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肆> 李隆基VS姚崇:天下沒有不散的君臣

李隆基VS姚崇:天下沒有不散的君臣

2024-10-08 18:58:16 作者: 九皋寒叟

  古往今來,但凡留名青史的好官,基本上有三個共同特點:在基層政府長期任職;珍惜百姓生命;不在乎個人生死前途。狄仁傑如此,姚崇也是如此。想想看,如果按照皇帝和中央大員的意思,放任蝗蟲啃食莊稼,導致山東地區大面積的饑荒,極有可能引發社會動盪。姚崇,可親可敬啊!

  當然,古代的宰相想干出業績,而且享受勝利後的榮光,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兒。如果你乾的實事太多,會傷害權貴們的利益,容易引起公憤。如果幹得太好,容易被人摘桃子;如果幹得不好,所有的黑鍋只能你來背。

  姚崇能夠留名青史,除了功夫過硬,還靠皇帝力挺。

  李隆基登基之後,放棄了前朝的群相制度,力挺姚崇為首席宰相,又把盧懷慎拱到了黃門監(門下省一把手)、檢校吏部尚書的位置。

  姚崇是紅花,盧懷慎為什麼有資格做綠葉?

  據史料記載,盧懷慎雖然仕途很順,而且官居高位,可一直堅持拿朝廷的俸祿養活家人。至於置辦田產、大建住宅之類的,完全沒有的事兒。不僅如此,盧懷慎還有一幫清貧至極的親朋好友,每次領了俸祿,基本上都接濟了他們,妻子兒女只能拿著可憐的俸祿,過著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

  盧懷慎的生活狀態,其實折射出的是他與世無爭、低調謹慎的性格。開元初期,李隆基有意減少宰相的數量,就是想設計一套能幹事實的宰相班子,有一個雷厲風行、強勢作為的首席宰相,有一個會打下手,可以從旁監督的作陪宰相。正是這樣的時代背景,才讓李隆基選擇了盧懷慎。

  事實上,盧懷慎是個絕頂聰明的政治家,他上位之後,很快就摸清楚了李隆基的心思。據史料記載,有一次,姚崇為兒子的喪事請了十幾天的假,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的政務堆積如山,盧懷慎一時間無法決斷,感到十分惶恐,因此主動入宮向李隆基請罪。

  李隆基安慰道:「盧愛卿,你不必著急!朕把軍國大事委託給姚崇,你要做的就是坐鎮中樞,安撫朝野人心罷了!」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𝐛𝐚𝐧𝐱𝐢𝐚𝐛𝐚.𝐜𝐨𝐦

  想想看,盧懷慎連公務也不會處理?恐怕沒人會相信吧。然而,他給自己的定位很清楚,甘當綠葉,堅決不破壞皇帝的權力制度。

  事實上,盧懷慎的態度讓各方都非常滿意:對李隆基來說,盧懷慎雖然毫不作為,卻十分精明,能夠起到潤滑劑和穩定劑的作用。對姚崇來說,盧懷慎的退讓和謙恭,讓他的形象更為光輝偉大。

  姚崇休假回朝,只花了一會兒的工夫,就把積累十餘天的公務處理完畢。據史料記載,姚崇當時面露得意之色,對身旁的紫微舍人齊浣說道:「你說說,我與歷史上的哪些宰相可以相提並論啊?」

  然而,齊浣卻含笑而不語。

  姚崇:「我與管仲、晏嬰相比如何?」

  齊浣:「大人,管仲、晏嬰奉行的法令制度,雖然未能傳之後世,起碼也做到終身實施。您制定的法度經常變化,似乎比不上他們啊。」

  姚崇有些著急:「那我到底是什麼樣的宰相呢?」

  齊浣:「您是一位救時之相!」

  姚崇面露春風:「這個詞用得好!救時宰相也不容易啊!」

  開元四年(716)十一月初七,盧懷慎病危,他強撐著病體,給李隆基上了道奏表:「宋璟、李傑、李朝隱、盧從願,這些人都是太平盛世不可多得的人才,懇請陛下對他們給予愛惜和重用。」

  宋璟自然不用說,李隆基的舊臣;李傑擔任河南尹,在任上口碑極好;李朝隱擔任過吏部侍郎,後來因為舉薦的縣令犯事,被貶為滑州刺史;盧從願出身范陽盧氏,睿宗朝便擔任吏部侍郎,也因為舉薦非人,被貶為豫州刺史。

