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征善戰李世民,專治各種不服
2024-10-08 18:53:01
作者: 九皋寒叟
李世民專治各種不服,吐谷渾耍橫無賴,所以被打得滿地找牙,生活不能自理。
剛剛治理完伏允,李世民就把矛頭指向了高昌國。
這種不服就打的節奏,很像多年以前的隋煬帝,兩個帝王的性格是否有相似之處,兩個國家所處的外交環境是否有相似之處,很值得我們玩味。
其實,要把高昌國說清楚,必須先說高昌古城,因為在西域的歷史上,是先有了高昌古城,後來才有了高昌國。
公元前1 世紀,西漢的大將軍李廣利為了貫徹漢武帝北防匈奴,控制西域門戶的戰略,率領軍隊在此屯田,並建造了一個小型的城池,其實就是幾段低矮的土牆而已。這個城池位於古代絲綢之路上,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自然要取一個寓意長遠的名字。當時,這個地方位於高原之上,再加上西域的商人來來往往、熱鬧非凡,可謂「地勢高敞,人廣昌盛」,因此就被叫成「高昌壁」。
這便是高昌古國的起源。
事實上,高昌古城的附近還有一個交河城,位於吐魯番市的西北,是西域車師古國的都城。交河城要比高昌古城早得多,又是人家車師古國的都城,不適合漢軍屯田,李廣利這才重新找了個地方,建立了高昌古城。
北涼承平八年(450)左右,北涼的貴族沮渠安周在中原戰敗,一口氣跑到了高昌,順手滅了車師古國,建立了高昌北涼。
本書首發𝓫𝓪𝓷𝔁𝓲𝓪𝓫𝓪.𝓬𝓸𝓶,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北涼承平十八年(460),高昌北涼被柔然政權所滅,柔然政權扶持闞伯周為王,正式建立了高昌政權。從此,高昌古國正式取代交河城,成為中原與西域之間北部通道的戰略門戶,吐魯番盆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和西域其他國家不一樣,高昌國並不是以遊牧為主。
高昌國位於西域絲綢之路,商業貿易非常發達,是來來往往的商人需要吃飯住宿的地方,這些只能通過固定的城池來供給。更何況,李廣利當時在高昌屯田的時候,輸入了不少中原的農業資源和生活方式,以至於高昌古國和中原一樣,都是以城池為中心,農業和手工業共同發展的格局。
正是因為高昌的遊牧文化不濃厚,西域和中原的文化可以在此地生根發芽,這才使高昌古國成為西域絲綢之路上最繁榮的宗教和文化聖地。貞觀時期,唐玄奘西出玉門關,遍游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最後回到了高昌之後仰慕此地的宗教文化,因此和國王結成異姓兄弟,成為一段佳話。
說得有點遠了,還是說說悲慘的事情吧。
高昌古國建立之初,柔然政權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因此高昌國一直擺脫不了被干政的陰影。在高昌國內,談不上什麼貴族不貴族,誰有本領誰就可以做國王,因此以下犯上的事情經常發生。
高昌國前前後後一共經歷了四個姓氏,分別是闞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麴氏高昌。有趣的是,高昌國內的宮廷鬥爭雖然兇險,國王之位經常在異姓家族之間轉手,但是高昌國名卻從未改變,也不能不說是奇事一件。
一直到隋唐時期,高昌國的君主麴(qū)氏才將政權穩定下來。
隋唐時期,有兩個國王需要隆重介紹一下,一個是麴伯雅,他曾在隋煬帝時入朝,拜左光祿大夫、車師太守、弁(biàn)國公;一個是他的兒子麴文泰。
隋大業五年(609),隋煬帝第二次討伐吐谷渾,設立了河源、西海、鄯善、且末四郡。隨後,隋煬帝西巡到張掖,高昌、伊吾等西域幾十個國家的國王和使臣都聚集於此,紛紛表示臣服隋煬帝,並將轄境內的部分土地交給了隋煬帝。
隋大業六年(610),隋煬帝設立伊吾郡,進一步完成了對西域的縱深布局。
在西域諸國中,高昌國這個小弟姿態做得最足。據史料記載,麴伯雅為了表示衷心,特意前往長安朝拜,還給隋煬帝帶了不少好東西。隋朝作為天朝上國,接受了小弟的禮物,自然也不能虧待他們,除了在金錢和特產上面封賞,還派了一批公主前往西域,試圖拉攏這些少數民族的領袖。
隋大業八年(612),隋煬帝在宇文家族選了一位女子,將她封為華容公主,隨後賜給麴伯雅,麴伯雅為了表示誠意,特意廢黜了大老婆,將華容公主扶了上去。
武德二年(619),麴伯雅去世了,兒子麴文泰繼承了王位。
