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李隆基:就是要和張九齡對著幹

李隆基:就是要和張九齡對著幹

2024-10-08 18:59:40 作者: 九皋寒叟

  天寶元年(742)正月初六,李隆基下詔:封安祿山為平盧節度使。為了讓安祿山能夠前來長安,李隆基特意讓他兼任了御史中丞。

  在旁人的眼裡,安祿山的崛起就是一個傳奇。想想看,不入流的胡人,差點被打死的偷羊賊,居然在39歲的時候,做到平盧節度使之職。像這樣曲折的人生際遇,凡人在家裡燒十年高香也不敢想像。

  然而,在安祿山的眼裡,平盧節度使雖然是封疆大吏,手下卻只有三萬七千五百人,而范陽節度使的手下卻有九萬一千四百人。不管在軍隊的編制上,還是在管轄的地盤上,地位都不可同日而語。閒暇的時候,安祿山想得最多的就是,我既然能做平盧節度使,為何不能做范陽節度使?

  天寶二年(743)正月,安祿山前往長安述職,李隆基喜不自禁,給安祿山授了一道特權:只要你想進宮找朕說話,不需要任何通稟!

  安祿山大喜過望,立馬跪倒在地上:「謝陛下的恩典!」

  殿內氣氛融洽,君臣相談甚歡,安祿山趁機給李隆基講了一個故事:陛下,去年營州發生了一場嚴重的蝗災,大片的禾苗被蝗蟲吃掉,臣憂心忡忡,於是焚香禱告。臣對天發誓,如果心術不正,對陛下不忠,願蝗蟲吞噬臣的心,如果神靈認為臣對陛下忠心,請讓蝗蟲立即散去。巧的是,臣剛說完此話,北面就飛來一群鳥,將地里的蝗蟲啃食而盡。

  安祿山:「陛下,臣認為此事非常玄妙,希望能讓史官記錄下來,以向後世彰顯您的聖德!」

  大家聊天的時候,故事的真與假似乎並不重要,聊天的氣氛最重要,當事人的心情最重要。總而言之,李隆基對安祿山的忠誠非常滿意,並當場命史官將此事記錄下來。

  本章節來源於𝒷𝒶𝓃𝓍𝒾𝒶𝒷𝒶.𝒸ℴ𝓂

  那麼問題來了,李隆基為何會對一個胡人如此青睞呢?

  事實上,關於安祿山是忠誠還是奸詐,朝野早就有過公論。

  開元二十一年(733),范陽節度使張守珪派安祿山前往長安出差,中書令張九齡親自接見了安祿山。這些年,張九齡也接見了不少地方官吏,可大多都是點頭哈腰,極盡諂媚的尋常之輩,骨氣硬一點的,也只是不卑不亢,平等對話。

  然而,安祿山給張九齡行禮之後,居然在大堂上傲然自立,神色倨傲,仿佛他是張九齡的上官。安祿山桀驁不馴的態度讓張九齡感到有些不適,不過他還是強忍了下來,張九齡拿起張守珪的奏摺看了看,發現都是些瑣碎的事,因此將注意力轉到了安祿山的身上,和他嘮起了家常。

  經過一番交談後,張九齡才得知,安祿山曾經做過捉生將,而且有過以四人生擒四十人的輝煌戰績。人哪,一旦說起自己的光輝經歷時,大多會眉飛色舞,得意揚揚,然而安祿山卻平靜得如一潭死水,這讓張九齡倍感不安。

  事後,張九齡就曾對宰相裴光庭說過,安祿山的志向不小,而且心思縝密,胸懷城府,以後說不定會禍亂幽州。

  開元二十四年(736),安祿山率領三萬大軍征伐契丹,卻因為急功近利,招致敗績。張九齡接到奏報後,與朝中的大臣集體商議,張九齡的意思是:安祿山輕敵冒進,致使大軍戰敗,應當承擔全部責任,按照軍法處死。

  據史料記載,安祿山得知消息後,心中萬分沮喪,一旦朝廷聖旨到達范陽,他就會死無葬身之地,連翻盤的機會也沒有。情急之下,安祿山派遣史思明帶著無數金銀珠寶前往長安,賄賂李隆基宮中的宦官。

  當時,李隆基閒聊的時候說起到安祿山,於是親信宦官便盛讚安祿山四人活捉數十名契丹軍民的壯舉,聲稱安祿山是大唐難得的驍勇戰將。

  李隆基很奇怪:「你怎麼知道此事,是否收受了安祿山的賄賂?」

  宦官:「陛下,三年前,安祿山前往中書省向張九齡大人匯報工作,奴婢剛好在場,此事相國大人可以幫忙做證。」

  宦官的一句話,讓李隆基開始關注安祿山兵敗的事兒。當時,張九齡給李隆基做了詳細的匯報,意見很明確:安祿山必須死。

  大家都知道,張九齡和李隆基就是相愛相殺的一對君臣,張九齡說必須殺,李隆基就必須保護。更何況,李隆基屢次提拔人才,張九齡都會出面阻撓,這已經不是用人標準的問題,而是權力鬥爭的問題了。