  李隆基認可盧懷慎的眼光,可他卻另有考慮。

  開元四年(716)十一月二十三日,盧懷慎因病去世。

  開元四年(716)十一月二十四日,李隆基下詔:封尚書左丞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源乾曜,相州臨漳(今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人,刑部尚書源直心之子,以進士的身份入朝為官,唐中宗時期,被提拔為諫議大夫(正五品)。諫議大夫的權力很大,可以駁回朝廷不合理的詔書,至於發言什麼的,完全看個人心情。

  然而,源乾曜的腦子似乎有點不夠用,當時朝中政治鬥爭如火如荼,源乾曜卻給皇帝上了一道奏摺,聲稱古時候的聖明君王起用人才,一定會考察他們的射術,如今朝廷禮崩樂壞,應該花費重金,將古時候的射禮好好培訓一下。

  此言一出,舉朝譁然。數日之後,他就被調任梁州都督。

  喜歡亂說話的人,自然不受待見,源乾曜只能在梁州都督任上混日子等死。開元初年,邠王李守禮府中的官員經常違法亂紀,這讓李隆基非常頭疼,如果處罰他們,李守禮面上無光,如果坐視不理,朝廷法度形同虛設。

  李隆基思來想去,決定給邠王找個靠譜的長史,因此讓親信大臣舉薦幾個人才入朝為官。當時,太常卿姜皎舉薦了源乾曜。

  據史料記載,君臣第一次見面非常融洽,面對李隆基的提問,源乾曜不卑不亢,對答如流,再加上一副丰神俊朗的外表,深得李隆基的喜愛。很快,李隆基就下達了任命詔書:封源乾曜為少府少監(從四品,掌管百工技巧諸務),兼邠王府長史。不久之後,源乾曜升任尚書左丞。

  但凡做到了尚書左丞的位置,沒人不想再進一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宰相。就在源乾曜憧憬未來的時候,李隆基給他送了一份大禮: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首席宰相姚崇搭班子幹活。

  接到任命詔書的那一刻,源乾曜高興得手舞足蹈。

  不過,他還算是個謹慎的人,興奮之餘,他意識到姚崇是自己的頂頭上司,按照官場規矩,應該前去報到。源乾曜準備了精美的禮物,騎上高頭大馬,打算去拜會姚崇。然而,姚崇的門人告訴他:主人身患瘧疾,閉門謝客!

  據史料記載,姚崇雖然貴為宰相,卻沒有自己的房產,也拒絕了李隆基為他建造宰相府邸的好意。當時,姚崇帶著家人搬到了長安城東的罔極寺,也就是當年太平公主為武則天祈福而修建的皇家寺院。

  罔極寺遠離皇宮大內,與南衙值班的地方相去甚遠,尚書省、中書省和門下省的同僚為了向姚崇請示匯報工作,每日不得不往返在南衙和罔極寺之間,平日裡辦公極為不便,就算是李隆基想見姚崇一次,也非常困難。

  姚崇不在南衙的時候,源乾曜便代替他向李隆基匯報工作。

  不過,源乾曜每次入宮都覺得痛苦不堪。如果奏對得當,李隆基就會歡欣鼓舞地說道,這一定是姚崇的主意吧?如果李隆基覺得不滿意,就會劈頭蓋臉地訓斥,指責他為什麼不事先和姚崇商議一下。

  直到此時,源乾曜才反應過來:他這個宰相只不過是個擺設。

  為了少挨李隆基的罵,源乾曜也學乖了,他每日跟著文武百官,穿梭在南衙和罔極寺之間。然而,跑的次數越多,他越覺得這個宰相做得沒啥意思。沒過多久,源乾曜便向李隆基提議,希望能讓姚崇搬到四方館居住,這裡是唐朝接待外國使者的國賓館,並准許他的家屬也享受這個福利。

  李隆基:朕准了!

