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泌第五次出山:改革

2024-10-08 18:43:57 作者: 九皋寒叟

  貞元三年(787)六月,張延賞剛下台,李适便發布了詔書:封李泌為中書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這一次,李泌終於從幕後走向前台,成了名副其實的宰相。

  自安史之亂起,歷經三十餘年,李唐王朝湧現了一批權傾一時的宰相、宦官、政治新星,可他們大多逃不過被殺、被貶的命運。只有李泌能夠歷經唐玄宗李隆基、唐肅宗李亨、唐代宗李豫、唐德宗李适四朝而屹立不倒。更難得的是,他的官越做越大,對朝局的影響力越來越深,堪稱是官場奇蹟。

  李泌第一次出山:唐玄宗天寶年間。

  當時,隱居嵩山的李泌上書李隆基,因為見解獨到,被封為待詔翰林,入東宮侍奉太子李亨,成為其知己。然而,彼時的李泌非常青澀,因為看不慣楊國忠的行徑,寫下一首暗諷朝政的《感遇詩》,最終被貶到蘄春郡(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後來乾脆遁入深山,修行道學。

  李泌第二次出山:唐肅宗在靈武登基之後。

  當時,李泌其實是影子宰相,幫助李亨處理他和李隆基的父子關係,最終幫助李亨復國。不過,李泌認為李亨城府太深,死活不肯出仕,最終在李林甫的算計下,李泌離開朝廷去南嶽衡山修行。幸運的是,李亨並沒有猜忌李泌,而是在衡山煙霞峰下的兜率寺給他修建了一座「端居室」,供他清修。

  本章節來源於𝑏𝑎𝑛𝑥𝑖𝑎𝑏𝑎.𝑐𝑜𝑚

  李泌第三次出山:唐代宗李豫登基之後。

  當時,李豫將李泌召回長安,任命他為翰林學士。由於李豫性格溫和,兩人相處不錯,李豫甚至還為李泌娶了媳婦。事實證明,李泌並不是那種超凡脫俗,無欲無求的世外高人,滿腹才學的他也渴望在政治上獲得世人的認可。不過,由於李豫執政風格太過溫和保守,導致權相元載橫行無忌,最終逼迫李泌前往江西觀察使魏少游的麾下做幕僚。

  李泌第四次出山:元載被殺之後。

  大曆十二年(777),李豫將元載誅殺,李泌再次回京。然而,常袞當權,李豫還是保持之前的風格,最終李泌再次外調到澧朗峽(在今湖南省澧縣)做了團練使。

  李泌第五次出山:唐德宗李适逃出長安。

  建中四年(783),李适出逃,終於想起了李泌。前面雖然沒有過多記載,可處理姚令言、李懷光的叛亂,李泌出了不少力。貞元元年(785),吳少誠在河南鬧事,李泌臨危受命,代皇帝出巡,一直在河南地區處理政務。正因為李泌不在長安,李适在處理吐蕃的事情上接連出錯,擼掉張延賞之後,李适終於起用了李泌。

  不可否認,李适對李泌寄予厚望。

  拜相之後,李泌第一件事便是帶著李晟、馬燧、柳渾等人去見李适。原因很簡單,長安城已經有了傳言,說李晟府中有大片竹林,可以藏得下一支軍隊,拿來造反最合適不過。李晟聽聞傳言,已經將竹林砍光,可憑李适的猜忌性格,寧願錯殺一千,也不會放過一個,李泌必須出手相救。

  大明宮中,李适率先開場:「李愛卿,在靈武的時候你就可以做宰相,可你堅辭不受。這些年,你被權臣排擠,受了不少委屈,朕如今委任你為宰相,希望和你有個約定,不要嫉恨那些人,對你有恩的,朕自然會替你重賞。」

  李泌:「臣向來信奉道教,從不與人結怨,當初得罪臣的人已經作古,至於對臣有恩的人,大多年老,不需要臣再報答他們了。」

  李适:「對你有小恩惠的人,朕也可以替你謝謝他們。」

  李泌不是來討賞的,他直接忽視了李适的提議,轉而說道:「臣也想和陛下有個約定,不知可否?」

  李适:「有何不可。」

  李泌:「臣蒙受陛下恩典,當然沒有人敢傷害臣。李晟、馬燧二位大臣有大功於朝廷,朝中卻有人說他們的壞話。臣相信,陛下不會聽信讒言,今天說這些話,只想讓他們安心。臣以為,他們已經足夠富貴,如果陛下坦誠對待,在朝廷需要的時候徵召入伍,朝廷無事的時候入朝參會,也不要用官職封賞,君臣之義也可保全。如果陛下猜忌他們,各地節度使也會覺得不安啊。」

