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隆政變:「當皇帝」是刻在基因里的夢想
2024-10-08 18:57:39
作者: 九皋寒叟
故事的主角就是臨淄王李隆基。
李隆基(685—762),李旦第二個兒子,大名鼎鼎的唐明皇。
李隆基出生的時候,李旦剛剛登基稱帝,4歲時,武則天將他過繼給已故太子李弘,5歲時,老爹被擼下皇位,李隆基跟隨父親遷居到太子宮。
據史料記載,李隆基長相頗為英俊,而且才華橫溢,胸懷抱負,在宮裡自詡為「阿瞞」。昔日的曹操名叫曹阿瞞,如今的李隆基名叫李阿瞞,只看名字就知道,這小子以後一定會有出息。
7歲那年,朝廷舉行祭祀儀式,時任金吾衛大將軍武懿宗裝腔作勢,大聲訓斥侍從護衛,李隆基頗為不爽,於是怒目而視,大聲呵斥道:「這裡是李家的朝堂,你算什麼東西?!竟敢如此訓斥我家的護衛!」
咆哮、憤怒,這些都是人的脾氣。問題是,有實力的人咆哮才會讓人尊敬,沒實力的小屁孩咆哮,大家只能當他是個樂子!正因為如此,李隆基還能跟沒事人一樣活著,還能因為賣萌耍橫,得到了武則天的欣賞。
記住全網最快小説站𝒃𝒂𝒏𝒙𝒊𝒂𝒃𝒂.𝒄𝒐𝒎
長壽二年(693),李隆基的母親竇氏奉詔入宮,隨後從人間蒸發,在王妃豆盧氏、姨媽竇氏的撫養下,李隆基開始了緩慢的發育。隨後的幾年,是李氏家族最慘的日子,皇室、宗室成員只能委曲求全,苟且偷生。
景龍二年(708),武則天決定歸還皇帝的寶座,於是開始重用李姓大臣,李隆基以臨淄王的身份,外放潞州(今山西省長治市)別駕。景雲元年(710),李隆基回到長安,住進了隆慶池旁邊的五王宅內,此時年僅25歲。
這些年來,李隆基耳濡目染的許多鬥爭,尤其是唐隆政變、神龍政變,讓李隆基記憶深刻。他深知,想要在危險詭譎的鬥爭中笑到最後,只靠尊貴的身份是沒有用處的,只有實實在在的軍權才是王道。
李世民在世的時候,曾經在官戶(官宦之家的家奴)和蕃口(在唐朝定居的外國人)中選拔了一批身材強壯的猛漢,給他們裝備了繪有虎皮花紋的衣服,以及豹皮花紋的馬鞍,任命他們擔任自己的親軍。
李世民巡遊狩獵的時候,就讓他們隨侍在鞍前馬後,一同射殺飛禽走獸,這些人被稱為百騎。武則天統治時期,百騎逐漸擴編為千騎,隸屬於左右羽林軍,唐中宗時期,這支部隊更名為萬騎。
當時,唐朝最威武的還是南衙的十六衛府兵,萬騎部隊只是北衙禁軍中的一支分隊。然而,任何部隊的崛起,都是長時間的積澱形成的,萬騎是皇帝的貼身衛隊,又常年負責玄武門的守衛工作,重要性不言而喻。
很可惜,韋後沒有看到萬騎部隊的優勢。相反,她更相信南衙府兵,因為李顯被殺後,正是因為五萬府兵的鼎力支持,她這才控制住局勢。當時,韋播、高嵩管理萬騎部隊,經常鞭打、侮辱將士,軍中怨言很多。
李隆基回到長安之後,經常到萬騎軍營玩耍,為了結交基層的將士,李隆基不惜放下王爺的身段,和他們打成一片。李隆基憑著高貴的身份,無與倫比的魅力,迅速俘獲了一批將士的愛戴,大家雖然都沒有表態,可實際情況就是,只要李隆基有任何需要,萬騎部隊絕對會鼎力支持。
宗楚客謊報祥瑞之後,韋後便召集黨羽,決定對付相王李旦、太平公主。就在此時,兵部侍郎崔日用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投靠李隆基!
據史料記載,崔日用是韋後的黨羽,和宗楚客的私交也非常好,可他就是不看好韋後的前途。當他得知韋後要發動政變,當即意識到了危險。崔日用似乎有種直覺:韋後忽略了李隆基的存在,而這支奇兵正好決定了韋後的命運!