  面對李隆基的好意,姚崇卻婉言謝絕了:「陛下,四方館內存有官署文書,不是病人應當居住的地方……」

  李隆基:「姚愛卿,朝廷建造四方館,本來就是為官員服務的,朕安排你住進來,是為國家考慮,這有什麼可推辭的呢!」

  望著李隆基催促的詔書,姚崇陷入了沉思。

  別人不知道姚崇為什麼搬到罔極寺,可他自己心知肚明。有唐一朝,還從未有過首席宰相的先例,首席二字,意味著你有無與倫比的權力,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要巴結你,趁機撈取政治利益。姚崇為官清廉,不怕這一套,可他的兒子就不一定了。

  兩年前,姚崇被任命為首席宰相,奉命主持朝廷的工作,中書令張說、宰相劉幽求等人相繼被罷免。另一位宰相魏知古因為和李隆基關係親密,並沒有遭到清洗,不過姚崇和他共事的時候,總感覺到不舒服,因此給李隆基提議,將他任命為吏部尚書,前往東都洛陽為朝廷選拔人才。

  對魏知古來說,吏部尚書雖然比不得宰相,權力的含金量卻很大,如果運作得當,可以提拔不少親信之人。然而,魏知古前腳剛走,姚崇便在門下省安排了一位得力的親信,專門審核兵部和吏部舉薦的六品以下職事官。

  魏知古的心情非常複雜。姚崇啊姚崇,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你都要插手,更何況六品以上的高級官員,讓我來洛陽選官,其實就是政治排擠啊!

  巧的是,姚崇的兩個兒子都在洛陽為官,這就有趣了。

  眾所周知,姚崇一生嚴於律己,從不以權謀私,因此家中並無多餘的錢財供兒子們揮霍。然而,當時的社會風氣奢侈淫靡,長安和洛陽的權貴子弟出門都喜歡講排場,姚異和姚弈看在眼裡,羨慕在心裡。

  恰逢魏知古前來洛陽選官,姚異和姚弈便主動找上門,希望他能看在父親姚崇的面子上,給他們行個方便。比如,姚氏兄弟暗地裡收受錢財,然後將行賄之人舉薦到魏知古那裡,讓他提拔重用。事實上,魏知古並不想和姚崇鬧翻,面對姚氏兄弟的無理請求,只好忍氣吞聲。

  有一次,魏知古回長安匯報工作,把此事捅到了李隆基的面前,想要引起他的注意。然而,李隆基當時並未表態,幾天之後,他趁姚崇匯報工作的時候,順嘴問道:「姚愛卿,您兒子的才幹品行如何,現在都擔任什麼官職?」

  姚崇陡然一驚。看皇帝這架子,來意不善啊!

  事實上,姚氏兄弟在洛陽賣官的事情,姚崇有所耳聞。做父親的,都想兒子有前途,或者有錢圖,姚崇肯定不會主動去貪污受賄,可兒子要發家致富,他也只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當李隆基問起此事的時候,姚崇立馬就明白了,他頭腦飛速地運轉,思索著如何回答。

  許久,姚崇才回答道:「陛下,臣有三個兒子,其中兩個在東都任職,他們為人慾望很大,行為非常不檢點,臣料想他們一定有事私下囑託過魏知古,只不過是臣沒有來得及去訊問他們而已。」

  李隆基十分好奇:「姚愛卿,你怎麼知道這件事的?」

  姚崇:「陛下,魏知古官職卑微的時候,臣曾經關照過他。臣的兒子為人愚魯,他們肯定覺得魏知古會感激臣,這才會找他幫忙。」

  直到此時,李隆基才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以為姚崇會為自己的兒子開脫,否認他們收受賄賂,干預朝廷選官一事,不料姚崇先發制人,將姚氏兄弟說成愚魯之人。姚崇的潛台詞就是,臣的兒子不懂事,皇帝也不能求全責備吧!

  李隆基當即表態,不再追究此事,還說魏知古背信棄義,賣主求榮。對魏知古來說,真可謂人在家中坐,鍋從天上來啊。數日之後,李隆基下旨,貶吏部尚書魏知古為工部尚書。此次風波,姚崇雖然用政治智慧化險為夷,卻也總結了一個道理:兒子是用來挖坑的,老子是用來埋坑的,天經地義。

  此事過後,姚崇行事更加小心謹慎,對幾個兒子更是耳提面命,讓他們不要為非作歹,以免引起皇帝的猜忌。開元四年(716),姚崇堅持搬到罔極寺居住,目的就是讓幾個兒子遠離權力中心,不要被別人利用。

  如今,李隆基堅持讓姚崇回歸,究竟是何居心?

