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一物降一物:張說的克星宇文融上線

一物降一物:張說的克星宇文融上線

2024-10-08 18:58:45 作者: 九皋寒叟

  說起李隆基的用人理念,四個字就可以概括:破格提拔。

  不過,破格提拔的條件是,在正確的時間,你擁有正確的技能。比如,在李隆基需要做軍事改革的時候,張說冒了出來,所以走向了人生巔峰。

  俗話說得好,成功的經驗各有千秋,成功的模式如出一轍。張說紅得發紫的時候,另一位政治新星沐浴著他的改革春風,慢慢成了李隆基眼中的紅人。

  宇文融,首都戶口,出生在官宦之家。祖父是貞觀朝的尚書右丞宇文節,深得李世民的欣賞,一度做到了門下侍中的高位,後來捲入房遺愛謀反一案,被朝廷流放到桂州,家道因此中落。宇文融的父親宇文嶠,奮鬥了一生,最後只不過做到萊州長史之職。

  開元初年,宇文融擔任富平縣(今陝西省渭南市富平縣)主簿,官居九品。因為辦事得力,深得京兆尹源乾曜的信任,被舉薦為正八品的監察御史。

  在長安城,隨便扔出一塊磚,就可以砸到三省六部的官老爺,正八品的級別確實上不了台面。幸運的是,監察御史拼的不是它的級別,而是職權。擁有這個身份,你就肩負著監督百官,查察風氣的職責,擁有向皇帝上書的特別權力。

  宇文融頗有志氣,他並不想浪費這個寶貴的機會。

  當時,實施數十年的均田制遭到嚴重的破壞,大量的農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要麼無地可種,流離他鄉,要麼依附地主,委身求全,以至於全國在編的戶籍人口大為減少。與此同時,大片的荒地被開墾出來,卻沒有在官府登記備案,因此不需要向朝廷繳納稅收,嚴重影響了朝廷的財政收入。

  宇文融發出了吶喊:希望朝廷能夠將流民重新編入戶籍!

  本書首發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不得不說,這個想法很沒有創意,堪稱是正確的廢話。

  不過,宇文融卻提出了自己的解決辦法:從朝廷頒布政策開始,只要在一百天內,逃亡的戶口主動向朝廷申報,或者在居住的地方編入戶籍,或者回原籍申報戶口,朝廷不再追究你的責任。凡是過期不報者,一經查出,遷徙到邊遠貧窮的州縣安置,官民如果隱藏包庇,阻撓朝廷政策者,一律嚴懲。

  當時,李隆基最擔心的就是戶口問題,看到宇文融忠君體國,也很有手段,便任命他為朝廷特使,負責清查全國流亡戶口和隱瞞不報的土地。有了李隆基的支持,辦事的壓力自然就會小很多,宇文融第一次出差,就給李隆基帶回了好消息:只要認真清查,朝廷的戶口和土地都可以變得更多。

  宇文融的話,猶如炎炎夏日的一絲冰涼,讓李隆基清爽透頂。李隆基龍顏大悅,當即下詔:加封宇文融為兵部員外郎、侍御史(從六品)。

  宇文融嘗到甜頭後,自然不肯就此罷手,於是奏請李隆基,派遣十位勸農判官(兼任御史之職)前往全國各地,繼續整頓流亡戶口。為了調動地方官員和流亡百姓的積極性,宇文融特地請了一道旨意:凡是新編入戶籍的人口,可以免除六年的賦稅,其餘的徭役也不用再承擔。

  真的是一念地獄,一念天堂。老百姓哪裡想得到,成為黑戶不僅沒有受到懲罰,還白撈了這麼多實惠。老百姓紛紛選擇重新加入朝廷的戶籍。地方官員更是積極配合,他們更希望一個農民可以上報兩個戶口指標,讓他們的政績得到勸農判官的讚賞。

  一時間,全國各地都在瘋狂地清點戶口和土地,有的州縣甚至將在編戶口當作新增戶口上報,將在編的土地當作新增土地上報。據史料記載,這一輪全國大清查活動,宇文融為朝廷增加了八十萬戶籍,數百萬貫財政收入,以及無數「荒蕪」的土地!而宇文融本人,則成了大唐人人敬仰的傳奇人物。

  面對沉甸甸的銅錢,李隆基覺得分外踏實。很快,宇文融就晉升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還有一個特權:可以向州縣發號施令,有便宜行事之權。