按照高昌的習俗,麴伯雅去世之後,麴文泰把後媽華容公主娶了過來,當然這些都是人家的家事,中原的皇帝管不著。麴文泰上位之後,姿態還是做得很足的,不僅表示了繼續臣服的意思,還經常給李淵帶去稀奇古怪的禮物。
武德七年(624),他給李淵帶來了兩條狗,一雄一雌,長約一尺,高約六寸,叫作拂菻狗。了解狗的人都知道,拂菻狗非常通人性,又非常靈巧,可以說是順從的代名詞。
拂菻狗是東羅馬帝國的產物,這也證明了當時西域絲綢之路對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確實產生了非常積極的影響。
大家可別以為古時候的人都是土包子,沒見過什麼世面,其實許多文化和時尚在古代都已經存在了。比如唐朝就有了寵物狗,尤其是皇室和貴族婦女,沒事就喜歡牽著寵物狗到處溜達,非常時尚。
兩國的關係就在這樣的禮尚往來之中保持了好幾年的友善,但是後來慢慢就出現了裂痕,而裂痕的產生竟然是因為一個不起眼的小國——焉耆。
焉耆,現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附近,西域古國之一。事實上,焉耆國王龍突騎支也是親近中原王朝的國家,每年都會派人前去中原送禮。然而,隋朝的時候,絲綢之路的北部古道就慢慢廢棄不用了,高昌變成新路的重要門戶。
換言之,焉耆等西域小國想要前往長安,必須經過高昌古國。
這原本是一件好事,人流量增加了,可以帶動高昌的繁榮,何樂而不為啊?麴文泰不知腦袋的哪根筋搭錯了,居然想到了收「過路費」。
麴文泰說了,凡是經過高昌國境的商隊或者使團必須交「過路費」。
想想看,這幫人經過高昌前往長安的時候,需要交一筆過路費,從長安回去的時候,肯定會帶一些中原特產和朝廷賞賜的財寶,又得受到一次盤剝。如果每年走一次,大家還可以接受,問題是,貞觀時期,中原和西域的往來非常頻繁,西域諸國每年都是幾次乃至數十次前往長安,真可謂不勝其煩啊。
貞觀六年(632),焉耆國王龍突騎支派遣使臣給李世民進獻貢品,趁機將此事提了出來,並正式請求重開沙漠故道,促進兩國的相互往來。李世民想了想,高昌雖然和唐朝的關係很不錯,可焉耆也是小弟啊,總歸不能厚此薄彼,傷了小弟的心,於是答應了焉耆國王的請求,打算重開故道。
這下麴文泰不開心了,他表示,遵奉李世民沒問題啊,可前提條件是我能得到天大的好處。想想看,麴文泰擁有絲綢之路上最重要的門戶,就因為李世民的一句話,以後就沒機會敲詐別人了,他能樂意嗎?
麴文泰不敢找李世民的晦氣,只能先拿焉耆小國開刀。麴文泰放出話來了,以後凡是焉耆國的使團和商隊,都要重點「照顧」一番。
就因為這件小事,高昌國和焉耆變成了仇敵。
貞觀十二年(638),麴文泰大概是覺得自己活得太長了,或者是覺得自己無敵於天下,於是聯合處月和處密兩個小型部落,對焉耆發動了大規模的軍事進攻,目的只有一個:搶劫,搶劫,再搶劫!
焉耆本來就是一個小國,高昌對它用兵,其實是屬於西域內部的常規衝突。對李世民來說,可管可不管,他也選擇了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遺憾的是,在麴文泰的眼裡,李世民的寬容就是對他的放縱和溺愛,因此並沒有收斂行為。相反,麴文泰聯合西突厥騎兵,在唐朝的伊吾郡大肆劫掠,還派人前往薛延陀挑撥離間,聲稱夷男可汗和李世民一樣,都是大國首領,應該平起平坐,以李世民為尊實在是太沒面子。
李世民繼續忍了。
沒過多久,喪心病狂的麴文泰徹底和李世民決裂,還阻止西域諸國向李世民進貢,切斷了西域和中原之間的往來通道。
直到此時,李世民終於坐不住了。
麴文泰的行為證明了一件事:他不想安於現狀,不想讓西域諸國相安無事,不想讓李世民的日子太好過。在麴文泰的眼裡,他似乎在干一件很偉大的事兒,可在李世民的眼裡,麴文泰在玩挖坑埋自己的遊戲。
貞觀十三年(639)三月,夷男可汗先動起來了,他派遣使者前往長安,遞了一封看起來情真意切的表書:「尊敬的大唐陛下啊,我等深受您的隆恩,一直想要找機會回報,希望您能准許我方軍隊為先鋒,狠狠地教訓高昌國王麴文泰。」
李世民笑了,想玩心眼兒,夷男的火候明顯不夠啊。傻瓜也知道,夷男是看中了高昌國的巨大財富,想要趁著打仗,大撈一票。李世民不想戳穿此事,也不想打擊夷男可汗的積極性,他特意派遣戶部尚書唐儉、右領軍大將軍執失思力前往薛延陀,還給他帶了無數的絲綢,至於出兵一事,李世民表示心領了。
發兵之前,李世民屢次傳旨,希望麴文泰可以來長安覲見,然而每次都是熱臉貼著冷屁股,麴文泰的態度始終是,我就是不去長安,能拿我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