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勝敗由誰評說
2024-10-08 18:53:49
作者: 九皋寒叟
此時的李世民豪氣萬丈,憧憬著讓高句麗灰飛煙滅的美夢,然後將原本屬於中原政權的國土全部收回來,以唐朝的州縣制度來管轄。
遼東城是高句麗在西部邊境最大的防禦工事,遼東城的失守,意味著後面的城池失去了最大的屏障。離遼東城最近的就是白岩城,這座城池是當年高句麗占領遼東城後建築的一座石頭城,城中守將名叫孫代音。
唐軍攻打遼東城的時候,這位老兄就已經表示自己要投降唐軍,不過中間看到局勢膠著,雙方難分勝負,因此態度又變得模稜兩可。
李世民最痛恨反覆無常的小人,因此暴怒之下放出豪言:拿下白岩城,將城中的財寶和女人全部拿出來賞給將士們!
貞觀十九年(645)五月二十八日,唐軍對白岩城發起了猛攻,孫代音知道自己不是李世民的對手,象徵性地防禦了幾天,隨後舉起了白旗。唐軍將士歡欣鼓舞,熱烈的情緒瀰漫著整個遼東荒野,他們等著李世民兌現承諾呢。
問題是,李世民也是個凡人,也會熱血上頭說氣話啊。再者說,他好歹也是一國之君,在敵人已經投降的情況下,還要搶劫財寶和女人,豈不是比強盜還可惡?這一次出兵,李世民打的是維護正義的旗號,肯定不能自降身份,將士們,你們暫且忍耐一時,改天再行封賞吧!
李世不幹了,他帶著幾十名全副武裝的士兵跑到李世民那裡請戰:「陛下,將士們不顧生死,奮勇殺敵,正是貪圖白岩城的財物,如今城池唾手可得,為什麼要接受他們的投降,這豈不是讓將士們寒心嗎?」
李世民略顯無奈,說道:「李將軍,你先別著急啊!朕說過的事情絕不會反悔,孫代音既然已經投降,就不要在城裡大開殺戒,搞得人人自危。這樣吧,朕另外調撥府庫里的錢財來獎勵你麾下的將士,這樣總可以了吧?」
行吧,總之都是錢的事兒,皇帝你說了算。
李世民在白岩城中貼出告示:唐軍發給你們糧食,充作路費,有家的回家,沒家的自謀生路,只求別給唐軍搗亂就行。
貞觀十九年(645)六月二十日,李世民到達安市城(今遼寧省鞍山市海城市境內)。
淵蓋蘇文不敢再疏忽大意,如果讓唐軍這樣打下來,李世民到鴨綠江舉行閱兵儀式的豪言壯語就真的會實現了。淵蓋蘇文思之再三,決定命高句麗北部酋長高延壽、高惠真率領十五萬大軍前去救援安市城。
十五萬大軍,這已經是高句麗的老本了。
不過,李世民根本沒放在眼裡,他的態度很簡單:就是干!閒來無事,李世民在軍中瞎琢磨,順便給高延壽分析了三個策略:上策:帶著軍隊奔赴安市城外,占據險要地勢,與安市城互相掩護,然後坐吃城內的糧食,並且讓騎兵劫掠唐軍的口糧。這樣一來,唐軍久攻不下,想要退軍又有顧慮,日子肯定不會很好過。
中策:與城中軍民一道,趁夜逃遁。
下策:不自量力,與唐軍決一死戰。
李世民非常自信,他認為高延壽一定會採取下策。
不過,高句麗也有奇人異士,有個白鬍子老人給高延壽獻計:「高將軍,李世民在國內剷平各路豪傑,簡直就是神一樣的存在啊。如今,最好的辦法就是按兵不動,派遣奇兵切斷對手的運糧通道,等到他們的糧食耗盡,求戰不成,想回去又害怕我們追擊的時候,取勝自然是易如反掌啊!」
這是個完美的方案,可高延壽完全聽不進去。
開什麼玩笑,我們帶著十五萬大軍前來,還需要和李世民打消耗戰?說出去多沒面子啊!高延壽絲毫不懼李世民的神聖光環,硬是把十五萬軍隊開到了離安市城四十里地的地方駐紮下來。
敵軍態度也很簡單:就是干!
