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狄仁傑上線
2024-10-08 18:56:30
作者: 九皋寒叟
天授三年(692),剛剛過完春節,來俊臣就把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崔宣禮、盧獻、魏元忠、李嗣真七位大臣請到了麗景門,預設的罪名就是陰謀造反。
別的不說,重點聊聊狄仁傑吧。
狄仁傑(630—700),字懷英,并州太原人(今山西省太原市)。爺爺名叫狄孝緒,是貞觀時期的尚書左丞,老爹名叫狄知遜,做過夔州長史。若論出身,狄仁傑是名副其實的官三代。不過,狄仁傑並沒有什麼不良脾性,他從小嗜書如命,學習刻苦,立志走一條自力更生的人生道路。
據史料記載,狄氏家族經常有人犯事兒,每次官府的人跑來審問,大家都會和衙役們爭論不休,唯獨狄仁傑坐在那裡讀書,好像沒聽到似的,衙役們就很好奇,於是就問他是什麼情況。
狄仁傑:「黃卷中方與聖賢對,何暇偶俗吏語耶?」意思就是,我就喜歡和書中的聖人對話,你們這些凡夫俗子,我根本就懶得搭理!
狄仁傑長大之後,參加朝廷的明經科考試,取得不俗的成績,出任汴州判佐(今河南省開封市),判佐是判官的副官。狄仁傑為人正直,在任上得罪了某些小人,後來被人誣告入獄。
如果不出意外,狄仁傑的政治生涯估計也就結束了。
巧的是,朝廷剛好派遣工部尚書閻立本擔任河南道黜陟使,前往河南境內考察吏治民風,狄仁傑被誣告一事被他給碰上了。閻立本是唐朝著名的畫家兼工程學家,為人嚴謹,他覆審了狄仁傑的案卷,很快便還他以清白。此事過後,閻立本和狄仁傑建立起了亦師亦友的關係。據史料記載,閻立本認為狄仁傑是德才兼備的人物,並給了「河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的評價。在閻立本的推薦下,狄仁傑做了并州都督府法曹,從此踏上了仕途的新征程。
儀鳳元年(676),狄仁傑升任大理寺丞,官居從六品。在大理寺的這段日子裡,狄仁傑秉持著剛正廉明,執法不阿的職業精神,判決了無數的積壓案件,涉及一萬七千多人,一時間名聲大噪,成為大唐王朝赫赫有名的大偵探。
請記住𝗯𝗮𝗻𝘅𝗶𝗮𝗯𝗮.𝗰𝗼𝗺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後來,朝中發生了一件大事,左威衛大將軍權善才、右監門中郎將范懷義誤砍了李世民昭陵的幾棵柏樹,唐高宗李治因此震怒,下令將他們處死。幾棵柏樹雖然不值錢,可李治素來敬重李世民,他覺得這幫人褻瀆了皇家的顏面。
當時,朝中大臣誰都不敢求情,唯獨狄仁傑理直氣壯,引經據典,最後成功地說服李治,救下了權善才等人的性命。此事過後,狄仁傑升任侍御史,從一線辦案的官員變身為監督政法工作的御史。
在侍御史的崗位上,狄仁傑兢兢業業,不管是誰犯法,都毫不留情地揭發出來,對於一些有功的或者遭到冤判的官員,狄仁傑則盡力保護。事實上,武則天一直在暗中觀察狄仁傑,此人品德謙恭,卻不卑微,有輔佐帝王之才,屬於武則天想要網羅的治世能臣。李治去世之後,武則天將狄仁傑外放刺史,隨後又徵召回洛陽做了正四品的尚書左丞,讓他步入了大唐的權力中心。
垂拱四年(688),越王李貞謀反伏誅,在追查其同黨的時候,武承嗣惡意株連,七百多人被判罪,五千多人被沒入官籍。當時,狄仁傑被任命為豫州刺史,主持豫州的大局,在武承嗣的授意下,有關部門嚴令狄仁傑對從犯著重處理,狄仁傑為避免和武承嗣發生正面衝突,多次向武則天密奏,最終挽救了他們的生命。
豫州安定之後,前來平亂的唐軍將領張光輔囂張跋扈,橫行霸道,甚至暗示狄仁傑向他行賄。
狄仁傑:「我剛到豫州,哪有錢財?就算有錢,也不會給你!」
張光輔大怒道:「州官如何敢輕視軍中大將?」
