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拿得起放不下的大唐史·叄> 松州之戰:聰明人勢均力敵的較量

松州之戰:聰明人勢均力敵的較量

2024-10-08 18:53:12 作者: 九皋寒叟

  仗暫時不用打了,可吐蕃和唐朝的交流並沒有因此停止。

  松州之戰,只是松贊干布和唐朝交往的見面禮,而且充滿了各種詭異,這對我們理解吐蕃外交,甚至李世民送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很關鍵的事件。

  想想看,吐蕃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就算刨除其中的宣傳水分,松贊干布應該也有十萬大軍。再看看李世民,派遣的主力部隊不超過五萬,而牛進達不過是一個以行軍速度見長的先鋒,能夠斬殺一千名吐蕃士兵,靠的是出其不意的偷襲,至於吐蕃的主力部隊,牛進達還不知道長什麼樣呢。

  有人說,唐軍的戰鬥力超過吐蕃,吐蕃是在戰敗的情況下撤退,純屬為李世民臉上貼金的說法。吐蕃大軍雖然遭到了偷襲,損失的不過是一千名士兵,屬於正常的戰爭傷亡。如果唐軍真的有優勢,為何不趁著吐蕃退軍的時候前去追擊?如果能捅一下吐蕃主力的刀子,豈不是為李世民挽回了尊嚴?

  真相恐怕很刺骨:唐軍根本就沒有能力與吐蕃一戰。

  松贊干布退兵的原因很明顯:

  第一,常年的征戰讓國內的反戰情緒非常濃厚,松贊干布不敢冒政治危險和唐軍決戰,因此選擇安撫百姓的情緒,先解決內部的矛盾。

  第二,松贊干布騷擾松州,並不是為了奪取城池,而是希望通過武力威脅,最終逼迫李世民答應他和親的請求。

  

  要理解這一點,必須先理解松贊干布上位之後的所作所為。

  松贊干布打仗不是單純地攫取財富,而是讓吐蕃成為西域的霸主。上位之後,松贊干布不惜花費重金,派人前往印度等地求取文字,幫助吐蕃進入文明社會;又在國內大搞政治改革,在政府機構和軍隊建制上,松贊干布又學習了中原的經驗。

  松贊干布很清楚,數百年來,吐蕃一直被西域諸國輕視,成為邊緣化的政權,在唐朝統治者的眼中,吐蕃更是邊陲小國,可有可無。松贊干布想要帶著吐蕃走上強盛之路,打西域小國是必須的,最主要的是能夠和李唐建立邦交。

  數年之前,松贊干布向李世民提出和親,卻慘遭拒絕。陳兵松州,他幹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者前往長安,希望成為李世民的女婿。

  準確地說,戰爭只是手段,和親才是他的目的。對松贊干布來說,如果繼續和唐朝開戰,鹿死誰手,誰也無法預料。即便吐蕃能取得微弱的勝利,也會和李唐成為死敵,那樣的話,和親夢想將會徹底化為泡影。

  松贊干布是聰明人,李世民也是聰明人。

  松贊干布在松州耀武揚威一番之後,退兵了。

  李世民也不下令追擊,以微弱的戰績維護了唐朝的面子。

  貞觀十四年(640)十月,松贊干布讓吐蕃的國相祿東贊帶著五千兩黃金,數百件珍玩前往長安,再度提出了和親的請求。大家可別小瞧了這五千兩黃金,算下來,五千兩黃金相當於現在的一億兩千萬元人民幣。

  這是多麼豪氣的手筆。

  李世民是什麼反應呢?

  事實證明,李世民不是缺錢的主,區區五千兩黃金?

