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泰山封禪

2024-10-08 18:58:42 作者: 九皋寒叟

  開元十二年(724),李隆基做皇帝的第十三個年頭。

  要說改革的成績,誰也不能否認。

  比如,邊境府兵解甲歸田,大唐有了職業化的軍隊。力推首席宰相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打壓貴族集團、宗教集團,奢侈和浮躁的社會風氣得到抑制。如果要用幾個詞來形容此時的大唐王朝,最準確的應該是欣欣向榮,盛世前奏。

  古往今來,皇帝干出了成績,最想要的就是世人的稱頌,老天爺的認可,李隆基自然也不例外。事實上,李隆基登基的時候,唐隆政變的功臣崔日用就給他上過一道奏摺,希望李隆基可以順應天意,前往泰山封禪。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然而,李唐王朝剛剛完成最高權力的過渡,朝中政局不穩,國家百廢待興。李隆基雖然有這個想法,卻還是嚴詞拒絕了崔日用的請求。拒絕歸拒絕,群臣算是看出來了,李隆基拒絕的背後,其實更多地是對泰山封禪的期待。

  開元十二年(724),文武百官似乎心有靈犀,覺得是時候將此事提上日程,因此接二連三地奏請李隆基,希望他前往泰山封禪,彰顯聖皇的德行。

  吏部尚書裴凗是第一批奏請的官員,他的奏摺是這樣寫的:

  握符提象,出震乘圖。英威邁於百王,至德加於四海。梯航接武,畢盡戎夷之獻;耕鑿終歡,不知堯舜之力。惡除氛沴,增日月之光輝;慶襲休榮,雜煙雲之氣色。靈物紹至,休祥沓委。江茅將黍均芳,雙觡與一莖齊烈。

  裴凗辭藻華麗,是一篇錦繡文章。李隆基讀過之後,覺得心曠神怡,神清氣爽,可總覺得少點什麼東西,有點言之無物的感覺。泰山封禪是李隆基的人生理想,他不想打擊朝臣的積極性,於是寫了一封回信:

  自中朝有故,國步艱難。天祚我唐,大命集於聖貞皇帝。朕承奉丕業,十有餘年,德未加於百姓,化未覃於四海。將何以擬鴻烈於先帝,報成功於上元?至若堯舜禹湯之茂躅,軒後周文之遺範,非朕之能逮也。其有日月之瑞,風雲之祥,則宗廟社稷之餘慶也。天平地成,人和歲稔,則群公卿士之任職也。撫躬內省,朕何有焉?難違兆庶之情,未議封崇之禮。

  翻譯過來很簡單:大唐王朝出現了祥瑞,那是祖先的托福,至於天下太平,百姓富足,都是大臣們的功勞,他身為皇帝,實在是不敢貪功。

  潛台詞就是,你們的話沒說到點上,還得好好斟酌一番!

  隨後,又有不少朝臣遞交奏表,請求李隆基行封禪之禮,至於封禪的理由,變得越來越靠譜,就連李隆基都快被自己的文治武功感動了。不過,他依舊沒有答應朝臣的請求,那種欲拒還迎的意思,大家都懂的。

  中書令張說看到時機已到,於是遞交奏表,將李隆基這些年的豐功偉績狠狠地讚美了一番。李隆基接到奏表之後,實在有些不好意思。按照張說的說法,如果他不搞封禪大典,就會對不起天下蒼生,應該自裁以謝天下。

  開元十二年(724)十二月,李隆基發布《允行封禪詔》:「……是以敬承群議,宏此大猷,以光我高祖之丕業,以紹我太宗之鴻業。」

  與此同時,李隆基定下了封禪日期: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

  至於封禪大典的總導演,自然是中書令張說。對張說來說,這個頭銜可以給他帶來無上的榮耀,也能帶來滅頂之災。自從接到這個任務,張說就沒睡過一天安穩覺,就算是在夢裡,他也要思考封禪大典的所有細節。

  比如,秦始皇、漢光武帝劉秀封禪的時候,都是想著長生不老,動機不純,因此《玉牒文》一直是秘而不宣。張說揣測李隆基的意思,覺得他應該會坦坦蕩蕩,君臣商議之下,決定把《玉牒文》的內容公開。

