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張九齡岌岌可危,李林甫揚揚得意

張九齡岌岌可危,李林甫揚揚得意

2024-10-08 18:59:10 作者: 九皋寒叟

  按照朝廷的慣例,每到下半年,李隆基都會帶著文武百官、後宮嬪妃前往洛陽居住,一來洛陽是大唐的東都,皇帝應該時常巡幸,以示皇恩浩蕩,二來入冬之後黃河封凍,給西京長安運送糧食異常艱難,前往洛陽居住,可以減少運輸的壓力,給國家財政減輕負擔。

  按照李隆基的行程安排,會在開元二十五年(737)二月初二啟程回長安。

  然而,開元二十四年(736)九月,李隆基緊急傳召張九齡、裴耀卿和李林甫三人,說他在洛陽宮遇到了不乾淨的東西,希望能提前回長安城。三位宰相入宮前還在納悶,以為是什麼重要的軍國大事,聽聞之後,這才明白李隆基「撞上了鬼」。

  張九齡聽了勸說道:「陛下,長安和洛陽路途遙遠,咱們經過半個多月的折騰才到洛陽,這還沒有安定下來就要返回長安。這一來一回不打緊,可苦了老百姓啊,要不然等一段時間再說吧!」

  裴耀卿也不想大傢伙折騰,於是附和著張九齡的發言。

  李林甫在幹嗎?

  他眯著眼,觀察著李隆基的面部表情,從盼望到失望,從失望到面色如霜,剩下的便是無奈。然而,李林甫卻始終不發一言。

  李隆基確實想回長安,礙於兩位宰相的反對,只好作罷。會後,張九齡和裴耀卿率先離去,李林甫私下求見李隆基,聲稱有要事請奏。

  

  李隆基:「愛卿,你怎麼還沒走,找朕有什麼事嗎?」

  李林甫諂媚地說道:「陛下,您不必因為二位宰相的阻撓而憂慮,張大人雖然說得很有道理,但也不全對。洛陽和長安都是陛下的家,您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何須徵求他們的意見?再者說,雖然朝廷的車駕很擾民,您只要宣示天下,免掉所過之地的賦稅不就行了嗎?怎麼能讓宰相主宰陛下的決定呢?」

  李隆基精光一閃,對這位排行第三的宰相開始另眼相看。

  人,最怕的就是對比。

  李隆基欣賞張九齡嗎?確實欣賞,不僅李隆基欣賞,朝中很多朝臣都被張九齡的才學和氣質所折服。在李隆基的眼裡,張九齡是一個完美的文人宰相,唯獨情商不太過關。再看看李林甫,雖然一臉諂媚之相,但所思所想和李隆基出奇的一致,李隆基越看越喜歡,反而對張九齡越發不滿。

  李林甫緊接著問道:「陛下,您若是決定回長安,臣立刻就去安排!」

  李隆基點點頭,暗示李林甫趕緊安排。

  開元二十四年(736)十月初二,李隆基的車駕從洛陽出發,歷經二十天的時間,最終回到長安。然而,李隆基的屁股還沒坐穩,便接到了河西節度使崔希逸的奏摺。

  崔希逸本來是右散騎常侍(從三品,中書省高級官員),剛剛擔任河西節度使,而前任河西節度使牛仙客剛剛臨危受命,前去朔方擔任行軍大總管。

  崔希逸在奏摺中寫道:牛仙客鎮守河西的時候,恪盡職守,厲行節約,倉庫里所積巨萬,極大地保證了邊境的物質基礎。

  牛仙客是甘肅人,出身卑微,經過自己的努力一步步爬到高位。擔任河西節度判官的時候,牛仙客遇到了河西節度使蕭嵩,二人關係非常密切,蕭嵩後來升任中書令,牛仙客被推薦為河西節度使。這道升官的詔令是李隆基親手簽批的,對牛仙客,他並不陌生。

  封疆大吏不貪政績,互相舉薦,李隆基深感欣慰。不過,這畢竟是崔希逸的一面之詞,本著實事求是的態度,李隆基派刑部員外郎張利貞前往河西,核對崔希逸奏摺中的陳述。回到長安之後,張利貞證實了此事。

  李隆基實在是太高興了,於是在群臣的面前狠狠地誇了牛仙客一頓,還表示要調他回中央政府,擔任尚書之職。

  李林甫瞧了瞧張九齡,你咋不說話呢?

