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拾叄 為李治掃清障礙 劉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拾叄 為李治掃清障礙 劉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2024-10-08 18:53:52 作者: 九皋寒叟

  從高句麗回來之後,李世民的心態似乎就已經變了:風波過後,大唐皇室再也經不起折騰了,李治這小子,雖然不是雄才偉略之主,可守成還是沒什麼問題的。當務之急,就是為他掃清身邊的障礙,高句麗是外部的威脅,李世民肯定是要幫他拔除的,至於朝中的威脅,李世民也想親自動手!

  貞觀十九年(645)十二月,李世民下詔:賜劉洎自盡!

  劉洎,湖北省荊州江陵縣人,祖上是南梁的高官,家族頗為顯赫。

  隋末的時候,劉洎為蕭銑的政權打工,擔任黃門侍郎。蕭銑覺得他的能力很強,於是派他前往嶺南收編城池,在劉洎的三寸不爛之舌下,五十餘座城池相繼歸降,仗著這份功勞,劉洎馬上就可以走上人生的巔峰。

  遺憾的是,武德四年(621),唐朝大軍南下,收編了蕭銑的政權。

  

  劉洎慌了,嶺南怎麼辦?劉洎表示,他還沒想好,只好先在嶺南住下來,事實上,劉洎還有個選擇,割據嶺南,自立為王。

  不過,劉洎是個文人,缺點就是喜歡患得患失,氣魄不夠。如果有鐵飯碗和自主創業兩條路擺在面前,他肯定會選擇前者。

  武德五年(622),劉洎主動上表投降,李淵順勢接管了嶺南,並設置了南康州,劉洎則擔任南康州都督府長史,代行一把手的職權。

  從中央大員淪落為地方官員,這樣的人生落差還是挺打擊人的。不過,眼下過過苦日子不要緊,以後的苦日子還長著呢。

  接下來的十年,大唐朝廷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大家都很忙。再加上朝中人才濟濟,誰也沒有注意到嶺南劉洎的存在。劉洎的仕途原地踏步,一直到貞觀七年(633),朝中大佬去世的去世,退休的退休,李世民才把劉洎調到中央,任命為給事中(正五品,有資格列席朝會聽會)。

  貞觀十三年(639),劉洎升任門下侍郞(門下省二把手,正四品)。

  貞觀十五年(641),劉洎升任治書侍御史(御史台的二把手,正四品)。

  貞觀十七年(643),劉洎加授銀青光祿大夫,散騎常侍(從三品)。

  劉洎有什麼特殊的本事嗎?

  準確地說,乏善可陳。如果非要說一個,那就是老成持重,四平八穩。劉洎的職業生涯,一直是走魏徵的諫言路線,唯一不同的是,劉洎說話,李世民很少和他慪氣,所以升官也在情理之中。

  有一次,李世民召集三品以上的重臣飲酒作樂,席間君臣盡歡,李世民掏出毛筆,寫了幾幅書法作品,用來賞賜群臣。貞觀一朝的君臣關係還是挺融洽的,比如這種時候,大家都是趁著酒勁搶皇帝的書法作品,誰搶到算誰的。

  其中,有一幅飛白體的書法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強烈關注,還沒等李世民寫完,群臣就圍到了御案旁邊,摩拳擦掌,準備動手去搶了。就在此時,一位老兄偷偷爬到了李世民的御座上面,李世民剛剛揮毫完畢,還沒加蓋墨章,這位老兄就把作品搶了過去,動作之快,超乎所有人的想像。

  有人惋惜,有人暗罵,總歸就是對失去作品的不滿。

  突然,有人蹦出這麼一句話:「劉洎爬到皇帝的御座,這是褻瀆皇帝的威嚴,按罪當斬啊!」

  大家抬頭看去,果然如此,一時間,群情激憤,不管是出於公道,還是私心,同事們都是奏請李世民拿劉洎問斬的意思。誰料想,李世民呵呵一笑,這事兒權當作個君臣佳話,就這樣過去吧!