在李世民的眼裡,高延壽還是太保守了,幹嗎要離四十里地呢,直接面對面決一雌雄不好嗎,這樣一來,唐軍還得大老遠地跑過去找你。
李世民:「左衛大將軍阿史那社爾在哪裡?」
阿史那社爾:「陛下,就在你跟前呢。」
李世民:「你挑選一千名突厥騎兵,帶著他們前去引誘敵人,務必將高延壽帶到安市城外,算你大功一件。」
在軍事史上,打一下就跑的專業說法,簡稱引誘。
高延壽被騙了,他看到唐軍剛剛交戰就敗退,以為李世民在示弱,於是下令全軍追擊,最後在離安市城八里的地方安營紮寨。
這一次,輪到李世民心花怒放了,他召集重臣開會,得意揚揚地說道:「朕早就說了,高延壽一定會採取下策,果然如此吧!如今,敵人已經進入我們的包圍圈,你們都說說,這仗我們該怎麼打。」
以長孫無忌為首的大臣當然明白,皇帝御駕親征,又是打仗的行家裡手,這個時候還來搶李世民的風頭,豈不是太沒眼力見兒了嗎!
經過一番謙讓之後,李世民終於拍板:朕自己來做總指揮。
自從做了皇帝,李世民再沒有上過戰場,不過多年來在戰爭生涯養成的習慣還是根深蒂固的。他命人牽出了隨軍的戰馬,叫上長孫無忌和一幫隨從侍衛,一溜煙兒就衝出了大營。李世民騎著馬在外面溜達了一圈,大致摸清楚了敵人可以埋伏的地點,還趁機去敵軍外圍查探了一番。
回到中軍大營之後,李世民信心滿滿。
李世民:「派人去給高延壽送信,就說淵蓋蘇文弒殺了你們的國王,朕這才前來興師問罪,興起戰爭並不是朕的本意。朕拿下你們的城池,是因為後軍糧食跟不上,只要你們能夠重新以臣國之禮結交,立馬歸還城池!」
打城池是為了搶糧食?還暴露唐軍沒糧食可吃?
有趣的是,高延壽居然相信了李世民的話,因此放鬆了大營的警備。
李世民確實沒想到,高延壽竟然會如此愚蠢。
當天夜裡,李世民召集將領開會,最終決定讓李世率領一萬五千名士兵前往安市城西嶺布陣,長孫無忌率領一萬一千名精銳士兵作為奇兵,準備衝擊高句麗軍隊的後方。李世民則率領四千名將士,攜帶戰鼓和號角,登上北山。
戰鬥指令:聽見戰鼓和號角,一起出兵。
貞觀十九年(645)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壽屬下給他報告,說李世民已經在外面布好戰陣,發起了挑戰,高延壽出門看了看,除了稀稀拉拉的隊伍,再也沒啥可忌憚的。
高延壽:「帶人出去,給我狠狠地教訓一下李世民!」
一個是熱血上頭,一個是提前部署,結局可想而知。
彼時,長孫無忌的奇兵到位,高延壽的去路已經被截斷。
兩軍對陣的時候,高延壽的背後出現了異常:只見漫天的塵土飛揚而來,不知從何而來的鐵騎金戈之聲不絕於耳。李世民這邊立即下令猛擂戰鼓,高舉大旗,一時間,所有的兵馬鼓譟吶喊,向高延壽的大軍發起了衝擊。
高延壽徹底慌了。
戰場之上,最忌諱的就是被敵人關門打狗,截斷去路。
在唐軍的輪番攻擊之後,高句麗大軍的陣型開始出現混亂,地上的屍體越來越多,血流成河,慘不忍睹。
這場戰役毫無懸念,唐軍乘勝追擊,斬殺兩萬餘人。
李世民獲得了勝利,也讓他遇到了一位新的戰神。
據史料記載,當時天降大雨,雷電交加,只見一位勇士身穿奇異服裝,大聲呼喊著衝鋒陷陣,這位老兄所到之處,哀鴻遍野,寸草不生。事後,李世民立即召見此人,問他的名字才知道,此人名叫薛仁貴。