  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並沒有拒絕松贊干布的請求,而是做出承諾,會選擇一位宗室之女遠嫁吐蕃,給松州之戰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更為詭異的是,吐蕃和唐朝剛剛爆發了軍事衝突,吐蕃國相祿東贊來長安搞國事訪問,應該是一件影響重大的外交事件吧,如果真的是兩國為了加強文化交流而和親,怎麼說都是一段佳話,史書應該詳細記載這一段歷史吧。

  然而,除了李世民答應和親,史書再無隻言片語。

  現實可能很骨感:吐蕃國相祿東贊並不是低三下四地請罪,然後覥著臉找李世民賜婚,而是仗著吐蕃強大的國力,讓李唐的統治者不得不接受現實。

  李世民敢和吐蕃開戰嗎?

  主觀上肯定敢,可真要是打起來,李世民必須解決兩個難題。

  難題一:究竟派多少騎兵上陣?如果人數少了,到吐蕃本土作戰,和不要命的吐蕃軍隊抗衡,豈不是找死?如果人數多了,後勤物資如何保障?

  難題二:從哪條路進攻吐蕃?通過松州,必須穿越吐谷渾國境,能帶的人少不說,還有可能遭遇吐蕃的狙擊。如果通過北邊的絲綢之路,大軍行進的路程可能長達數千里之遙,這樣的難度,根本不是打吐谷渾或者高昌的難度級別。

  想想看,李世民為了管理西域,在安西都護府只放了數千士兵,怎麼可能有能力到吐蕃的本土作戰?他可以教訓吐谷渾,可以教訓高昌,可就是拿吐蕃沒有辦法。有唐一朝,不管吐蕃人如何鬧騰,李唐的統治者都沒有派大軍征討過,這不是他們不想打,而是沒法打!

  既然打不過,那要不要防守?

  問題是,李世民只不過在交河城搞了個低配版的安西都護府,能夠鎮壓西域諸國就已經很不容易了,如何能防禦數千里之廣的西域?

  李世民,還有李唐王朝的大臣們,他們還有什麼選擇?

  當然,史臣們肯定不會記錄這一段屈辱的歷史,因此能寫的就寫,不能寫的就大玩文字遊戲。比如,吐蕃人在松州吃了敗仗,灰溜溜地逃回吐蕃,隨後松贊干布派遣使者前往長安認錯,給李世民說了一馬車的好話,還送了五千兩黃金,李世民這才勉為其難地答應和親。

  不僅如此,史臣還編出了「五難使臣」的離譜故事,意圖美化這一段屈辱的歷史,真可以說得上是掩耳盜鈴。

  事實上,李唐和吐蕃的關係並沒有到水乳交融的地步。當時,李世民打算把琅琊長公主的外孫女段氏嫁給祿東贊,希望他能夠為唐朝效力。然而,祿東贊拒絕了,給出的理由是家裡有老婆,是爹媽給他聘的,不能接受李世民的賜婚。

  說白了,這是一場赤裸裸的政治婚姻,沒有任何疑問。不管是哪一位公主,都是在李唐屈辱的國情下遠嫁到吐蕃。當然,李世民不會選擇自己的女兒遠嫁西域邊陲。

  挑起兩國和親重任的女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祖籍山東濟寧(今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李唐遠支宗室之女,除此之外,再也沒有其他記載。如果這是一個光榮的和親故事,為何史書都不願意記載她的父親?這難道不是光榮的事兒嗎?

  不過,有人猜測文成公主的父親是李淵的堂侄、江夏郡王李道宗,因為他被封為任城王,並且在任城生了一個女兒。更何況,文成公主由李道宗親自送往吐蕃,因此後世的史家將他們二人扯上了關係。

  問題是,《新唐書》《舊唐書》都沒有把李道宗和文成公主扯在一起,這說明當時的史臣根本不承認有這回事兒。當時,李道宗是李唐的宗室,由他護送文成公主入藏,算是給文成公主撐腰,更何況,李道宗是時任禮部尚書,有了這兩層身份,恐怕整個大唐再也找不出第二個適合前往吐蕃的人吧?

  就這樣,李世民為這個看似幸運實則不幸的女人上了皇室戶口,讓她可以名正言順地代替李唐皇室前往吐蕃。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