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融:作死於自我膨脹
2024-10-08 18:58:48
作者: 九皋寒叟
張說過著嘴癮的同時,宇文融卻在為他賣力地挖坑,而且還培養了一位專業挖坑大戶:大奸相李林甫!
李林甫,長平王李叔良(唐高祖李淵的堂弟)的曾孫,李唐宗室。按照宗室輩分,李林甫是李隆基的叔叔輩。然而,李叔良這一脈不受皇室待見,混得一代比一代差,李林甫的父親李思誨,到頭來只混了個揚州大都督府參軍之職。
按照一般的套路,李林甫是很難混出頭的。不過,李林甫的仕途也為我們證明了一件事:永遠不要小瞧落魄的貴族,你永遠想像不到,貴族之間盤根錯節的利益關係有多麼恐怖,機會永遠藏在這些關係之中。
李林甫是李唐宗室,身份特殊,靠著這層關係,剛出道就混了個千牛直長的職位(宮廷侍衛,貴族子弟的特權)。楚國公姜皎,也就是李林甫的舅舅提攜了他一把,使他順利升遷到太子中允(正五品)。不過,正當姜皎紅極一時的時候,捲入到王皇后的廢立風波中,李隆基和張嘉貞聯手將他做掉,以至於姜家幾輩子不能翻身。
姜皎失勢後,李林甫投靠了姜皎的妹夫源光乘,而源光乘又是宰相源乾曜的侄孫,通過這層關係,李林甫和源乾曜的兒子源潔建立了友好的關係。李林甫自然沒資格去求拜源乾曜,因此讓源潔代為傳話:他想做司門郎中!
司門郎中隸屬於刑部,從五品官職,主要負責天下各道關口的出入境物品檢查,遇到違禁的物品,可以隨時沒收,油水非常多。
源乾曜聽說過李林甫,貪婪狡猾,人品不咋地。因此,源潔剛剛說完,源乾曜便直搖頭:「郎官雖然官職不高,卻對品行、才能和聲望有極高的要求,哥奴(李林甫的小名)豈是做郎官的料?」
意思就是,讓李林甫管錢,朝廷的收入根本沒有保障。
不過,源乾曜並不是行事死板的人,李林甫雖然沒撈到司門郎中之職,卻被源乾曜提拔為正四品的太子諭德,隨後又改任國子司業。然而,李林甫依舊不太滿足,他認為源乾曜的底線有點高,在他的職權範圍內可以適當被照顧,可是想依靠他走上顯赫的崗位,似乎有些不太靠譜。
李林甫經過一番深思熟慮,決定尋找新的靠山。
張說嗎?他是源乾曜的對頭,自然瞧不上李林甫。就這樣,前途一片敞亮的政治新星宇文融成了李林甫重點攻堅的對象。
當時,宇文融和張說斗得難解難分,李林甫的精明,讓宇文融深深折服。二人商議之後,決定構建忠誠的盟友關係,為了表示誠意,宇文融奏請李隆基,將李林甫直接提拔為正四品的御史中丞。
宇文融真有這麼大的能量,可以隨意安插一位正四品的大員?
我看未必。據史料記載,此時的李隆基對張說把持朝政,結黨營私的行為十分不滿,早就在著手新的人事安排。經過一番考察之後,他選中了河南尹崔隱甫(洛陽市市長),並且已經提前召見,準備將他調入長安重用。
然而,張說卻認為崔隱甫資歷淺薄,文采一般,不適合破格提拔,最多讓他做個金吾衛大將軍。張說的意思,應該將殿中侍御史崔日知提拔為御史大夫。
按照程序,張說將兩項人事任命上報給李隆基,等待最終批覆。
開元十四年(726)二月初七,李隆基下詔:封崔日知為金吾衛大將軍。
開元十四年(726)二月初八,李隆基下詔:封崔隱甫為御史大夫。
消息公布後,朝野譁然。李隆基的態度很明顯了,張說已經沒有了話語權,失寵是遲早的事兒。當時,不少朝臣都厭惡張說的為人,不過他們都清楚,不用他們動手,會有人出面收拾張說的。
開元十四年(726)四月初四,御史中丞兼戶部侍郎宇文融、御史中丞李林甫、御史大夫崔隱甫聯名上書彈劾,指控張說犯了三條大罪:
暗中請術士為他算命,預測未來的凶吉和命運。
徇私舞弊,收受賄賂,暗結黨羽。
私生活奢侈糜爛。
李隆基立即傳旨,讓門下侍中源乾曜、刑部尚書韋抗、大理寺少卿明珪、御史大夫崔隱甫聯合審問張說。不過,明眼人都看得出來,李隆基純屬討厭張說,如果辦案大臣把張說定成謀逆的死罪,說不定李隆基會真的不高興。
據史料記載,張說在獄中抵死不承認這些罪名,源乾曜等人無可奈何。李隆基於是派近侍高力上前去獄中查探情況,高力士是這樣回報的:張說在獄中披頭散髮,滿臉污垢,坐臥在稻草墊子上,用瓦盆吃飯,驚慌恐懼地等候處分。
李隆基只想擼掉張說的中書令之職,並不想真的處罰這位有大功於朝廷的重臣,既然表面功夫做到位了,也就不用再去深究。數日之後,李隆基下詔:免除張說中書令之職,擔任尚書右丞,繼續為朝廷發光發熱。
李隆基的想法是好的,不過還是小看了這幫人的鬥爭精神。
對宇文融、崔隱甫來說,這次本來是個打壓張說的絕佳機會,想著把他一擼到底,永世不得翻身。誰料想,李隆基輕飄飄的幾句話,竟然將此事大而化小,還讓張說做了尚書左丞的高位。
是可忍,孰不可忍吶!