李世民:「薛仁貴,朕欽封你為游擊將軍,以後好好為大唐建功立業!」
李世民可能沒想到,因為他的召見,薛仁貴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在後來的戰爭中,薛仁貴幾乎創造了不敗戰績,成為大唐軍事史上最顯赫的大將軍之一。
高延壽發現自己被唐軍圍困,只得選擇率領殘餘士兵依山固守。
此時,李世民繼續令各路兵馬圍困高延壽,還讓長孫無忌將所有的橋樑全部毀壞,徹底斷絕了高延壽突圍逃跑的可能。
貞觀十九年(645)六月二十三日,高延壽、高惠真認輸了,他們給李世民磕了幾個頭,隨後讓手下的三萬六千八百名高句麗士兵投降了唐軍。
李世民特別鄙視地說道:「高延壽,你們這些東夷少年,也只有在僻壤海隅橫行霸道,說起攻城略地,你們連大唐的一位老人都不如。朕問你們,你們今後還敢和大唐的天子較量嗎?」
高延壽明白,好漢不吃眼前虧,於是匍匐在地求饒。李世民過完了嘴癮,才意識到得想辦法處置這麼多投降的人。
全殺掉?是不是有點太殘忍了。
全放了?豈不是白打了一場。
李世民大手一揮:挑選出三千五百名耨薩(小首領)以下的酋長,讓他們遷居內地,做大唐的小軍官。再挑選出三千三百名被俘虜的士兵,將他們全部活埋,以儆效尤。其餘將士都放了,讓他們返回平壤,好好宣傳大唐天子的厲害,叫後面的城池不要隨意抵抗,否則玉石俱焚!
安市城外的戰役,讓李世民獲得了十萬匹牛羊,以及無數的軍械,更讓安市城守軍和其他城池的戰將心驚膽戰,許多守將直接放棄城池,開始向平壤方向撤退。安市城,已經成為一座名副其實的孤城。
雖然是孤城,可裡面卻住著一位孤膽英雄。據說,安市城的守將是強橫的地頭蛇,不服李唐,也不服高句麗,高句麗官軍曾經討伐過他,可並沒有討到任何好處,無奈之下,只好讓這位地頭蛇繼續管理安市城,搞他的獨立王國。
李世民殲滅高延壽的有生力量之後,順勢把安市城圍了起來。遺憾的是,李世民也拿此城一點辦法也沒有,城的西邊、東邊和南邊都已經打了無數遍,可安市城始終矗立在那裡,任憑唐軍主力狂轟濫炸,仍然紋絲不動。
據史料記載,唐軍主力被安市城牽制了兩個月的時間,雖然上陣殺敵的人不多,可大部隊在這裡等,也要吃喝拉撒。兩個月過去了,唐軍的軍糧和戰備物資越來越少。李世民覺得這樣下去不是辦法,於是打算和海軍主帥張亮先一起拿下南邊的建安城,再回頭攻打安市城。
李世提出了異議:安市城在北邊,建安城在南邊,而唐軍的糧食大部分都留在遼東,萬一出現意外,唐軍就可能陷入絕境之中。
好吧,這句話說得很有道理,還是繼續攻打安市城吧。
當時,安市城的守軍看到李世民在城外攻也不是,退也不是,心情竟然一片大好,他們每天的樂子就是登上城樓,隔空開罵,極盡羞辱之能事,直到盡興方歸,這也讓李世民非常鬱悶。李世民毫無辦法,只好派人放出話去,揚言攻下城池的當天,會將城中的男女老少全部活埋。
誰料想,安市城百姓聽說之後,更是頑強守城,唐軍久攻不下。
李世民開始著急了,他知道北方的冬天來得特別早,一旦氣溫下降,道路結冰,運送軍糧的車進不來,將士們的口糧和被服便無法保證,到時候會引發惡性事變,那可就是大麻煩了。
就在李世民煩惱不堪的時候,高延壽、高惠真找到了他。
