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治理惡錢:心有餘而能力不足
2024-10-08 18:58:26
作者: 九皋寒叟
開元八年(720)正月,李隆基下詔:
罷宋璟為開府儀同三司。
罷蘇頲為禮部尚書。
封京兆尹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請記住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封并州長史張嘉貞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此時,距離宋璟為相只有三年時間。說起宋璟罷相的原因,最主要的還是處理惡錢事件的失誤,最終導致民怨沸騰。同時,昔日被打壓的政敵瞄準機會,趁機推了一把,李隆基只能讓他體面地下台,維持這段君臣佳話。
要把惡錢事件說清楚,先介紹一下古代的錢幣制度。
中國最早的貨幣是天然貝殼,因為出產在海邊,數量稀少,被人們公認為價值交換的工具。隨著經濟活動頻繁,天然貝殼供不應求,人工骨貝、玉貝、石貝逐漸被使用。後來,銅、金、鐵等金屬問世,金屬貨幣成為主流,秦始皇一統江山後,實現了貨幣統一:以黃金為上幣,銅錢為下幣,布帛菽粟為輔幣。
西漢王朝基本延續了秦朝的貨幣制度。
東漢時期,政府推行重農抑商的國策,農民手中的布帛菽粟成為緊俏物資,而商業活動明顯減少,黃金、銅錢等金屬貨幣逐漸被替代。隨後,中國經歷了魏晉南北朝,在戰火的洗禮下,百業蕭條,人口銳減,糧食布帛越來越珍貴,黃金和白銀成了富豪們收藏的奢侈品,市面上僅有銅錢流轉。不僅如此,因為政權更迭頻繁,流通的錢幣五花八門。
隋文帝楊堅統一天下後,下令鑄造開皇五銖。
有隋一朝,一千個銅錢的總重量,必須達到四斤二兩。
按照古代的重量制度,石、鈞、斤、兩、銖是五大基本單位,一石等於四鈞,一鈞等於三十斤,一斤等於十六兩,一兩等於二十四銖。那麼一銖呢?老祖宗已經告訴我們了,選擇北方所產飽滿的黑色黍谷一百顆,它們的重量便是一銖。
隋文帝的出發點是好的,希望市場流通的錢幣分量充足,貨幣樣式統一。然而,現實就是老百姓手中還有許多舊的貨幣,它們仍然被頻繁使用,如果官府不採取措施,恐怕會一直流通下去。而且,除了舊錢之外,還有一批重量較輕,成色不足,一眼就可以看得出不是官府鑄造的錢幣在流通。
在那個年代,錢幣沒有防偽標識,政府可以鑄錢,民間同樣可以鑄錢。講究一點的不法商人,用官府的樣錢鑄造錢幣,不講究的直接用流通錢幣為模板,利用銅水,摻雜廉價的鉛、錫,就可以鑄造開皇錢幣。
當時,私鑄錢幣的商人主要集中在南方,隋文帝曾經派遣楊廣南下治理,可收效甚微。隋末天下大亂,隋文帝的錢幣制度形同虛設,舊錢、惡錢橫行,物價騰飛,老百姓不堪其苦。
武德四年,李淵下詔:廢除五銖錢,發行開元通寶錢。在洛州、并州、幽州、益州設置鑄錢的基地,賜秦王李世民、齊王李元吉各三爐,裴寂一爐。
開元通寶的發行,是中國貨幣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第一,唐朝以前的貨幣以重量或形式來稱呼,比如刀幣、五銖錢,而李淵之後,所有的錢幣都被稱為「寶」「通寶」「元寶」等。
第二,李淵用兩、錢、分、厘替換了錙、銖的計量單位,中國的重量制度正式進入到十進位的時代。
據史料記載,開元通寶面值一文,重一錢,十個錢幣重一兩,一千個錢幣重六斤四兩,和隋朝的貨幣重量相差不多。開元通寶有它的歷史意義,遺憾的是,並沒有改變隋末唐初混亂的貨幣流通現實。說白了,劣幣還是劣幣,舊錢還是舊錢,至於私鑄錢幣的商人,依舊活得風生水起。
舉個例子來說:百姓和商賈如果收到政府鑄造的錢幣,會把它們放在家裡保存起來,然後把劣質的錢幣優先花出去。這樣一來,政府鑄造的錢幣全部消失不見,流通的還是劣質錢幣。如果唐朝人善於總結,那麼劣幣驅逐良幣的經濟學理論將會提前數百年誕生,而不是等到16世紀的時候被歐洲人發現。
事實上,官府曾經稽查過劣幣,可老百姓總能想到應對辦法。比如把錢幣埋到地下,或者沉到水底,等風聲過了再拿出來使用。不管怎麼說,只要沒有新的劣幣問世,政府遲早會搞定市場。然而,偏偏有一群實力雄厚、技術領先、背景複雜的商人,他們利用「以錢生錢」的方式,將錢幣市場攪得亂七八糟。
還是舉例來說,政府鑄造一千文銅錢需要花六斤銅,江南的富商只用四斤銅就可以鑄造一千文銅錢,他們將劣幣拿到市場上使用,再將官府鑄造的優質錢幣回收再造,這一來一回,豈不是暴利的生意?