  說時遲,那時快,張九齡站出班來,聲如洪鐘地說道:「陛下,尚書就是古代的納言,地位非常尊貴,大唐立國以來,唯有做過宰相,或者在朝野內外有名望,有德行的人才能擔任。牛仙客只不過是小小的節度使,驟然被任命為尚書,恐怕有辱朝廷的威嚴啊!」

  李隆基很想掐死張九齡,這已經是第三次反對李隆基的任命了。

  李隆基耐著性子問道:「那好,朕封他食邑可以嗎?」

  情商高一點的臣子,應該立馬舉雙手贊成,然後誇讚皇帝獎賞功臣的行為,這樣既可以成全皇帝的面子,也可以免去自己的麻煩。

  然而,張九齡接下來的舉動讓所有朝臣都驚呆了。

  張九齡:「陛下,絕對不可以!牛仙客作為邊將,充實倉庫,修理軍器,都是他職責之內的事情,對朝廷來說談不上是什麼功勞。陛下如果真要獎賞他,只需要賜給他金帛之類的東西就可以了,裂土封疆,似乎不大妥當啊。」

  張九齡說得雖然有一定道理,但是身為首席宰相,要有提拔後輩的雅量,能給人方便的時候還是得退讓一些。更何況,此事是李隆基一心想要促成的,當著眾位大臣的面把話說死,豈不是讓李隆基很難下台?

  再者說,牛仙客的政績大家有目共睹。

  蕭嵩作為中書令,難道空口說白話,只為抬高牛仙客?

  崔希逸作為新任河西節度使,完全可以把牛仙客的功勞據為己有,這在官場上叫作摘桃子,他為何會專門上表,誇讚自己的前任?

  張利貞和牛仙客沒有半毛錢的關係,為何要為他說話?

  所有的事實都表明,牛仙客確實幹出了成績。

  張九齡剛剛說完,李隆基的臉上便掛了一層白霜,他坐在龍椅上一言不發,陰沉沉地盯著張九齡,隨後宣布散朝。

  李林甫將一切盡收眼底。

  從人際關係來說,牛仙客並不是自己的人,但是張九齡反對的人,就是李林甫要拉攏的人,這樣才能顯示他的容人之量。李林甫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助牛仙客一臂之力,同時藉此機會打壓一下這位頂頭上司。

  事後,李林甫找到了李隆基:「陛下,您真是慧眼識英才啊!牛仙客此人確實具備宰相之才,張九齡雖然萬般詆毀,總歸是改變不了現實的。」

  李隆基的心情不太好,可聽完李林甫的話,頓時底氣十足。第二天上朝的時候,李隆基舊事重提,想要給牛仙客封食邑。

  話音剛落,張九齡便表達了反對意見。

  李隆基頓時火冒三丈,指著張九齡咆哮道:「張九齡,難道朝廷的大事以後就由你一個人說了算,我們這些人就都是盲人,是擺設嗎?」

  張九齡徹底嚇蒙了。自從擔任宰相以來,李隆基對他言聽計從,萬般賞識,誰承想今天竟然發飆了,張九齡無法消化這個突然的打擊。

  李隆基咆哮完之後,張九齡的語氣軟了下來:「陛下,您任命臣為宰相,臣就得為江山社稷考慮啊!」

  李隆基不依不饒:「哼!你不就是嫌棄牛仙客出身卑微嗎?難道你的出身就比他好?」

  張九齡:「臣雖然是嶺南地區的貧賤之人,通過科舉考試,在朝廷歷練多年才做到了如今的位置。牛仙客出身邊疆,雖然有功於朝廷,但是一下子提拔到如此重要的崗位,恐怕朝廷上下會不服啊。」

  李隆基:「退朝退朝,改日再議。」

  事後,李林甫再次找到李隆基,進言道:「陛下,只要大臣有才能,何必一定要會寫詩歌文章。天子要重用一個人,又有什麼不可以呢!」

  語言藝術實在是太有魅力了,李林甫輕飄飄的兩句話,傳遞了兩個意思:會寫詩歌文章的,不一定是人才;李隆基才可以一言九鼎,張九齡說了不算。

  開元二十四年(736)十一月二十三日,李隆基強行頒布詔書:加封牛仙客為隴西縣公,食邑實封三百戶。說白了,首席宰相是李隆基選出來的,他也很尊重宰相們的意見,可只要李隆基的帝王尊嚴受到挑戰,強行下詔,打臉宰相便是李隆基的一貫套路。

  有張九齡這樣忠正耿直的宰相,是李唐江山社稷的大幸;有這樣不通情理,一根直腸通大腦的宰相,又是李隆基的不幸。中國古代的皇帝,都不願意被別人挑刺,更不願意被當面打臉。張九齡和李隆基對抗,純屬玩火自焚,自取滅亡。只能說,他生在了好時代,所以能全身而退。