高延壽:「陛下,臣既然已經投降,就不敢不為您獻上一份忠誠,這樣既可以讓您早日成功,我們也可以和妻兒老小見面。安市城確實難以攻下,但是烏骨城(今遼寧丹東市鳳城市邊門鎮)的將領大多老邁無用,很難堅守城池,如果咱們可以移師攻打烏骨城,一天時間就夠了,其他小城池必定望風潰逃,咱們收齊他們的軍糧,平壤也可以一舉拿下!」
大臣們也開始幫腔:「陛下,張亮的部隊在卑沙城,兩天之內就可以趕來和大部隊匯合,到時候一起拿下烏骨城,渡過鴨綠江,直取平壤不在話下!」
攻打烏骨城雖然難度不大,可戰略風險不容小覷。
想想看,唐軍一路南下,收編了數萬敵軍,如果唐軍移師烏骨城,萬一他們倒戈一擊,襲擊唐軍的後部,那將會是李世民的滅頂之災啊。
長孫無忌發現苗頭不對,力勸李世民還是先拿下安市城再說。
如果是之前的秦王李世民,他恐怕真的會冒險去打烏骨城,但如今他身系大唐社稷的安危,全軍將士的性命,實在不敢和老天爺去賭博。
李世民:「各路大軍,繼續攻打安市城!」
事實上,安市城的守軍也不想被動防守,城中主將思之再三,最終做出了一個決定:殺雞宰豬,讓將士們飽餐一頓,然後派敢死隊偷襲唐軍大營。
據史料記載,這些雞鴨臨死前發出了慘烈的叫聲,而且被李世民注意到了,直覺告訴他,這一定是敵軍主帥在做戰前的動員。
李世民顯得非常激動,他立刻叫來了手下大將,進行部署:「你們聽著,今天晚上,朕帶著你們去殺一殺這些高句麗士兵的銳氣!」
當數百名高句麗士兵順著繩索下城的時候,李世民率領的伏兵將他們逼在牆根下,狠狠地教訓了一頓,高句麗這才放棄了偷襲唐軍大營的計劃。
為了攻破安市城的城牆,江夏王李道宗率領部下在東南角修建了一座土山,準備居高臨下,直接跳上城牆和高句麗士兵做肉搏。然而,守軍也不傻,唐軍加高土丘,他們就加高城牆,雙方就這樣一直持續了六十餘天。
為了修築這座土山,李世民總共調集了五十多萬人,讓他們不分晝夜地搬運沙土,一直將土丘堆到比城牆還要高好幾丈。
戰爭曠日持久,遠比李世民等人想像中要艱難。
小土丘堆得越高,李道宗的心情越不美好,因為誰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是最好的戰機,等待總歸是讓人痛苦的。李道宗耗不下去了,於是暫時離開了指揮現場,至於戰場的指揮權,則移交給了果毅都尉傅伏愛。
就在此時,老天爺給了唐軍一個天大的機會,然而他們卻沒有抓住,以至於後期的戰局徹底被改變。
李道宗並不是建築學家,他不知道如何堆砌土丘才能最穩定,當時土丘的主體成分是沙石,再加上堆砌過高,表面非常鬆軟。唐軍和守軍交戰的時候,土丘轟然倒塌,沙土裹挾著石頭直接沖向了安市城牆,巨大的衝擊力讓城牆迅速坍塌,六十多天都沒有攻破的城牆,竟然戲劇化地被沖開了一道口子!
悲劇的是,現場總指揮傅伏愛此刻卻擅離職守,不知道幹嗎去了!
沒有現場總指揮,進攻的將士們根本就不知所措。高句麗士兵本來準備放棄了,可是等了半天也沒見唐軍衝進來,反過來都跑出城去,先占領了還沒完全崩塌的土丘,並順勢挖了一道溝渠,另外做了一道防線。
李世民得知前線的消息之後,暴跳如雷:朕拉了五十多萬人給你們堆砌土山,現在居然為別人做了嫁衣?