如果是私鑄錢幣,市面上好歹能看到錢幣。可恨的是,這些人將錢幣融化後重新鑄成銅器,然後以銅的價格賣給別人。當時,一千文錢可以化為六斤重的銅器,而一斤銅器便可賣六千文錢!
唐高宗時期,貨幣危機已經非常嚴重,李治殺了不少人,可是在暴利面前,就算有抄家滅門的風險,商人也願意去冒險。
顯慶五年(660),李治下詔:官府以新幣換老百姓的劣幣,一個換五個!
李治的想法是好的,可就是不太重視市場規律。想想看,老百姓手裡拿著五個銅板,就算是打折花出去,也可以當兩個銅板來花,皇帝一句話就要收回去,憑什麼?沒過多久,李治再次下詔:新幣換劣幣,一個換兩個!
可憐的高宗皇帝,屈身做了菜市場討價還價的大媽,只為求百姓上交劣幣。這一次,部分人將手裡最差的貨幣交了出來,賺了一筆小錢,可是政府的貨幣剛剛投放到市場,不法商人就將它們全部收繳,然後運到江南重新融化。
這一時期,唐朝對外戰爭非常頻繁,尤其是高句麗戰爭,李治焦頭爛額。打仗就是打錢,遺憾的是,李治確實沒錢了。乾封元年(666),李治突然下詔:改鑄新錢「乾封泉寶」,新錢寬一寸(之前是八分),重兩銖六分(之前兩銖四分)。
朝臣們蒙了,百姓也蒙了。只要向市場投放貨真價實的錢幣,立馬就會被收藏起來,李治為何要一反常態,讓貨幣更有「分量」?
數日之後,李治又發布了一道詔令:新錢一文抵舊錢十文!
消息一出,群臣譁然,皇帝的套路果然很深啊。
李治的如意算盤是錢的體積變大了,所以能夠抵更多的舊錢!由於有朝廷詔令撐腰,商人無法拒絕新錢的流通。然而,老百姓不願意和官府兌換新錢,李治為了將新錢投放到市場,只好在市面上購買商品,朝廷只需要花一文錢就可以買走原先十倍的東西,因此物價驟然飛漲,商人們叫苦連連。
事實證明,割韭菜並不是現代人的專利,老祖宗早就會玩。數個月之後,老百姓沒法再忍受,於是公開表達了對朝廷的不滿。
面對老百姓的聲討,李治發布了新的詔書:自古以來,錢幣就是關乎國家命脈的東西,朕只不過看到惡錢泛濫已久,這才改鑄乾封泉寶。幾個月來,朕想了又想,覺得還是有些不妥,想當年,高祖創立新的錢幣制度,太宗皇帝大力改革,唯獨沒有改變錢幣制度,如果朕改鑄新錢,恐怕有違祖宗舊制。朕決定,還是以開元通寶作為大唐通行的貨幣吧,至於乾封泉寶,今後再也不要加鑄了!
一錢換十錢,李治確實有割韭菜的嫌疑。不過,這也證明了一個事實:永徽一朝,惡錢橫行的現象非常嚴重,李治只能出此下策。李隆基登基之後,朝廷幾乎對錢幣失去了控制,這才有了宋璟處理私錢一案。
開元六年(718)正月,在宋璟和蘇頲的建議下,李隆基頒布敕命:官府鑄造的開元通寶才是合法貨幣,禁止質量低劣的私錢繼續流通,朝廷會派遣得力重臣收繳民間的私錢,經熔煉之後鑄成符合規格的錢,再投放到市場流通。
只能說,這是正確的廢話,具體實施策略呢?
換句話來說,宋璟懂經濟嗎?
有點懂,可是不精通。
宋璟做決策之前,調查過市場的情況嗎?
可能調查過,但不深入。
事實就是,官府投放的好幣很多都被利益集團收繳,真正流通的極少,如果禁止惡錢流通,直接後果就是市場流通的錢幣越來越少。更何況,不管是真錢還是假錢,都是老百姓辛辛苦苦掙來的,官府憑著一紙詔令就要收繳老百姓的錢財,這和搶劫有什麼區別?