崔日用急忙將消息傳遞給李隆基,並勸他主動出擊。
事實上,李隆基通過私下運作,早就找好了政變同盟。
核心成員如下:
萬騎首領:葛福順、李仙鳧、陳玄禮。
西京苑總監:鍾紹京。
後者是三國時期書法家鍾繇(yáo)的十七世孫,赫赫有名的小楷書法家,雖然家境貧寒,可靠著祖傳的手藝,在京城也小有名氣。當時,兵部尚書裴行儉覺得鍾紹京的書法很厲害,因此將他推薦給武則天,擔任專職寫作(記錄)。據史料記載,明堂內的九鼎文,洛陽宮的牌匾、楹聯,很多都出自鍾紹京之手。
鍾紹京是為領導服務的,和同事沒有衝突,再加上領導念及他的功勞,於是給他升官了,新職位是西京苑總監,官居五品,專門負責皇家園林的管理,比如花草種植、動物飼養、蔬菜種植等工作。
史書沒有記載鍾紹京和李隆基的交往過程,不過猜得出來,李隆基想要發動政變,需要天時地利人和,而鍾紹京可以解決他的地利問題。因為,皇家園林位於玄武門的北側,一共有數百平方公里,可以這樣說,出了北邊的玄武門,基本上都是皇家園林的地盤,想要塞一支軍隊是輕而易舉的事兒。
投靠李隆基的時候,鍾紹京已經是60歲的高齡。
還有朝邑縣尉劉幽求。
此人的家境不太好,後來通過朝廷舉辦的臨時考試撈了個進士的頭銜,被任命為閬中(今四川省南充市閬中市)市尉。閬中是八線城市,本來就不好出成績,劉幽求竟然還被頂頭上司針對,氣憤之下,劉幽求選擇了掛印歸田。武周年間,朝廷改任劉幽求為朝邑縣尉。
彼時,劉幽求已經是50歲的老頭子,可他的雄心壯志並沒有熄滅,恰逢神龍政變,張柬之等人弄死了張易之兄弟,卻放了武三思一馬。劉幽求憤然進京,發出了人生的第一聲吶喊:你們不弄死武三思,遲早會不得好死!
劉幽求就是想引起領導的注意,順便撈個京官做做,可事與願違,人家寧願死,也不願意給他飛黃騰達的機會。仕途蹉跎數十年,劉幽求看不到任何希望,可就在此時,他遇到了胸懷壯志的李隆基。李隆基和劉幽求都是憤世嫉俗的人,很有共同話語,而且劉幽求雖然身處卑位,可能力一點也不差,李隆基很快就將他引為人生知己,無話不說。
除了上面兩位主角,還有尚衣奉御王崇曄(皇室首席服飾官)、利仁府折衝麻嗣宗(衛府中層將領)、衛尉卿薛崇暕(太平公主的二兒子)。
接到崔日用的消息後,李隆基將這幫人召集起來,同時還給姑姑太平公主送信,希望能夠發動武力政變,誅殺韋後和她的黨羽。
李隆基只不過是李唐皇室的後生小輩,如何統領太平公主等人?
答案很簡單:槍桿子裡出政權!誰有軍隊,誰的話就有分量!