  能把話說得這麼直白,也就李泌有這個本事。李适聞弦歌而知雅意:「你的所思所慮都是為了朝廷,朕會牢牢記住你的話,保證他們的周全,如何?」

  話說道這個份上,李晟和馬燧跪在地上,痛哭流涕。李晟、馬燧、渾瑊是唐德宗一朝三大名將,在削藩戰爭中,力克田悅、李惟岳、李納、朱滔、朱泚、李懷光等梟雄,最後力挽狂瀾,實現了大唐的中興。也正因為這次君臣協定,李适不再委任他們任何職務,而他們也躲在家裡休養生息,這才保全君臣恩義。

  貞元五年(789),唐德宗李适在大明宮延英殿接見了馬燧和李晟,並嘉獎了他們對國家做出的巨大功勞,並將二人的畫像放在凌煙閣,位在開國元勛之後。在唐朝中後期,能夠得到這樣的榮譽,確實算得上功德圓滿。

  貞元九年(793),李晟去世,享年66歲,朝廷追贈為太師,諡號為忠武。

  貞元十一年(795),馬燧去世,享年70歲,朝廷追贈為太尉,諡號為莊武。

  當然,李适請李泌出山,穩定朝局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要他籌集錢糧。對李适來說,沒錢可用,沒糧可吃是明擺著的事實,幾任宰相都解決不了的事情,他希望李泌能夠幫他去完成。李适說道:「愛卿,錢糧、軍隊之事全都交給你,吏部和禮部交給張延賞,刑部交給柳渾,如何?」

  不得不說,李适的政治智慧確實堪憂,宰相就是要統領群臣,統籌全局,只負責軍事和錢糧,豈不是專門辦事的高級官員?關於這一點,李泌堅決說不,他對李适說,要想改革,就要賦予他絕對的實權!

  李泌上任之後,接連提出了幾個改革方略。

  改革方略一:恢復被削減的地方官員數量。

  按照正常的思維,國家沒錢了,老百姓減少了,應該裁撤政府機構的編制,縮減朝廷的開支。事實上,李适也是這個思維。然而,李泌認為老百姓減少確實是事實,但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是帝國受到創傷後,百廢待興。比如召集老百姓歸鄉安家,興修水利設施,安撫百姓從事農業生產,都需要官員主持。和平時期,大家按部就班即可,戰爭過後,官員必須比之前更加勤快。

  一句話,官員少了就是不行。

  改革方略二:下詔寬赦各州縣和藩鎮的長官。

  戰爭時期,中央政府窮得叮噹響,僅有的經費也都撥給了禁衛軍,以及作戰的主力部隊。然而,地方政府也需要組織軍隊自衛,為了籌措經費,他們便搜刮民脂民膏,或者剋扣交給中央政府的稅收。不管怎麼說,這些行為都是違法的,地方官員為了逃避罪責,基本都是隱瞞實情,這一點李泌十分清楚。

  為了抹平之前的舊帳,李泌提議以後所有歸中央的稅收全部上繳,如果地方官府有困難,挨個向朝廷備案,由朝廷統一處理。

  李适徹底蒙了,他問李泌:「如果朝廷採取寬大的政策,地方官員以為朝廷很容易欺負,咱們得到的賦稅豈不是會更少?」

  李泌:「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朝廷寬大為懷,地方官員會因為得到赦免而欣喜,進而給朝廷多繳稅。如果太嚴苛,地方政府擔心被處分,繼續隱瞞不報。這種事情,朝廷沒時間去監察,自然無權定他們的罪,又有何益?」

  這就是中晚唐時期朝廷面臨的財政困境,上到藩鎮節度使,下到州政府、縣政府,自治程度越來越高。他們可以自己撈錢,可以自己組織軍隊,因此對朝廷的政策也是陽奉陰違,就算李泌有力挽狂瀾的本領,也是無可奈何。說白了,只能在最壞的選擇中,挑一個對朝廷最有好處的來執行。

