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元盛世的基調:姚崇與李隆基的「約法十章」
2024-10-08 18:58:08
作者: 九皋寒叟
有一種掛念,叫傾心已久,始終不得。
先天二年(713)十月十四日,也就是貶斥郭元振的第二天,李隆基帶著部分朝臣在渭川狩獵,休息之際,他屢次打聽同州刺史姚崇的近況。明眼人都看出來了,李隆基想起用姚崇,有人嫉妒,有人不安,有人期盼。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𝖇𝖆𝖓𝖝𝖎𝖆𝖇𝖆.𝖈𝖔𝖒
中書令張說堪稱是最不安的一位。張說有自己的政治抱負,他也想受到李隆基的重用,可事實擺在眼前,皇帝已經把目光轉向了姚崇。如果姚崇順利回歸,張說就會淪為配角,這讓他以後還怎麼混下去?
張說找到了御史大夫趙彥昭,指使他發起了第一波彈劾。
很遺憾,李隆基完全沒有搭理。
隨後,張說又找到了楚國公姜皎,此人是李隆基的好哥們,說話什麼的完全不用顧忌。張說給姜皎準備好了台詞:「陛下,您不是一直在找河東總管的人選嗎,臣倒是知道一個,可以為陛下分憂!」
李隆基:「你說的是誰?」
姜皎:「同州刺史姚崇!」
姜皎說完之後,試探性地看著李隆基。
李隆基正色道:「這是張說的意思吧?你竟敢欺君,想找死?」
看到李隆基如此維護姚崇,姜皎立馬趴在地上認錯,懇求李隆基重用姚崇。
李隆基:「罷了,派人前去傳旨,讓姚崇立刻覲見。」
按照慣例,皇帝巡幸某個地方,周圍三百里的官員都要前來侍奉,姚崇作為同州刺史,自然也在侍奉之列,不過有了李隆基的旨意,他可以直接面聖。
君臣一別數年,再次見面,似乎有些陌生。
李隆基率先打破僵局:「姚愛卿,你會不會打獵啊?」
姚崇:「陛下,臣年輕的時候居住在廣成澤附近,那時候經常帶著一幫人打獵,後來有人說我是做官的料,不能將時間耗費在打獵上,臣這才發奮讀書,進入仕途。不過,臣的底子很好,如今依舊可以打獵的!」
李隆基聞言十分高興,下令讓姚崇陪他一起打獵。據史料記載,君臣二人縱馬在渭河之濱,其間李隆基拿軍國大事相問,姚崇對答如流。
突然,李隆基停了下來:「姚愛卿,你也該回朝做朕的宰相了吧!」
旁人若是遇到這種情況,恐怕會立馬匍匐在地,叩謝皇帝的隆恩。然而,姚崇卻表現得十分冷靜,不說好,也不說不好,場面一度非常尷尬。
李隆基面子上有點掛不住了,姚崇這才翻身下馬,跪在地上奏道:「陛下,臣先和您說十件事,如果覺得可行,臣就答應做這個宰相!」
李隆基興致頗高:「好,你說說看!」
「第一,臣希望陛下取消嚴刑峻法,施行仁政,如何?」
「好!」
「第二,臣希望陛下不要興起邊關戰事,如何?」
「好!」
「第三,臣希望朝廷執法能夠公平公正,如何?」
「好!」
「第四,臣希望陛下不要讓宦官參與政事,如何?」
「好!」
「第五,臣希望陛下不要讓皇親國戚擔任宰相級的職務,如何?」
「好!」
「第六,臣希望陛下今後對大臣以禮相待,如何?」
「好!」
「第七,臣希望做臣子的都可以犯顏直諫,無所忌諱,如何?」
「好!」
「第八,則天太后建造福先寺,中宗建造聖善寺,睿宗建造金仙、玉真觀,皆耗資巨萬,坑害百姓,臣請求禁止建造寺觀宮殿,如何?」
「好!」
「第九,從西漢開始,外戚專權亂政,臣希望陛下引以為戒,如何?」
「好!」
「第十,近年來,地方上的豪門望族為了給權貴送禮,大肆盤剝百姓,臣請求除了租、庸、調等朝廷賦稅外,所有盤剝百姓的行為一律暫停,如何?」
李隆基:「好!你說的朕都可以做到!你現在是否要做朕的宰相?」
姚崇:「臣願為陛下肝腦塗地!」
就在當日,李隆基下詔:封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不得不說,李隆基對姚崇的回歸是抱有期望的,可李隆基萬萬沒想到,姚崇竟然帶著「約法十章」回歸,這確實是意外的驚喜啊。面對姚崇的請求,李隆基毫不含糊,全盤答應,而且將之奉為國策,這才奠定了開元盛世的基礎。
和唐高宗李治一樣,李隆基也有識人之明。姚崇上馬能帶兵打仗,下馬能治國理政,是不可多得的文武全才,讓他擔任宰相,可謂人盡其才。
回到長安之後,李隆基和姚崇度過了一段難忘的「蜜月期」。
有一次,姚崇面見李隆基,說要任命一批郎官,希望他能批准。
有趣的是,李隆基只是望著屋頂,不說話也不表態。姚崇有點兒心虛,還以為李隆基是不高興,因此主動退了出來。
高力士問道:「陛下,您為何對姚大人的提議置之不理啊?」