李世民:「將傅伏愛斬首示眾,集合全軍,給朕把土山奪回來!」
接下來的三天,唐軍以人海戰術對安市城發起了潮水般的攻擊,在這場戰役中究竟犧牲了多少唐軍將士,始終是一個謎。遺憾的是,就算唐軍將士們前仆後繼,為家國天下拋灑熱血,可還是沒有撼動安市城的防禦工事。
戰爭的勝負,有時候與人數多寡沒有太大的關係。
屬於你的戰爭,就算一個人也可以打贏。
北方的嚴寒來得比南方要早,而且奇寒無比。
貞觀十九年(645)九月,遼東進入到秋冬交替的時節,草木逐漸乾枯,戰馬沒有足夠的草料可用。要命的是,氣溫逐漸降低,尤其是到了夜晚,寒風刺骨,將士們攻城的欲望直接被冰凍在嚴寒之中。李世民的手中雖然還有軍糧,但是絕對支撐不到攻下平壤城,如果再待下去,唐軍可能就要面臨滅頂之災。
關鍵時刻,李世民做出了決定:班師回朝。
臨走之前,李世民似乎有點不甘心,他帶著手下在安市城的周圍晃悠了幾圈。這時,有趣的一幕發生了,安市城的城主登上城樓,特意為李世民送行,言辭中對李世民帶兵打仗的能力給予了很高的評價。
談不上是真心讚賞,還是有意的諷刺。
李世民帶著大軍前來討伐,豪氣干雲,如今卻換來這樣難堪的局面,心裡的感覺只有他自己能夠體會。然而,將士們還看著呢。
李世民:「城主啊,你能夠頂住淵蓋蘇文的壓力,對高句麗國王效忠,確實很難得!這樣吧,朕特賜一百匹綢緞,算是對你的褒獎。另外,你的防守確實做得不做,朕算是領教了,改日再來向你討教!」
戰場之上,除了你死我活,還有英雄間的惺惺相惜。
不管怎麼說,安市城主僅靠一座城池就能和李世民打個平手,成功狙擊唐軍勢如破竹般的進攻,那就是奇蹟般的存在。遺憾的是,在朝鮮的史料中,似乎並沒有記載這位英雄人物,只知道民間百姓有叫他梁萬春的,也有叫他楊萬春的,此戰過後,安市城主究竟何去何從,是何下場,更是個歷史之謎。
據史料記載,唐軍撤退的時候,路上遇到了強烈的暴風雪,將士們的衣服全部被淋濕,沒有足夠的食物,行軍速度又很緩慢,極其悲慘。
按照史書的記載,此次征伐高句麗,唐軍大獲全勝,收割了玄菟、橫山、蓋牟、磨米、白岩、遼東等十餘座城池,七萬餘人歸屬到大唐的戶籍,殺死高句麗士兵四萬餘人,唐軍戰馬傷亡十之七八,將士死亡兩千餘人。
這樣的傷亡數據,說出來又有誰能夠相信呢。
征討高句麗,李世民是抱著必勝的期望,戰爭初期,唐軍一路勢如破竹,無往不勝,幾乎取得了完美的開局。遺憾的是,到了決定勝負的一戰,李世民和隋煬帝一樣,在小小的城池面前折戟沉沙,含恨而歸。
一個是遼東城,一個是安市城。
恐怕,只能用致命的遼東魔咒來形容他們的遭遇吧。樂觀一點說,高句麗的敗亡,還沒有到達歷史的時機,僅此而已。
貞觀十九年(645)十月十一日,李世民回到營州之後,特地舉辦了一場大法事,專門祭奠陣亡在遼東的唐軍將士,還親自撰寫了祭文,親臨祭堂,哀聲痛哭。
李世民聲稱,如果魏徵在世的話,肯定不會贊成他發動這場戰役,因此特意讓人晝夜兼程趕回長安祭奠魏徵,並將魏徵墳前被毀的石碑重新建了起來。
據史料記載,李世民在回軍的途中得了病癰,現代醫學稱之為皮膚化膿性炎症,雖然不要命,卻讓人很痛苦。回到長安之後,李世民病情穩定,但始終沒有痊癒,因此詔令朝中軍國大事,一併委託皇太子李治全權處理。
對李治來說,權力雖然很誘人,可畢竟是老爹給的,此時此刻,老爹的病情才是他最應該關心的事兒。據史料記載,李治每天都要處理紛繁複雜的朝廷政務,可是每隔一天,他都會前去服侍李世民用藥用飯,表現極為孝順。
也許是因為李承乾和李泰相繼被廢的原因,李世民對李治格外疼愛,看到李治每日如此辛苦,李世民的心裡也非常難受。是啊,一個未及弱冠的孩子,本應該好好享受他的青春年華,卻不得不承擔起一個國家的重任。
面對李治,李世民一改之前的苛刻態度,主動要求李治可以暫時不理朝政,多出去遊玩。皇室之中,也不全部是明爭暗鬥和刀光劍影。
也許,李世民正是從李承乾一事中吸取了教訓,這才有了他和李治之間的父慈子孝,有了李唐最高權力的順利交接,也讓李唐走向盛世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