  比如,歷史上封禪的皇帝只有幾個,沒有任何禮儀可循。唐高宗李治搞了一次,結果讓武則天完成亞獻。張說奏請李隆基,希望挑幾個德高望重的親王充數,這個問題總算是解決了。

  開元十三年(725)四月,禮儀制度制定完畢,李隆基批准同意。

  開元十三年(725)四月初三,李隆基在集仙殿擺了一場酒宴,邀請所有宰相、負責禮儀的官員以及集仙殿學士共同慶賀。當天,李隆基興致高昂地說道:「各位愛卿!朕今日與諸位一同宴飲,終於明白了一個道理,神仙都是憑空虛構的,能臣干將才是治理國家的關鍵啊!朕今日就下旨,將集仙殿改為集賢殿!」

  讀書人都是有情懷的,皇帝如此感嘆,他們自然跟著起鬨。

  李隆基意猶未盡,於是接連下詔:

  凡在書院中供職的官員,職級在五品以上的,均加封為學士。

  凡在書院中供職的官員,職級在六品以下的,均加封為直學士。

  任命中書令張說兼任知院事,右散騎常侍徐堅為副職。

  封中書令張說為集賢殿大學士。

  在泰山封禪的準備階段,張說確實很賣力,李隆基看在眼裡,樂在心裡,抬高他的地位也是情理之中的事兒。不過,張說並不想做出頭鳥,因此當著大家的面,堅決推掉了大學士的頭銜。

  宴會過後,張說從興奮和喜悅中清醒過來,別人不用去考慮,他卻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皇帝要封禪,少數民族如果鬧事,該如何處置?

  張說召集兵部官員開會,提出了他的看法:應該在邊境布防。

  兵部郎中裴光庭不以為然:「張大人,封禪乃國家大事,是向上天禱告,宣揚天下太平的盛典,如果朝廷以重兵防禦突厥,是不是有點不合適?」

  張說:「依你之見,該當如何?」

  裴光庭:「四夷之中,突厥最為強大。他們一直想找我們和親,可我們始終沒有答應。如果派一位使臣前往突厥,讓突厥貴族陪同陛下前往泰山,他們一定會欣然從命。只要突厥人來了,其他部族肯定會爭先恐後。」

  張說深以為然,當即向李隆基匯報了利誘突厥人的想法。數日之後,李隆基傳下旨意,讓鴻臚寺卿袁振前往突厥處理此事。

  袁振接到詔書之後,立即啟程前往突厥面見毗伽可汗。

  袁振:「可汗,大唐陛下馬上就要前往泰山封禪了,臨行之前,特地讓臣來邀請您一同見證這一偉大的時刻,也彰顯大唐和突厥的兩國友誼。」

  毗伽可汗怒道:「哼!大唐想和突厥建立友誼,怎麼不嫁公主?」

  袁振揣著明白裝糊塗:「可汗,此言何意啊?」

  毗伽可汗:「吐蕃,低等的民族而已,奚、契丹,不過是突厥的奴隸,他們想娶大唐公主為妻,朝廷一概應允,為何輪到我們突厥就不成了?」

  袁振:「可汗,您說錯了!他們娶的可不是大唐的公主啊!」

  毗伽可汗:「哼!我們也知道遠嫁番國的公主都不是皇帝的女兒,只求皇帝能准許我們的請求,讓突厥面上有光罷了!」

  袁振:「可汗!我回去之後就向皇帝請旨,答應你們和親的請求!」

  毗伽可汗也不傻,他們打不過唐朝,又聽說大唐可以嫁公主,自然樂得合不攏嘴,當即派遣重臣阿史德頡利發前往長安,跟隨李隆基到泰山封禪。突厥服軟之後,大食、契丹等國也相繼派遣了使者前來中原。

  直到此時,李隆基一顆懸著的心才算放了下來。

  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六,李隆基率領著文武百官、皇親國戚和各族酋長提前到達泰山腳下。就在當天,李隆基讓大部分官員都留在山下,自己騎著高頭大馬,帶著宰相、吏部官員以及部分寵臣爬了上去。

  泰山頂上,寒風呼嘯,李隆基頂著狂風,傲立在山頭,俯瞰著錦繡大地,欣賞著俊秀山河,心中感慨萬分。身為至高無上的天子,就應該與天同高,要有傲視人間萬物的豪氣,要有主乾坤於掌上的魄力。興許在那時候,李隆基就有這樣的想法:向天再借五百年!

