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恩怨何時了:李隆基全面反擊

恩怨何時了:李隆基全面反擊

2024-10-08 18:59:28 作者: 九皋寒叟

  開元十八年(730)九月,吐蕃使者來到長安,表達了想要迎娶唐朝公主的意願,只不過這一次,使者的態度謙卑低調,再也不提和大唐平等交往那點事。

  和親與否,完全取決於李隆基的態度。

  李隆基想建立武功嗎?

  當然想!而且心癢難耐。但是,李隆基的理智始終在克制自己,一旦爆發全面戰爭,唐朝或許會戰勝,但付出的代價卻是好幾代人都不能承受的。

  據史料記載,大臣皇甫惟明借著奏事的機會,向李隆基灌輸與吐蕃和親的種種好處,希望皇帝能夠答應吐蕃和親的請求。

  李隆基依舊端著姿態:「哼,這些年來,吐蕃贊普給朕寫了多少信,每次都是傲慢無禮,朕怎麼能輕易放過他呢!」

  皇甫惟明:「陛下,吐蕃贊普只不過是個小孩子,這些信件恐怕是吐蕃大將偽造,用來激怒陛下的!一般來說,邊境發生戰事,武將就可以建立戰功,甚至胡亂上報殺敵的軍功來獲得功勳和爵位。戰爭,只不過是奸臣的盛宴,卻不是朝廷的福氣。更何況,打起仗來,朝廷每天都得花費無數的錢財,河西、隴右兩地因此貧困凋敝,長此以往,終歸不是辦法。」

  

  李隆基:「依愛卿的意思,朕該如何處置?」

  皇甫惟明:「陛下,您可以派一位使臣前往吐蕃看望金城公主,藉此機會和吐蕃贊普當面達成約定,讓他對大唐俯首稱臣,從此永遠平息邊境戰禍!」

  李隆基:「好,就由你出使吐蕃吧。」

  皇甫惟明的事跡告訴我們,一個人不僅要有才華,還要學會主動創造機會,讓領導記住你,進而賞識你。

  據史料記載,皇甫惟明到達拉薩後,受到了極高的禮遇。吐蕃贊普為了討好大唐,將貞觀朝以來獲得的皇帝詔書全都翻了出來,在皇甫惟明的面前碼了一溜兒,意思是咱們兩國的關係從來就沒斷過,以後還得繼續下去。

  吐蕃贊普的態度,讓皇甫惟明發出了滿足的呻吟。從吐蕃回來之後,皇甫惟明的仕途一路高歌,最後竟然做到了地方節度使的高位。

  開元十八年(730)十月,吐蕃大臣論名悉獵來到長安,遞交了吐蕃國書:舅舅啊,外甥家族兩代都娶了天朝公主為妻,兩國如同一家人。這些年確實發生了不愉快,可都情有可原。外甥是個明白人,知道什麼叫尊卑貴賤,都是邊境將領挑撥離間,這才讓我得罪舅舅。外甥屢次派使者入朝說明真相,都被他們給攔住了,如今承蒙您派遣使者前來探望金城公主,外甥不勝歡喜。如果能和舅舅重新回到過去親密的關係,外甥雖死無憾。

  瞧瞧,這國書寫的,李隆基就算不答應也不行啊!

  開元十九年(731)九月,以吐蕃宰相論尚它為首的使團再次前往長安,除了向李隆基問安之外,還提出了一個請求:希望大唐在赤嶺(今青海省西寧市湟源縣西南四十公里的日月山)設立集市,促進兩國貿易往來。

  開元二十一年(733)二月,金城公主送來表書,希望在赤嶺設立界碑,作為大唐和吐蕃在西北地區的邊境線。

  此時,吐蕃和大唐剛剛進入難得的蜜月期,李隆基自然全部應允。此後數年,吐蕃每逢重大節日,都會派使者前往長安朝拜,而赤嶺一帶更是聚集了無數的商隊進行貿易,兩國的友好關係讓人稱羨。

  當時,河西節度使崔希逸還給吐蕃大將乞力徐寫了一封信:兄弟啊,你看吐蕃和大唐的關係如此親密,就像一家人一樣,咱不如把鎮守在邊境的軍隊全部撤掉吧,免得影響邊民耕田放牧。

  乞力徐回信道:「崔兄忠厚老實,肯定不會欺騙我,不過,大唐朝廷未必把邊防大權全部交給你,如果朝中有奸詐小人使壞,乘我們不備的時候出兵襲擊,到時候後悔都來不及了。」

  崔希逸:「不不不,大唐是愛好和平的國家,只要吐蕃不亂來,我們絕不會主動出擊。這樣,我準備了一條白狗,咱倆約個時間,殺白狗盟誓如何?」

  據史料記載,這兩人還真殺了白狗,兩國邊境的維和部隊還真撤軍了。不過,吐蕃軍隊在唐朝邊境撈不到好處,又轉移到小勃律國,接連攻下了幾座城池,搶了不少財物。消息傳到長安,李隆基萬分震怒。

  開元二十五年(737)三月,崔希逸的副手孫誨正好在長安出差。

  身為武將,想要工作業績看得過去,就得說打了多少次仗,砍了多少人頭。然而,邊境和平,武將自然拿不出任何軍功。孫誨臨機一動,向李隆基奏道:「陛下,眼下吐蕃並沒有在大唐邊境布防,咱們可以乘此機會發動突襲,一來懲罰吐蕃入侵小勃律國的行為,二來可以深入吐蕃國內,對他們實施威懾!」

