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文人的執拗:骨子裡道不明的情懷

文人的執拗:骨子裡道不明的情懷

2024-10-08 18:59:07 作者: 九皋寒叟

  要知道,被皇帝猜忌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

  然而,李隆基還是耐著性子,封張守珪做了右羽林大將軍、御史大夫。沒過多久,朝中又發生了一件震驚天下的刑事案件。

  十年前,巂州都督張審素被人誣告貪污,朝廷派監察御史楊汪前去查案。當時,楊汪沒有調查事情的真相,反而是誤聽人言,以為張審素真的存在貪贓枉法的行為,因此想要具表回復朝廷,先給張審素定罪。

  誰承想,張審素的親信,巂州總管董元禮擔心頂頭上司被冤枉,於是動用軍隊誅殺了原告,隨後派遣七百名精兵把楊汪給圍了起來。董元禮放出狠話,只要張審素被判無罪,楊汪就可以活命,否則玉石俱焚。

  一起普通的貪污案,最後竟然變成威脅朝廷欽差的謀反案!

  據史料記載,當地官府和軍府調派兵力,迅速平息了叛亂,董元禮以譁變的罪名,當場被處死。得救後的楊汪不管不顧,向朝廷陳訴謀反的實情,致使張審素被判斬立決,張氏一門悉數被發配到嶺南。

  張審素有沒有貪污,楊汪心知肚明,他可能知道自己會惹來大麻煩,於是改名為楊萬頃,後來一直做到殿中侍御史之職。事實上,張審素雖然被殺,他的兒子張皇和張秀並沒有被處死。前往嶺南的時候,他們年紀還小,長大之後才得知,父親當年並沒有貪污受賄,正是監察御史楊汪的所作所為讓父親蒙冤而死,而且讓張氏一門背負了謀反的罵名。

  屈辱、憤怒、不甘、仇恨湧上兄弟二人的心頭。

  張皇和張秀摸清了所有的事實後,暗中逃回洛陽。開元二十三年(735)三月十一日,他們親手終結了楊萬頃的性命,臨走之時,他們拿出了早已經準備好的血書,放在兇案的現場,血書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張審素一案的所有真相。做完了這一切,兄弟二人立馬動身前往江南,繼續尋找當年參與此案的幫凶。

  朝廷大臣在家被戕殺,已經算惡性刑事案件,有關部門立即組織人手調查,兄弟二人走到汜水一帶的時候,不幸被抓獲。牽涉到陳年舊案和朝中重臣,長安城絕大部分人都在密切關注此案,到底該如何定罪呢?

  

  李隆基召集群臣商議,準備處死張氏兄弟。

  誰料想,張九齡竟然出來求情了:「陛下!張審素當年蒙冤而死,張皇、張秀為父報仇,情有可原,應該免除死罪啊。」

  這就是中國文人悲天憫人的情懷。面對張九齡的求情,李隆基顯得很猶豫,也帶著質疑,他不想破這個例。

  站在一旁的李林甫和裴耀卿看出了門道,於是進言道:「陛下,如果赦免張氏兄弟,可能會破壞國家的法度,引起其他人的效仿!」

  李隆基深以為然,於是對張九齡說道:「張氏兄弟確實是孝子,為了父親不惜戕殺仇敵,然而殺了人而不受處罰,朝廷的威嚴何在?」

  李隆基當即傳下旨意:國家設立法度,是為了杜絕百姓隨便殺人,如果所有的人都聲稱自己是孝子,大家爭相仇殺敵人,那還能有止境?張氏兄弟必須死!