接下來的幾個月,宇文融和崔隱甫不肯罷休,屢次發動御史台的官員彈劾張說,兩派勢力為了爭權奪利,將朝堂鬧得烏煙瘴氣。最要命的是,宇文融和張說兩派為了打倒對方,不惜一切代價拉攏朝臣,結營謀私的行為已經公開。
兩派勢力斗得熱火朝天,卻忘記了一個殘酷的事實:在權力體系中,李隆基才是最高級別的玩家,他主宰著遊戲規則。不管是張說,還是宇文融,都只是李隆基的棋子。在完成工作任務的情況下,他們可以撒嬌任性,可以搞搞內鬥。如今,他們卻想把其他朝臣一起拉下水,這不是破壞李隆基的朝庭秩序嗎?
對獨裁的帝王來說,結黨營私屬於零容忍的罪行。
開元十五年(727)二月初三,李隆基下詔:
勒令尚書左丞張說退休,回家養老。
崔隱甫的母親不是在家嗎,回家為母親養老送終吧。
任命宇文融為魏州刺史,戴罪立功。
新一屆領導班子又是哪些人呢?
門下侍中:源乾曜。
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杜暹(xiāo)。
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元紘(hóng)。
尚書左丞:宋璟。
中書令呢?李隆基表示,觀察一下再說。
這幾個人中,源乾曜是老好人,為人頗為正直,遇事卻毫無主見,一手太極拳打的,李隆基也得佩服得五體投地。至於宋璟,退下來之後就失去了當年的銳氣,甘心做一個高級顧問,不肯在朝務上花費太多的心思。
李隆基想要倚重的,其實是李元紘和杜暹。
這兩位的特點很鮮明:為人耿直,為官清廉。
比如杜暹,年輕的時候就立下志向,要做一位清廉的官員。他曾經擔任婺州參軍,離任的時候,下屬給他送了一萬張紙。在那個時候,紙張不能規模生產,屬於緊俏物資,在讀書人眼裡,一萬張紙確實很有誘惑力。面對下屬的好意,杜暹不好意思拒絕,於是抽了一百張紙,以示感謝。
比如李元紘,也有一段佳話。中宗年間,李元紘擔任雍州司戶,頂頭上司是竇懷貞。有一次,太平公主和寺院爭奪一處磨坊產業,官司打到了李元紘這裡。換了旁人,多半會依附太平公主,可李元紘暗中調查,發現太平公主仗勢欺人,憤然將磨坊判給了寺院。竇懷貞嚇得魂飛魄散,要求李元紘改判結果,可他的回答鏗鏘有力: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終無動搖!
李隆基重用他們,是想靠他們治理被張說、宇文融帶偏的貪賄風氣,希望他們帶領文武百官,繼續開創盛世帝國。然而,令李隆基沒想到的是,杜暹和李元紘總是搞不到一起,每逢商議大事的時候,他們總會給對方難堪,私底下也時常找李隆基打小報告,而門下侍中源乾曜則是兩手一攤:俺們無可奈何。
不得不說,這是世界範圍內的一個通病:文人相輕!
問題是,宰相班子不合,怎能開創盛世呢?
開元十七年(729)五月,李隆基怒下詔書:
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杜暹降職為荊州長史,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李元紘降職為曹州刺史,罷免源乾曜門下侍中之職。
任命蕭嵩為中書令,兼任河西節度使。
任命戶部侍郎宇文融為門下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任命兵部侍郎裴光庭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這幾個人中,宇文融的實戰本領最強,也最會撈錢。當時,李隆基經歷了坎坷的創業期,大唐帝國逐漸走向正軌,他的生活也開始變得奢侈起來。有時候,內廷舉辦一場小型宴會,李隆基就要撒出巨額的財富。
改革之初,朝廷清查了一批沒有登記在冊的戶口和土地,撈了很多財富,可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到了後來,宇文融也沒了辦法,於是派了無數的特使前往全國各地,巧立名目,搜刮民脂民膏,和強盜的行徑沒啥區別。
這樣一來,宇文融就得罪了兩批人。第一批是老百姓,他們是直接受害者,被盤剝之後,對朝廷表達了強烈的不滿。第二批是宇文融的同事,因為宇文融的特使拿走了他們的權力,讓官場秩序被破壞。
可笑的是,宇文融竟然自我感覺良好,時常以功臣自居,甚至誇下海口,他只需要做上幾個月的宰相,天下就可以相安無事!
這牛皮吹的,讓許多同僚都十分汗顏。
宇文融和張說一樣,走上了自我膨脹的道路。
當時,信安王李諱(吳王李恪的孫子)在邊關打仗,因為軍功突出,深得李隆基的寵信。宇文融妒火中燒,暗中指示御史李寅彈劾李諱。誰承想,消息竟然被泄露,李諱搶先一步,把膨脹的宇文融給告了。
一個是李家的功臣,一個是會撈錢,但心術不正的宰相,李隆基如何抉擇?客觀地說,開元一朝,宗室王爺的生存環境有了明顯的提升,李隆基格外重視血緣親情,不管是血緣關係,還是事情本身,宇文融都占劣勢。
李隆基盛怒之下,將他貶為汝州刺史。沒過幾天,有人向朝廷舉報,宇文融利用清查戶口和土地的機會,大肆斂財,賺得盆滿缽滿。李隆基徹底怒了,敗壞皇帝的名聲,錢又都流到宇文融的腰包,這算怎麼回事?
詔書很快下達:將宇文融貶到岩州!
宇文融恐怕沒想到,自己的宰相任期居然只有三個月,而且還落得個被貶他鄉的結局,這在開元年間的宰相中可是獨一份啊!據史料記載,宇文融還沒到達任所,就在路上抑鬱而亡,結束了轟轟烈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