  當時,宇文融給便宜行事做了清晰的定位:凡是涉及戶籍、土地、財稅的事務,州縣的官吏必須先報告給勸農判官,然後再上報給中書省,三省的主管官員需要等宇文融提出意見之後,再做出最後的決策。

  這就意味著,宇文融和張說發生了權力的衝突。不僅如此,宇文融是門下侍中源乾曜提拔上來的,背後還有中書舍人陸堅的鼎力支持,這兩人和張說一直就不太對付,這也讓這場權力衝突變得更加複雜。

  據史料記載,面對宇文融的政治舉措,戶部侍郎楊瑒獨、陽翟縣尉皇甫憬都提出過質疑,他們覺得朝廷的政策確實可以吸引流亡百姓加入戶籍,可是對在編的農民很不公平,總體來說是弊大於利。

  這番話還是有道理的。問題是,宇文融是政治家,他不會考慮所有人的利益,只要可以出成績,讓他有晉升的機會,那就足夠了。當時,源乾曜和陸堅毫無保留地支持宇文融,為了讓清查活動順利推進,他們不惜動用了行政手段,將楊瑒獨、皇甫憬悉數貶官。

  開元十三年(725)二月,李隆基下詔:御史中丞宇文融兼任戶部侍郎!這也就意味著,宇文融的權力含金量再一次增加。

  宇文融的崛起,讓張說危機感十足。

  一個是執掌實權,說一不二的首席宰相;一個是深得皇帝信任,手握便宜行事之權的特使,誰會占上風呢?

  鬥爭歸鬥爭,人口普查和土地清點的工作非常順利,宇文融將沉甸甸的銀錢搬到府庫之後,絕大部分人都選擇了閉嘴,張說也奈何不了他。不過,宇文融身為下官,自然不能缺了官場上的禮數,但他每次找張說匯報工作的時候,總會被刻意地噁心幾句。宇文融也不是吃素的,他心裡時刻惦記著反擊。

  當時,李隆基懷疑吏部選拔官員的時候,存在暗箱操作的行為,因此給宇文融念叨了幾句。沒過幾天,宇文融便上了一道密奏:請求將吏部選官的權力分散到其他的部門,為了互相監督和約束,可以讓十個部門共同參與朝廷的選官,最後由皇帝親自定奪。

  李隆基十分認可這個方案,於是讓禮部尚書蘇頲等十位重臣負責銓選。有趣的是,當他們向李隆基匯報工作的時候,真正主管官員選拔的吏部尚書和吏部侍郎居然沒有接到參會的通知。

  宇文融,你這個玩笑開大了吧!

  張說怒火中燒,打算聯合黨羽,給予反擊。

  據史料記載,出頭鳥名叫吳兢,官居太子左庶子。

  他的奏摺是這樣的:陛下,您身為天子,卻不相信主管銓選工作的吏部,反而聽信讒言,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啊!想當年,西漢的宰相陳平、邴吉,尚且不問國家財政支出之事,不問民間鬥毆而致人死命的案子,陛下為何要親自過問吏部銓選之事呢?臣認為,還是把權力交還吏部,停止十銓之法吧。

  古往今來,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和選拔,這是天經地義的。而且,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就算有暗箱操作,那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然而,李隆基讓禮部、工部的長官越俎代庖,攫取吏部的權力,怎麼說都有些荒唐。

  事實上,李隆基看過奏疏之後,並沒有立即停止這項改革,而是在第二年才將銓選的職責重新交還到吏部。關於這件事,李隆基只想透露一個信號:張說將尚書省的權力收歸到中書省之後,確實有許多暗箱操作的小動作,而且現象非常嚴重。否則,李隆基不至於將權力轉移到禮部和工部的名下!

  然而,張說似乎並沒有察覺到李隆基對他的懷疑,從泰山回來之後,張說以功臣自居,絲毫不把同僚放在眼裡,毫無底線地任用親信。

  據史料記載,張說經常對下屬亂發脾氣,罵起勁的時候,嘴上毫不留情,時人都稱「張公之言,毒於極刑!」被罵最多的,自然就是宇文融。

  中書舍人張九齡曾經屢次勸誡張說,聲稱宇文融是皇帝的寵臣,他本人又巧言善辯,心機深沉,不能不防。張說卻反擊道:「鼠輩何能為!」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更何況是擅長挖洞的老鼠。但是,一個人膨脹到唯我獨尊的地步,離覆滅之日自然也就不遠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