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鍋,適合皇帝來背

2024-10-08 18:47:23 作者: 九皋寒叟

  在唐朝的皇帝中,李漼算是比較推崇佛教的。

  唐武宗發動滅佛運動,唐宣宗扶持佛教發展,李漼登基,雖然戰火遍地,民不聊生,可佛教事業卻蒸蒸日上。在李漼的鼓勵下,佛寺中的梵唱之聲響徹長安上空,大規模的法會道場空前興盛。當時,李漼在宮中設置供皇室成員譯經、受戒、念誦、齋會和接待高僧用的內道場,經常邀請佛教高僧入宮,宣傳佛法,李漼甚至親自參加誦念,完事之後自然要大肆賞賜,以表正心誠意。

  比如,李漼給安國寺的高僧賞賜了兩座沉檀木製成的寶座,寶座高達兩丈,鏤刻龍鳳,飾以黃金,順著台階登上寶座頂部,上面設有座位,座前有陳放佛經的矮几,四周雕刻著高達數尺的瑞鳥神人,座前垂掛著繡囊錦幅,奢華無比。

  在皇室的帶領下,民間對佛教也是趨之如鶩。

  請記住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最明顯的就是佛經,百姓有需求,進而刺激了印刷術的發展。世界上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剛經》,現藏於倫敦大英博物館。國內現存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羅尼經咒」。從法門寺地宮發現的「捧真身菩薩」「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杖」等,都是唐懿宗年間創造的精美文物。

  朝中大臣曾勸過李漼,希望他以國家前途為重,可依舊拉不回李漼的禮佛之心。對崇佛的皇帝來說,最神聖的典禮,莫過於尊迎佛骨。李漼也知道,迎佛骨是燒錢的活動,再加上群臣整天給他哭窮,李漼一直沒有動靜。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李漼突然感到身體不適。直覺告訴他,可能是私生活混亂,造成身體機能下降。李漼似乎有預感,自己時日無多,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時也為自己祈福,李漼正式下詔,派遣宦官前往法門寺迎回佛骨。

  大臣告訴李漼,迎佛骨不是什麼好事。比如憲宗皇帝,剛剛把佛骨迎回皇宮就駕崩。可李漼回答道:朕在世時能見到佛骨,死了也無遺恨。

  歷史證明,李漼確實是性情中人。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李漼建造了一批用金玉、錦繡、珠翠裝飾的佛塔。為了迎回佛骨,從長安到法門寺之間的三百里路,車馬晝夜不絕。咸通十四年(873)四月,佛骨被運到長安,百姓鋪天蓋地,梵唱之聲響成一片。長安的富豪在道路兩旁張結彩樓,舉辦赦免諸惡的無遮大會,競相靡費奢侈。

  這一天,李漼登上大明宮安福門,從門樓一路走下,向佛骨頂禮膜拜,喜極而泣,熱淚盈眶。隨後,他將佛骨迎到皇宮內道場供奉,並設置金花帳、溫清床、龍鱗之席、鳳毛之褥來供養佛骨。三天之後,李漼將佛骨運到安國寺、崇化寺,供百姓瞻仰,還大肆賞賜佛教僧侶,以及憲宗時期迎佛骨的老人。此次迎佛骨活動持續了八個月,一直到唐僖宗登基,才將佛骨送回法門寺。

  李漼可能沒想到,他一語成讖,預測了自己的命數。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歲的唐懿宗李漼在咸寧殿駕崩。就在當天,唐懿宗的第五子李儼登基為帝,改名李儇(xuān),史稱唐僖宗。

  那麼問題來了,李漼有八個兒子,憑什麼李儇能做皇帝?

  據史料記載,這是唐懿宗李漼自己的決定。

  證據一:七月十八日,李漼立李儇為皇太子,掌管軍國政事。

  證據二:七月十九日,李漼命韋保衡攝冢宰,讓他輔佐李儇。

  也就是說,李漼的神智一直是清醒的,李儇登基,屬於正常的權力交接。不過,李漼駕崩之前,有一道非常亮眼的操作:讓神策左軍中尉劉行深、神策右軍中尉韓文約擁立李儇。這種擁立不是宦官集團違背皇帝的意志,陰謀軍事政變。相反,李漼明白神策左、右軍的破壞力,如果李儇登基,他們卻沒有擁立新君的功勞,後果不堪設想。為了防止風險,李漼主動將功勞賞給了他們。

  李儇登基之後,兩位宦官被封為國公爺,卻沒有參與朝政,神策軍也沒有太大的意見,這都是李漼的英明安排,值得點讚。

  在大唐的皇帝中,李儇也算破了紀錄。比如登基年齡最小,只有12歲。再比如,繼承的江山黑暗無光,社會矛盾猶如蓄勢待發的火山。說白了,李儇繼承的不是錦繡江山,而是千瘡百孔、山窮水盡的帝國。那麼問題來了,李儇是個什麼樣的人,他能扛著大唐帝國走多遠呢?

