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集團崛起了

2024-10-08 18:44:17 作者: 九皋寒叟

  李适的昏,不是天生的昏,而是有選擇的昏。

  在裴延齡和陸贄之間,李适為了自己的私慾選擇了裴延齡,李适又知道裴延齡是一個小人,專門做一些無中生有的事情,所以對他雖然親信,但並不重用。於是,就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陸贄離朝,裴延齡並沒有入相,陸贄去朝的第二年,裴延齡在長安城去世。

  至於李适,也在陸贄去朝後有了很大的轉變,他不再信任宰相,對御史、刺史、縣令以上的官員,他都是親自選拔任用,不再經過宰相部門,這樣中書省、門下省等宰相機構幾乎形同虛設。也就是說,相權被削弱了。

  問題是,權力永遠不會消失,只會在不同的利益集團進行重新分配。相權衰弱,皇帝集權,這對李适是好事。然而,李适偏偏是個奇葩,他愛財愛享樂,讓他整天處理朝政,比殺他還難受。於是,李适將他的君權再次進行了分配。在瓜分權力的盛宴中,得利最多的就是神策軍和宦官集團。

  奉天之難後,李适覺得武將不靠譜,於是讓親信宦官統領神策軍,官方稱謂叫左、右廂都知兵馬使。796年,左、右神策軍的高級將領編制如下:

  大將軍:各一人,正二品。

  將軍:各四人,從三品。

  本書首發ʙᴀɴxɪᴀʙᴀ.ᴄᴏᴍ,提供給你無錯章節,無亂序章節的閱讀體驗

  統軍:各二人,正三品。

  護軍中尉:各一人,宦官統領。

  中護軍:各一人,宦官統領。

  在神策軍內部,保留大將軍、將軍、統軍等職位,但神策軍的實際指揮權在護軍中尉,也就是宦官的手中,因此宦官才是最高級別的領導。

  第一任神策左軍護軍中尉:竇文場。

  第一任神策右軍護軍中尉:霍仙鳴。

  第一任神策左軍中護軍:張尚進。

  第一任神策右軍中護軍:焦希望。

  李适重視神策軍,自然有他的道理。當時,神策軍編制多達十五萬,至少肩負三大使命:拱衛京城,做天子禁軍;奉命出征,征戰藩鎮,河朔三鎮叛亂,神策軍就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巡視西北,監督關內諸軍,軍鎮防禦吐蕃,神策軍也防禦吐蕃,但也在監視藩鎮軍隊,只要他們有異動,神策軍就能及時應對。

  正因為神策軍的地位重要,李适才願意給他們更多的特權。比如,工資待遇是一般軍隊的三倍,而且經常發放獎金。比如,朝廷的御史、刑部無權管轄神策軍,神策軍的問題,均由皇帝和神策軍內部領導解決。

  神策軍的戰鬥力越強,對李适越有好處。可大家都知道,李适是一位奇葩的皇帝,尤其是執政後期,李适對金錢的迷戀到了走火入魔的地步,以至於把手伸到了自己的神策軍。當時,神策軍有個不成文的規矩:長安以及州縣的商戶,向朝廷繳納一定的「會員費」之後,便可以將自己的名字掛在禁衛軍名下。

  也就是說,商戶用一筆巨款換來一個禁衛軍編制,以後就可以拿著高工資,獲得法律的豁免權,還不用入伍征戰。有這樣好的事,有錢人自然趨之若鶩。很長一段時間,禁衛軍都是在混亂的狀態中混日子。然而,誰也沒有辦法,誰叫李适是皇帝呢。

  德宗朝後期,李适對宦官有著本能的依賴,依靠他們斂聚錢財,依靠他們執掌禁衛軍,這是肉眼可見的事實。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宦官就一定不靠譜,朝臣和將軍就一定靠譜呢?歷史證明,沒有案例可以證明宦官比朝臣忠心,也無法證明朝臣就一定比宦官邪惡。歷史上有王莽、曹操等篡權奪位的權臣,也有秦朝趙高、東漢張讓等發動政變的權宦。要想在政治風波中不翻船,還是要看皇帝是不是足夠強勢,能夠威懾心懷叵測的人。

  很顯然,李适完全沒這個本事。

  貞元十三年(797),徐州節度使張建封向李适進言,希望能取消宮市。李适斷然拒絕。隨後,李适的舅舅,京兆尹吳湊也表達了同樣的想法。然而,他們引起了宦官集團的聯合反對,李适礙於壓力,沒有打壓吳湊,可為了討好宦官,將給吳湊出主意的右金吾將校趙冶、田岩發配到寒冷的內蒙古,以示懲戒。

  緊接著,李适將毫無軍功的宦官竇文場加封為驃騎大將軍(從一品),和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平齊,僅次於太尉等職。

  有一次,霍仙鳴生了一場病,李适便給他賞賜了幾十匹戰馬,還下令在各地的寺廟為他祈福,可是沒過多久,霍仙鳴便一命嗚呼。李适氣急敗壞,認為是服侍霍仙鳴的禁衛軍隨從暗中下毒,一口氣殺了幾十人才作罷。

  有了皇帝的愛,一個霍仙鳴倒下,還有千千萬萬個霍仙鳴站起來。在李适的放縱下,宦官集團終於將權力的觸角伸向了藩鎮。

  貞元十五年(799),淮西節度使吳少誠叛亂,護軍中尉竇文場將夏綏節度使韓全義推薦給李适,希望讓他擔任最高統帥,率領十七道軍隊一起討伐吳少誠。

  韓全義就是宦官集團的提款機,每年給宦官奉送的金銀珠寶不計其數,可唯獨不會帶兵打仗。每次召開軍事會議,韓全義拿不出主意,只能眼巴巴地看著監軍宦官。宦官們七嘴八舌,自說自話,也拿不出個統一的方案,韓全義只好誰也不得罪,在眾多方案中徘徊不定,直到大戰前夕也無法指定作戰計劃。

  貞元十六年(800)二月到五月,天氣逐漸炎熱,軍中疾病盛行,軍心不穩。官軍在溵水和叛軍倉促交戰,在韓全義的帶領下,官軍一敗再敗,最後不得已,李适只得下詔赦免吳少誠的叛亂行為,並給他們官復原職。

  按照慣例,韓全義前線戰敗,讓朝廷蒙羞,肯定要承擔失敗的罪責。然而,這位老兄有竇文場和數十位宦官做靠山,回到長安後,宦官集團輪番在李适面前美言,誇讚韓全義是不可多得的帥才。可笑的是,李适竟然信以為真,還準備在大明宮麟德殿舉行盛大的晚會,招待韓全義等人。

  一國之君,不以戰敗為恥,反而盛情招待敗軍之將,堪稱歷史奇蹟。據史料記載,為了避免尷尬,韓全義乾脆稱病在家,只派自己的司馬崔放去給皇帝認罪。然而,李适卻笑嘻嘻地安慰崔放:「崔愛卿啊,韓全義作為大軍招討使,能夠讓吳少誠投降朝廷就是大功一件,不一定非要殺人才是功勞嘛!」

  節操是個好東西,可李适完全沒有。客觀地說,此時的宦官集團就像是一個處在暖箱中的襁褓,不管是君權還是相權,都有能力對付宦官。可悲的是,李适就像是宦官集團勢力膨脹的催化劑,讓他們一步步攫取大唐的權力,讓他們的勢力不斷地坐大,以至於盤根錯節,最終到了失控的地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