狄仁傑:「哼!河南作亂的只有一個越王李貞,現在李貞死了,卻出現了一萬個李貞!」
張光輔似乎沒有反應過來。
狄仁傑:「張光輔,你統兵三十萬,只需要殺越王即可。豫州百姓聽說官軍要來,紛紛歸降朝廷,然而,你卻放縱軍士殺良冒功,以至於血流成河,這不是一萬個李貞又是什麼?我恨不能得到天子的尚方斬馬劍,一刀將你給砍了!」
張光輔本就理虧,面對狄仁傑的強勢,一時間竟無法反駁。回朝之後,張光輔在武則天面前參了他一本,武則天隨後將狄仁傑貶為復州刺史。
當時,武則天正在大興牢獄之災,武承嗣等人如同瘋狗一樣,惡意株連李唐宗室、朝中重臣,以狄仁傑要強的性格,勢必會遭到牽連,結合後來武則天對狄仁傑的提拔和重用,此舉極有可能是在變相保護狄仁傑!天授元年(690),武則天登基稱帝,果然將狄仁傑任命為戶部侍郎、同鳳閣鸞台平章事。
有一天,君臣開完會,正在聊天。
武則天問道:「狄愛卿,你在外地為官的時候,頗有善政,但是經常有人告你的狀,你想不想知道究竟是誰在誣陷你啊?」
狄仁傑正色道:「陛下,如果您覺得臣有錯,那我就改正,如果您覺得我沒錯,那是臣的榮幸,至於舉報臣的人,還是不知道為好!」
狄仁傑的豁達和忍讓,確實讓武則天十分欣慰。然而,他們君臣之間似乎有著一道的難以逾越的鴻溝:對皇位繼承人的選擇。
說白了,狄仁傑的爺爺和老爹都是李唐的官員,他也是李治一手提拔的,對李唐正統有著本能的忠誠和維護。然而,武則天的雄才偉略不遜色任何帝王,在她的治理下,老百姓的日子過得都還不錯,對狄仁傑來說,他不反對武則天做皇帝,卻不能接受將皇位傳給無才無德的魏王武承嗣。
武則天選擇相信狄仁傑,卻不會毫無保留地信任。
武則天深知,像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禮、盧獻、魏元忠、李嗣真這樣的李唐舊臣,只不過懾於她的淫威而屈身服侍。說到底,他們還是李唐的看家人,不會支持武氏家族,更不會支持魏王武承嗣、梁王武三思等人。因此,武則天態度的搖擺不定才是狄仁傑、任知古等人下獄的根本原因。
來俊臣雖然囂張跋扈,但是面對狄仁傑這樣的朝廷重臣,態度卻十分客氣,為了拿到狄仁傑的口供,來俊臣開出了誘人的條件:一經審問即承認謀反的人,可以減免死罪!說白了,坦白從寬,抗拒從嚴。
狄仁傑的老本行就是刑獄偵查,深知麗景門的厲害,為了給自己爭取更多的時間,狄仁傑進門之後就表態了,一定全力配合工作。據說,麗景門有個叫王德壽的人,性格膽小如鼠,一直沒有升遷機會,王德壽看到狄仁傑認罪態度良好,以為他是個好欺負的人,因此想暗中和狄仁傑達成一筆交易。
王德壽:「狄仁傑,你既然已經認罪了,就幫我個忙,以後在麗景門內,我絕不會為難你!」
狄仁傑:「你要讓我做什麼事?」
王德壽:「你將楊執柔牽連進來,我就記你一份人情!」
楊執柔是弘農楊家的人,官居戶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狄仁傑當即正色道:「王德壽,我認罪也就罷了,你可別讓我牽連別人啊,否則我就死給你看!」
王德壽想了想,狄仁傑是個狠角色,就連領導來俊臣都對他禮敬有加,還特地免除了狄仁傑的死罪。王德壽自問鬥不過狄仁傑,於是立馬換了一副笑臉。
有一天,麗景門的看守工作出現漏洞,狄仁傑找人借了筆墨,撕扯下被子上的布帛,將自己的冤情一五一十地寫在上面,隨後塞進棉衣之中。
狄仁傑:「王德壽啊,如今天氣這麼炎熱,你幫我把棉衣送回家中吧!」
這段時間,王德壽和狄仁傑關係處得還算不錯,並沒有懷疑其中藏有貓膩,很愉快地把棉衣送到了狄仁傑的兒子狄光遠手中。
很快,狄仁傑、任知古、裴行本、崔宣禮、盧獻、魏元忠、李嗣真七人下獄的消息就傳出去了。任知古、狄仁傑、裴行本是當朝宰相,其他四個人也都官位顯赫,手握實權,就這樣莫名其妙地被抓到麗景門,怎能不令人憤慨?
