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旦全身而退:只有笨皇帝,沒有傻皇帝
2024-10-08 18:57:42
作者: 九皋寒叟
李旦膝下一共有六個兒子:
李成器,李旦的嫡長子。
李成義,皇二子,母親是宮女柳氏。
李隆基,皇三子,母親是德妃竇氏。
李隆范,皇四子,生母不詳。
李隆業,皇五子,生母不詳。
李隆悌,皇六子,生母不詳。
按照慣例,李成器是嫡長子,是太子的第一候選人。
很遺憾,在唐隆政變中,李隆基立下了首功,手裡還掌握著萬騎軍,李旦不能不慎重考慮。當時,李旦召集了幾個皇子,直接拋出了立太子的議題。
李成器頗有乃父風範,一馬當先地推辭道:「陛下,國泰民安則應當先立嫡長子,國家多難則應當立有功之人為太子。如果不這樣做,天下人恐怕會大失所望。兒臣寧可死,也不敢位居在三弟之上!」
接下來的幾天,李成器一直在李旦面前哭訴,請求封李隆基為太子,絕大部分朝臣也認為李隆基挽狂瀾於危機之中,確實配得上太子之位。
言外之意是:不立李隆基,朝堂還得繼續亂下去!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七日,李隆基終於如願以償,拿到了皇太子的印信。為了安撫李成器,李旦把雍州牧、揚州大都督、太子太師三個高級頭銜一起丟給了他。
客觀地說,李旦和李顯的性格頗為相似:為人善良柔弱,對權力的欲望沒那麼強烈,只想安安穩穩地過日子。不過,就算追求安逸,也得先消滅敵人啊。
李旦登基之後,順勢對韋後的黨羽展開了清洗,還剝奪了武三思和武崇訓的爵位,廢除了武氏家族的宗廟。不僅如此,李旦還刨開了武三思父子的墳墓,對他們實行了鞭屍懲罰。歷史證明,性格再柔軟的人,內心也住著一隻魔鬼。
可惜的是,李旦空有天子的尊嚴,卻沒有天子的權勢。政變之後,李旦必須面對兩個現實:李隆基對權力很有欲望,太平公主更是躍躍欲試。
李隆基上位之後,迅速組建了自己的班底:
姚崇: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左庶子。
宋璟: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右庶子。
蘇環:尚書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太子少傅。
張說: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太平公主的實力,更是不容小覷。
這位大小姐的性格非常霸道,為人機敏,擁有與生俱來的領袖氣質。武則天晚年,張易之控制宮禁,太平公主和張柬之等人聯手發動了神龍政變,一舉奠定了她在皇室的政治地位。韋後和安樂公主把持朝政的時候,太平公主暗中培植自己的勢力,利用皇室一姐的身份和她們周旋。這次唐隆政變,太平公主又立下了大功,李顯對她既感恩,又尊敬。
在封賞功臣的同時,李旦大手一揮,將太平公主的食邑增加到一萬戶,並將大侄子薛崇敏、薛崇簡全都封為異姓王,還給予了朝廷實職。
據史料記載,李旦經常邀請太平公主商討政事,而且經常待一整天,如果太平公主沒有入朝,李旦就會派宰相前去詢問她的意見。宰相們決定政事的時候,李旦通常都會問:「有沒有和太平公主商議過啊?」
宰相們通常回答:「陛下,公主已經同意此事!」
李旦繼續問:「有沒有和太子商議過?」
宰相們回答:「陛下,太子也同意了此事!」
李旦這才會說:「好,那你們去執行吧!」
在李旦的縱容下,太平公主開始在朝中大肆招攬朝臣,竇懷貞、蕭至忠、崔湜、岑羲、常元楷、李慈、李欽、李猷等人紛紛前往公主府報到。
當然了,他們有的看好太平公主的前途,有的是被太子府針對,只能找個新靠山。很遺憾,這幫人基本上都有張氏兄弟、武三思和韋後黨羽的標籤,在接下來的政治洗牌中,幾乎全部出局,太平公主還是要孤軍奮戰。
太平公主的政治目的究竟是什麼?
如果說自己做皇帝,似乎有些天方夜譚。武則天能做皇帝,是因為經營了數十年時間,韋後可以挑戰皇位,是因為她能控制李顯,把持朝政。然而,太平公主什麼也沒有,只能靠皇室公主的身份混飯吃。
事實上,太平公主的思路很清晰,先不打皇位的心思,最好能控制一個傀儡皇帝,比如李顯、李重茂這樣的,以後再徐圖打算!這樣一來,李隆基的存在就成了太平公主美好生活的埋葬者!