  改革方略三:處理滯留在長安的外國使者,減輕朝廷負擔。

  唐朝是天朝大國,自然得有大國的胸襟和氣度,比如吃喝免費,住宿免費都是常有的事。據史料記載,外國使者來到長安後,京城逗留不走,最長的竟然待了四十年,而且還娶妻生子。這幫人拿著朝廷的補貼,整日無所事事,拿自己賺的錢購置土地和房產,最後還覺得理所當然。

  國家強盛的時候,養幾個閒人沒什麼壓力。但是戰爭過後,國家財政捉襟見肘,連皇帝都吃不飽,更別說養一幫外國人。唐德宗李适一朝,主管民族、外交事務的鴻臚寺覺得越來越吃力,便去找京兆尹分擔,京兆尹表示自己也沒錢,於是就由政府出面,找長安城中的商人鋪戶免費化緣,以至於老百姓不勝其煩。

  李泌上台之後,派人統計滯留在長安的使者,最後竟然多達四千餘人。李泌一聲令下,不管是王子還是使者大臣,要麼回到自己的國家,要麼為朝廷幹活,和其他官員一樣拿著基本工資。在李泌的鐵腕處理下,優秀的國際友人充實到鴻臚寺,大部分分配到禁衛軍,僅此改革,就為朝廷節省了五十萬貫錢財。

  改革方略三:軍隊財政。

  奉天之難後,李适最頭疼的就是他對軍隊的控制力太低。皇帝有難,完全依靠藩鎮節度使的支持,如果節度使忠心,或者心情不錯,或許還會積極配合,如果節度使在家和老婆吵架,說不定就不來了。為了解決這個困局,李适想重新起用府兵制度。不過,李泌給他算了一筆帳:僅貞元三年(787),從關中徵調到西北的兵力就有十七萬,全年食用糧食二百零四萬斗,糧食每斗值一百五十錢,這一項開支就需要花費三百零六萬緡。結論就是,如今朝廷缺糧缺錢,府兵制度完全不可行。

  然而,李泌給他提了另一個解決辦法:吐蕃軍隊長期居住在原州和會州一帶,那邊有很多的耕牛。而朝廷的左藏庫中有質地變壞的絲帛,共計十八萬匹,可以將它們染成花色斑斕的樣式,然後通過党項人賣給吐蕃人,兩三匹絲帛便可以換一頭牛,可得六萬頭耕牛。

  李适:「要這麼多牛幹嗎?」

  李泌:「牛可以用來耕地,朝廷可以讓冶煉場鑄造農用器具,買進麥種,分別賜給各軍鎮戍守的士兵,讓他們耕種荒田,並與他們約定,明年麥子成熟後加倍償還所用的種子,至於剩下的糧食,按照當時的價錢加價五分之一,由官府收買。幾年戰爭下來,土地荒廢已久,初種必然會有豐厚的收穫,戍卒從中得到好處,耕種的人便會逐漸多起來。邊疆的居民極為稀少,將士們每月吃官府供應的糧食,他們所收穫的穀子、麥子無處去賣,糧食的價錢必然就賤了。」

  李适:「高招啊!繼續說!」

  李泌:「眼下邊境的政府官員嚴重匱乏,朝廷可下令讓邊關地區的富戶向朝廷交納糧食,朝廷讓他們來做官,這樣就可以解決短期缺糧的問題。」

  李适:「按照你的想法,如何恢復府兵制度?」

  李泌:「戍守的士兵靠著屯田富裕起來,便會安心留在他們的土地上。按照原有的府兵制度,戍守的士兵三年輪換一次,咱們可以規定,三年將滿時,只要願意留下來的人,他們開墾的田地全部變為永業田。如果他們的家人願意遷居,朝廷也可同意,並由官府提供沿途的用度。只要幾年時間,戍守邊地的士兵便成了定居邊疆的本地人,朝廷便可以用府兵制度來管理他們。」

  從短期來看,朝廷可以解決糧食匱乏問題,從長期來看,駐守的士兵越來越多,朝廷防備少數民族的兵源更加充足。同時,朝廷可以用低價收購糧食,不再僅僅依靠江淮地區的供給,而且通過朝廷委派的方式,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藩鎮的繼續擴大。從理論上來說,李泌布的局很大,考慮確實長遠。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