  李隆基聽聞此言,如同打了雞血一樣亢奮起來:「好,朕派遣內給事趙惠琮和你一起回河西,研究部署發動軍事襲擊的事宜!」

  客觀地說,兩國交鋒,靠的就是大國實力,誰的拳頭硬,誰的底氣就足。對李隆基來說,他也想建立武功,隱忍了那麼多年,終於有了實力,手腳痒痒是正常的。更何況,吐蕃一貫出爾反爾,給大唐帶來無數麻煩。

  身為李隆基的使者,趙惠琮說出的話就是聖旨,到達河西之後,趙惠琮就傳達了一個意思:李隆基要對吐蕃發動突襲。

  可憐的白狗,剛剛為了兩國和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當然了,崔希逸不敢違背李隆基的意思,他硬著頭皮,率領大軍深入吐蕃境內。然而,吐蕃國土廣袤,人口稀少,唐軍主力跋山涉水,最後只遇到了小股部隊,唐軍以殺雞用牛刀的氣勢,斬殺兩千餘人,隨後灰溜溜地班師。

  事後,李隆基將崔希逸調回內地,讓他擔任河南尹。據說,崔希逸覺得自己背叛了當年的盟約,羞於面對兩國將士和百姓,或許也覺得對不起當年無辜而死的白狗。就在次年,崔希逸鬱鬱而終。

  想當年,多少將士流血犧牲,這才換來了兩國邊境的和平,就因為統治者想要滿足那可憐的虛榮心,將大好局面毀於一旦!此時,李隆基已經蛻變成一位好大喜功的君主,而征伐四方的野心也徹底暴露。

  開元二十六年(738)六月,李隆基下詔:

  岐州刺史蕭炅調任河西節度使。

  鄯州都督杜希望調任隴右節度使。

  太僕卿王昱調任劍南節度使。

  摧毀在赤嶺所立的邊境界碑,正式對吐蕃宣戰。

  當時,吐蕃進攻大唐主要通過三條戰線:

  河西道的瓜州、沙州、涼州、甘州、肅州、伊州、西州、庭州,其中涼州是河西道的治所。

  隴右道的秦州、成州、武州、渭州、岷州、宕州、疊州、洮州、河州、蘭州、廓州、鄯州,其中鄯州是隴右道的治所。

  劍南道的彭州、蜀州、益州、漢州、嘉州、眉州、邛州、益州,其中益州是劍南道的治所。

  因此,唐朝才會在河西、隴右、劍南三道發動反擊!

  李隆基的宣戰來得太突然,吐蕃人有點猝不及防。當時,率先傳來捷報的是隴右道的杜希望,他率領唐軍發動偷襲,成功奪取了吐蕃占領已久的黃河橋,並在黃河的南岸築起了鹽泉城(今甘肅夏河縣北積石鎮)。

  吐蕃立馬在隴右道集結了三萬精兵,一路奔向鹽泉城,吐蕃大兵耀武揚威,氣勢洶洶。當時,論士兵的數量和軍隊的戰鬥力,吐蕃都占著上風,望著黑壓壓的吐蕃大軍,杜希望深感恐懼,竟然沒能下達任何進攻或抵抗的軍令。

  杜希望很幸運,他雖然沒有大將之才,卻有識人之明。臨行之前,他特意向朝廷舉薦了王忠嗣,讓他以左威衛郎將的身份前往隴右道效力。

  危急存亡之秋,王忠嗣單騎挺進敵陣,左衝右突,如入無人之境。據史料記載,在這場突襲戰中,僅王忠嗣一人便殺死數百名吐蕃大兵(戰鬥力直逼楚霸王項羽)。杜希望率領唐軍從側翼包抄,吐蕃在隴右道的防禦土崩瓦解。

  事後,唐朝在鹽泉城設置鎮西軍,宣布了對此地的占領。然而,隴右道的勝利並沒有改變整體局勢,因為劍南道出現了嚴重的潰敗。

  數十年前,唐朝在茂州西南(今四川省阿壩州茂縣)建造了一座安戎城,後來不幸落入吐蕃軍隊之手。由於安戎城屬於戰略要地,易守難攻,唐軍雖然發動了數次爭奪戰,卻始終難以攻克。

  劍南節度使王昱上任之後,在安戎城旁邊新築了兩座城,並駐軍於蒲婆嶺,隨後運送糧食和軍用物資屯於城中,準備展開一場曠日持久的拉鋸戰。

  不過,吐蕃人並不想給他這個機會。很快,大批的援軍便從吐蕃本土趕來,他們以安戎城為中心,掃蕩了整個茂州地區,王昱雙拳難敵四手,留下數千具屍體後率眾潰逃,所有的軍用物資拱手送給了吐蕃軍隊。

  要知道,此次宣戰關乎李隆基的天子威嚴,更關乎大唐和吐蕃政權在邊境地區的攻防態勢。對李隆基來說,你可以不交戰,也可以不獲勝,但是將軍備物資雙手奉上,就是不可饒恕的罪過。

  李隆基大怒之下,將王昱貶為栝州刺史,也許是覺得不解氣,隨後再次下詔,將他貶為高要縣尉。王昱深感羞愧,在貶黜的途中抑鬱而亡。

  兩年後,安南節度使章仇兼瓊使用誘降計,與安戎城中的吐蕃將領翟都局和維州別駕董承晏裡應外合,賺開安戎城門,這才重新奪回城池的控制權。

  大唐和吐蕃的第一次全面交鋒,雙方互有勝負。不可否認,李隆基自信滿滿地發動戰爭,卻以平手告終,這是他無法接受的。開元二十八年(640)十一月,金城公主去世,吐蕃政權派人前來求和,卻遭到了李隆基的嚴詞拒絕。

  對大國來說,戰和就是戰敗,戰和的情況下和談,就是委曲求全。更何況,李隆基如果答應和談,下一次該如何開啟戰爭?

  吐蕃和大唐的恩怨,註定是不死不休的世紀之戰。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