  遺憾的是,牛仙客事件過後,張九齡並沒有吸取教訓,反而在得罪李隆基的路上繼續馬不停蹄地狂奔。接下來的事情,徹底踐踏了李隆基的底線。

  王皇后去世之後,後宮的爭鬥一直沒有停息,尤其是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沒事就聚在一起吐槽,希望找機會幹掉武惠妃和壽王李瑁。問題是,這三人只會關起門來議論,沒有任何實際行動,還讓人竊聽了。

  竊聽者名叫楊洄,駙馬都尉,他轉身就把消息賣給了武惠妃。女人嘛,第一反應就是自保,她找到李隆基,聲稱三位皇子陰謀聚會,準備誅殺壽王李瑁。如果不出意外,李隆基也有可能被一起幹掉。

  李隆基的前半生就是在陰謀中度過的,深知宮廷政變的厲害,如果太子李瑛真的發動政變,而皇宮不加防範的話,結局真的說不好。李隆基不想冒險,他立即傳旨,召集張九齡、李林甫和裴耀卿入宮,將後宮發生的事和盤托出,李隆基的意思很明確:廢黜太子李瑛,讓壽王李瑁上位。

  涉及天子的家事,群臣都不敢輕易發言。

  最後,還是張九齡一馬當先:「陛下,您登基將近三十年了,在此期間,太子和諸位王爺幾乎沒有離開過皇宮,每天都會聆聽您的訓誡,天下人都認為陛下治國有道,教子有方。如今,三位皇子已經長大成人,也沒有聽說過有大的過失,陛下千萬不可聽信無稽之言啊!」

  李隆基面無表情,不為所動。

  張九齡繼續奏道:「陛下,太子是大唐的根本啊!晉獻公聽信驪姬的讒言誅殺太子申生,最終引起晉國大亂。漢武帝相信江充的誣告誅殺太子劉據,以致遺恨千古。晉惠帝相信賈后的誣陷廢掉了愍懷太子,致使五胡亂華,中原塗炭。隋文帝聽信獨孤皇后之言,廢掉太子楊勇而立隋煬帝,以至於最後失掉了天下。陛下!您不能因為一時的憤怒,輕易廢掉太子啊!」

  事實證明,中國的皇帝老兒天不怕,地不怕,最怕丟掉自己的江山社稷,只要臣子們搬出這套語言體系,基本上都會服軟。雖然李隆基很不開心,可不得不承認,張九齡的話確實很有道理。這場君臣奏對,李林甫並沒有發言,不過事後卻對李隆基寵信的宦官說道:「俺們搞不懂陛下的意思,明明是陛下的家事,為什麼要找大臣商議呢,奇哉怪也!」李林甫說罷,瀟灑地離去。

  這場君臣奏對,李林甫和裴耀卿完全沒有存在感,任誰都看得出來,張九齡對李隆基的影響力依然不容忽視。武惠妃也意識到了問題的關鍵,因此讓心腹牛貴兒前往張九齡的府中傳話:只要張九齡可以幫助壽王李瑁登上太子之位,武惠妃力保他的宰相之位可以長久!

  張九齡苦笑了一番。他確實想做宰相,可武惠妃的承諾又有什麼意義?李隆基正值壯年,而他張九齡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等壽王李瑁登基,他的棺材板恐怕都快腐朽了吧。這樣的合作,不談也罷。

  張九齡:「滾滾滾,別在我這裡丟人現眼!」

  趕走牛貴兒之後,張九齡陷入了沉思。他的目的是保太子李瑛登上皇位,而壽王李瑁和武惠妃是最大的障礙,如今不正是天賜良機嗎?張九齡整理了一下思路,隨後便進宮面聖,將武惠妃的小心思向李隆基做了匯報。

  寵幸歸寵幸,涉及家國大事,李隆基還是有格局的。張九齡的坦誠,讓他意識到後宮的事絕沒有想像中的簡單,為了不引起兄弟的紛爭,李隆基暫時打消了廢黜太子的念頭。武惠妃棋差一招,雞飛蛋打。

  對李林甫來說,他最關心的不是壽王李瑁的前途,當務之急是怎麼把張九齡扳倒。看得出來,李隆基不喜歡張九齡,卻還是很欣賞他的為人品性,經歷過這麼多次君臣對峙的局面,李隆基依舊沒有下定決心罷免張九齡的宰相之職,看來必須得找個十足的事由,將李隆基徹底激怒。

  機會,總是給耐心等待的人準備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