  姚崇也說不準。

  四方館堪比武俠世界中的龍門客棧,這裡充斥著各國使節,還有出差的地方官員。他們聽說首席宰相在四方館辦公,紛紛前來拜訪,表面上說是一睹姚崇的風範,實際上抱著巴結上官的心態而來。

  姚崇自然沒心情接待他們,因此以公務繁忙,身體抱恙為由,推掉了不少客人。官員和使節見不到姚崇,只好和他身邊的人套近乎。一時間,糖衣炮彈輪番轟炸,各種馬屁爭相飛來,姚氏兄弟、趙誨等人禁不住誘惑,相繼淪陷。

  很快,有人就將此事捅到了李隆基的面前。

  就在此時,令人震驚的事情發生了:李隆基當即下詔,命人嚴查此事,而他本人則將親自審訊此案。聖旨出來,長安城一片譁然。

  聰明的人都看出來了,姚崇的宰相恐怕要做到頭了!姚弈、姚異、趙誨受賄的事情鐵板釘釘,不容置疑。李隆基走了個過場之後,宣布了最終審判結果:判處中書省主書趙誨死刑,令姚彝、姚異二人回家面壁思過!

  對政治家來說,犧牲親信,保全自己的兒子,成全皇帝的威嚴,這是很划算的生意。然而,姚崇卻上了一道奏摺:希望皇帝能赦免趙誨的死罪!

  李隆基看到奏摺,呆若木雞。他想像不出,一向清廉自律的姚崇竟然會為了一個芝麻小官破壞朝廷的制度,甚至是違逆他的意思!李隆基自然不會妥協,處死趙誨的判決依舊生效,只待日子一到,便將他當眾處死。

  據史料記載,判決書下達後,長安發生了祥瑞之事,按照慣例,李隆基應該赦免關押在京的囚犯。當時,許多人都以為趙誨會被釋放出獄,可令人震驚的事情再次發生了,李隆基拿著名單,用硃筆一個個勾出即將被赦免的囚犯,卻在趙誨的名字旁邊重重寫上了一筆:處杖刑一百,流放嶺南。

  姚崇得知消息後,汗流浹背。如果李隆基勾決趙誨是為了平息眾怒,眼下遭逢祥瑞,卻對他給予「特殊關照」,其實就是傳達一個信息:在此事上,皇帝對姚崇的表現非常不滿,希望他能夠引起重視!

  姚崇一生做過三次宰相,看慣了朝堂上的風雲鬥爭,也閱盡了人生起落。數年之前,李隆基知道姚崇的兒子貪污受賄,卻親手和了一攤稀泥,還將吏部尚書魏知古貶官。數年之後,李隆基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處罰,究竟是為何?

  有人說,姚崇的改革讓朝廷秩序走上正軌,李隆基沒必要再用他,因此想要卸磨殺驢;有人說,姚崇答應做宰相的時候,曾經當著眾人的面立下規矩,他應該為兒子的行為負責,引咎辭職是理所當然。

  事實的真相是,李隆基不想和姚崇合作了。

  客觀地說,李隆基對權力非常敏感。登基之後,他廢除了群相制度,以中書令為首席宰相,門下省充當輔助和監督的角色,至於尚書省,完全淪落為干實事的部門。為了讓這套體系運轉更加有效,李隆基甚至讓中書令和門下侍中兼任尚書省六部長官,真正做到了誰下令,誰幹活。

  這樣一來,大權集中到了中書令的手中,而李隆基直接管理中書令,減少了許多溝通成本。當然,想讓這套制度行之有效,皇帝必須時刻保持警惕,監督宰相的權力,防止他網羅黨羽,威脅到皇權。

  問題是,姚崇威脅到李隆基了嗎?

  答案就是,沒有威脅,可已經有這個苗頭了。

  姚崇是個能幹而且務實的宰相,特點就是懂得變通,為了達到目的,他可以放棄自己的底線。李隆基想搞首席宰相制度,也想擼掉其他的宰相,可劉幽求、魏知古、鍾紹京、張說等人,幾乎都是姚崇主動摻和的情況下,李隆基把他們擼掉的,這本來就屬於政治鬥爭,而非正常的人事變動。

  為了大局,李隆基可以容忍。可李隆基也透過這些事,看到了姚崇善於搞鬥爭的本質,這讓李隆基深為忌憚。更何況,姚崇明知道兒子在貪污受賄,可還是採取了默許的姿態,這說明他的心術並不是那么正。

  李隆基是個聰明絕頂的皇帝,合作不成仁義在嘛,為了避免大家撕破臉皮,還不如儘早結束這段君臣關係,保留一段美好的回憶。

  無獨有偶,新上任的宋璟和姚崇是剛好相反的性格,可任期也只有三年,包括後來的張九齡、張說等人,也都是三到四年的任期。對李隆基來說,這個時間屬於宰相可以幹事兒,卻又不能專權結黨的最佳保護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