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諜中諜計劃
2024-10-08 19:03:53
作者: 九皋寒叟
李适有內憂,也有外患,最嚴重的外患莫過於吐蕃。
涇源兵亂,長安城被朱泚占領,李适成為無家可歸的皇帝,為了在最短的時間內平亂,李适想起了老祖宗用過的辦法,藉助異邦勢力。不過,李适的眼光太彪悍,他想把大唐的死敵吐蕃培養成為戰略合作夥伴。
彼時,吐蕃的最高首領是首席宰相尚結贊。李适為了獲得他的支持,毫不猶豫地開出了天價條件:如果吐蕃幫助他擊潰朱泚的叛軍,奪回長安,便將安西、北庭兩府之地劃撥給吐蕃。大家都知道,李唐王朝為了控制安西、北庭,花費了無數的金錢,戰死了無數的英雄豪傑,可李适輕飄飄的一句話,就把大唐帝國最重要的西北通道,拱手送給了死敵吐蕃。
可是,尚結贊不想買李适的帳,面對朱泚的黃金白銀,尚結贊選擇第一時間退軍,打算坐山觀虎鬥。隨後,李晟大舉反攻,拿下長安,而吐蕃軍隊在後面搖旗吶喊,竟然還主動派人索要安西、北庭兩府。更詭異的是,李适覺得朝廷已經失去了對安西、北庭的實際控制,再加上無力供給邊境的軍費,於是想召回兩鎮節度使郭昕、李元忠,徹底將兩府讓給吐蕃。
李适很討厭麻煩,他覺得安西、北庭就是他的麻煩。不過,以李泌為首的朝臣拼死力諫,認為如果放棄兩府,將士們必定會對朝廷心生怨恨,到時候關中恐怕會永無寧日。在這樣的威脅下,李适終於打消了這個瘋狂的念頭。
客觀地說,李适的想法不無道理。安西、北庭,沿途的涇州、鳳翔等軍事重鎮都出現了嚴重的矛盾,軍府的主將戧殺朝廷節度使,不服朝廷統治,興風作浪。也就是說,不把內亂治理好,如果吐蕃真的大舉進攻,內外勾結之下,李适恐怕會再次出逃。
當時,李适封李晟為西平郡王、鳳翔尹、鳳翔隴右節度使、涇原節度使、北庭行營兵馬副元帥,讓他去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在鳳翔府,李晟秘密調查了前任鳳翔節度使張鎰被殺一案,處死了十餘個幕後黑手。至於下一站,自然是趕赴涇州,處理前任涇州節度使馮河清被殺一案。
時任涇州節度使叫田希鑒,他非常懷疑李晟的意圖,可李晟的解釋就是,涇州靠近吐蕃,如果吐蕃軍隊打來,只靠涇州是無法抵禦的,他想過來協防,不過要看田希鑒的意思。言外之意,田希鑒允許李晟進入涇州,那就問心無愧,如果敢阻撓,那就是公然宣布造反。事實證明,田希鑒沒有造反的膽量。
涇州城中,李晟設下鴻門宴,邀請田希鑒和他的部將前來赴宴,酒到半酣之時,李晟拿出了一個花名冊,清點了三十多人的姓名,隨後將他們全部誅殺,這才穩定住涇州的局勢。
本書首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至於吐蕃政權,唐朝高層的態度很明確,能不打就不打,儘量保持邊境的和平。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李晟以錢財開道,甚至自掏腰包,獎賞那些重新依附朝廷的騎牆派。不僅如此,李晟還扶持了一位名叫浪息壤的異族酋長,將他封為王爵,每次吐蕃使者前來的時候,李晟便讓他穿著華麗的錦袍,束著閃閃發光的金腰帶,坐在最尊貴的位置,以此表明,只要和平,大家都有好日子過。
問題是,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是亘古不變的道理。李晟常年和外族打交道,自然明白這個道理。為了安撫李适的情緒,他願意拿出和平的姿態,可是為了朝廷大局,李晟內心堅毅,隨時準備用武力降服吐蕃。這就是傳說中的左手在前,拿著胡蘿蔔,右手在後,拿著狼牙大棒!