大侄子,對不起了,姑姑只能拿你開刀了。
景雲元年(710)十月,太平公主的輿論戰正式打響:長安城的父老鄉親們吶,李隆基既不是皇帝的長子,更不是嫡子,根本就沒有資格做太子啊。最適合的候選人其實是嫡長子李成器,再不濟也是高宗皇帝的長孫,豳王李守禮。
不得不說,庶子身份是李隆基無法改變的硬傷。
那個年代,嫡長子永遠是太子的第一候選人,李世民雖然破壞了規矩,可骨子裡還是很尊重規矩的,因此讓嫡子李承乾做了太子,後世都是遵守嫡長子繼承皇位的制度。可到了李隆基這裡,規矩又變了,因為他是政變功臣,所以能做太子。問題是,功勞可以保得了一時,卻保不了李隆基一世啊。
時間長了,朝臣的價值觀就會重新回到嫡長子繼承皇位的軌道上來,李隆基可傷不起啊。面對太平公主的挑釁,李隆基坐臥不安,毫無對策。
李旦不是聾人,太子府的壓抑氣氛他有所耳聞。他的立場其實很簡單,大家都是一家人,如果能和和氣氣,他願意居中調和,哪怕自己付出一些代價。可如果一家人鬧得雞飛狗跳,他也不會坐視不理。
親兒子和親妹子,換作任何人,恐怕都會力挺親兒子吧。
為了安撫人心,李旦特地下了一道詔書:李隆基是合法的太子,希望天下臣民不要傳播謠言,更不要誤信謠言。
就這樣,太平公主的一波進攻被老哥輕鬆瓦解。
緊接著,她又派遣臥底前往太子府,希望能刺探到李隆基的秘聞,比如和男寵亂搞關係,暗中畫圈圈詛咒皇帝之類的。遺憾的是,李隆基雖然談不上人人稱讚的君子,可舉止行為也是毫無挑剔的,這讓太平公主非常懊惱。
景雲二年(711)正月,太平公主又想了個主意,希望借宰相之手除掉李隆基。
當時,太平公主讓女婿唐晙去找宰相韋安石,希望他能過府一敘,卻遭到韋安石的拒絕。於是,太平公主找到李旦,聲稱韋安石暗中投靠了李隆基,希望能引起李旦的注意。
李旦有點不相信,於是讓太平公主躲在宮中,然後密召韋安石問話:「韋愛卿,朕聽說不少朝臣都已經歸附太子,這事兒你怎麼看?」
韋安石大驚失色,急忙辯解道:「陛下,這是亡國之言啊。臣猜測肯定是太平公主的意思吧!太子殿下為社稷立下大功,而且孝順父母,友愛兄弟,這是天下人都知道的事實啊!希望陛下不要被讒言迷惑!」
李旦:「韋愛卿,朕知道了,此事以後不必再提。」
精心準備的計劃被瓦解,失落的心情可想而知。
太平公主憤怒了,她安排了一批御史上奏彈劾,把韋安石打入牢獄,多虧了另一位宰相郭元振的相救,韋安石這才撿回一條性命。
大侄子撼動不了,朝臣也弄不死,太平公主覺得無比空虛。
一天早上,大臣們等候上朝,太平公主偷偷摸摸找到幾位宰相,聲稱有大事和他們相商。宰相們都是凡人,聽說有大事相商,頓時覺得被尊重了,於是滿心歡喜地跟著太平公主來到了宣政殿西南角的光范門內。
太平公主開門見山:「各位宰相,你們都是大唐的國之棟樑,如今京城謠言四起,說太子並非陛下的嫡長子,如今忝居上位,實在是於國無益啊!」
眾臣僚不解:「公主究竟想要幹什麼?」
太平公主:「我想和你們一起向陛下進言,廢黜太子!」
宋璟大驚失色道:「公主殿下!太子為大唐社稷立下了莫大的功勞,又是名正言順的儲君,為何要廢黜他呀?」
是啊,為什麼要廢他,憑什麼能廢他?
