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節度使戰區
2024-10-08 18:59:37
作者: 九皋寒叟
大都護府雖然是個好東西,卻有幾個不可避免的缺點。
比如,管理者的權力太大,統治者既要依靠他,也要防備他。比如,總部離長安太遠,軍備物資和糧食的運送都很困難。這樣一來,朝廷在設置都護府編制的時候就規定好了,一個都護府只有幾萬人,多一個朝廷都不答應。
少數民族入侵的時候,都護府能打就打,不能打就找朝廷請求支援。正因為如此,每逢吐蕃入侵的時候,安西都護府幾乎形同虛設,反倒是中央朝廷忙得熱火朝天,屢次調兵前往河西道、隴右道,組織進攻或者防禦。
慶幸的是,安史之亂發生以前,中央政府對少數民族的政策比較寬和,雖然有戰事發生,卻沒有爆發邊境的全面戰爭,一切都在中央朝廷的掌控之中。
那麼節度使又是怎麼來的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府兵制度的崩潰,二是唐朝的對外軍事戰略,從主動進攻變成了被動防禦。
前面說過,府兵制盛行的時候,由南衙十六衛統帥全國的府兵,然後由中央朝廷將他們發配到各地鎮守,或者參與戰爭。後來,府兵制度崩潰,中央政府開始實行募兵制度,由朝廷給軍人發固定工資,因此誕生了職業軍人。
開元年間,唐朝的版圖已經無可擴張,整個帝國的戰略從軍事進攻變成了軍事防禦,這就需要一批常駐在邊境的軍隊。這支軍隊的最大特點就是,防禦面積很大,戰區長達千里,按照現在的說法,就是防禦軍區,集團軍的概念。
職業軍人和常駐軍隊的結合,為地方軍鎮的誕生奠定了基礎。每逢打仗的時候,朝廷都會任命行軍大總管或者行軍元帥,他們對各大戰區的管理,通常被稱作節度某某區域,後來說順嘴了,就有了節度大使或者節度使的叫法。不過,此時的節度使還不是常設的官職,而是持有皇帝使節的將軍。
景雲二年(711)四月,唐睿宗李旦任命涼州都督賀拔延嗣為河西節度使,節度使一職正式納入唐朝的官職體系。剛開始的時候,節度使的定位就是軍事統帥,防禦外敵,並沒有管理州縣民政的權力。到了後來,地方節度使逐漸總攬軍、民、財、政大權,以至於轄區內的各州刺史均受節度使的節制。
開元年間,一共形成了磧西、北庭、河西、隴右、朔方、河東、范陽、平盧劍南、嶺南等八個固定的節度軍鎮。天寶元年(742)正月,李隆基根據防禦區域的不同,將全國各地的軍府、捉守等基本軍事單元劃歸到十個節度軍鎮下面管轄:
范陽節度使
軍隊編制:九萬一千四百人。
統領軍隊:經略、威武、清夷、靜塞、恆陽、北平、高陽、唐興、橫海九大軍隊,駐屯在幽、薊、媯、檀、易、恆、定、漠、滄九州。
防禦對象:奚、契丹。
治所:幽州。
隴右節度使
軍隊編制:七萬五千人。
統領軍隊:臨洮、河源、白水、安人、振威、威戎、漠門、寧塞、積石、鎮西十大軍隊,綏和、合川、平夷三大守捉,駐屯在鄯、廓、洮、河之境。
防禦對象:吐蕃。
治所:鄯州。
河西節度使
軍隊編制:七萬三千人。
統帥軍隊:赤水、大斗、建康、寧寇、玉門、墨離、豆盧、新泉八大軍隊,張掖、交城、白亭三大守捉,駐屯在涼、肅、瓜、沙、會州。
防禦對象:吐蕃、突厥。
治所:涼州。
朔方節度使
軍隊編制:六萬四千七百人。
統帥軍隊:經略、豐安、定遠三大軍隊,安北、單于二都護府,駐屯在靈、夏、豐三州。
防禦對象:突厥。
治所:靈州。
河東節度使
軍隊編制:五萬五千人。
統帥軍隊:天兵、大同、橫野、岢嵐四大軍隊,雲中守捉,駐屯在太原府的忻州、代州(今山西省忻州市代縣)、嵐州。
防禦對象:與朔方形成掎角之勢,防禦突厥。
治所:太原。
平盧節度使
軍隊編制:三萬七千五百人。
統帥軍隊:平盧、盧龍二軍,榆關守捉,安東都護府。
防禦對象:室韋、契丹等族。
治所:營州。
劍南節度西使
軍隊編制:三萬九百人。統帥軍隊:天寶、平戎、昆明、寧遠、澄川、南江六大軍隊,駐屯在益、翼、茂、當、柘、松、維、恭、雅、黎、姚、悉十三州。
防禦對象:吐蕃、蠻獠。
治所:益州。
安西節度使
軍隊編制:二萬四千人。
統帥軍隊:龜茲、焉耆、于闐、疏勒四鎮。
防禦對象:吐蕃、党項等。
治所:龜茲城。
北庭節度使
軍隊編制:兩萬人。
統帥軍隊:瀚海、天山、伊吾三軍,駐屯在伊州和西州。
防禦對象:突騎施、堅昆等部。
治所:北庭都護府。
十大軍鎮的節度使權勢熏天,尤其是范陽節度使,手握九萬雄兵,更兼遠離中原,可以左右邊境的局勢。如果朝廷用對了人,邊境就是銅牆鐵壁;如果所託非人,後果不堪設想。
開元朝以前,朝廷實行府兵制度,衛府大將軍都是朝廷臨時指派的,任務完成後就上交兵權,不存在軍權旁落的可能。而且,文臣和武將的邊界很清楚,兵部侍郎、中書令等人,絕不可能擔任衛府大將軍。
李隆基做皇帝後,規矩就變了。為了培養領軍作戰的帥才,李隆基可以十餘年不換軍隊統帥,慶王李琮、忠王李亨等人長期擔任將領,蕭嵩、牛仙客等朝中重臣也領著邊鎮節度使之職,李隆基的親信王忠嗣更是節制數道兵力。
這樣的安排,確實可以讓將領熟悉邊境戰事,熟悉自己的軍隊,有效地提高軍隊作戰能力,但同時也產生了一個問題:將領長期掌握軍政大權,很容易培養嫡系部隊,甚至和中央政府對峙,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更何況,朝中的高級官員遙領地方軍政,勢力豈不是越來越大?
李隆基表示,他有絕對的權威,不擔心將領鬧事。然而,歷史的走向不會因為他的意志而轉移,真正引領歷史走向的,恰恰是複雜的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