據史料記載,政策剛出台沒多久,長安城的商業活動就陷入史無前例的低潮當中。想想看,商業市場一片蕭條,就意味著商人的貨物賣不出去;酒店不再人來人往,客店也沒有人去住宿。老闆賺不到錢,自然要開除員工,小老百姓沒了生活保障,自然就會鬧事,這是亘古不變的社會規律。
宋璟和蘇頲看到市場低迷,內心十分著急,因此聯名給李隆基上奏,希望能出一套組合拳,暫時減少老百姓的怨言。
第一,讓太府拿出兩萬緡(mín)錢,在洛陽南、北兩市平價收購百姓手中可供官府使用的滯銷物品。按照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以積極的財政政策來刺激市場。
在唐朝,戶部掌管全國的財政籌劃和貨幣收支,太府負責進貢賦稅、物品的收支,以及百官工資發放、長安和洛陽市場的管理等等。
第二,朝廷給長安、洛陽的官員提前發放工資,鼓勵他們到民間去消費,以便讓質量優良的官錢能夠流通到市場。
第三,讓太府和各地的府縣拿出官倉的糧食出售,回收市場上的惡錢,然後再交給少府銷毀重鑄。
在宋璟的努力下,長安和洛陽的市場開始穩定下來。
就在此時,江南卻傳來了噩耗。
原來,李隆基下詔禁止惡錢流通之後,宋璟讓監察御史蕭隱之等人前往全國各地搜查惡錢,懲治不法分子。據史料記載,蕭隱之做過刑部尚書,一身正氣,辦事雷厲風行。他剛到江南,就發布了一條公告,希望老百姓能老老實實把惡錢交出來,如果被官府查到,那就是私藏惡錢,罪大惡極。
從隋到唐,江南百姓見了多少大世面,對抗暴力和追求自由的思想已經深入他們的骨髓,怎麼會屈服於一紙文書!面對來勢洶洶的蕭隱之,百姓們紛紛選擇待在家裡,既不上街購物,也不上交惡錢,專心等待蕭隱之回長安交旨。
蕭隱之也不是吃素的,他見百姓不買帳,於是開始派人搜家,凡是查出來私藏和使用惡錢的,一律嚴懲。想想看,老百姓賺點生活費不容易,憑什麼要交給朝廷,再加上基層官員粗暴執法,江南的百姓怨聲載道,幾乎有了民變的跡象。
在李隆基的眼裡,收繳惡錢是錦上添花的事兒,社稷安定才是王道。為了平息江南百姓的憤怒,李隆基最終做出決定:放棄收繳惡錢,貶黜蕭隱之。
李隆基不想處理好私錢泛濫一事嗎?
太想了!否則,他不會拿出巨款收購市面上的商品,更不會提前給官員們發工資。問題是,蕭隱之做事太粗暴,功利心太強,毫無大局觀可言。
惡錢一案,宋璟是政策的制定者和執行者,更是蕭隱之的推薦人,他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全面復盤這件事,李隆基突然就明白了,宋璟雖然是一心為民的好官,可能力存在嚴重的缺陷,再給他機會,恐怕會捅出天大的婁子!
不過,李隆基並沒有擼掉宋璟,直到另外一件事情的發生。
據史料記載,宋璟疾惡如仇,眼睛裡揉不得沙子。當時,有不少犯人明明有罪,卻拒不認罪,還想方設法去上訪。宋璟便給御史台放了狠話:把那些已經認罪不再上訪的人釋放,把那些拒不認罪,還不停上訪的人抓起來!
面對宋璟的怒火,御史中丞李謹度什麼也沒說。不過,長安城的百姓很快就知道了這件事,他們就一個感覺:宋璟這人,辦事不講究啊。
宋璟為相三年,確實幹出了成績。可作為政治家,宋璟顯得不夠圓滑,直接代價就是得罪了大批朝臣。如果李隆基還想力挺宋璟,他應該可以站穩腳跟,可李隆基對他已經有了不滿,這也讓某些朝臣有了可乘之機。
開元八年(720)正月,正值大旱,李隆基在宮中看了一場精心編排的戲劇。
角色一:旱魃(bá),中國古代神話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角色二:小老百姓。
小老百姓:「旱魃,你為什麼要給人間降下災禍?」
旱魃:「我是奉了你們宰相的命令才來的!」
小老百姓:「這是為什麼?」
旱魃:「你還不知道啊,你們宰相大興牢獄,關押了三百多名無辜之人,所以我才來到人間,給他提個醒啊!」
看到這裡,李隆基不禁陷入了沉思。戲劇雖然是編造出來的,又何嘗不是宮內宮外的人對宋璟執政能力的質疑?
宋璟,你也該下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