太平公主完全回答不上來,只好拂袖而去。
姚崇、宋璟是李隆基的嫡系親信,他們親眼看見了太平公主的蠻橫,對權力的執著追求,因此為李隆基的前途深感憂慮。
隨後,兩位宰相找到李旦,痛心疾首地說道:「陛下,宋王李成器、豳王李守禮確實是太子的合適人選,如今太平公主有意挑撥他們和太子的關係,使得東宮地位不穩,這不是好兆頭啊!」
李旦:「朕也憂心此事,依你們之見,該如何處理?」
宋璟:「請陛下將宋王和豳王外放為刺史;免去岐王李隆范和薛王李隆業擔任的左、右羽林大將軍職務,任命他們為太子左、右衛率,讓他們侍奉太子。至於太平公主和武攸暨,還請陛下將他們安置到東都洛陽。」
李旦:「兩位愛卿,朕的兄弟已經相繼過世,只有太平公主一個妹妹了,怎麼可以因為猜忌而將她安置到洛陽呢?」
宋璟:「陛下,如果處理不善,恐怕後患無窮啊!」
李旦:「這樣吧,公主你們不必管了,至於諸位親王,任憑你們安排!」
如何處置姑侄的矛盾,李旦心裡有數,他先給朝臣們打了一劑預防針:今後王爺和駙馬不許執掌禁衛軍。朝廷會對現有的禁衛軍將領重新任職。
沒過幾天,有術士突然告訴李旦,五日之內必有軍變。
軍變,多麼敏感的字眼啊,可究竟是誰會軍變呢?李旦似乎拿捏不准,不過他還是偏向相信太子府,因此找來了姚崇、張說等人:「各位愛卿啊,占卜的人告訴朕,最近會有變故發生,你們應當提前防備才是。」
張說聞言,義正詞嚴地說道:「陛下,一定是壞蛋故意離間陛下和太子的關係,希望陛下讓太子代理政務,以此消除流言蜚語,穩定人心!」
景雲二年(711)二月初一,最終判決書下來了:宋王成器調任同州刺史,豳王守禮調任豳州刺史,左羽林大將軍、岐王李隆范調任太子左衛率,右羽林大將軍、薛王李隆業調任太子右衛率,太平公主前往蒲州(今山西省運城市境內)安置。
景雲二年(711)二月初二,李旦再次下詔:由太子李隆基代理政務,朝廷六品以下官員的任命,以及徒刑罪以下的犯人審核,均由太子全權處理。
詔書剛剛發布,群臣就炸了鍋。
大傢伙兒都知道,李隆基、姚崇和宋璟生了一顆改革的心,他們始終覺得,朝廷的官員數量太多,尤其想裁撤李顯提拔的斜封官員。在此之前,他們已經偷偷摸摸開除了一批,如果讓李隆基上台,大家還有好果子吃?
自古以來,官場就是一張利益交織的關係網,京城的官場更是如此,大家靠金錢、門生、利益交換的關係維繫著,牽一髮而動全身。
詔書頒布的當天,殿中侍御史崔蒞、太子中允薛昭素等人就進宮了:「陛下,斜封官都是先帝任命的,姚崇等人執意剝奪他們的官職,豈不是說先帝做錯了?臣等深為擔憂,害怕此舉會給陛下帶來怨言。再者說,斜封官的數量實在太多,稍有不慎,恐怕會引起不必要的變故啊。」
事實證明,這可能是太平公主指使的,因為兩位朝臣剛剛入宮沒多久,太平公主就跟上去補了一刀:「他們說得實在是太對了!」
和哥哥李顯一樣,李旦也喜歡穩定,不喜歡動盪。
景雲二年(711)二月初三,李旦緊急下詔:凡是被停職的斜封官,可以量才敘用。李旦不是昏聵的皇帝,他如此下詔,只能說明一個問題,太子府的崛起影響了很多人的利益,而朝臣的怒氣讓李旦備感壓力,他必須出手干預。
對太平公主來說,利用朝臣的怒火,完全可以組織一波反攻。
當時,太平公主怒氣沖沖地跑到太子府,以李隆基姑母的身份自居,揚言都是姚崇和宋璟給乖侄子出的餿主意,差一點引發朝野動盪,這是不顧大局,別有居心的行為!說到興起處,她還指責李隆基在聯合外臣,欺負她這個姑母。
換作任何人,都可以感覺到太平公主的來者不善。李隆基感到頭皮發麻,理智告訴他,這件事肯定沒完。是啊,就算是太子爺,也得考慮朝臣的情緒,開除斜封官沒毛病,可還是太心急,給老爹帶來了麻煩!