  李隆基的態度很明確: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安祿山兵敗必須承擔責任,只需要罷免他的官職,讓他繼續在軍中效力即可。

  張九齡:「陛下,此人必須殺,臣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好!」

  李隆基:「愛卿,你和安祿山有什麼舊仇宿怨,為何執意殺他?」

  張九齡十分無奈,只好將三年前發生的事說了出來,聲稱安祿山此人狼子野心,城府極深,日後必定會背叛大唐,成為朝堂的禍害。

  李隆基嗤之以鼻:「愛卿多慮了,大唐國泰民安,就算安祿山真的想反叛,又有誰會真心跟隨他呢,此事就這樣定了吧!」

  在李隆基和張九齡的鬥爭中,安祿山莫名其妙地成為李隆基誓死捍衛的對象。換句話來說,安祿山是李隆基捧起來的人,如果他出了問題,李隆基就會落個識人不明,任用奸人的名聲,如果安祿山前途無限,李隆基的面上也有光。

  當然,李隆基有他自己的用人底線,絕不會因為好面子,平白無故地提拔安祿山,為了獲得范陽節度使的職位,安祿山必須更加賣力地討好李隆基。

  天寶二年(743)二月,朝野發生了一件科場舞弊的大案。

  當時,李林甫是首席宰相,兼任吏部尚書,事務非常繁忙,因此將當年的科舉考試交給了吏部侍郎宋遙和苗晉卿來負責。當年應考的考生有一萬多人,但朝廷錄取的名額卻十分有限,因此宋遙和苗晉卿就成了眾人追捧的紅人。

  不過,這兩位主考官更離譜,他們不等別人上門巴結,竟然想著主動去巴結別人。誰呢?聖眷最隆的御史中丞張倚。宋遙和苗晉卿私下做了許多工作,他們打探到張倚的兒子張奭大字不識一個,想要通過科舉進入仕途根本不可能,如果能夠暗箱操作,讓張奭名列金榜,御史中丞張倚自然會對他們青睞有加。

  這樣的順水人情,確實可以做。然而,這兩人的馬屁拍得有些過猛,直接將張奭定成了第一名。想想看,一萬多人參加考試,只有六十四人被錄取,落榜的人肯定會盯著上榜的人,更不用說排名顯赫的狀元郎了。

  張倚自然是得意揚揚,可長安城考生卻議論紛紛,因為傳說中的張奭好像大字不識一個啊,怎麼就考成第一名了?事情在長安城慢慢發酵,隨後傳遍了全國各地,前任薊縣縣令蘇孝韞主動找到安祿山,建議他將此事徹底捅破,藉機向朝廷表示忠心,或許能讓李隆基更加青睞。

  隨後,安祿山趁入朝覲見的機會,將此事對李隆基和盤托出:張奭不通文墨,卻被定為榜首,說明此次開科取士存在很大的貓膩。說到動情處,安祿山痛心疾首,悲天蹌地:「陛下啊,朝廷開科取士,乃是為了李唐江山選拔人才,不料奸人從中作梗,辜負了陛下任賢用能的良苦用心,實在是可惡啊!」

  李隆基被安祿山的表演驚呆了,於是下詔,想親自舉辦一次測試。

  據史料記載,張奭捧著李隆基發給他的試卷,呆坐了一整天,最後直接交上了一張白卷,至於寫沒寫名字,誰也不知道。自此以後,張奭便得到了「曳白」的稱號,這個詞的內容非常豐富,可以理解為交白卷,也可以理解為白痴。

  一場科舉風波,引發了一場官場震動:正三品的御史中丞張倚被貶為淮陽太守,吏部侍郎宋遙被貶為武當太守,吏部侍郎苗晉卿被貶為安康太守,主管考試的禮部郎中裴朏等人被發配到嶺南。此次事件,安祿山成了唯一的勝利者。

  天寶三年(744)三月初五,李隆基下詔:封平盧節度使安祿山兼任范陽節度使,原范陽節度使裴寬調任戶部尚書。

  歷史證明,夢想還是要有的,因為它真的可以實現。

  當時,十大節度軍鎮的總兵力才四十七萬,安祿山就控制了十三萬精兵,堪稱是大唐最有權勢的節度使。有了家底,自然可以創造出更大的業績,在范陽節度使任上,安祿山屢次發動了對契丹和奚的戰爭,只要出馬,必獲全勝。

  長此以往,李隆基對安祿山的恩寵越來越盛,放眼望去,滿朝上下除了宰相李林甫,再也沒人能撼動安祿山的江湖地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