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度溺愛的孩子很「丟人」
2024-10-08 18:04:04
作者: 劉小軍
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排第一,被特殊對待;一家人圍著孩子轉,無論大小心愿通通滿足;孩子以哭鬧、不吃飯、不睡覺來要挾家長,百試百靈……這樣的情景在現代家庭生活中時常上演。那些被溺愛長大的孩子。後來怎麼樣了?
2017年,一則新聞引起了廣大網友的關注。江蘇鎮江的一名無業男子向父親索要5000元生活費,父親瞧著26歲的兒子耍無賴的樣子,斷然拒絕。男子一氣之下,竟然喝農藥以死相逼。父親對著記者傾訴道:「悔不當初啊,不該嬌生慣養……」
哲學家盧梭說:「你了解什麼辦法可以讓你的孩子痛苦嗎?那就是,讓他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他得到的越多,想要的也就越多,遲早有一天,你不得不拒絕他,這種意料不到的拒絕,對他的傷害,遠遠大過他不曾得到過滿足的傷害。」
溺愛孩子的家長,往往有著如下表現:
本章節來源於𝘣𝘢𝘯𝘹𝘪𝘢𝘣𝘢.𝘤𝘰𝘮
1.以孩子為中心。這種氛圍中成長的孩子很容易「人來瘋」,時刻希望別人圍著自己轉。一旦外界的注意力落到了別人身上,他們就會傷心、負氣、妒忌,乃至做出種種過分的舉動希望奪回焦點。家長總會因為孩子在公眾場合大喊大叫而感到丟臉,卻不懂得反省自己的教育方式。
2.恨不得孩子成為自己的「小尾巴」。為了確保孩子的絕對安全,有些家長禁止孩子出門,甚至難以接受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他們的孩子在家往往橫行霸道,出門了卻膽小懦弱。
3.習慣於向孩子央求禱告。很多媽媽在哄孩子吃飯的時候,總是不自覺地央求孩子,或者答應孩子買昂貴的玩具,孩子才把飯吃完。家長的威信因此而蕩然無存,孩子也變得越來越不明是非,缺乏責任心。
為什麼說過度溺愛的孩子很「丟人」?因為「熊孩子」性格的養成大多是由於家長的過於溺愛。孩子在種種特殊待遇及家長過分注意的目光中會變得越發自私冷漠,既缺乏同情心,也沒有感恩的意識。
家長不給孩子立規矩,依從孩子心意安排孩子的飲食起居,同時又對孩子應盡的義務大包大攬。於是,孩子的好奇心、上進心被摧毀,漸漸地,孩子過上了胸無大志、得過且過的人生。
被溺愛的孩子離開家庭,來到公共場合時,往往表現得極其自我,很不討人喜歡。等到他們離開家長進入社會時,又會因情商低、能力差遭受諸多批評。而這樣的負面評價也將如影隨形、伴隨終生:「真不知道你父母是怎麼教你的。」
跳水皇后郭晶晶多次被媒體拍到在地攤上給孩子買衣服。每次孩子出席活動時,穿的都是最普通的衣服。而霍啟剛、郭晶晶也總是衣著簡樸,落落大方。
大兒子還很小的時候,郭晶晶便帶著兒子來到街頭,鼓勵兒子賣旗做公益。霍啟剛還發了一條微博:「老婆作為活動大使、今天來到葵芳幫天水圍婦聯賣旗籌款!一家總動員、帶兒子幫忙、特別有意義!開始有點害羞、但是後來就放開了、希望也學會助人的樂趣!我當然都幫襯一下!」
很多大富之家培養出來的孩子反而彬彬有禮,極有教養。因為他們的家長深知過度溺愛對孩子是一種傷害。
那麼,家長應該怎樣改正溺愛孩子的習慣呢?
1.孩子哭鬧得過分的時候,適當地冷落他。
無時無刻地關照、陪伴,對孩子而言可能是一種負擔。當孩子鬧起來的時候,家長不妨冷冷他,讓孩子自己去梳理情緒。
2.別輕易拿物質來補償孩子。
很多家長因為工作忙,對孩子少有陪伴。為了彌補內心的愧疚,他們可能會拿錢來補償孩子,或者對孩子有求必應。而這種補償心理很有可能會引發家長對孩子的溺愛。其實,物質根本買不來孩子內心的尊重與信任。
3.保持中立,不當面偏袒孩子。
當孩子和其他人產生矛盾時,很多家長無論孩子對錯,一味偏袒孩子。他們將自己變成孩子的「保護傘」,害怕孩子受委屈,結果孩子的性格卻因此變得乖張跋扈。家長要明白無論是自己或是孩子犯了錯,都要秉公處理,絕不袒護,這樣才能有利於家庭的和睦。
還有很多家長有著這樣的無奈,家裡老人總是在自己教育孩子的時候出面干涉,縱容孩子的壞習慣。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開誠布公地和老人談一談,爭取讓老人與自己站在同一陣線,讓他們意識到這種教育觀念會對孩子的性格造成不良影響。
心理分析學家菲利普·格蘭貝爾說:「不斷累積的父母的愛會支撐我們的一生。可是如果太溺愛,就會使孩子產生這樣的信念:整個世界都必須在我的腳下。」溺愛容易讓孩子生成「自戀型人格」,面對孩子,家長要講原則,不能輕易滿足、事事遷就,更不能剝奪孩子獨立的權力。