啊。據說,此次跟隨楊諒造反的州多達十九個,楊廣一聲令下,對楊諒的部族和親信大開殺戒,被牽連的家庭多達二十萬戶。
自此,隋文帝的五個兒子,除了楊廣做了皇帝,其他四人都以悲劇收場。
豪言猶在耳邊啊:前朝許多皇帝因為寵信嬪妃,導致嫡子和庶子自相殘殺,看看咱們楊家,五個孩子都是朕和皇后所生,斷然不會發生這種事情。如果楊堅泉下有知,肯定會自打嘴巴,怪自己把牛皮給吹大了。
楊堅為了保全大隋的天下,特地將皇子分封到各地,讓他們掌管地方上的財政和軍事大權,期望兄弟齊心,共同保衛大隋的江山社稷。然而,歷史卻和他開了個大玩笑。他原本想要保全的兒子,要麼被他自己嚇死,要麼被他囚禁,唯一寵幸的漢王楊諒還起兵造反,差點引發大隋的全面戰爭。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面做了一段評論,筆者覺得很有意思:皇帝寵信嬪妃,讓她們和皇后平起平坐;外戚、重臣可以和皇帝一樣發號施令;強勢諸侯國和中央政權實力相當;庶子和嫡子旗鼓相當,這些都是國家禍亂的根本原因。隋文帝雖然看到了嫡庶之爭,卻忽視了其他三個,以至於最後釀成慘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