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貳拾 佞臣弄權惹大亂 安祿山的發家史

貳拾 佞臣弄權惹大亂 安祿山的發家史

2024-10-08 18:59:31 作者: 九皋寒叟

  安祿山(703—757),營州柳城人,本姓康,名軋犖山。

  但凡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身世大多會蒙上一層神話般的色彩,安祿山自然也不例外。安祿山的老爸是誰,誰也不清楚,不過他的母親是突厥族的巫婆阿史德氏。相傳,安祿山的母親婚後多年都沒有生育,於是便去軋犖山祈禱(突厥人將這座山視為民族的戰鬥之神),沒過多久便生下了安祿山。

  安祿山的父親死得很早,他自幼跟隨母親生活在突厥部族,日子過得非常悽苦。當時,有人勸說阿史德氏找個男人再嫁,好歹尋個靠山,在大家的撮合下,阿史德氏最終改嫁給突厥將軍安波注的哥哥安延偃。

  也許,安祿山的母親是為了他的未來考慮,這才改嫁給安延偃,然而對小小的安祿山來說,寄人籬下,認他人做父親的滋味並不好受。

  先天二年(713),年僅10歲的安祿山帶著突厥將軍安道買的兒子逃離了突厥部族,他們身上沒有盤纏,沒有食物,更不知道將來何去何從。在突厥境內遊蕩了一段時間後,安祿山便被安道買的二兒子、嵐州別駕安孝節抓了回去。

  

  當時,安氏家族的子弟非常多,比如安波注之子安思順、安文貞,安祿山和他們的感情非常要好。有一天,安祿山突發奇想,決定和幾個小夥伴結為兄弟,自己則將姓氏正式改為安,至於名字,就是我們後來熟知的安祿山。

  安祿山性格活潑,沒事就喜歡到外面的世界闖蕩,後來跟著別人學做生意,還學會了六門外語,成為突厥部族為數不多的翻譯家。當時,大唐和突厥的關係逐漸緩和,邊境貿易開始變多,安祿山依靠自己的外語優勢,逐漸成了邊境赫赫有名的牙郎(促成買方和賣方達成交易的中介)。

  賺錢是肯定沒問題的,可安祿山是小夥伴中的大哥,日常開銷非常大,以至於入不敷出。工作之餘,安祿山便想著撈點外快,比如偷盜大肥羊。當時,安祿山帶著小夥伴來到幽州,已經踩准了點,正準備大幹一票。不巧的是,就在他埋頭幹活的時候,被巡夜的人給生擒,隨後送到了官府。

  那是開元二十年(732),正值大唐名將張守珪出任幽州節度使,雙方就這樣完成了一次不那麼愉快的會面。對於偷盜者,張守珪自然沒什麼好脾氣,再加上安祿山長得胖乎乎的,讓張守珪看得發膩。於是,張守珪高喊了一聲:「給我往死里打!」

  安祿山看到形勢不對,這官老爺想玩真的,於是壯著膽子喊道:「張大人,你難道不想滅了契丹和奚嗎,是的話就不要殺掉俺。」

  張守珪原以為安祿山就是個喜歡偷盜的小蟊賊,打算將他亂棍打死,為民除害,沒想到安祿山居然還有這種豪氣。張守珪重新打量著安祿山,對他臨危不亂的氣魄非常欣賞,居然心生了是個好苗子,可以培養一下的想法。

  張守珪:「好樣的,你以後就留在幽州,幫我捉俘虜吧!」

  張守珪可能沒想到,就因為自己的一念之仁,為大唐埋下了一場噩夢,安祿山也沒想到,自己扯著嗓子這麼一喊,居然為自己喊出了一片光明前程。

  與安祿山一道留下的,還有小夥伴史思明(安祿山的同鄉)。

  當時,兄弟倆接到的任務便是到幽州附近捕獲契丹和奚族的百姓。說來也奇怪,張守珪派了那麼多人,唯獨安祿山和史思明二人每次都能順利地完成任務,安祿山甚至創下了五人小團隊活捉十多名俘虜的歷史最好成績。

  為了嘉獎安祿山的忠勇,張守珪將他和史思明同時提拔為捉生將(大唐軍隊中的低級軍官,相當現在的特種偵察兵,主要從敵方戰區俘獲敵人)。

  在張守珪的眼裡,安祿山幾乎是個完美的下屬,美中不足的只有一點:身材實在是太胖,有時候看著都膩味。

  在邊境做牙郎的這些年,安祿山不僅學會了六門外語,還將人情世故看得極為透徹,至於揣摩人心,更是他的強項。安祿山心裡清楚,張守珪是大唐數一數二的軍事帥才,遲早會一飛沖天,為了攀上這棵大樹,他做了一個艱難的決定:開始慘無人道地減肥。

  不僅如此,安祿山時常揣摩張守珪的心思,說出的話,做出的事永遠是張守珪最樂意接受的,經過不懈的努力,安祿山最終換來了一個名分:義子!