當天晚上,李隆基偷偷來到萬騎軍營,找到了葛福順、李仙鳧和陳玄禮三位大首領。據史料記載,他們是韋後淫威的受害者,早就把韋後列為頭號敵人,聽說李隆基要發動政變,當即一口答應效力。
兵變是沒問題的,可李隆基要弄死的不僅有韋後,還有皇帝李重茂,因此需要輿論支持啊。有人建議,還是把相王李旦請出來,讓他主持大局。
李隆基沉吟道:「在座的各位都是為了大唐社稷才造反,如果事成,福分自然歸於相王;如果事敗,犧牲的是我們,相王不必受到連累。更何況,如果將此事告訴他,就等於將他置於危險之中,如果他不同意,只會壞了大事!」
李隆基說得大義凌然,視死如歸,可細細品來,其實居心叵測。
想想看,軍事政變不是過家家,只有你死我活的結局。如果李隆基不發動政變,韋後都想著弄死李旦,如果政變失敗了,韋後豈不是弄得更加心情愉悅?因此,李隆基的話就是自欺欺人。不過,他有句話說得很對,李旦性格軟弱,真讓他知道了這件事,恐怕還真的會橫加阻攔,導致政變流產。
當時,大家經過一番密謀,已經制訂了四步走的計劃:
第一步:李隆基、劉幽求和鍾紹京帶足人手,潛伏在皇家園林。
第二步:葛福順、李仙鳧、陳玄禮單兵作戰,先拿下左、右羽林衛的韋後黨羽,然後策反羽林衛將士,把萬騎部隊帶到玄武門之外。李隆基說了,必須看到韋播等人的腦袋,他才會離開皇家園林,然後開展下一步計劃。
第三步:李隆基率人轟開玄武門,葛福順率領左萬騎拿下玄德門,李仙鳧率領右萬騎拿下白獸門,三方約定在凌煙閣會師。
第四步,捕殺韋後、安樂公主等人,一戰定乾坤。
當然了,計劃歸計劃,實戰是實戰,前者讓人頭腦發熱,後者讓人腎上腺素瘋狂飆升,而且中途會遇到各種麻煩事兒,完全是兩個不同的境界。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日傍晚,李隆基、劉幽求、王崇曄、麻嗣宗、薛崇暕、李守德等人身穿便服,偷偷摸摸潛入了皇家園林。就在此時,某人驚呼一聲:「殿下,跟隨在你身邊的王毛仲怎麼沒來?」
據史料記載,王毛仲是高句麗人,因為父親犯罪的緣故,被充作王府奴才,長期跟隨在李隆基的身旁。李隆基和萬騎軍將領們結交的時候,王毛仲就看出了端倪,因此每逢大家喝酒,王毛仲就盡力表現,而李隆基不在的時候,王毛仲主動代表李隆基,刻意結交他們,深得李隆基的歡心。
王毛仲不來,讓眾人心生疑慮,他該不會臨陣脫逃了吧?
李隆基:「先不管他,咱們先去找鍾紹京!」
就這樣,一行人假裝園林工人,來到了鍾紹京在皇家園林的住處。然而,鍾紹京卻將李隆基二人拒之門外,不肯相見。
李隆基一臉茫然,不知所措。
李隆基:「開門開門!鍾紹京,你瘋了?」
前面已經猜測過,鍾紹京年過六十,早就到了花甲之年,應該是受到李隆基洗腦,這才答應起事,他沒想到李隆基會來真的,於是有點反悔了。
鍾紹京的反應讓妻子許氏頗為不滿,於是責備道:「你不是已經答應臨淄王起兵造反了嗎?怎麼要突然反悔呢?」
鍾紹京:「咳咳,先前答應是因為激動,然而此事畢竟太大,稍有不慎就會給咱們家帶來滅頂之災,我能不後悔嘛!」
許氏:「為人臣子,不要擔心舉事會不會成功,為了國家大事不計個人安危,一定會有神靈相助的!你現在貿然退出,臨淄王也不會放棄起兵,到時候失敗了依舊會將你牽涉進來,還不如和他們一起舉事呢!」
鍾紹京想了想,確實是這麼個理兒,這才慌忙地跑出來,將李隆基等人迎進家門。沒過一會兒,葛福順和李仙鳧也來到鍾紹京的家裡,敲定了最後細節。鍾府之內,所有人都屏氣凝神,靜默等待,接下來的命運,一半靠實力,一半靠運氣,成功了就是從龍功臣,失敗了就是謀反惡賊。
二更時分,更鼓打響,劉幽求出門觀望天象,發現空中划過了一陣流星雨,對統治者來說,這是國有大亂的徵兆,可是對李隆基來說,這就是……好吧,天象是不是吉祥的,主要看人的立場,你說好就好!
劉幽求激動地說道:「天意如此,機不可失啊!」
李隆基:「行動!」
接下來,葛福順和李仙鳧等人帶著佩劍,偷偷摸摸闖入到羽林衛的軍中,很精準地摸到韋璿、韋播和高嵩三人的營帳,將他們的首級砍了下來,隨後召集左右羽林衛的將士,開始給他們講話。
葛福順:「韋後心如蛇蠍,毒死了先帝,只為謀朝篡位,可謂罪大惡極啊。今天晚上,咱們兄弟一起殺進皇宮,剷除韋氏家族,擁立相王李旦為皇帝,同享富貴。進宮之後,不要手下留情,凡是可以抵抗的,就地格殺,倘若有人膽敢首鼠兩端,幫助逆黨,罪及三族。」
羽林衛將士:「願為相王殿下效忠!」
須臾之間,韋璿、韋播的人頭就送到了李隆基面前。
據史料記載,李隆基就著昏暗的燈光,確認是敵人的腦袋之後,這才吩咐眾人走出皇家園林的南門。除了李隆基等人,鍾紹京還召集了兩百名園林工人,吩咐他們帶著斧頭、鋸子隨行。當然,任務就是鋸開玄武門的門閂!
