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懿宗:將荒唐進行到底
2024-10-08 18:47:17
作者: 九皋寒叟
在平叛過程中,唐懿宗李漼表現出勤政。畢竟,該下的詔令,他一道也沒錯過。然而,這並不能掩蓋他的昏庸。因為除了下詔,他的帝王生活一塌糊塗。歸納起來可以這樣評價:沉湎遊樂、用人不明、賞罰無度、愛慕虛榮。
先說說宴飲。朝廷已經窮得叮噹響,可李漼還是堅持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以至於宮中每個月都要大擺十幾次宴席。參加宴席的人員包括皇室、宗室、重臣。吃喝的花費不算,每次玩到高興,李漼都會賞賜錢財。
除了宴飲,李漼還喜歡看歌舞演出。據史料記載,李漼對歌舞的迷戀,已經到了每天都不能間斷的地步。就算是外出,李漼也要安排樂工隨行。李漼在宮中養了五百名專職樂工,他們每日的工作就是練習樂曲,譜寫新的作品,隨時等待李漼的召喚。如果表現出色,博得李漼一笑,真金白銀就會嘩嘩而來。
每次出行,李漼都會叫上親王隨行,各家王爺都要備好裝備,隨時等待召喚。
咸通四年(863)二月,李漼突然傳出話來:他想做個乖兒孫。
群臣:陛下,您想做點什麼?
李漼:朕想祭拜先帝的皇陵。
請記住𝕓𝕒𝕟𝕩𝕚𝕒𝕓𝕒.𝕔𝕠𝕞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群臣:沒問題,您想祭拜哪位祖宗?
李漼:從高祖開始,一直到憲宗皇帝,一個不落!
聽聞此言,群臣倒吸了一口冷氣。李漼究竟是誠心祭拜,還是藉機出巡,我們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李漼的計劃竟然成行了。《資治通鑑》記載,李漼每次出行,隨行人員多達萬人,可以想像為了祭拜皇陵,李漼花費了多少錢財。
上樑不正,下樑必歪。在李漼的帶領下,大唐官場瀰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的詩中就有「咸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韋莊詠的「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寫的就是懿宗時代的世風。
李漼性格開朗,為人豪爽,如果是個王爺,肯定能交到不少朋友。然而,他是個帝王,如此作為不能給他帶來任何好評,只能是後世的指責和謾罵。
再說說朝政吏治。
李漼上位後,罷免了令狐綯,改任白敏中為相。起初,李漼還挺自覺,辦起事來有幾分帝王的姿態。後來,白敏中病重臥床,無法處理政務,於是連上了三道奏摺,希望能辭去宰相之職。然而,李漼拒絕了。因為白敏中臥病,李漼每次和宰相商議政事的時候,都以白敏中不在為由,拒絕深入討論。
諫官王譜曾經上奏,希望李漼將心思放在朝政上。比如,每次和宰相商議國事的時間超過三刻(四十五分鐘,李漼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然而,李漼覺得自己受到挑釁,將王譜貶為一介縣令。
王譜是諫官,勸諫皇帝是他的本職工作,更何況他沒有說錯。因此,給事中使用封駁權,駁回了李漼的任命詔書。李漼將此事交給宰相處理,宰相們為了迎合李漼,竟然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李漼的任命。
如果一個宰相不賢明,可能是皇帝看走了眼;如果一群宰相不作為,那就是皇帝的昏庸,時代的悲哀。李漼統治期間,總共任命了二十一位宰相。講道理,宦官集團正在低調做人,李漼不愛處理政務,如果宰相有自己的想法,想施展抱負,空間真的很大。然而,他們絕大多數都是昏庸無能、溜須拍馬、愛財如命、明哲保身之輩。說白了,他們不想青史留名,只想混吃等死。
宰相杜悰,人送外號「禿角犀」。想想看,角是犀牛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如果犀牛沒了角,還算什麼犀牛?這純屬民間對他的鄙視。
宰相路岩,貪污腐敗,成為官場巨富,身邊親信也跟著撈錢無數。至德縣令陳蟠叟曾經上奏:「如果抄掉邊鹹的家,可以贍養國家軍隊兩年。」李漼問道,邊咸是哪路神仙,陳蟠叟:「宰相路岩的親信。」誰料想,李漼覺得他在危言聳聽,於是將他流放到愛州(今越南清化省境內)。
因為宰相貪污腐敗,民間將曹確、楊收、徐商、路岩等宰相的姓名編了一首歌謠:確確無論事,錢財總被收。商人都不管,貨賂幾時休?
由此可見,大唐的官場究竟腐敗到了何種程度。
君明臣賢,可以造就貞觀年間的太平盛世;君明臣不賢,可以造就唐宣宗時期的清明政治;君不明臣賢,也可以像明朝那樣,即便皇帝數十年不上朝,國家也可以相安無事;最悲劇的就是君不明,臣不賢,就像晚唐的最後四十年,內政腐敗,外族入侵,國家內戰,整個國家暗淡無光。
說到賞罰,李漼已經做到了隨心所欲,無所顧忌的境界。
當時,李漼最疼愛的同昌公主去世,李漼萬分悲痛,有個叫李可及的樂師將同昌公主的經歷譜寫成了《嘆百年》舞曲,使李漼的思念之情得到一絲安慰。李漼為了報答他,竟然將他封為威衛大將軍。
歷朝歷代,統治者最注重尊卑等級,就算開明的唐朝也一直嚴守底線。在那個年代,樂工屬於末流階級,皇帝可以賞賜錢財,但絕對不能授予官職。李漼為了一時性情,肆意破壞制度,這究竟是性情中人,還是愣頭青?
事實上,荒謬的劇情還在繼續。
唐朝延續隋朝的科舉制度,每年春天由禮部組織科舉考試,選拔人才。到了李漼這裡,他強行規定,自己的親信不用參加吏部考試,直接以「特敕賜及第」的方式獲得功名。於是乎,李漼的敕書代替了禮部的金榜。在民間,盛傳「禁門就是龍門,聖主永為座主」的說法,可謂對李漼最大的諷刺。
李漼幹了無數的荒唐事,卻很在乎自己的名聲。
咸通三年(862),李漼剛剛做了三年皇帝,群臣為了迎合他,給他加了「睿文明聖孝德皇帝」的尊號。咸通十二年(871),群臣沒有任何表示,李漼卻給自己加了「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聖廣孝皇帝」的尊號。
有唐一朝,李淵、李世民是最有資格加尊號的,可他們卻沒有這樣做。此後的皇帝如果加尊號,一般都是四字或者六字,少數人是八字或者十字,只有李隆基給自己加了「開元天地大寶聖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的十四字尊號。安史之亂,唐肅宗李亨力挽狂瀾,重塑大唐正統,因為這份功勞,群臣給他加了十字尊號,可他拒絕不受,只稱自己為皇帝。
再看看李漼,別說趕不上李隆基的雄才偉略,恐怕連唐武宗也追趕不上,可他卻如此在乎這些虛名。說白了,內心越是自卑的人,越在乎這些,李漼只是想利用這些虛號掩蓋自己荒唐的行徑,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