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崇改革:誰動了權貴的奶酪?
2024-10-08 18:58:11
作者: 九皋寒叟
為了扶持姚崇上位,李隆基擼掉了好幾個宰相,而且沒有新的任命,就這份誠意,姚崇就得知恩圖報。據史料記載,姚崇為相三年,大力整飭朝廷制度,精簡機構、裁減沉員、懲治貪官,並且抑制皇親國戚和功臣的勢力,使得朝廷風氣大為改觀,為開元盛世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一件事,查處全國的假和尚、假尼姑。
姚崇身為首席宰相,日理萬機,肯定不會輕易找和尚、尼姑的晦氣。既然他想拿和尚和尼姑開刀,說明這件事就是國家大事。
在唐朝,道教是國教,江湖地位排第一,儒教第二,佛教第三。不過,自南北朝以來,佛教在民間有了很深的影響力。統治者想用一道聖旨就把他們打壓下去,未免有些天真。
因此,唐朝從立國開始,就一直對佛教採取包容和鼓勵的策略。在政策上,統治者允許他們發展,而且在均田制度下,每個和尚賞賜三十畝田,每個尼姑賞賜二十畝田,由寺廟自己經營,自給自足。
武則天和佛教有些淵源,她自己也宣稱是彌勒佛轉世,不管出於私心,還是出於統治考慮,對佛教都是採取鼓勵的態度。登基稱帝後,她花費重金建造佛教寺廟,還捐獻了無數的金銀法器,親手將佛教地位推向了史無前例的高度。
唐中宗李顯登基之後,基本上延續了武則天的崇佛政策。
有人可能會質疑,道教不是李唐國教嗎,武則天利用佛教維護自己的統治,李顯難道不應該打壓他們,怎麼會繼續尊崇佛教呢?
理由一:後人誇大了佛教對統治者的政治作用。
全國數千萬人口,佛門子弟能有幾個,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輿論造勢玩不過朝廷文人,充其量只能影響小老百姓的信仰。對統治者來說,只要給點小恩小惠就足夠。武則天早年崇佛,晚年崇道,就是這個道理。
除了武則天,唐中宗李顯、唐憲宗李純、唐宣宗李忱也都支持佛教。這也可以說明,在統治者眼裡,佛教並非李唐統治的潛在敵人。
理由二:有一種支持叫尾大不掉,只能被動默許。
武則天留下的佛教,勢力遍布全國。從主觀上來說,李顯不想針對佛教,從能力上來說,打壓佛教是給自己找不自在,因此他選擇了默許。最主要的,唐朝上流社會對佛教趨之若鶩,皇親國戚們視金錢如糞土,爭相建造寺廟,轉移個人的財產,已經把佛教當成了一種經濟類產業,俗稱寺院經濟。
佛門聖地,其實是一個龐大的經濟帝國。
唐朝的寺廟,至少有三大特點。
特點一:寺院就是一個經濟孤島。
按照制度,和尚的使命是念經祈福,傳播佛教文化,國家為了讓他們專心工作,允許他們不服徭役。不僅如此,寺院雖然有田產,有收入,也不用向國家繳納錢糧賦稅。凡是過戶到寺院名下的田產,朝廷不再管轄。
特點二:很多寺廟都有老闆,也有田產。
有些寺廟可能是皇帝授意建造的,如果掛在朝廷名下,那就是國家產業,如果交給別人去經營,那就是私人產業。比如,武則天當年修繕了洛陽白馬寺,隨後交給了寵臣薛懷義經營,這就變相成了薛懷義的私人產業。
當然,國家沒那麼多財力修建寺廟,長安郊區,長安以外的地方,很多寺廟都是權貴掏錢修建的,他們擁有寺廟的最終所有權。權貴掏錢投資,自然不是為了信仰,而是奔著寺廟擁有的各種經濟特權而去。
比如,權貴和富豪會把田產捐獻給寺廟,或者帶著田產,自建一座寺廟,然後拿到禮部的批文,所有的田產就不用再向朝廷承擔任何責任。最主要的,如果犯了大錯,朝廷追究財產的時候,是查不到寺院的頭上的。還有一些權貴,為了避免政治鬥爭中田產被沒收,提前把它們掛靠在寺院的名下。
第三,寺院是朝廷律法管束不到的地方。
在唐朝,如果有人犯了律法,只要遁入空門,世俗的法律便制裁不了他。當年,薛懷義為了培植自己的勢力,將長安城中的地痞流氓、犯罪分子剃度,悉數招攬到白馬寺做了和尚,以至於白馬寺成了藏污納垢之所。
中唐時期,究竟有多少權貴子弟捲入到佛教產業,恐怕是個歷史之謎。可以肯定的是,佛教產業尾大不掉,一直持續到晚唐,唐武宗李炎甚至發動了轟轟烈烈的滅佛運動,可見佛教強大起來後,多麼受統治者的忌憚。
中唐時期,有太多的土地被劃撥到寺院名下,土地都沒了,朝廷靠什麼收租子?皇帝如果高興,打算給臣子賞賜土地,難道要找寺院的住持開口?