  貞觀十八年(644),劉洎升任門下侍中(門下省一把手,正三品)。

  踩了皇帝的寶座,不但沒有受罰,還可以升官,劉洎也算是可以笑傲江湖的存在了。古往今來,面對皇帝的寵幸,聰明的人懂得適可而止,收斂行為,愚笨的人則會變本加厲,至於劉洎,說不好是哪一種人。

  貞觀十九年(645),李世民征討高句麗,命劉洎留守定州,輔佐太子李治,兼任太子左庶子、檢校戶部尚書,總管戶部、吏部、禮部尚書事。

  直到此時,劉洎算是走向了人生的巔峰。

  李世民這樣安排,就是看中了劉洎的穩妥。

  臨行之前,李世民特地叫來了劉洎,吩咐道:「朕馬上就要御駕親征了,任命你輔佐太子,實在是把江山社稷寄托在你身上,希望你能明白朕的深意!」

  皇上寄予厚望,劉洎感動萬分,為了表示自己的衷心,也為了讓君臣的感情升溫,劉洎回了這麼一句:「您就放心出征吧!大臣們如果出現過失,臣立刻將他們誅殺!」

  李世民欣賞劉洎的四平八穩,所以才願意把大後方交給他打理,沒想到,劉洎竟然說出這樣不知輕重的話。劉洎啊劉洎,朕身為一國之君想殺個人都得三思而行,你動不動就想殺大臣,是太把自己當回事兒,還是想拆朕的台啊?

  李世民很不高興,可還是耐著性子勸說道:「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你性情疏闊剛直,恐怕會因此獲罪,你自己還是謹慎行事吧!」

  李世民的敲打,並沒有讓劉洎反省自己。

  從高句麗回來之後,李世民得了皮膚化膿性炎症,一直謝絕群臣的拜見。劉洎和中書令馬周位高權重,自然有機會前去探望病情,出宮之後,以褚遂良為首的大臣便圍了上去,想要打聽皇帝老兒的病情。

  劉洎神色鬱悶地回答道:「聖體患癰,極可憂懼!」

  意思就是,皇帝的病很重,著實讓人擔心啊。

  沒過幾天,朝野便瘋傳一件事:說是劉洎曾經放出大話,說朝廷大事不足為慮,只需要依照霍光、伊尹的舊例,輔佐年幼的太子即可,實在不行,殺掉一批心懷鬼胎的大臣就可以了!

  所謂年幼的太子,自然是指李治。

  所謂的霍光、伊尹,自然是指劉洎。

  據史料記載,謠言出來的時候,李世民並沒有過多的搭理,直到他的病情穩定,他才將劉洎叫到跟前詢問。這樣的一個時間差,確實很有意思。

  李世民:「劉洎,你有沒有說過這樣的話?」

  劉洎:「陛下,臣只說過,聖體患癰,極可憂懼。馬周可以做證。」

  李世民叫來了馬周,馬周也是力證劉洎的清白。

  有劉洎的陳情告白,又有中書令馬周的力保,這件事其實完全可以就這樣揭過去。劉洎踩踏李世民的御座,不也是這樣過去了嗎?

  謠言發生的時候,李世民沒有著急處理,其實就是信任劉洎,不想把這件事情鬧大,可他後來又親自過問此事,說白了,就是這段時間,李世民的思想發生了極大的變化,他並不想放過劉洎。

  面對馬周的辯護,李世民叫來了褚遂良,而褚遂良一口咬定,劉洎確實說過大逆不道的話。好了,只要有人證明你有罪,這就足夠了。

  究竟是不是褚遂良誣告的,史書上一直就有爭議。

  唯一能肯定的是,李世民想要劉洎的命。

  理由一:這些年來,劉洎仗著李世民的寵幸,越來越狂妄自大,踩踏李世民的御座在先,放出豪言要斬殺大臣在後,最後竟然放出皇帝病重的消息。事實證明,劉洎此人,難堪重任,如果放任下去,恐怕會捅出天大的簍子。

  理由二:太子之爭的時候,劉洎力保魏王李泰,已經深度參與到李世民的家事當中。在李世民的眼裡,劉洎至少在主觀意願上,對權力有一種執著。

  如果回到五年前,李世民或許會留下劉洎一條性命,成全君臣之間的一段美談,可是如今李世民的身體每況愈下,而李治的政治智慧還沒有培養起來,如果讓李世民做出選擇,那就是剷除掉潛在的政治風險。

  就這樣,劉洎成了高句麗戰爭後的第一個犧牲品。

  李世民心裡清楚,劉洎是冤枉的,本著寬大為懷的政策,李世民只殺劉洎一人,至於他的家屬,全部無罪。

  李世民去世之後,劉洎的兒子劉弘業想為老爹翻案,並狀告褚遂良誣陷老爹,唐高宗李治本來想親自過問此事,可是被有關部門壓了下來。原因其實很簡單:劉洎一案就是冤案,只要你過問,那就是太宗皇帝的問題。

  光宅元年(684),武則天臨朝稱制,劉弘業再次為老爹翻案。

  事實上,這件事情武則天可管可不管,可她知道兩件事:褚遂良這小子曾經反對自己當皇后;如果幫劉家翻案,說李世民做得不對,正好可以提升她的形象。武則天大手一揮,追封劉洎的官職,正式為此案做了平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