李隆基:「開什麼玩笑。朕既然信任他,任命他為宰相,就不會在小事上影響他的判斷,他也不要老拿這種事情來煩朕。」
被皇帝冷眼相對,姚崇的心情自然好不到哪裡去。恰逢高力士到省台傳旨,把李隆基的本意告訴姚崇,這才打消了他的顧慮。李隆基傳達的信息其實很簡單:既然把你召回來,你就解放生產力,放心大膽地去做吧。
先天二年(713)十二月初一,李隆基下詔: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改中書省為紫微省;改門下省為黃門省,改侍中為監;改雍州為京兆府,洛州為河南府,長史為尹,司馬為少尹。
先天二年(713)十二月十三日,李隆基下詔:姚崇兼任紫微令。
很顯然,李隆基打算把中樞的決策大權交給姚崇,好讓他放開手腳。然而,這樣的任命卻讓朝野上下一片譁然。彼時,張說擔任中書令,如果姚崇入主中書省,張說又該何去何從?有理由相信,這次任命是李隆基故意的,目的就是剝奪張說的參政之權,為姚崇的改革鋪平道路。
被皇帝無故嫌棄,這種滋味並不好受。張說不想就此認輸,他深知,自己無法改變李隆基的決定,為了在朝中站穩腳跟,必須尋找新的靠山。
一天深夜,張說偷偷摸摸來到了岐王李隆范的府中,表達了自己對岐王的敬佩和效忠之意,希望李隆范能在皇帝的面前為他美言幾句。
張說可能不知道,他的一舉一動早已經被監視起來。
數日之後,姚崇一瘸一拐地入宮面聖。
李隆基驚訝地問道:「愛卿,你的腿有毛病嗎?」
姚崇:「陛下,臣的腳沒病,可是有心腹之疾啊!」
李隆基正色道:「究竟怎麼回事?」
姚崇:「陛下,數日之前,宰相張說秘密前往岐王家中密談。臣以為,岐王是陛下最寵愛的弟弟,臣擔心他會被張說所誤,因此十分擔憂啊!」
李隆基的臉色開始變得陰沉起來。
姚崇低著頭,心裡十分樂呵。想和我斗,你還是太嫩了點。
先天二年(713)十二月二十四日,李隆基下詔:
中書令張說改任相州刺史。
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改封太子少保。
黃門侍郎盧懷慎加封同紫微黃門平章事。
一道簡單的詔書,背後卻蘊含了李隆基的執政理念。
為了把事情弄清楚,還是先聊聊唐朝的宰相制度吧。
大家都知道,隋唐堪稱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最重要的過渡時期,歷代帝王可能會有不同的執政理念,可有個理念在他們的骨子裡一脈相承:遏制門閥貴族的勢力,加強皇帝的皇權影響力。其中,群相制度就是他們最重要的策略。
唐朝初年,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左右僕射是正兒八經的宰相,一共有六位重臣,權勢非常顯赫。貞觀時期,李世民為了加強皇權,特地設置了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意思就是,如果你是太子太保,再加個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你就可以和中書令、門下侍中共同參知政務了。
想想看,中書令、門下侍中都有固定編制,可同中書門下三品卻沒有編制,只要皇帝高興,完全可以提拔幾個自己喜歡的人做宰相,分散宰相的權力。當然,由於同中書門下三品的級別很高,一般只授予三品級別的大臣。
唐高宗時期,真正的宰相只有三師(太師、太傅、太保)、三公(司徒、司馬、司空)和中書令。至於門下侍中、尚書左右僕射,如果不加同中書門下三品的頭銜,並不算正兒八經的宰相,至少在高宗朝是這樣的。
李治為什麼要這麼幹?
原因很簡單,能做到這個級別的官員,要麼是門閥士族的代表,要麼是政治高手,對皇權統治非常不利。因此,李治制定出了一個全新頭銜: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個頭銜專門授予那些級別不到三品的官員,這個階層的官員,很多都出自寒門,最喜歡和門閥士族搞鬥爭,非常符合皇帝們的用人理念。
不得不說,唐朝幾代帝王用群相制度把宰相約束得死死的,以至於宰相們只能圍著皇帝轉圈圈,從中樞決策者變成政務建議者和執行者。尤其是武則天、中宗和睿宗三朝,宰相形同虛設,皇帝換宰相比換衣服還要頻繁。
不可否認,群相制度的誕生就是皇帝權力平衡的政治工具,它適合用來牽制宰相,可如果朝廷要幹什麼大事,一群人嘰嘰歪歪,可真辦不成啥事!