除此之外,權貴階層以寺院為幌子,以權勢為威懾,大肆收購和兼併百姓的土地,然後反過來僱傭他們為寺院打工,儼然擁有獨立的經濟王國。
在唐朝,如果有人要剃度出家,必須拿到尚書省祠部(隸屬禮部)頒發的僧人度牒,也就是出家許可證,朝廷是有出家指標限額的。到了唐中宗這裡,不少人都選擇剃光頭髮,然後找個寺廟掛靠身份,以此逃避朝廷的稅收和徭役。寺院多一個和尚,朝廷就少一個納稅的人丁,這可不是什麼划算的買賣。
姚崇執政之後,第一件事便是拿寺廟開刀。他給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摺,聲稱全國沒有拿到出家許可證的假尼姑、假和尚太多,嚴重影響了正常的生產活動,朝廷必須取締。還說當年的梁武帝如此崇拜佛教,依舊沒有逃脫滅國的命運。
言外之意,靠佛教來維護統治的說法,完全是自欺欺人。
李隆基迅速批准了姚崇的奏疏,一場轟轟烈烈的打假行動在全國鋪卷開來,一番嚴查之後,一萬兩千多名假尼姑和假和尚被勒令還俗。
姚崇明著打壓寺院經濟,可矛頭卻指向了背後的權貴階層。由於這次改革行動背後站著李隆基,權貴們也只能啞巴吃黃連,心裡恨著,眼睛看著。
第二件事,處置薛王李隆業的親信。
據史料記載,李隆業有個舅舅叫王仙童,此人是地痞無賴,仗著李隆業的權勢,欺壓百姓,無惡不作。後來,朝廷的某位御史將王仙童舉報了,可奏疏剛剛遞上去,李隆業就跑到了宮中,想給舅舅求情。
李隆業是李隆基最寵愛的弟弟,面對他的求情,李隆基很為難。如果答應了他的請求,王仙童就會逍遙法外,黑惡勢力就會立馬抬頭。如果拒絕了弟弟,面子上實在過不去。李隆基思慮再三,決定把皮球踢給姚崇和盧懷慎。
為了顯示大公無私的氣度,李隆基留了句話:如果情況屬實,嚴懲不貸;如果不實,就治御史之罪!
這種情況,如果是一位和稀泥的宰相,恐怕會賣李隆業一個面子,把御史拋出來做替罪羊。可數天之後,姚崇的審判結果出來了:御史舉報完全屬實,王仙童犯了眾怒,按罪當嚴懲不貸!
李隆基雙手一攤:老弟,碰上姚崇這樣的宰相,你就認栽吧。
據史料記載,姚崇的壯舉引得長安百姓的拍手稱快,皇親國戚們見薛王李隆業都吃了啞巴虧,平日裡只好夾著尾巴做人,等待翻盤的那一天。
第三件事,阻撓申王李成義的親信升遷。
開元二年(714)閏二月十八日,申王李成義上了一道奏摺:「陛下,臣懇請將王府錄事閆楚珪任命為王府參軍!」
按照官制,王府錄事是從九品,王府參軍是正八品,如果放在過去,這種級別官員的任命,直接給吏部打個招呼就好了。不過,李隆基發話了,以後王爺、駙馬、公主府的官員要晉升,必須得到他的親筆簽批。
李成義:「陛下,行還是不行,給句話?」
李隆基:「兄弟,多大點事兒,沒問題!」
此事很快就傳了出去,姚崇和盧懷慎聽聞之後,呆若木雞。這算什麼?不是剛說好了要改革嗎,怎麼到王爺面前就要搞特例,這樣做豈不是自毀長城?
不行!這事兒皇帝老子說了也不算!
姚崇和盧懷慎立馬聯名上奏:「陛下,您已經下過旨,但凡王公、駙馬有所奏請,如果沒有陛下親筆墨敕,均不能生效。任用官員是有關部門的職權,如果因為親朋故舊的恩情,就拿官爵相贈,豈不是繼承了中宗皇帝的弊政?」
李隆基看著面前的奏摺,欲哭無淚。
兩位大人,好歹也給朕留點面子啊!
面子可以有,但不是今天。姚崇為了這件事,堅持己見,拒絕了李隆基的任何要求。
姚崇很有底氣,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大唐江山社稷,並沒有任何私慾。然而,他可能忽略了,政治改革必定會動搖權貴階層的利益,正因為如此,政治家才需要注意方式和方法。任何時候,政治家都應該拉攏一部分權貴,打壓一部分權貴,如此明目張胆地對權貴階層開炮,改革行動又能持續多久?
事實證明,被姚崇得罪的人,最後都成了姚崇倒台的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