貞元二年(786)八月,吐蕃大軍入侵涇州、隴右,一路勢如破竹,直接將大軍開赴汧城(今陝西省寶雞市隴縣境內)。彼時,李晟讓大將王佖帶著三千名將士埋伏在城中,並囑咐他們放過前軍,等中軍到來之後,再迎頭痛擊。
據史料記載,尚結贊這次比較大意,中了李晟的圈套。最遺憾的是,由於軍中將士都不認識尚結贊,以至於讓他在官軍眼皮子底下逃了出去。逃出生天的尚結贊對部下說道:「唐之良將,李晟、馬燧、渾瑊而已,當以計去之。」
所謂的計謀,就是屢試不爽的離間計。
過了幾天,尚結贊率軍來到鳳翔,他並未攻城,而是在城下喊了幾句:「李令公召我前來,為何又不出城犒勞我?」就在當晚,吐蕃退軍而去。
論專業度,這是很不走心的反間計。悲劇的是,總有一些朝臣眼紅李晟的成就,想在背後使絆子扳倒李晟。因此,尚結贊的幾句話,正好給李晟埋了顆定時炸彈。
貞元二年(786)十月七日,李晟命王佖率領五千步騎偷襲吐蕃攻占的城池摧沙堡(今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西北),在此遇到兩萬吐蕃大軍。一番惡戰下來,官軍殺死敵將七人,成功奪回城池,逼迫尚結贊撤軍到合水縣(今甘肅省慶陽市合水縣)。
李晟兵鋒所到之處,吐蕃節節敗退,官軍形勢一片大好。可就在此時,朝廷開始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聲音,而矛頭卻都指向了李晟。
政敵一:尚書左僕射張延賞。
這位老兄是開元宰相張嘉貞的兒子,出身名門,胸中有點丘壑。歷史上「錢可通神」的典故,就是出自他手。據史料記載,張延賞擔任度支使的時候,聽說有個案子是冤假錯案,覺得十分惋惜,於是召集有關部門訓斥道:「這宗案子拖得太久,而且還有冤屈,十天之內必須解決。」
第二天早上,張延賞到府衙上班,發現桌案上放著一張便箋,上面寫道:出錢三萬貫,請你不要過問這宗案子。張延賞出身名門,又豈能為金錢所動,他大怒之下,讓部下加快進度,趕緊查清楚案件背後的貓膩。
第三天早上,張延賞的桌案上又放著一張便箋,上面寫道:出錢五萬貫。張延賞更加氣憤,責令部下兩日內必須審理完畢,並且結案。
第四天早上,張延賞滿懷期望,想看看對方是不是知難而退,可桌案上又多了一張便箋,上面寫著:十萬貫。張延賞看後,決定改變主意,不再過問這宗案子,後來部下詢問其故,張延賞回答說:「錢出到十萬貫,是可以通神的。我恐怕遭到禍患,不得不接受了。」
不過,說起張延賞和李晟的恩怨,還要追溯到吐蕃入侵劍南。
當時,張延賞擔任劍南西川節度使,李晟率領神策軍到劍南出差,剛好遇到一位姓高的官妓,李晟有權有勢,女子貌美情深,一夜春情之後,兩人便在劍南過起了如膠似漆的生活。後來,李晟要回朝,便帶著高氏一起上路,可張延賞不幹了,他認為高氏是官府的財產,李晟不能私自帶走。
如果是一般的官員,巴結李晟還來不及,可張延賞就是一根筋。因為這麼一件小事,李晟和張延賞結了仇怨。後來,在韓滉的推薦下,張延賞入朝為官,本來是內定為新科宰相,可李适只給了他尚書左僕射的頭銜。回家之後,張延賞派人打聽,這才知道李晟給皇帝進言,說張延賞沒有宰相之才。
政敵二:工部侍郎張彧。
論關係,李晟的女兒嫁給了張彧,李晟是他的老丈人,本應該和睦相處。然而,李晟還有個女兒,後來嫁給了自己的幕僚崔樞,出嫁的時候,李晟陪嫁了不少嫁妝,婚禮辦得轟轟烈烈。張彧想不通了,同為女婿,為何要區別對待,難道是看不起他,故意讓他沒面子?張彧氣憤之下,竟然投靠了張延賞。
政敵三:行軍司馬鄭雲逵。
這位老兄是李晟的參謀長,因為失去李晟的信任,投靠了張延賞。
政敵四:馬燧。
李晟和馬燧沒有私人恩怨,可在對吐蕃的國策上,馬燧是主和派,李晟是主戰派,這種政見上的矛盾,最終也變成了互相傾軋的理由。
不可否認,李晟確實得罪了這幾位大神,所以當吐蕃宰相尚結贊在鳳翔城外施展離間計後,這幫人聞風而動,輪番在李适的跟前給他上眼藥水。李适不相信李晟會和吐蕃人勾結,可這些年來,李晟在軍中的威望無與倫比,已經觸及到李适的心理接受底線。在此之前,李适想讓李晟在京城養老,可李晟堅持要去西北防禦吐蕃,這已經讓敏感多疑的李适非常不舒服。
功高震主,歷來就是弱勢皇帝最敏感的四個字。
幸運的是,李晟察覺到了朝廷的歪風邪氣。這一次,他沒有繼續固執己見,而是派使者前往長安,表明自己要削髮為僧,交出兵權的態度。接下來,李晟又親自回朝,向李适表明心跡,還說自己有腿疾,不再適合統兵打仗。
只能說,李晟的態度沒問題,可說話的方式讓李适非常尷尬。這樣的表白,給朝臣的感覺就是張延賞等人說李晟的壞話,李适便信以為真,李适毫無主見,而且是猜忌、虧待功臣的皇帝,這誰能忍?於是乎,李适私下找到宰相韓滉,讓韓滉從中牽線搭橋,讓二人冰釋前嫌,徹底解決矛盾。
韓滉是李晟的好朋友,又是張延賞的頂頭上司,說話頗有分量。在他的協調下,張延賞前往李晟府中道歉,三人輪流擺下宴席,賓主盡興而歸。由於關係逐漸緩和,韓滉便開出了條件,讓李晟保奏張延賞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晟則繼續帶兵作戰,二人互不干涉。
貞元三年(787)正月,張延賞如願以償。
遺憾的是,張延賞骨子裡就沒有杯酒釋前嫌,一笑泯恩仇的基因。等張延賞做了宰相,便暴露了陰險狡詐的本質。當時,李晟覺得大家都是兄弟,於是想讓自己的兒子迎娶張延賞的閨女,可是卻慘遭拒絕。直到此時,李晟才明白,張延賞還是想對他動手,這才沒讓自己女兒蹚這趟渾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