當時的分工很清楚:葛福順率領左萬騎攻打玄武門東側的玄德門,李仙鳧率領右萬騎攻打西邊的白獸門,約定在凌煙閣前會師。三更時分,宮內傳出了鼓譟之聲,李隆基吩咐鋸開了玄武門,這才帶著眾人進宮。
長安城內,得玄武門者得天下,這幾乎是政變的一貫規律。
此時,距離李顯暴斃還不到半個月的時間,李顯的棺槨還存放在太極殿內,由一批南衙府兵守靈。這幫人也聽說了宮內的秘聞,對韋後恨得咬牙切齒。他們聽說臨淄王李隆基在搞事情,紛紛響應支持。
一時間,皇宮內外的軍隊都成了倒韋的勢力。
此時此刻,韋後還在做著當皇帝的春秋大夢,當宮人將她叫醒的時候,韋後顯得驚慌失措。為了活命,她慌不擇路地跑到萬騎軍中尋求支援,不料被一個無名小卒給砍了腦袋,首級隨後被送到李隆基的面前。
安樂公主平日裡睡得比較晚,正在鏡子面前梳妝打扮,一群士兵闖進宮中,二話不說就砍了她的腦袋,武延秀、韋溫等人亦被亂軍斬殺。
上官婉兒不愧為政治鬥爭的老手,當宮內大亂之時,她穿戴整齊,提著燈籠前去迎接李隆基,搞得自己好像內應一樣。
據史料記載,上官婉兒拿出了當時草立的原版詔書,諂媚地說道:「臨淄王殿下,您看,俺們當時是擁立相王李旦的,絕對不是韋後的黨羽!」
李隆基陰冷地看著她,惡狠狠地說道:「殺無赦!」
一場軍事政變,將韋後的女皇夢想徹底粉碎。
事實證明,沒有長時間的政治經營,沒有痛苦的君臣關係磨合,權力體系就像是毫無根基的空中樓閣,只需要抽掉其中一根柱子,體系就會徹底崩塌。對韋後來說,玄武門的禁衛軍就是這根不起眼的柱子。
收拾完韋後和安樂公主後,李隆基等人來到了太極殿,皇帝李重茂正呆坐在龍椅上瑟瑟發抖。身為皇帝,卻不能掌握自己的命運,其悲苦可想而知!
劉幽求:「大勢已定,可以請相王入宮主持大局了吧?」
李隆基急忙制止:「韋後的黨羽還沒有殺乾淨呢,你先在這裡提前慶功了?趕緊吩咐下去,搜捕韋後黨羽,本王親自去請相王!」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凌晨,李隆基下令關閉京城和皇城的宮門,勒令千騎軍全城搜捕韋後的黨羽,隨即展開了血腥的清洗活動。
太子少保、宰相韋溫,被斬首於東市。
宗楚客和弟弟宗晉卿身穿孝服,騎著兩頭黑驢準備溜出城門,結果被駐守在通化門的士兵認了出來,隨即被割了首級。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一日上午,李隆基前往相王府,為自己起事之前未能告訴李旦而叩頭謝罪。李旦流著眼淚,抱住李隆基說:「社稷得以保全,全是你的功勞!」
李隆基:「如今大局已定,請父王立即入宮,輔佐少帝!」
據史料記載,李旦領著李重茂來到安福門,打算安撫百姓,大赦天下。就在此時,人群中突然衝出個大臣,只見他手舞足蹈,高聲呼喊著萬歲。李旦定眼一看,原來是趙履溫,此人是安樂公主的黨羽,當時為了討好公主,不惜拿國庫的錢財為她大興土木,還親自給公主抬轎子,十足的馬屁精一個。
李旦都沒搭理趙履溫,嫌惡地說道:「砍了此人!」
長安城的老百姓都是樸實的,有恩就還,有仇就報。想當初,趙履溫為了搞土木建設,惡意徵調老百姓服役,弄得民怨沸騰,趙履溫被殺之後,老百姓紛紛拿刀割其肉,瞬間就將他剃為了白骨。
沒過多久,汴王李邕和御史大夫竇懷貞也來了,兩人手裡各提一個包裹,定眼望去,居然還有鮮血從包裹里滴出來!