武則天找來了來俊臣,呵斥道:「你不是說狄仁傑謀反是他親口承認的嗎,他怎麼又讓兒子替他申冤呢?」
來俊臣惶恐道:「陛下,狄仁傑入獄之後,臣並沒有對他用刑,而且好吃好喝招待著,如果不是他確實有罪,又如何會自承謀反?」
武則天雖然重用來俊臣等酷吏,還專門劃撥麗景門作為辦案場所,卻從來沒有親身感受過麗景門的審訊氣氛。這些年來,許多朝臣都向她反映,麗景門的酷吏大興牢獄,惡意株連,希望她能出面干預,武則天這才有所關注。
在來俊臣和狄仁傑之間,武則天選擇了相信狄仁傑的清白,她立馬派通事舍人周綝前往麗景門查看狄仁傑等人的生活狀態。來俊臣開始顫抖了,為了讓麗景門看起來和刑部大獄一樣,來俊臣下令收起諸般刑具,並給狄仁傑等人穿上體面的衣服,以便讓天子的使者不那麼反感……
隨後,來俊臣準備了一份謝死表,準備儘快結束此案。
有趣的是,武則天並沒有批准狄仁傑的謀反罪名。
客觀地說,武則天派使者前往麗景門視察工作,並擱置狄仁傑等人的案子,已經透露著對來俊臣和麗景門的不信任。然而,當時所有朝臣都沒人敢站出來揭露麗景門的黑幕。據史料記載,真正挺身而出,推翻來俊臣殘暴統治的是一位官奴,此人父親名為樂思晦,曾經擔任過鳳閣侍郎,後來被冤死在麗景門。
這位官奴通過告密的方法,最終得到了武則天的召見。
武則天:「你有何想說的?」
樂氏:「陛下,我的父親名為樂思晦,曾經擔任過朝廷的鳳閣侍郎,後來被來俊臣抓進牢獄,以謀反罪被處死。我後來才得知,來俊臣審理罪犯都是用嚴酷的刑罰逼迫別人認罪,這是破壞陛下的國法啊!」
武則天:「樂氏,你如何證明說的話是真的?」
樂氏匍匐在地,痛哭流涕:「陛下,您不妨選擇一個絕對可靠的親信大臣,然後交給來俊臣審訊,最後的結果肯定是此人意圖謀反!」
直到此時,樂氏才把麗景門的運作邏輯說明了:這些年來,來俊臣都是揣測皇帝的旨意行事,只要武則天首肯的,來俊臣都會刻意誣陷和株連,所謂的辦案效率高,無非就是毫無底線地栽贓陷害!武則天徹底震驚了,為了驗證此事,她下旨將狄仁傑提了出來,準備親自審訊。
武則天:「狄愛卿,你為何要在獄中承認謀反?」
狄仁傑:「陛下,臣如果不承認,恐怕早就成為一具屍體了!」
武則天:「那你又為何作謝死表呢?」
狄仁傑:「臣有冤屈在身,又如何會輕易寫下謝死表?」
武則天拿出了偽造的表書,讓人遞給狄仁傑。
狄仁傑:「這並不是臣的親筆,明顯是別人代為簽署啊!」
武則天不想冤殺狄仁傑,可此事背後的水太深,如果輕易放了,維護李唐的人會蹬鼻子上臉,如果殺了,不利於她的統治。為了震懾忠於李唐的朝臣,武則天召集了一次朝會。
武則天:「各位臣僚,古人都喜歡以殺止殺,朕今日選擇以恩止殺,你們既然為任知古、狄仁傑等人請求,朕便從輕處罰,賜以再生!」
武則天的寬容讓武承嗣和來俊臣惶恐不安,二人聯名上書,希望能將他們七個家族連根拔起,以儆效尤,然而奏表上去之後,卻如石沉大海,杳無音訊。為了挽回尊嚴,武承嗣等人退而求其次,希望能處死裴行本一人,武則天卻以聖旨已經下達為由,駁回了武承嗣的請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