  當然了,自我陶醉肯定是不夠的,有了好心情,必須跟朝臣們分享才是。就在此時,李隆基回過頭來,問隨行的禮部侍郎賀知章:「朕聽說,前代帝王封禪所用的玉冊,總是秘而不宣,這其中有什麼道理?」

  賀知章:「陛下!玉牒可通神明,前代帝王有的向神仙求福,有的為自己算命,都是些見不得人的訴求,自然不希望被別人看到。」

  李隆基呵呵一笑,拿出了早已經準備好的玉牒,得意地說道:「朕是為天下蒼生祈福,有何不能看?」

  在李隆基的授意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玉牒就此公開:

  有唐天子臣某,敢詔告於昊天上帝:天啟李氏,運興土德,高祖太宗,受命立極。高宗升中,六合殷盛;中宗紹復,繼體不定。上帝眷佑,錫臣忠武;厎綏內難,推戴聖父。恭承大寶,十有三年,祗若天意,四海晏然。封祀岱嶽,謝成於天。子孫百祿,蒼生受福。

  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初十,李隆基在泰山之巔祭祀昊天上帝,群臣則在山下的祭壇上祭祀五方帝和百神。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一日,李隆基在社首山祭祀皇地祇。開元十三年(725)十一月十二日,李隆基在帳殿接受群臣朝覲,大赦天下,封泰山神為天齊王。

  直到此時,泰山封禪大典正式宣告結束。

  李隆基是中國歷史上第五個封禪泰山的帝王,在他之前有秦始皇嬴政、漢武帝劉徹、東漢光武帝劉秀、唐高宗李治。除了李治的口碑不怎麼樣,其餘的三個帝王都是雄才偉略之主,能和他們並駕齊驅,李隆基的心情可想而知!

  皇帝高興了,自然少不了賞賜。李隆基大手一揮:跟隨他祭祀昊天大帝的臣子,全部升遷。官職不到五品的,一律破格提拔到五品。

  事實上,張說是封禪大典的負責人,他早就知道,跟隨皇帝上山的大臣會得到賞賜,因此在中書省、門下省挑選了不少親信隨行。不出意外,這幫人全都得到了賞賜,一時間,張說成了大臣心目中的超級英雄。

  據史料記載,張說有個女婿叫鄭鎰,擔任九品芝麻官,就因為張說把他加到封賞的大名單,鄭鎰輕輕鬆鬆撈了個五品的官職。事後,李隆基查看升遷官員的名單,覺得非常奇怪,因此將鄭鎰召進宮中詢問。誰承想,鄭鎰支支吾吾,居然不知道如何回答李隆基的問題。

  近侍黃幡綽插科打諢道:「陛下,此泰山之力也!」

  李隆基恍然大悟,原來鄭鎰是沾了岳父張說的光。自此以後,朝野上下開始用「泰山」代替「岳父」,這也算是唐史的一段趣聞。

  問題是,這樣的現象是好事嗎?

  中書舍人張九齡,張說一手提拔起來的親信,為人正直可靠。當時,張九齡察覺到朝中的氣氛有些不對,於是暗中找到張說,善意地提醒道:「大人,您如此大規模地提拔親信官員,似乎有點不妥啊!」

  張說不以為然:「這是皇帝提拔的,與我何干?」

  張說可能沒想到,泰山封禪本是舉國同慶的美事,卻因為賞罰不公而得罪了無數的朝臣!據史料記載,許多朝臣因為沒機會上山祭祀,錯過了升官的良機,還有一批軍官的軍銜提升了,卻抱怨沒有實物賞賜。一時間,群情激憤。

  李隆基喜歡張說嗎?

  自然喜歡!然而,帝王的寵幸又能持續多久呢?姚崇、宋璟和張嘉貞當年是何等的意氣風發,然而做宰相也不過三年時間。

  客觀地說,張說能做到宰相的高位,確實靠的真本事。然而,有真本事的人就一定能坐穩宰相嗎?未必。就泰山封禪一件事,張說就得罪了一批朝臣,還給李隆基留下了結黨營私、濫用職權的印象。更何況,身為首席宰相,身邊有無數政敵盯著你的位置,時刻都想取而代之。

  有的時候,不是自己想找麻煩,而是麻煩主動來找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