李旦不解地問道:「汴王,你們這是?」
李邕神色頗為得意地說道:「相王,我的妻子正是韋後的妹妹崇國夫人,她現在已經被我處死了,這就是她的人頭!」
李旦明白了,李邕這是擔心朝廷找他秋後算帳,於是拿老婆的人頭換自己的前途。不過,李旦清楚地記得,這兩位和韋後結為親戚後的興奮經兒,尤其是竇懷貞,以國赩(乳娘丈夫的叫法)自居,極盡諂媚之能事。李旦答應不殺他們,可後來還是把他們貶到外地,讓他們自生自滅去了。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二日,李隆基被封為平王,正式接管左、右廂萬騎兵,鍾紹京為中書侍郎,劉幽求為中書舍人,參知機務。
有趣的是,皇帝李重茂還端坐在龍椅上,似乎沒有搞清楚狀況。太平公主看到這個傻侄子,又氣又惱,於是主動進宮教育,李重茂這才答應讓位。此時,皇位的傳承屬於禪讓性質,李旦需要三辭三讓,這是標準流程。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三日,李重茂下達了另外一道旨意:任命李隆基為殿中監、同中書門下三品,宋王李成器為左衛大將軍,衡陽王李成義為右衛大將軍,巴陵王李隆范為左羽林大將軍,彭城王李隆業為右羽林大將軍。
不過,李旦還是沒有任何反應。
劉幽求找到李隆基和李成器:「二位殿下,如今大局已定,相王怎麼能拘於小節,拒絕登基稱帝呢?更何況,相王曾經就做過皇帝,正是民心所向啊!」
李成器雖然是嫡長子,可他明白這其中的奧妙,因此打算做個安安靜靜的旁觀者,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政變功臣李隆基。
李隆基不無惋惜地說道:「你們有所不知啊,父王生性淡泊名利,向來不把世事放在心上,當年他已經君臨天下,卻還是堅持把帝位讓給別人。如今,李重茂是父皇親哥哥的兒子,他怎麼忍心取而代之呢!」
劉幽求:「殿下!民心不可違,相王獨善其身,社稷怎麼辦?」
這種時候,每個人都有台詞本的,如果把台詞念完了,事情還沒有搞定,李旦也就沒有台階下了。李隆基看火候差不多了,這才答應請出老爹李旦。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李旦、太平公主、李隆基五兄弟、少帝李重茂以及朝中重臣們齊聚太極殿,商議退位讓賢之事。
太平公主:「當今聖上想把帝位讓給相王,可以嗎?」
劉幽求:「公主殿下!如今國事百廢待興,聖上仁愛孝順,效法堯舜禪位的傳統,實在是大公無私啊。相王代替聖上挑起治理天下的重擔,乃是叔父對侄兒慈愛的表現,這有何不可呢!」
李重茂:「朕也認為,叔父做皇帝更適合,朕馬上就下旨!」
太平公主卻急吼吼地說道:「天下臣民之心已經歸附相王,皇位的寶座不屬於你這個小子了!還是趕緊下來吧!」
說罷,太平公主便動手將李重茂從寶座上拉了下來。就這樣,一家人合演了一齣戲,將皇位順理成章地過渡給李旦。當天,李旦在太極殿登基稱帝,並登臨承天門,大赦天下囚徒,封少帝李重茂為溫王。
李旦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的父親李治是皇帝,母親武則天也是皇帝,哥哥李顯是皇帝,兒子李隆基也是皇帝,這樣尊貴的身份,可謂亘古少有。
然而,李旦的一生更是充滿了悲劇。他雖然貴為天子,身邊卻始終沒有依附自己的政治勢力,在野心家橫行的朝堂,他只能選擇隨波逐流。幸運的是,李旦的生存法則是退讓,這可以保證他活得比別人長久。李旦剛剛登基,心裡就在盤算著立太子之事,好把皇位再一次交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