  注意了,張守珪只有兩個兒子,一個是親的,一個是過繼的,至於義子,史書沒有記載有多少,但絕不會泛濫。因此,安祿山的義子身份含金量非常高。此後的數年,安祿山就是藉助張守珪義子的身份屢屢高升。

  如果說安祿山是靠溜須拍馬換來前途,那史思明的經歷就有點傳奇了。

  史思明被提拔為捉生將之後,大肆揮霍錢財,最終欠了一屁股債,逃往奚族暫避風頭。不幸的是,史思明被奚族的巡邏士兵擒獲。奚族小兵十分狂躁,二話不說便要將史思明給殺了,危急關頭,史思明理直氣壯地說道:「老子是唐朝派來的和親使,你們如果殺了我,整個奚族都要承擔嚴重的後果。」

  巡邏兵被這氣勢嚇到了,說道:「好,那就跟我們去見首領。」

  史思明見到奚王之後,簡單地行了個禮,然後腰板挺直地站在那裡。奚王是個鄉巴佬,史思明越是強硬,他心裡越是疑懼,兩人打了半天的心理戰,奚王最終敗下場來,派人給史思明安排了塞外最好的套間,讓他休息了幾日。

  奚王:「使者啊,既然大唐有和親的打算,我也得表示誠意,這樣吧,我派遣一百人隨你前往長安,咱把這事兒給定下來。」

  史思明:「大王,你雖然派了很多人入朝,但依我看來,他們之中沒人能挑起重任啊,聽說大王手下有位叫瑣高的大將,為何不讓他隨我一同入朝呢。」

  奚王:「好,本王就讓瑣高帶領三百人隨你前往長安!」

  臨近平盧軍鎮的時候,史思明派人給平盧軍使裴休子送了一封信,聲稱奚族名將瑣高帶著三百人來到平盧,他們打著入朝覲見的名義,實際上是來偷襲城池的,讓他早做準備。裴休子在城外埋伏好了精兵,瑣高等人剛剛踏入埋伏圈,平盧軍便將他們團團圍住,除了瑣高之外,其餘的三百人全部被活埋。

  史思明走的時候欠了一屁股債,回來的時候卻帶著奚族名將瑣高,這筆帳又該怎麼算?張守珪是個厚道的人,他立馬寫了一道奏摺,將史思明的經歷向李隆基做了匯報,順便給他要了個官:折衝果毅!

  在皇帝那兒掛了名號,史思明想不發達都不行,後來他入朝覲見,越發得到賞識,李隆基這才給他賜了一個漢名——史思明。

  安祿山和史思明都是有能力的人,而張守珪又是李隆基跟前的大紅人,有張守珪的推薦,安祿山兄弟想不發達都難。開元二十八年(740),安祿山被提拔為平盧兵馬使,成了東北赫赫有名的實權人物。

  安祿山性格乖巧,凡是和他打過交道的人,都會說他的好話。每一次,朝廷派遣使者前往平盧,安祿山都會拿出重金來賄賂他們,這些人都是李隆基身邊的宦官,手中沒有實權,唯獨對金錢很看重。回朝之後,他們也都紛紛蹺起大拇指,誇讚安祿山是個明事理的人。

  開元二十九年(741),李隆基任命御史中丞張利貞為河北採訪使,前往幽州、平盧等地視察情況,張利貞是個老好人,前番到河西視察,就為河西節度使牛仙客說了不少好話。張利貞此次前往平盧,安祿山使出了渾身解數,將他伺候得好好的,臨走之時還送了一大筆財富。

  回朝之後,張利貞便向李隆基說道,微臣巡查了這麼多地方,還沒見過安祿山這樣的人才,此人軍事素養極高,通曉邊關之事,還精通六門外語,是大唐必須要仰仗的軍事奇才,朝廷不可不用。

  李隆基相信群眾的眼光,一個人說安祿山好,那不一定真的好,這麼多人說安祿山好,證明此人必有過人之處。開元二十九年(741)八月,李隆基給安祿山丟了幾個頭銜:營州都督、平盧軍使。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