面對怒氣沖沖的姑母,李隆基選擇以退為進,先安撫住她,隨後主動進宮,將所有罪責都推到了姚崇和宋璟的身上,希望李旦能夠秉公處理。李隆基自信,事情鬧得並不大,老爹不會要了姚崇和宋璟的命。
事實上,李旦知道這二人是太子府的智囊,也明白李隆基是為了保護姚崇和宋璟,因此也配合演了一齣戲。景雲二年(711)二月初九,李旦下詔:姚崇調任申州(今河南省信陽市)刺史,宋璟調任楚州(今江蘇省淮安市)刺史。至於李成器等人外放一事,暫且擱置!
據史料記載,取代姚崇、宋璟的是韋安石和李日知,這兩位老兄是明哲保身的中間派,誰也不得罪。既然李旦不想動斜封官,他們也就跟著皇上的意思來。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野上下一片烏煙瘴氣,幾乎回到了李顯主政的時代。
這是李旦希望看到的結果嗎?
當然不是。李旦雖然不是明君,可也不是昏君,他親眼看見了中宗一朝混亂的政治生態,目睹老哥慘死在親人的手裡。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他,越是打算混日子,你的日子混得越慘。然而,李旦夾在妹妹和兒子中間,他無力改變朝廷的局勢,更不願意看到江山社稷從根上徹底爛掉。
李旦深思熟慮,決定把皇位交出去。
辭讓帝位已經不是第一次,再多讓一次又有何妨呢!
景雲二年(711)四月,在一次例行早朝之後,李旦將三品以上的重臣留了下來,語重心長地說道:「各位愛卿,朕一向恬淡寡慾,沒把皇位看得太重,正因為如此,當初才會主動退位讓賢,朕現在打算把皇位傳給太子,你們認為怎麼樣?」
突如其來的消息,讓朝臣們呆若木雞,久久沒有緩過神來。
李旦:「先退下吧,容後再議。」
事後,李隆基讓太子右庶子李景伯主動上奏,希望李旦能夠收回成命,不要衝動行事。然而,李旦還是堅持己見。
殿中侍御史和逢堯是太平公主黨羽,他也上了一道奏表:「陛下正當壯年,天下的黎民百姓都指望著您呢,怎麼能著急禪位於皇太子呢?」
有趣的是,李旦拒絕了太子府,卻答應了公主府。
拒絕太子府,是因為李旦用實際行動證明,他確實想把帝位傳給李隆基,希望父子之間不要有任何隔閡。想想看,如果李旦答應了太子府的請求,繼續做皇帝,李隆基該是什麼樣的心情?虛偽的父皇?
答應公主府,是因為李旦覺得時機還是不到。
景雲二年(711)四月十三日,李旦下詔:由李隆基處理所有政務,涉及軍國大事、死刑犯的審核以及五品以上官員的任命,都要先與皇太子商議,然後再上奏。
景雲二年(711)五月,李隆基主動請辭,希望將太子之位給大哥李成器。
李旦表示,兒子夠聰明,但是朕拒絕。
李隆基再次請奏,希望將太平公主重新迎回長安城侍奉。
李旦:就這麼著!
歷史證明,李旦從沒想過給太平公主許下政治承諾,也沒有讓她輔佐李隆基的打算。李旦縱容太平公主,很大程度是顧念兄妹的情分。關於太平公主,李旦似乎看得很清楚,她的黨羽都是酒囊飯袋,仗著公主府的權勢斂聚錢財,並沒有太大的政治訴求,也沒有能翻雲覆雨的怪才,所以李旦絕對放心。
最重要的是,李旦已經提前布局,把禁衛軍中的王爺、駙馬全部擼了下來。如今掌握軍權的,恰好是太子李隆基。想想看,沒有兵權,太平公主也只能禍害一下朝政,改變不了大局,這才是李旦縱容妹妹的根本原因。
俗話說得好,只有笨皇帝,沒有傻皇帝。
如此不起眼的唐睿宗,居然可以平衡太平公主和李隆基兩大梟雄,最終還能完成皇權過渡,全身而退,贏得所有人尊重,這難道不是一種本事嗎?
太平公主再次回京,李旦已經有了心理準備:只要妹妹不鬧事,不搞陰謀詭計,他都可以接受。接下來的幾個月,太平公主依仗李旦對她的寵愛,在朝野翻手為雲,覆手為雨,唆使李旦頻繁地任命高級官員。崔湜、竇懷貞、岑羲、蕭至忠相繼被提拔為宰相,而她看不慣的大臣,通通調任地方。
李隆基著急嗎?憤怒嗎?
事實證明,他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兵權在手,天下我有」的自信,讓李隆基可以笑看姑姑的幼稚操作。最壞的情況,無非是李隆基再來一次兵變,把所有敵人全部消滅乾淨,這又有何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