李隆基是有政治抱負的皇帝,過去的幾十年,祖宗們已經限制了宰相們的靈魂自由,到他這裡,也該釋放宰相的生產力,讓他們為帝國發光發熱了!
開元初年,中書令其實有兩個編制,可李隆基清楚,張說和姚崇不對付,他既然重用姚崇,張說就必須讓路,畢竟一山不容二虎。
至於盧懷慎,他出身范陽(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盧氏家族,進士及第,歷任監察御史、侍御史、右御史台中丞、兵部侍郎、黃門侍郎,資歷頗深。不過,他心裡清楚,姚崇的才華和能力要遠超過他,對李隆基提拔他做宰相,並沒有太多期望。因此,盧懷慎不想過多地牽制姚崇,每逢商討大事,基本都會尊重姚崇的意願,甘願做他的陪襯,因此贏得了「伴食宰相」的稱呼,也贏得了李隆基的尊重。
劉幽求,李隆基的鐵桿支持者,唐隆政變的時候,劉幽求坐鎮中樞,幫李隆基發出了上百道命令,能力完全沒問題。然而,劉幽求的性格有明顯的缺陷,這也限制了他的仕途發展。
曾記否,劉幽求擔任閬中市尉的時候,因為受到刺史的輕視,一怒之下,竟然掛印辭官,以至於轟動了中央政府。唐隆政變後,劉幽求晉升為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因為是政變之功,劉幽求應該可以滿足了,可他卻在公共場合說自己功比天高,應該擔任尚書左僕射和中書令。
唐睿宗李旦很無語,因為他是李隆基的親信,此事也就作罷。然而,劉幽求居然和羽林衛的將軍密謀,打算發動軍事政變,擁立李隆基為帝。事情敗露後,劉幽求被貶嶺南,多虧朋友仗義援手,這才逃出生天。
毛澤東曾經評價劉幽求,說他是個人才,就是有點能伸不能屈。言外之意,這樣的人不能重用。李隆基當然知道劉幽求的德行,上位之後,李隆基把他提拔為尚書左僕射,可並沒有給予重用。
按照一般的套路,以軍功獲得皇帝恩寵的大臣,大多會被封為國公爺,然後慢慢淡出權力中心。皇帝的原則就一個,只要你不摻和皇子們的政治鬥爭,不捲入任何一派勢力,保你榮華富貴。
然而,劉幽求並沒有退隱的覺悟,他不僅想做首席宰相,還想和姚崇掰掰手腕。結局自然是悲慘的,在姚崇和劉幽求之間,李隆基毅然選擇了前者。
被貶為太子少保之後,劉幽求甚為不平,屢次口出怨言。
不久之後,朝中某個不知名的小官向李隆基檢舉:太子少保劉幽求、太子詹事鍾紹京在家中埋怨皇帝!這種事情可大可小,往大了說,劉幽求可能是心生不滿,準備暗中謀反,往小了說,他們只不過是發發牢騷。
李隆基當即做出指示:將劉幽求和鍾紹京交給紫微省處理。
劉幽求很鬱悶,紫微省的老大是姚崇啊,這豈不是羊入虎口?
劉幽求是羊,可姚崇未必就是虎。姚崇是個聰明人,他看出李隆基只不過是想威懾劉幽求等人,好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很快,紫微省的處理意見就出來了:劉幽求等人是朝廷功臣,只不過被罷官之後,心中稍微有點沮喪,這是人之常情。朝廷不能因為一點小事就將功臣逮捕下獄,否則天下人會有非議。
瞧瞧,這才是老成謀國。
數日之後,李隆基下詔:封劉幽求為睦州(今浙江省建德市)刺史,削去實封六百戶;封鍾紹京為果州(今四川省南充市)刺史。
劉幽求一直以功臣自居,沒想到李隆基絲毫不給面子,將他從宰相直接擼為刺史。不久之後,劉幽求被改封為杭州刺史和郴州刺史,在前往郴州的途中,心懷怨憤的劉幽求不治身亡,享年60歲。
鍾紹京的結局還算不錯,他在被貶之後輾轉各地,做了不少小官,一直熬到開元十五年,李隆基感念當年的恩情,將他重新接回長安,加封銀青光祿大夫,最後在長安城安然去世,享年80歲。
中國有句古話,叫君恩難測,步步驚心,活著實在是不容易。不過,為官者最重要的還是要心態端正,能做官就做官,不能做就拉倒,如果逆天而行,過度迷戀權位,就算老天爺不收拾你,皇帝也會動手收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