  客觀地說,李儇是一個聰明好動,領悟力極強的孩子。李唐皇室有幾個傳統娛樂項目,比如馬球、音律、鬥雞等,尤其是馬球,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唐穆宗李恆、唐敬宗李湛、唐宣宗李忱的喜歡。不過,最厲害的應該是李儇,他曾經放出豪言,如果他參加擊球進士的考試,必定考得狀元。除了馬球,李儇還精通騎射、劍槊、法算、算命、賭博、蹴鞠、鬥雞、賭鵝。

  也就是說,李儇的聰明才智沒有用到正途。講道理,這不能怪李儇。他生於帝王家,接觸不到民生疾苦,每天只能和宦官玩耍。很顯然,宦官沒有教育皇子的義務,他們能做的只有培養皇子的業餘愛好,讓皇子高興。

  李儇雖然貪玩,可本性不壞。這樣的帝王,如果能夠善加引導,未嘗不能做出一番事業。遺憾的是,晚唐的文臣都懂得明哲保身,誰也不願做出頭鳥。大臣混日子等死,皇帝專研娛樂項目,君臣一派和諧,朝政一片黑暗。

  問題是,李儇是皇帝,總得有人幫他處理軍國大事吧?既然大臣不想負責,李儇不想親自管理,那就只能交給信得過的人,比如宦官田令孜。

  起初,田令孜在宮中擔任馬坊使,負責管理各州縣進獻給皇帝的良馬。李儇對騎射和馬球非常感興趣,每次去挑馬的時候,都會和田令孜打交道。時間久了李儇便對他產生了好感,隨後二人玩到一起,以至於形影不離。

  李儇登基後,田令孜晉升為樞密使,隨後擔任神策軍中尉。在李儇的眼裡,田令孜很像是朋友,有時候又像他的父親,因此經常稱他為「阿父」。

  田令孜明白,自己能有今日,全拜李儇所賜。如果想讓自己過得滋潤,就必須全心全意伺候主子,滿足他的一切需求,比如給他撈錢。畢竟,李儇貪玩,出手又闊綽,這都需要錢,主子沒有錢的概念,他還能沒有?

  問題是,錢從哪裡來呢?

  乾符元年(874),翰林學士盧攜就給李儇上過一道奏摺:關中發生旱災,小麥只有一半收成,老百姓為了活命,只好將草籽搗碎當麵粉,或者將槐樹的葉子收藏起來當菜,老弱病殘的百姓,甚至連草籽、槐葉也無力採集。往年沒有收成,百姓可以逃到相鄰的州縣討飯,可如今到處都是饑荒,百姓只能困守鄉土,等待死亡。地方政府為了完成朝廷的稅收任務,只能逼迫百姓拆掉房屋,砍伐樹木賣錢,有些家庭甚至賣兒賣女賣老婆,可即便這樣,官府也徵收不到多少錢。

  言外之意,老百姓連自己都養不活,更別說養朝廷。

  既然農民伯伯沒有錢,那就只能讓商人出點血。在長安城,東、西兩市住滿了商人,田令孜直接下令,沒收商人的商品,順道搶點錢財。如果商人敢違背他的意思,第一時間拉到京兆府,亂棍打死。

  田令孜很開心,因為完成任務,得到了李儇的表揚。李儇也很開心,自己的腰包鼓了起來,出手可以更闊綽。至於百姓的情緒,朝廷根本懶得搭理。當然,田令孜不是聖誕老人,給李儇撈完錢,他也得搞點特權,比如買官賣官。

  田令孜有個哥哥叫陳敬瑄,賣燒餅的出身。田令孜發達之前,曾經給忠武軍節度使崔安潛寫信,希望他能讓哥哥做忠武軍兵馬使,卻慘遭拒絕。田令孜成為權宦後,直接讓哥哥到神策左軍報導,隨後又將他晉升為左金吾衛大將軍。

  朝中五品以下的官員,誰想升官,不必再走朝廷的晉升流程,直接給田令孜送一份大禮,表表忠心就行。五品以上的官員,如果錢給得到位,也沒問題。古往今來,買官賣官都是嚴令禁止的高危行為,可如果這種遊戲規則能給大家帶來福利,甚至讓大家共同維護時,便沒有人再反對。

  說白了,中晚唐的宦官專政不是因為制度問題,也不是因為宦官掌握軍權,讓皇帝投鼠忌器,而是皇帝追逐享樂,或者自甘懦弱,甘願放棄皇權的結果。對宦官來說,他們沒有家國天下的概念,在權力規則下,他們唯一的選擇就是瘋狂撈錢,讓既得利益不受破壞,讓自己生活得更好,僅此而已。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