  李隆基發了話,河南府很快就將張氏兄弟亂棍打死。

  老百姓是樸素的,他們雖然知道殺人償命的律法,更知道為父報仇的江湖準則,張氏兄弟是朝廷欽定的罪犯,卻是他們眼中的孝子和英雄。據史料記載,張皇、張秀被亂棍打死後,當地的百姓立馬就給他們收了屍體,還湊錢將他們安葬在洛陽北邊的邙山之中。為了防止楊汪的家人挖掘,他們特意建造了好幾個疑冢,讓張氏兄弟享受了曹操才有的待遇。

  無獨有偶,張九齡之後,詩聖杜甫的身上也發生過這種事。

  杜甫的祖父叫杜審言,是武則天時期的高官,由於杜審言恃才傲物,被排擠到吉州(今江西省吉安市)出任司戶參軍。

  很遺憾,文人骨子裡的傲氣,不是貶官就可以收拾的。在吉州任上,杜審言依舊我行我素,同事關係處理得一塌糊塗,吉州司馬周季重和司戶郭若訥聯手捏造了一個罪名,將杜審言打入大牢,等待處斬。

  杜審言被關押之後,13歲的兒子杜並跑到州府替父親求情。當時,周季重負責接待,他以為杜並只不過是個小孩子,隨便糊弄幾下就過去了。

  誰料想,就在周季重心不在焉的時候,杜並抽出袖中的利刃,對著周季重連捅數刀,周季重當場倒在血泊之中。彌留之際,周季重艱難地吐出一句話:「早知道杜審言有這樣的孝子,打死老子也不會去招惹他!」

  可惜,周季重明白得太晚,白白搭上了前途和性命。周季重被殺之後,身邊的隨從一擁而上,將杜並當場打死。多年之後,杜甫長大成人,對這段歷史深為感懷,他並沒有因為有個殺人的叔叔而自慚形穢,反而以他是杜並的侄子為榮!

  唐朝的文人,就是這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情懷。

  很遺憾,李隆基是帝王,張九齡的情懷,他表示尊重,但是不理解。在他眼裡,張九齡不顧國家法度,為陌生人徇私,這就很要命了。總而言之,李隆基對張九齡的信任,已經慢慢產生了裂痕。

  開元二十四年(736)八月初五,李隆基52歲的生日,時稱千秋節。皇帝過生日,那是國家一等一的大事,文武百官自然得搜羅一些奇珍異寶進獻給皇帝。

  官階低的人,不能送太名貴的東西,一來俸祿有限,容易引起皇帝和御史的懷疑。再者說,兵部員外郎比兵部侍郎送的還要貴,以後如何混官場。

  四品以上的官員,那就得用點心了。文雅的名畫、手抄詩集未嘗不可以,但無法出彩,想要讓皇帝高興,就必須劍走偏鋒。事實上,長安城早就有八卦傳聞,說某人找到了傳說中的「寶鏡」,必定會成為這次盛典的主角。

  是銅鏡嗎?那可太小瞧古人們的品位了。

  寶鏡分為很多種,比如照骨方鏡、照心境、生寒鏡、探寶鏡等等。據說,秦始皇的咸陽宮府庫中,就有一枚世所罕見的方鏡。這枚鏡子寬90厘米,高130厘米,裡面可以發出明光,秦始皇經常拿著這枚方鏡觀察宮女的心臟、肝膽,以此來檢驗宮女是否懷有二心。秦末天下大亂,這枚寶鏡便下落不明。

  後來,歷史上出現過許多寶鏡,要麼能透視人體的器官,要麼能治療疾病,要麼能給人帶來好運,可謂神乎其神。

  不管是什麼樣的寶鏡,張九齡都沒有錢去弄。不過,他是首席宰相,不能被人比下去啊,張九齡思之再三,決定親筆撰寫一本《千秋金鏡錄》,作為送李隆基的禮物。這是一本書,講述前朝治亂興亡的歷史,目的就是為了提醒李隆基,要好好地做皇帝,不要任用奸佞,不要重用外戚。

  你說說,這不是煞風景嗎?

  當時,很多朝臣都提醒張九齡,不要把這本書進獻給皇帝,不然後果會很嚴重,可張九齡依舊一意孤行,在李隆基的生日宴會上遞了上去。

  李隆基能翻臉嗎?不能,因為他不想做昏君。

  礙於張九齡的面子,李隆基並沒有發作,反而是讚賞了張九齡一番。然而,大家都知道,攪了皇帝的興致,就是惹皇帝生氣,後果一定會很嚴重。李林甫明白這個道理,可張九齡自始至終也不明白。

  很快,張九齡就遭遇到了人生的職業滑鐵盧。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